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呼倫貝爾大草原的結果 展開
- 全國旅遊二十勝景之一
- 阿迪雅演唱歌曲
- 2009年降央卓瑪演唱歌曲
- 2007年齊峰演唱的歌曲
呼倫貝爾大草原
全國旅遊二十勝景之一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地處大興安嶺以西的呼倫貝爾高原上,因呼倫湖、貝爾湖而得名。整體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間,東西寬約350千米,南北長約300千米,總面積1126.67萬公頃(一億四千九百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833.33萬公頃。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是全國旅遊二十勝景之一。
徠呼倫貝爾草原是眾多古代文明、游牧民族的發祥地,東胡、匈奴、鮮卑、室韋、回紇、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曾繁衍生息於此,被史學界譽為“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搖籃”,在世界史上佔據較高地位。
呼倫貝爾大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四季分明,被世人譽為世界美麗的花園。呼倫貝爾草原年平均溫度0℃左右,無霜期85~155天,溫帶大陸性氣候,屬於半乾旱區,年降水量250~350mm左右,年氣候總特徵為:冬季寒冷乾燥,夏季炎熱多雨。年溫度差、日期溫差大。能種植春小麥、馬鈴薯及少量蔬菜。
呼倫貝爾大草原
春天,冰雪融化了。小草飄動著細細的嫩芽,花兒在風中散發著無限的幽香,草原的野草野花開始盛開了,五顏六色的,就像一塊漂亮的地毯,披在呼倫貝爾的大地上。樹木也穿上了綠色的紗衣,春燕歡笑著歸來,整個大草原春意盎然。春天的呼倫貝爾變得萬紫千紅,美不勝收。
夏天這裡空氣清新,氣溫涼爽,是避暑度假的勝地。一場細雨過後,一覽草原風光。美麗的大草原一眼望不到邊,藍天白雲、碧草綠浪、湖水漣漪、牛羊成群、點點氈房、裊裊炊煙,整個草原清新寧靜。茫茫無際的牧場,傳來悠揚的牧歌,一條彎彎的小河,靜靜地流向遠方。白色的羊群在山坡上吃草。遠遠望去,好像是白雲飄浮在山間,又好似粒粒珍珠撒落在草原上。微風吹過,草浪滾滾,形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牧羊的姑娘,唱著動聽的情歌,揮動著羊鞭,遊走在美麗的草原上。傍晚,夕陽西下的時候,在霞光的輝映下,草原與天連成一片。蒙古包里響起了委婉動聽的馬頭琴聲,這動與靜相結合的草原美景,怎不叫人心曠神怡。
呼倫貝爾大草原
冬天,這裡經常的大雪紛飛,整個大地都變成了瓊雕的草、玉琢的樹。漫天雪花飛舞,給草原穿上了潔白的盛裝。小河也覆蓋了厚厚的雪白棉被,樹枝掛滿了沉甸甸、蓬鬆松的雪球。呼倫貝爾變成了白色的世界,變成了銀裝素裹,白雪皚皚。
呼倫貝爾是世界少有的綠色凈土和人間的樂園。四季風光無限。擁有太多讓人流連忘返的美麗景緻。但最讓人難忘的還是草原的夜色,月光下草原雖然沒有了五彩繽紛,卻多了一片寧靜和神秘,一直延伸在一望無際草原上的路似乎沒有了盡頭。
呼倫貝爾大草原
這裡的夜色最美麗,這裡的夜色最迷人。微風拂人,草香襲人,月光誘人,水波撩人,鳥聲動人。
好一個語言無法形容的草原夜色!置身於她的懷抱,整個人就融入朦朧的夢境之中。
此時,遠處傳來悠揚的馬頭琴聲,近處燃起一堆篝火,幾個姑娘和小伙盡情地歡跳蒙古舞,酣暢淋漓地放聲歌唱,此情此景,真是人生最美好的故事,淺寫著遊子的思念和眷戀。摘自《草原風光秀美夜色令人陶醉》。
呼倫貝爾大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場,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是全國旅遊二十勝景之一。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是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旗和海拉爾區、滿洲里市及額爾古納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草原的總稱,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千米,3000多條河流縱橫交錯,500多個湖泊星羅棋布,地勢東高西低,海拔在650~700米之間,由東向西呈規律性分佈,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乾旱草原三個地帶。除東部地區約佔本區面積的10.5%為森林草原過渡地帶外,其餘多為天然草場。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組成呼倫貝爾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態性特徵,草原植物資源約1000餘種,隸屬100個科450屬。
呼倫貝爾大草原
呼倫貝爾大草原
呼倫湖是絕呼倫貝爾草原的一大美景。站在湖邊一眼望去,看不到邊際。在湖畔常會遇到剛剛還是晴朗的天空轉眼風雲突變,下起了大雨,可西方的太陽並沒有褪去,這是一場難得的“太陽雨”。
傳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風妖和沙魔橫行,地上寸草不生,滴水如金,牧畜瀕於絕跡,牧民屍骨遍地。草原上一個勇敢的蒙古族部落里有一對情侶,女孩能歌善舞,才貌雙全,叫呼倫;男孩力大無比,能騎善射,叫貝爾。他們為了拯救草原,追求愛情,與草原上的妖魔奮勇搏殺,他們降風妖、除沙魔、施甘露、布生靈,把草原打扮得格外美麗。草原人民為感謝和紀念他們,就把自己的家鄉取名呼倫貝爾。這就是世界三大草原之一呼倫貝爾大草原,行政區劃為呼倫貝爾盟(簡稱呼盟)。
史料記載
從歷史學家翦伯贊著的《內蒙訪古》一書知道了呼倫貝爾草原是中國少數民族的搖籃,中國歷史上的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這個搖籃里長大的,又都在這裡度過了他們歷史上的青春時代,都是從這裡向西攻打長城的大門,殺進黃河流域,走上中國歷史舞台的。呼倫貝爾是中國游牧民族歷史舞台的後台。
民俗風情
活動內容
徠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
摔跤:摔跤是蒙古族人民最隆重的競技活動之一,700多年前就已成為那達慕大會男子比賽項目。
射箭:弓箭是古代蒙古獰獵的工具和重要的征戰與禦敵武器。早在700年前,蒙古民族就以能騎善射而聞名於世。後來射箭逐漸演變為體育活動,一直流傳至今。
斡日切舞:“斡日切”鄂溫克語意為“天鵝”。翰日切舞是鄂溫克族民間娛樂性的舞蹈。翰日切舞人數不限,男女均可參加。一般是二人對舞,其他人圍觀助興,到了高潮時男女可一起下場,多人齊舞,女子居多。
呂日格仁:“呂日格仁”即鄂倫春語“舞蹈”。鄂倫春人的舞蹈動作速度都是由慢至快,並以激烈動作結束表演。舞蹈者一般不用伴奏,邊歌邊舞。
草原特殊禮俗
呼倫貝爾大草原
進包:進入蒙古包要從火爐左側走,要坐在蒙古包的西側或北側,因為東側是主人的起居處。入座時,不要擋住北面哈那(壁)上掛著的佛像。走進蒙古族人家,無論是蒙古包還是磚瓦房,都不可坐在門檻上或踩在門檻上。
敬茶:到牧民家作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通常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讓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瞧不起主人、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白瓜子:內蒙古出口的土特產品,白瓜子炒熟后可直接食用,也可加料製成多味瓜子,味道香美。還可以做糕點的輔料。
黑木耳:又名雲耳,生於枯死的樹榦上。由於黑木耳膠體有巨大的粘附力,能起洗骨作用,因此是冶金、採礦、國防工業、紡織工業及理髮業工人的保健食品。
具有當地民族特點的風味食品:烤羊腿、整羊席、手扒肉等。烤羊腿是呼倫貝爾招待賓客的一道名菜。
“全魚宴”:呼倫湖產的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無機鹽、碳水化合物、脂肪和各種維生素。用呼倫湖產的鮮魚和湖蝦,可烹制魚菜120多種。
氣候異常,流沙危害日益嚴重
呼倫貝爾大草原
為了加快沙地治理步伐,2002年,呼倫貝爾市林業局啟動實施了“樟子松行動”。選用呼倫貝爾的鄉土樹種沙地樟子松,以其具有自然落種好、天然更新快、耐寒、耐旱的生物學特性,模擬樟子松自然分佈規律,以大面積禁牧、小面積封育的形式,以簇狀、組團狀栽植樟子松大苗,並促進其自然更新,用10%的樟子松栽種面積,達到100%的治沙效果。建設呼倫貝爾250千米長、140千米寬的綠色長廊和經濟帶,保護、建設好呼倫貝爾草原,減少風沙、白災和黑災等自然災害。
呼倫貝爾草場逐漸退化生態保護與礦業開採博弈
在工業開採給這個城市帶來GDP的同時,牧民們也堅信工業污染是草原沙化的原因之一,特別是煤炭的開採,破壞了原有的氣候環境,影響了降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草原牧區和林區到底該不該工業化,業界爭論不休。要擺脫貧困還是死守生態,看起來是個兩難,呼倫貝爾大草原的未來如同那曾經美麗的草原一樣茫茫無邊。
在21世紀初,呼倫貝爾草原仍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而草原建設速度每年僅為0.2%。有關專家指出,長此以往,呼倫貝爾草原將可能會變成“呼倫貝爾沙漠”。長期以來,呼倫貝爾地區一直以農牧業為主,出現了過度放牧和過度開墾草地的現象,當地政府也意識到了保護草原的重要性,但是,草原沙化治理和草原保護需要大量資金維繫,一個一直以農牧業為主的地區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加速工業化進程成為當地政府認為轉變觀念謀求發展的必由之路。
呼倫貝爾夏季最佳旅遊時間為5月中旬至9月中旬;冬季冰雪最佳旅遊時間為11月至次年的2月中旬。
呼倫貝爾大草原
鐵路:呼倫貝爾市境內現有客運幹線3條(濱洲鐵路、牙林線、齊加線)、支線3條、聯絡線1條,北京、哈爾濱、瀋陽、齊齊哈爾、包頭、丹東、大連、赤峰、通遼有列車直達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在全市11個旗市區都通有鐵路線。
公路:呼倫貝爾市各主要旗市區都有長途客運。
第1天:抵海拉爾區,在海拉爾內觀光,泡氟泉,安排住宿。
第2天:早餐后赴陳巴爾虎旗金帳汗旅遊部落,下馬酒、祭敖包、觀摔跤、套馬錶演,著民族服裝拍照,品嘗蒙古族風味餐——手扒肉,乘勒勒車,騎馬游草原,觀民族歌舞,篝火晚會,返市。
第3天:早餐后乘巴士赴呼倫湖旅遊區觀光,可乘船游湖、垂釣等。午餐“全魚宴”,乘巴士赴滿州里市,遊覽市容,中俄交易市場,參觀國門,觀看套娃俄羅斯舞蹈,呼市貿易區,返海拉爾。
第4天:觀海拉爾區市容,海拉爾國家森林公園,海拉爾北山日軍軍事工事遺址,民族用品商店,結束行程。
夜生活:晚上的草原可以參加金帳汗蒙古部落的篝火狂歡晚會。
大草原的新巴爾虎蒙古人仍有許多禁忌:
1、乘汽車到牧民家做客者要看附近勒勒車上是否拴著馬,不要貿然駛入,免得馬驚掙斷韁繩跑失。
2、進蒙古包不要將馬棒和馬絆帶入,而要掛在馬鞍上或立放於門外。
3、進包要從火爐左側走,坐在蒙古包的西側和北側,東側是主人起居處,盡量不坐。
4、如主人家有老人,不能從其前面走過,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入坐時不要擋住北面哈那上排著的佛像。
5、進包后可席地而坐,不必脫鞋,不要坐在門檻上。
6、主人敬茶時要整齊衣袖,用雙手或右手去接,不可用左手。
7、主人敬酒時,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要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8、如需解手要到蒙古包南方較遠的地方,不要到蒙古包東、西側(有羊圈)、北側(氣味會隨風刮入包內)。
9、冬天不要到包北、西側亂踩,因為那裡的雪是化水食用的。
10、離開主人家時要道再見和致謝意。
11、如在草原上遇見畜群,汽車和行人要繞道走,不要從畜群中間穿過,否則會被認為是對畜主的不尊重。
12、: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
13、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
14、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
15、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
16、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
17、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18、禁止交流時說不文明的語言。
呼倫貝爾大草原
據自治區草原主管部門2003年普查統計,全區退化、沙化、鹽漬化草原面積達7.02億畝,退化、沙化面積占草原總面積的比重由上世紀60年代的18%、上世紀80年代的39%,上升到2003年的62.68%。雖然從西部大開發以來,自治區投入力量進行草原生態治理,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據2009年草原監測顯示,與上世紀70年代初相比,全區草原治理區和非治理區產草量分別降低25%和50%。
事實上,因為出現的種種問題,為了保護草原生態,內蒙古的許多盟市旗縣幾年前就開始實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措施,但這些措施大多帶有政府的強制性,牧民除了在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區的2.5億畝草原能夠享受補貼外,其餘全憑牧民個人承擔。如今,國家實施的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等工程大都已到期,是返回放牧還是堅持退牧還草?是進一步加大投入,啟動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接續工程,還是任由多年保護和建設的成果付之東流?這是牧區面臨的最緊迫問題。
然而,無論是灌溉飼草地還是草原生態牧場建設,都不是牧民或自治區的能力所能夠解決的。沒有國家的支持,不上升到國家層面,草原生態的保護和建設只會淪為空談。國家主導的草原保護和建設之路,已經成為環境形勢發展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