遼河
中國東北地區南部最大河流
遼河,中國東北地區南部河流。漢代以前稱句驪河,漢代稱大遼河,五代以後稱遼河。遼河發源於河北省平泉縣七老圖山脈的光頭山,流經河北、內蒙古、吉林、遼寧四省(自治區),全長1345公里,注入渤海,流域面積21.9萬平方公里。是中國七大河流之一。
由於氣候影響,遼河流域內洪水頻繁,平均每隔7~8年發生一次較大的洪水,一般的洪水,平均2-3年即發生一次。遼河流域是中國水資源貧乏的地區之一,特別是中下游地區,水資源短缺更為嚴重。由於大量人為因素,遼河已成為中國江河中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遼河水無法存活生物,無法用於灌溉,更無法供人畜飲用。自1993年起開始了整治遼河工程,依法嚴厲打擊未達標準的排污單位,取得了一定成效。遼河流域開發較晚,1949年後建設了一些水利工程,全流域較大蓄水發電工程有:紅山水庫、二龍山大型水庫等。
名片圖:遼河遼寧省鐵嶺市段
遼河古代稱句驪河,漢稱大遼河,五代以後稱遼河,清稱巨流河。遼河流域地跨河北、內蒙古、吉林、遼寧四省、自治區。上源(西源)為老哈河,發源於河北省平泉縣七老圖山脈的光頭山(海拔1729m),向東北流經內蒙古自治區蘇家堡附近納西拉木倫河后稱西遼河,而後東流到吉林省境內折向南,於遼寧省昌圖縣福德店與東遼河匯合后稱遼河。遼河納括蘇台河、清河、柴河、泛河、柳河等支流,至台安縣六間房分流兩股,一股西流,稱雙檯子河,納繞陽河后,於盤山縣注入遼東灣;另一股向南流,稱外遼河,納渾河、太子河后稱大遼河,經營口注入遼東灣。1958年,在六間房附近將外遼河堵截,使遼河由雙檯子河入海,渾河、太子河由大遼河入海。
遼河
遼河有二源。東源稱東遼河,出吉林省東南部吉林哈達嶺西北麓,北流經遼源市,穿行二龍山水庫,在遼寧省昌圖縣福德店與西源匯合,西源稱西遼河。遼河流域總面積21.9萬km2,河長1390km。根據河口控制站1956~1979年資料推算,遼河多年平均流量約400m3/s,多年平均徑流量126億m3,多年平均輸沙量2098萬t。幹流自然落差1200m。
遼寧多年平均流量179.0立方米/秒。平均徑流量95.27億立方米。徑流深58毫米。鐵嶺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3.60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2098萬噸。幹流自然落差1200米。水能理論蘊藏量30.94萬千瓦。可能開發裝機容量1.77萬千瓦。裝機容量0.67萬千瓦。流域地勢,東北部高,西部低,海拔高程2~2039米。河道彎曲,呈不規則河型,水系發育,大小支流70餘條,中下遊河道寬淺,河道寬1000~2000米。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河床質為沙壤土。洪水期易遭災害。結冰期約4個月。三江口以下可通航。主要支流有繞陽河、柳河、養息牧河、秀水河等。
遼河
歷史上遼河上游與今類似:西源匯老哈河、西拉沐淪后稱西遼河,東源稱東遼河;東西遼源相匯為遼河幹道。幹道到下游后,原經遼河故道①(遼河故道淤積后改經新開河②)到鞍山市海城市三岔河處同時匯合了渾河、太子河后稱大遼河,經營口入渤海。
遼河為樹枝狀水系,東西寬南北窄,由兩個水系組成:一為東、西遼河,於福德店匯流後為遼河幹流,經雙檯子河由盤山入海,幹流長516km;另一為渾河和太子河,於三岔河匯合后經大遼河由營口入海,大遼河長94km。
是遼河上游左側的大支流,發源於遼源市境內的薩哈嶺山。流經吉林省遼源、東遼、伊通、梨樹、懷德、雙遼,遼寧省西豐、昌圖、康平等市縣,全長448km,流域面積11306km2,在遼寧省昌圖縣與康平縣之間山東屯附近與西遼河匯合。東遼河大致分三段,二龍山水庫以上為上游,二龍山水庫壩下至長大鐵路橋為中游,長大鐵路橋至平齊線三江口鐵橋為下游。東遼河共有大小支流71條,右側36條、左側35條,流域面積在100km2以上的支流有24條。
東遼河地處吉林省中部,氣候變化受太平洋低壓和西伯利亞高壓控制,四季明顯。降雨量由上游至下游遞減,多年平均雨量從上到下由700mm降到450mm。年內分配很不均勻,6~9月占年雨量的75%,7~8月占年雨量的50%。降雨量年際變化,西部大於東部。豐、枯水年及實測最大與最小年雨量比差達2~4倍。
東遼河地區地表徑流分佈與年雨量相似,由上游低山丘陵到下游平原區,徑流深由150mm遞減到25mm以下。在雙遼縣境內,由於年雨量少,地勢平坦,土壤沙性大,產流條件差,年徑流深不足10mm。每年由11月平均氣溫轉負,降雨轉為降雪,地表凍結,徑流終止,靠地下水補給河流,流量小,甚至斷流。冰期最長可達5個月。6月進入汛期,6~9月徑流流量占年徑流量的80%。
夏汛發生在6~9月,多由暴雨形成。主要集中在7~8月,6月也偶而有大雨出現,暴雨洪水也有明顯區域性。東遼河上游,是暴雨較多的地區。東遼河在歷史上發生過幾次大洪水,據調查記載以1953年洪水為最大,其次為1917年、1951年、1954年。
東遼河,平均含沙量約5.00kg/m3。二龍山水庫上游平均每年進入水庫的泥沙在200萬t以上。自建庫33年來(截至1984年),計淤積泥沙6758萬m3,占庫容的38%。
水系絕大部分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除河源部分在河北省外,上游在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境內,下游在內蒙古自治區哲里木盟境內。上游為山區,下游則是沖積平原。較大的支流有:西拉木倫河(是遼河的重要水源,多年平均徑流10.02億m3,75%枯水年的平均徑流仍有7.684億m3)、老哈河、教來河和烏爾吉木倫河。流域呈扇狀,北、西、南三面為山區。西遼河幹流長827km,流域面積131891km2,是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較發達的地區之一。目前流域內共建有大、中、小型水庫90多座,設計總庫容41.2億m3。其中,大型水庫7座(紅山水庫是西遼河的最大已建水庫,在西遼河防洪體系中防洪效益約佔2/3以上,灌溉效益也居主要地位),設計總庫容為33.2億m3,中型水庫22座,設計總庫容為6.7億m3。建成666hm22以上的有4處,灌溉面積達36.6萬hm2。
西遼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375.3mm,摺合年降水量為495億m3。西遼河多年平均流量85m3/s,年徑流量26.7億m3。汛期6~9月的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0%~70%。在地區分佈上,上豐下貧,從老哈河上游的100mm,向下游遞減至5mm以下(不產流區)。
是遼河下游左側一大支流,橫貫遼寧省中部地區,流域面積13883km2,流域呈東西向。東側為鴨綠江支流渾江、南臨大洋河、西北接渾河。太子河發源於遼寧省新賓縣大紅石砬子,向西流經本溪、鞍山、遼陽三市,在三岔河與渾河一起匯入大遼河,行至營口市注入渤海,河長413km,主要支流有南支、小湯河、湯河、細河、蘭河、三道河等。流域內山地佔69%,丘陵佔6.1%,平原佔24.9%。
流域屬溫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東南風,年內溫差較大。降雨量多集中在6~9月,佔全年降雨的71.2%。小市站多年平均降雨量為778.1mm,多年平均氣溫為6.2℃。同降雨量直接有關的年徑流量的年際變化亦較大,年內多集中在6~9月。
太子河流域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7.05萬kW,其中,可能開發水能資源(單站5000kW以上)為11.63萬kW,年發電量3.12億kW.h。已開發電站,總裝機容量約5.0萬kW(據1990年統計),占可能開發量的43%。
流域內現有水電工程:幹流上的大型骨幹控制工程觀音閣水庫,壩址以上集水面積2795km2,總庫容為21.68億m3,電站裝機容量為1.95萬kW。參窩水庫,控制面積6175km2,總庫容7.91億m3,電站裝機容量3.72萬kW。
源出長白山脈滾馬嶺西南麓。西南流經清源縣中部、新賓縣北部,撫順、瀋陽市區,燈塔、遼中、遼陽三縣邊界,在海城、台安、盤山三縣交界處匯合太子河后,稱大遼河,至大窪縣與營口市之間注入遼東灣。全長415km,流域面積11406km2。太子河匯合口附近多年平均流量93.0m3/s。河源以下自然落差588m。可能開發裝機容量5.73萬kW。已建水電站1座,裝機容量3.20萬kW。流域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河道曲折,呈不規則河型,水系發育,水量豐富,大夥房水庫以上,流經中低山丘,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中、下游流經東北平原,河網交錯,渠道縱橫,工農業發達,灌溉方便;下遊河口段地勢低洼,水面寬闊,暴雨期常遭受水患。水源來自上游山地降雨補給。冬季結冰期約3~4個月。中、下游可通航。主要支流有蒲河、蘇子河等。
遼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東經117°00′~125°30′,北緯40°30′~45°10′之間。南瀕渤海與黃海,西南與內蒙內陸河和河北海灤河流域相鄰,北與松花江流域毗連。流域面積21.9萬km2,其中山地佔35.7%,丘陵佔23.5%,平原佔34.5%,沙丘佔6.3%。西部為大興安嶺、七老圖山和努魯兒虎山,高程500~1500m,東部為吉林哈達嶺、龍崗山和千山,高程500~2000m,流域地勢大體是自北向南、自東西兩側向中間傾斜,中下游形成遼河平原,高程200m以下。
遼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濕潤半乾旱的季風氣候。根據1956~1979年資料統計,全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12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降水量達900毫米左右。往西北因受長白山脈西南延續部分千山山脈的阻隔,年降水量逐漸減少。到本溪、撫順一帶年降水量為800毫米左右,到瀋陽、鐵嶺一帶為700毫米左右,中部法庫、新民和盤山一帶減少至600毫米左右,多風沙的西遼河上游年降水量減少到350~400毫米。
氣候、水文 遼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濕潤半乾旱的季風氣候。根據1956~1979年資料統計,全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126億m3。遼河年徑流的地區分佈不均,西遼河面積佔全流域的64%,水量僅佔21.6%,下游沿海一帶面積佔31%,而水量佔73%。遼河幹流以東的太子河上游山地,離黃海較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達900mm左右。往西北因受長白山脈西南延續部分千山山脈的阻隔,年降水量逐漸減少。到本溪、撫順一帶年降水量為800mm左右,到瀋陽、鐵嶺一帶為700mm左右,中部法庫、新民和盤山一帶減少至600mm左右,多風沙的西遼河上游年降水量減少到350~400mm。可見遼河流域年降水量區域變率很大,東部約為西部的2.5倍,比東北其它流域大得多。從年降水量地區分佈來看,遼河流域的供水條件最差。
遼河流域氣溫的分佈,平原較高,山地較低,年平均約在4~9℃間,自南向北遞減,每一緯度約差0.8℃,全年氣溫1月份最低,平均在-9~-18℃間,絕對最低溫度,各地都在-30℃以下,7月份溫度最高,平均在21~28℃之間,絕對最高溫度在37~43℃之間。
遼河流域的暴雨主要由於西方或北方移來的冷空氣和東南方來的太平洋濕暖空氣交替作用產生,暴雨佔全年降水量比重很大,暴雨在流域內分佈與年降雨量一致,自東南向西北減少。一次暴雨延續時間以3~4天較多,但較強集中降水歷時大多在6~12h內,有時則集中在12~18h或18~24h內。
遼河流域的降雨多集中在7~8月,往往又集中在幾次暴雨中降落,故遼河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產生。冬季雖冷,但一般降雪不多,融雪洪水很小,且在融雪季節降水甚少。根據多年記載,尚沒有因為融雪造成較大洪水災害的事例。流域的洪水來源,在福德店以上,在西遼河幹流、新開河、教來河下游及烏爾吉木倫河一帶的平原地區內,絕大部分為風蝕砂土區,滲漏性大,降雨量也較少,因此西遼河的洪水主要來源是老哈河及西拉木倫河。同時由於兩河的洪水流經沙性大的平原地區后,至鄭家屯洪峰已減小很多,故對福德店以下地區影響已不顯著。鄭家屯以下地區,遼河中游東側的面積占本地區面積的65.5%,其中大部為山區,坡度大,而且雨量多。西側地區大部為丘陵地帶,雨量較少,因此東側山區為本地區洪水的主要來源地區,其中清河洪水對遼河幹流的中游影響最大。遼河下游的洪水,絕大部分來自渾河及太子河。遼河流域內洪水頻繁,平均每隔7~8年發生一次較大的洪水,一般的洪水,平均2~3年即發生一次。近100年來遼河流域曾發生大洪澇災害50餘次,其中1888、1918、1929、1930、1935年以及建國以來的1949、1951、1953、1975等年洪水較大。西遼河地區幾乎每年都有旱災,特別是春旱很嚴重。遼河幹流右側幹流的上中游地區,大面積旱災平均3~4年一次。
遼河流域上游山丘區,多為黃白土和風沙土,水土流失嚴重,植被差,覆蓋度30%以下,是中國東北地區風沙乾旱嚴重的地區。流域內含沙量以柳河為最大,其次為西遼河地區各河流,福德店以下東側支流含沙量最少。遼河西部老哈河上游和柳河上游,多年平均實測最大含沙量在300~700kg/m3,比東部含沙量大150倍以上。鐵嶺斷面處遼河幹流的平均含沙量為3.6kg/m3,年輸沙量2098萬t。
遼河
遼河干支流水能理論蘊藏量為82.8億kW·h。其中可能開發的為24.74億kW。可能開發的水電站都為中小型,而且集中在支流太子河和渾河上。
全水系的理論蘊藏量中約30%分佈在幹流,約50%分佈在支流西拉木倫河、渾河、太子河,另20%分佈在其他支流。遼河水系的主要開發任務是防洪和供水,徑流量較少,水能資源開發利用條件不理想。可能開發的52座水電站中,僅有5座電站的裝機容量大於1萬kW,沒有超過5萬kW的,合計裝機容量僅24.74萬kW。資源開發條件相對較好的是支流太子河、渾河和西拉木倫河。
據2000年統計,遼河全流域有地、市、盟20個,總人口3404萬人,耕地面積476萬公頃,國內生產總值3063億元。是我國重要的鋼鐵、機械、建材、化工基地,糧食生產基地和畜牧業基地。遼河中、下游地區是東北乃至全國工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遼河水系經濟價值較大的主要魚類有10餘種,其中鱅魚是人工移入的,遼河魚產量中鰱、鱅魚約佔總漁產量的80%,鯉、鯽魚、草魚佔12%,白、條、鯿、魴等約佔2%,其他佔6%。遼河流域的淡水漁業,建國前僅在遼河下游和個別湖泊有天然捕撈業,年產1000~2000噸,建國初期一直到59年年產魚量為4000~5000噸之間,基本上是天然捕撈,主要漁獲品種有鯽魚、雅羅魚、白魚、鯿魚、鯰魚、鱭魚、棱魚、鱸魚等,61年最高產量達1.3萬噸而後迅速下降,63年~75年隨著水利事業發展,水庫大量興建,河川漁業受水利設施和工業污染影響,而急劇敗落,漁獲量明顯下降。遼河水系的大多數河川都建有水庫,除東部山區支流和遼河下游外,一年大部分時間河道水很淺,有的瀕於乾涸,歷史上的主要漁區河段,如大遼河、雙檯子河等又遭嚴重污染,所以河川漁業日衰敗,遼河流域在各省、區的面積,以遼寧省的流域面積最大,而且處於遼河中下游地區,河流附屬水體多,給小水面養魚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遼河流域淡水漁業的發展應以小水面養魚為重點,以水庫、湖泊漁業為主體,積極保護恢復河川漁業,因地制宜地發展漁業的綜合利用,多種經營,遼河下游近年污染狀況有所緩和,銀魚、鱭魚資源有所回升。
這種情況已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普遍重視,自1993年起開始了整治遼河工程,依法嚴厲打擊未達標準的排污單位,取得了一定成效。
北水南調工程,是綜合開發利用水資源的一項工程,北水南調工程計劃在第二松花江修建哈達山水庫,在嫩江上修建布西水庫,在遼河上興建石佛寺反調節水庫以及長400公里的引水渠道。最大調水流量擬定為400~500立方米/秒。渠道全部為土方工程,穿越分水嶺處最大開挖深度約26米,全長約264千米。
治理水土流失和開展水土保持也是遼河流域的一個主要問題,50年代初遼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約1220萬公頃,占流域面積的55.7%。1985年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951萬公頃,已建水平梯田25.5萬公頃,造林228萬公頃,種草20萬公頃,修建谷坊42576座,溝壩地275萬公頃。
1991年底,完成了修改《遼河流域規劃》和《遼河、松花江流域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規劃》。遼河流域規劃內容有:洪水特性與防洪工程體系規劃、水資源利用規劃、水土保持規劃、水資源保護規劃等。松遼流域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規劃內容有:北水南調工程規劃、防洪規劃、水資源保護規劃、航運規劃等。遼河流域確定防洪方針為"蓄泄兼籌,防洪用洪結合",即在上游主要產流區修建控制性水利樞紐,攔蓄洪水,削減洪峰,在下游平原區修建堤防,整治河道,保證泄洪順暢。西遼河平原分洪樞紐配合旁側水庫及蓄滯洪區蓄洪用洪。
遼河
北水南調工程是綜合開發利用水資源的一項工程,除解決遼河中下游用水緊張外,對東北內河航運發展,也是十分必要的和非常迫切的。可使封閉型的松花江航運轉為開放型,使遼河復航變為可能。北水南調是一項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的重大戰略措施。
哈達山水庫,在嫩江上修建布西水庫,在遼河上興建石佛寺反調節水庫以及長400km的引水渠道。引水渠自哈達山水庫與嫩江上的大賚渠首取水,兩條輸水渠道於後八方匯合后,在太平川附近穿越松遼分水嶺,在雙遼附近注入遼河。為盡量引調松花江洪水期水量,最大調水流量擬定為400~500m3/s。渠道全部為土方工程,穿越分水嶺處最大開挖深度約26m。設想在實現調水后,再建成松遼運河。為使黑龍江、松花江、松遼運河和遼河成為南北貫通的內河航線並可與海運相連接,遠景還可考慮從雙遼起大體平行遼河開挖運河到營口,全長約264km。
流域水資源平衡
遼河流域是中國水資源貧乏地區之一,特別是中下游地區,水資源短缺更為嚴重。遼河已建工程的供水能力已佔水資源量的50%以上,中、下游開發程度更高。根據分析,一般年份供需可接近平衡,遇枯水年或連續枯水年,必須削減農業用水,才能維持工業生產。有些工程如太子河的湯河水庫原以農業用水為主,由於工業用水不斷增加,已不得不改為向工業供水為主。流域內將出現嚴重缺水現象。
在遼河流域規劃中根據不同水平年工農業發展情況預測,進行全流域水量供需平衡的結果,1980、1990和2000年全流域分別缺水9.544億、10.31億m3和36.4億m3。東北諸河的缺水主要集中在遼河流域,尤其是遼河中下游地區。解決的基本對策是:在各缺水區進一步採用開源和節流措施的同時,應實現"北水南調工程",即從嫩江和第二松花江調水到遼河,如果"北水南調工程"在滿足沿途用水要求后,能供給遼河中下游地區34億m3水量,東北諸河2000年水資源供需關係可以達到基本平衡。
河流綜合開發利用現狀
遼河
截止到1989年,全流域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689座,總庫容138.0億m3。其中大型水庫16座,控制流域面積57289km2,佔全流域面積的26.08%,總庫容109.97億m3,可以用於調洪的庫容為67.6億m3,這些大型水庫對控制和調節全流域各地區的洪水,對遼河流域的防洪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大型水庫有紅山(總庫容25.6億m3)、二龍山(17.62億m3)、大夥房(20.1億m3)、莫力廟(1.5億m3)、他拉干(1.35億m3)、吐爾吉(1.2億m3)、孟家段(1.2億m3)、舍力虎(1.18億m3)打虎石(1.2億m3);中型水庫69座,總控制面積17493km2,占流域總面積的7.57%,總庫容20.23億m3;小型水庫603座,總庫容7.79億m3。
截止1988年,全流域堤防總長8108km,其中主要江河堤防4991km,保護重要城鎮18座,保護耕地144萬hm2,保護人口937.0萬人。
治理水土流失和開展水土保持也是遼河流域的一個主要問題,50年代初遼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約1220萬hm2,占流域面積的55.7%。1985年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951萬hm22,佔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的45.2%,對各水土流失地區進行農、林、水、牧等綜合治理,已建水平梯田25.5萬hm2,造林228萬hm2,種草20萬hm2,修建谷坊42576座,溝壩地275萬hm2。這些綜合措施對攔泥緩水,促進農、林、牧業和生產起到了一定作用,保持水土有一定功效,目前又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治理進度與效果更為顯著。
到1980年,流域已建500kW以上的水電站22座,總裝機容量12.08萬kW,占可開發量的48.8%,年總發電量2.73億kW·h。水電站建設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建設大型綜合利用樞紐的同時建設電站,如大夥房、參窩、二龍山、清河、湯河等。其中參窩水庫,總庫容7.9億m3,電站裝機容量3.72萬kW;最近又建成了觀音閣水庫,總庫容21.68億m3,電站裝機容量1.95萬kW。另一種是結合水利建設中小型水電站,已建成的電站中,西遼河地區有7座,東遼河地區1座,遼河下游地區有14座。這些已建成的中、小型水電站,對地方的工、農、牧業生產起著很大的作用,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作為中國七大江河之一,遼河素是溝通東北與中原的重要水道。其水上大規模航運早在魏晉之際就頻有發生,遼金元以後,史載遼河運輸已屢見不鮮。到明代,中央及鹽引商人等為遼東駐軍輸送糧餉等軍需以及遼東往關內回運軍士遺骸等,亦均以海河聯運來實現。清以前,往來遼河的船隻絕大多數是為著救濟東北軍民而來,且往往是受著政府之命的不得已之舉;清以後,東北移民逐漸增多,東北大地得到漸深漸廣的持續開發,使之有能力做了一個相當漂亮的轉身——由仰食於內地,轉而互補於內地;由單向輸入,轉而為雙向對流。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逆轉事件,使源自民間的、純粹出於商業目的的遼河航事,受到了客觀條件的積極支持與鼓勵,從而取得了亘古未有的長足進展。
鑒於東北地區水道寡淡,直通大海的河道又更為有限,深闊的遼河也就成了運輸主線。至遲在咸豐七年(1857),遼河航道已為清廷所知,是年秋七月,咸豐帝曾諭軍機大臣等,看能否以“遼河一道”輸運吉林所屬地方的“甚賤”糧谷。到咸豐九年(1859)九月,咸豐帝已在謀求遼河“船規”了:“朕聞奉天沒溝營(今營口)、田莊台等處,為商賈輻輳之地,船隻來往,向有規費。著玉明、倭仁、景霖察看情形,將沒溝營、田莊台船規酌量歸公……”
道光末年之後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遼河航道上的船有三條航路可走。由營口經田莊台,再至三岔河,三岔河是三條航路的分岔處:由此入遼河,可至遼中、新民、鐵嶺、開原,直至鄭家屯,沿岸有馬蓬溝、通江口、吉城子、三面船、馬廠、說理街、卡馬口、荒地等70多個大小碼頭;入渾河,可至遼中東部,直至瀋陽,沿岸有小姐廟、小河口、黃土墳、唐馬寨、大駱駝背、小北河等碼頭;走太子河,可至牛庄、小河口、遼陽,直至本溪境內,沿岸有南埃金堡、媽媽街、長灘等碼頭。主航道是營口至鄭家屯一線,全長近760公里,每年通航期能走八個來回。其中營口至三岔河段,長86.5公里,河寬250—900米,水深8—10米;三岔河至馬蓬溝段,長322.5公里,河寬200—250米,水深3—8米;馬蓬溝至通江口段,長100公里,河寬100—200米,水深2—3米;通江口至鄭家屯段,長250公里,河寬70—100米,水深2米以上。
遼河航事在有清一代的興衰,呈現為一個紡棰形狀,巔峰期大致在乾隆初期至光緒晚期(1775—1900)之間,此前處於發展期,且並不穩定,其間還受過海禁政策的影響;此後則已是漸行衰落期,且日益衰落,雖然其基本終結是20世紀50年代的事。遼河航事的漸衰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遼河自身的不利因素:季節性、分流、淤患。遼河每年都有約4個月的封凍期,中游以北則更長些,遼河航事也就素來都受著嚴明的季節限制,每年通航期在230天左右。正式分流雙檯子河后,遼河運力又被進一步拉低。與此同時,其淤患之症也在日趨嚴重。二是來自大連港的衝擊。日俄戰爭后,大連及安東(今丹東)相繼開港,原本由遼河獨自承擔的物流自此被瓜分。大連港系海港,既無淤塞之患,亦“隆冬不凍,又出口甚便……經日本租借,經營不遺餘力,故特見發達”,這使“貿易之大勢則漸趨重於大連”。三是來自鐵路的衝擊。京奉鐵路以及南滿鐵路的陸續建成通車,使東北各地相繼實現了鐵路聯運,各地貨物一日之間即可運抵大連。而大連港及南滿鐵路均已被日本“租借”,日本遂愈加致力於鐵路的經營,使鐵路日益與河運形成徹頭徹尾的競爭態勢。為振興地方經濟,奉天政府及營口商會競謀挽救之策。光緒三十二年(1906),盛京將軍趙爾巽特聘英國工程師秀思從事考察。秀思從通江口乘船順河而下,沿途一路詳細勘測,兩年後形成了一份翔實報告。奉天當局據此“詳審籌度”,終以“築水堤法為至善”,於“宣統元年(1909)興工”,然而“堤既成,三年(1911)秋水漲發,竟將水堤衝倒,前功盡棄”。再度想起並嘗試著重振遼河航運,已是民國年間的事了,於1924年開鑿了新開河,並修建了馬克頓閘,卻僅生效一時,數年後即告廢棄。新中國成立后,隨著陸路的漸次連網,河運之利不再,遼河航事也就終成昨日黃花了。截至2007年底,中國內河航道的通航總里程為13.3萬公里,居世界第一,這樣的成績內里已無遼河半寸貢獻。不過遼河確曾以“黃金水道”的身份,為東北大地的繁榮昌盛作出了歷史性的卓絕貢獻。
21世紀初,遼河整治、生態修復和城市景觀建設,部分遼河河段復航,形成了位於瀋陽七星山-石佛寺10公里、鐵嶺新調橋-雙安橋回水區33公里、新民巨流河-毓寶台20公里、鞍山紅廟橋-大張橋23公里和盤錦曙光橋-盤山閘19公里等五段旅遊航道,總里程為105公里。另外,通過新建的牛庄港完成了1000噸級內河駁船水運航道的試航。牛庄港位於鞍山海城市西四鎮北海村,從牛庄港出發,船隻沿大遼河途經鞍山、營口、盤錦三市進入渤海,全長86公里,航道水深2.5米以上,寬120米至200米,將來能夠通航3000噸級至5000噸級的海洋貨船,具有河海聯運的潛力。
交通部在《我國內河航道和港口發展規劃(2007-2020)》中,明確提出了建設覆蓋全國的“兩橫一縱兩網十八線”高等級航道布局方案:“在我國水運資源較為豐富的長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運河與淮河水系、黑龍江和松遼水系及其他水系,形成長江幹線、西江航運幹線、京杭運河、長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珠江三角洲高等級航道網和18條主要干、支流高等級航道(兩橫一縱兩網十八線)的布局,構成我國各主要水系以通航千噸級以上船舶的航道為骨幹的航道網路。”國家水利部也在《我國遼河、松花江流域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規劃(1991年)》中明確提出:“北水南調工程(松花江流域的部分水量調往遼河)是綜合開發利用水資源的一項工程,除解決遼河中下游用水緊張外,對東北內河航運發展也十分必要。可使封閉型的松花江航運轉為開放型,使遼河復航變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