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講武堂的結果 展開
- 清末民初軍官教育機構
- 中央電視台軍事農業頻道節目
講武堂
清末民初軍官教育機構
講武堂是中國清代末期、民國初期創辦的一所培養陸軍軍官教育機構。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政府編練新軍,在全國廣設軍事學堂。
影響較大的有雲南陸軍講武堂和北洋陸軍講武堂等。講武堂的軍事課分學科和術科。
1906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天津韓家墅創立北洋陸軍講武堂,學員定額180名,為現代兵者研究武學之所。后各地督撫經奏准,陸續建立了南洋(設於南京)、江西、雲南、東三省、湖南、廣東等陸軍講武堂。
雲南陸軍講武堂是中國近代一所著名軍事院校,“黃埔軍校的搖籃”,開辦於1909年。與創辦於1906年的北洋
講武堂[清末民初軍官教育機構]
當時,晚清編練新軍,計劃在全國編三十六鎮(師),其中第十九鎮建於雲南。新軍編練亟需新型軍官,清政府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的需要,作出統一的規定:“各省應於省垣設立講武堂一處,為現帶兵者研究武學之所。”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護理雲貴總督兼雲南藩台沈秉經向清廷奏准,籌辦雲南陸軍講武堂。校址設在昆明原明朝沐國公練兵處,佔地7萬餘平方米。1909年(宣統元年)8月15日,雲南陸軍講武堂正式開學,高爾登為首任總辦(校長)。學堂開辦之初,分步、騎、炮、工四個兵科,設甲、乙、丙三班。課程仿照日本士官學校加以調整而成,分為學科、術科兩項。講武堂聘用了一批國內武備學堂畢業生和日本士官學校中國留學生任教。至辛亥革命時,講武堂已為雲南新軍輸送中下級軍官600餘名。
辛亥革命后,雲南都督蔡鍔將軍下令將雲南陸軍講武堂改為雲南陸軍講武學校。以雲南講武堂師生為骨幹組建的滇軍,在護國、護法戰爭中戰績輝煌,故學校聲譽日隆,威名遠揚。鄰省甚至鄰國許多有志青年紛紛來昆明報考求學。據不完全統計,從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鮮、越南來留學的青年達200餘名。
1924年孫中山先生創辦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之際,新式教官甚為缺乏,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來電,調雲南講武堂炮兵科長、後任教育長的王柏齡、工兵科長帥崇興、步兵科長劉躍揚、騎兵科長林振雄及部分畢業生,進入黃埔軍校,協助創辦軍校。雲南講武堂的若干師生,成了黃埔軍校的重要教官;雲南講武堂使用過的輔導教材成了黃埔軍校“人手一冊”的重要讀物和教材。
講武堂
1938年,該校按黃埔軍校系列,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五分校”。黃埔軍校的9個分校,均由蔣介石兼校長,具體實行主任負責制,昆明分校由龍雲兼主任。依照黃埔軍校系列定為黃埔第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培訓各類學員近8000人。抗日戰爭結束后,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辦。
1911年辛亥革命後繼續保留,1928年停辦。各地講武堂組織、學制等情況不一。
雲南講武堂走出了兩位元帥,二十幾位上將;更令人驚奇的是,有三個國家軍隊的總司令出自這裡。從這裡先後走出數百名將軍,中將以上的高級將領有數十人,他們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佔有重要位置,其中較著名的有:
教官和官佐:
• 李根源(上將,陝西省省長,粵滇軍總司令)
• 唐繼堯(上將,雲南督軍兼省長,靖國軍總司令,建國聯軍總司令)
• 李烈鈞(上將,江西都督,護法軍政府總參謀長)
• 張開儒(上將,滇軍總司令,廣州大元帥府參謀總長)
• 羅佩金(上將,護理四川督軍,靖國軍第一軍總司令)
• 劉存厚(上將,四川督軍,四川陸軍檢閱使)
• 趙又新(上將,川滇黔靖國軍第二軍總司令)
• 楊傑(上將,陸軍大學校長,代理參謀總長)
畢業生:
• 朱德(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 葉劍英(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 崔庸健(次帥,朝鮮人民軍總司令,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委會委員長,朝鮮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
• 武元甲(大將,越南國防部部長兼越南人民軍總司令)
• 朱培德(一級上將,參謀總長,代訓練總監)
• 金漢鼎(上將,代理滇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
• 范石生(上將,滇軍第二軍軍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軍長)
• 王甲本(上將,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軍長,治軍有方,彈藥打完后,率部與日軍拚刺刀肉搏,身中幾十刀后壯烈殉國)
• 胡瑛(上將,雲南戒嚴司令部司令)
• 盛世才(上將,新疆臨時邊防督辦,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
• 賴心輝(上將,四川邊防軍總指揮,四川省省長,第二十二軍軍長)
• 龍雲(二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軍事參議院院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 盧漢(上將,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雲南省主席)
雲南陸軍講武堂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光輝的歷史,朱德稱之為“中國革命的熔爐”。
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在翠湖公園西畔。講武堂始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8月,原系清朝培訓新式陸軍軍官的學校,共辦了19期,科目有步、騎、炮、工4科,1928年結束。學校教員多數從日本士兵學校畢業,其中有一部分教官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會員,這使講武堂成為當時雲南革命力量的重要據點。而滇軍的成長,也與雲南陸軍講武堂分不開。
陸軍講武堂,辛亥革命后改稱講武學校;30年代末,改為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五分校;50年代初,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步兵學校。今主體建築整修一新,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講武堂主體建築,為“走馬串過樓”式的二層磚木建築,基本呈正方形四合院樣式。東樓長118.4米,西樓長119.6米,南樓長116.7米,北樓長116.8米;東西樓寬10米,南北樓寬7米,四樓高12-15米。西樓為教室,東樓為辦公室,南北樓為學生宿舍。四樓對稱相接,渾然一體,四角有拱形門洞可出入。
講武堂從開辦至1928年的20年間,為我國和亞洲一些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軍事人才。所畢業學員4000多人,有南洋華僑青年,朝鮮和越南等國青年,均系護國、靖國戰爭之後,慕名遠道而來的求學者。
畢業生中,湧現了一些著名的革命將領,第3期特別班的朱德、第12期的葉劍英還成為新中國的領導人。此外還有第17期的周保中(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吉林省政府主席)、第18期的崔庸健(朝鮮民族主義人民共和國委員長)、第18期的曾澤生(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曾任國民黨軍隊上將的則有特別班的范石生、唐淮源、朱培德、金漢鼎,第4期的龍雲、盧漢,第14期的王甲本等。其中唐淮源、王甲本率部抗日,英勇犧牲;范石生掩護革命,功不可沒;曾澤生長春起義、盧漢昆明起義、趙錫光新疆起義,都建立了歷史功績。
抗戰勝利之後,盧漢率滇軍開赴越南河內接受越北地區日軍投降,為中國抗戰之唯一出境受降者,為中華民族增光添彩。同時,雲南陸軍講武堂培養的許多學生後來陸續又參加了黃埔軍校的高級班接受更高等級的軍事教育,一些學生還成為了黃埔軍校的區隊長,如:曾澤生、盧浚泉等。
講武堂
第二、學制較長。根據清末關於軍事學堂學制的規定,講武堂的學制每1期一般為4個月,除假期及往返時間外,實際在堂學習時間僅為3個月,而雲南陸軍講武堂甲、乙班學製為1年,特別班為兩年半,丙班為3年,學制要比規定的時間長幾倍(而實際執行卻又短一些)。
第三,課堂設置完善。教學質量較高。雲南陸軍講武堂分步兵、炮兵、騎兵、工兵、輜重五種兵科。甲、乙班入堂后重點學習軍事學科,如地形學、築城學、兵器學、軍制學、衛生學等,並學習兵科教程,如本兵科的典、范、令等。丙班、特別班先學習普通學科及軍事學基本教程,如國文、倫理、器械畫、算術、史地、英文或法文、步兵操典、射擊教範、陣中勤務令、工作教範、野外演習等,然後分科專業學習軍事學科和本兵科教程。
學校的制度和作風是仿效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紀律非常嚴格,每天上課6小時,上操2小時,早晨有體操和跑步,晚上還有自習,而且夜間有緊急集合的訓練。由於課程較為完善、教學嚴格、紀律要求高,使得雲南陸軍講武堂畢業生的質量在當時與其它軍事學堂相比,高出一籌。
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在今雲南省農展館、省圖書館一帶。現存講武堂的主要建築,是一院規模宏大的中國傳統的走馬轉角樓式的土、木、石建築,呈正方形,東、西、南、北樓各約長120米,寬10米,對稱銜接,渾然一體,四角有拱形門洞可出人。南北樓為學員宿舍,南樓中部突起,為閱操樓。今農展館一片,是當時的閱兵操場。東樓是辦公室,西樓是學科教室。大樓西北面的平房,是當時的禮堂。解放后,這座建築經多次修繕,保存較為完好。
昆明翠湖西側叫承華圃,有一幢米黃色兩層磚木結構的走馬轉角樓式的建築物格外引人注目。它由四座各長120米的樓房圍成一個方形四合院,院內成為操場。這就是培養出中國現代史上許多叱吒風雲人物的雲南陸軍講武堂。
輪訓在職軍官
期限一年;招收普通學員,經過三年培養,到新軍中任中下級軍官,學科設置為步兵、騎兵、炮兵、工程兵四個專科。講武堂的管理和教育訓練非常嚴格。
學校有一大批高水平教官,他們依照日本軍事教育制開儒、顧品珍、劉祖武、李鴻樣、羅佩金等,其中同盟會員占很大的比例。經過積極籌備,雲南陸軍講武堂於1909年8月15日正式開學。除低年級開設必要的文化課程外,軍事學課程系統全面。文化課有國文、算術、歷史、地理、倫理、器械畫、英文和法文;軍事課有戰術學、兵器學、軍制學、地形學、測繪學、築城學、衛生學、馬學,各種典範、令,以及戰術實施,沙盤教育,野外演習等。講武堂的教官軍事素養好,能夠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教學效果非常突出。講武堂的教官和學生在後來的軍事生涯中,經得住戰火考驗,不僅具有新的軍事知識理論,熟知戰術戰法,而且能征善戰,英勇無比。所以,滇軍被後人稱譽為"強兵強將,能征慣戰"的隊伍。
講武堂在進行嚴格軍事訓練的同時,也注重學員操行的培養,要求著裝軍容一絲不苟,要求學員和善禮貌,公買公賣,嚴禁驚擾百姓。學校用正直與忠誠的愛國主義精神熏陶影響學生。正如李根源編寫的校歌所唱:"風潮滾滾,感覺那黃獅一夢醒,同胞四萬萬,互相奮起作長城……練鐵肩,擔重任,壯哉中國民:正當中!"這一切正好與清朝統治者的願望相反,講武堂成為了培養大 批民主革命戰士的新式學校,成為了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主要陣地。
李根源是較早加入同盟會的會員,他以隱密的革命黨人身份主辦講武堂后,乘機大量聘用具有士官畢業生資格的同盟會員及具有革命思想的人土到校任教。全校教官41人,同盟會員有17人,反清革命派有11人,傾向革命的教師有8人。
1910年4月李根源任總辦后,委任湖南籍土官生沈汪度任監督,加上原任提調的張開儒,他們3人都是同盟會員。可以說講武堂實際的行政領導權已經掌握在革命黨人手中了。在講武堂的課堂中,在 野外演練的陣地上,革命的教官都應用各種方式,用舉例、暗示、隱喻的方法,宣傳反清思想,"以革命大義激勵學生"。方聲濤教官對資產階級民主的理論很有研究,秘密宣講孫中山的主張,對學生有很深影響。唐繼堯講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李根源讓學生看滇越鐵路通車,以法國殖民者耀武揚威的現實素材,激發學生反帝愛國情緒。與口頭宣傳、現實教育相配合,革命的書刊也在師生中廣泛而秘密的流行。《民報》、《雲南》、《警世鐘》、《猛回頭》等都是進步學生爭相傳閱的刊物。但是,革命黨人在講武堂的活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清兵曾到學校搜查革命書刊,開除了傳閱革命書籍的歷史教官李伯東,自動剪去髮辮的幾名學生被監視上課。李根源任勞任怨,極力保護師生。大家也團結一心,謹慎開展革命活動。同盟會在講武堂的組織十分嚴密,一般以小組活動,相互之間無橫向聯繫。而且還秘密發展同盟會員,朱德就是進校后不久加入同盟會的。這些辦法十分有效,才使得反動統治者查無實據。講武堂為辛亥革命做了較好的人才準備。留日回國的同盟會員大量進入講武堂和雲南新軍,正是革命黨人遵循孫中山革命計劃的一種安排。朱德億當時的情形說:"大家經常談論和考慮的,就是怎樣發動革命起義。在昆明"重九起義"中,曾在講武堂任職的教官佔大多數。新軍中的講武堂畢業生在起義鬥爭中起著重要的骨幹作用,在這一場真刀真槍的浴血拚殺中,講武堂師生身先士卒,有的英勇犧牲。雲南陸軍講武堂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的熔爐。
在後來反對袁世凱的護國戰爭中,講武堂師生懷著尚武報國的忠誠,不懼強權,不畏犧牲,勇往直前,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建立了舉世矚目的功勛。歷屆畢業生中,許多人後來成為傑出的革命將 領。第三期的朱德、第十五期的葉劍英,雙雙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龍雲、盧漢將軍為雲南和平解放做出過貢獻。還有解放軍中的白族將軍周保中,後來成為朝鮮國家領導人的崔庸健等都從講武堂走上革命道路。這些愛國人士和著名人物永遠成為了講武堂的驕傲。
由於該校教員多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很多人在日本學習時就是傾向革命黨的分子,一部分就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會員。他們採取多種方式,在學生中傳播革命概要,使學校成為培養反清革命的重要據點,團結雲南革命力量的核心。歷屆畢業生中有些後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人民解放軍的重要將軍,如朱德、葉劍英等。
為充分肯定雲南陸軍講武堂在辛亥革命和護國運動中培養出眾多民族英雄和愛國人士的歷史功績,1983年雲南陸軍講武堂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南陸軍講武堂光耀史冊。
位於瑞金南路北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貴州巡府鄧華熙創辦,學堂自1900年開辦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作兵營現址,現為貴州教育學院。武堂遺跡已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