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鐵路
鐵路名稱
滇越鐵路是連接越南海防市-中國河口(中越口岸)-中國昆明的鐵路,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被《英國日報》稱之為與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米軌"鐵路(窄軌鐵路)之一。
分南北兩大段。南段(海防至老街)在越南境內,稱河老鐵路,長389公里;北段(河口至昆明)在中國境內,稱昆河鐵路。兩條鐵路分別屬於不同的鐵路系統。
2018年1月,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滇越鐵路是雲南省的第一條鐵路,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窄軌鐵路之一。原是法國殖民當局根據不平等條約修建的。因為起於原法屬殖民地越南的海防市,經老街邊中越邊界,進入雲南,自河口向北延伸到昆明,故稱滇越鐵路,昆明至昆河口段稱為昆河鐵路。
滇越鐵路是中國境內較早修築的鐵路之一,也是中國最長的一條軌距為1米的窄軌鐵路。滇越鐵路是雲南百年前唯一的運輸“大動脈”,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被稱之為與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著名的人字橋用鋼結構,很少維修,在當時是全球頂級技術。
滇越鐵路全線分南北兩大段。南段(海防至老街)在越南境內,稱越段,長394公里;北段(河口至昆明)在中國境內,自老街跨越紅河進入河口,經碧開遠到昆明,稱滇段,長465公里(正線鋪軌464.567公里),設置車站34個。越段於1901年動工,1903年建成。滇段於1904年動工1910年竣工。滇段工程遠比越段艱巨,橋樑425座,有的兩端緊接隧道,下臨萬丈深澗;隧道155座,占滇段全長的36%。1910年4月1日全線通車。
在抗日戰爭時期,它是南方的重要運輸通道。
1958年鐵道部電令:滇段改稱昆河鐵路。
視頻:2012年06月01日新聞《滇越鐵路——穿越雲端的鐵路》。
歷史沿革
從19世紀初開始,英法殖民者侵入東南亞及中國雲南,互相角逐。法國自入侵以後,步步緊逼,意欲控制雲南,變雲南為其殖民地。
十九世紀中後期,法國因覬覦雲南豐富的礦產,開始計劃修建鐵路加大運輸量,掠奪雲南地區礦產資源。
1895年,法國借口在“三國干涉(日本)還遼”中有功,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法續議界務商務專條》,取得將越南鐵路延伸修入中國境內的修築權。
1903年,中法簽訂《中法會訂滇越鐵路章程》,隨即法國派人踏勘路線,繪製藍圖,並正式成立滇越鐵路法國公司。
從19世紀初開始,英法殖民者侵入東南亞及中國雲南,互相角逐。法國自入侵以後,步步緊逼,意欲控制雲南,變雲南為其殖民地。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法國通過中法戰爭,與清政府締結《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取得對越南的“保護權”及在中國西南諸省通商和修築鐵路權。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法國借口在“三國干涉(日本)還遼”中有功,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法續議界務商務專條》,取得將越南鐵路延伸修入中國境內的修築權。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中法簽訂《中法會訂滇越鐵路章程》,隨即法國派人踏勘路線,繪製藍圖,並正式成立滇越鐵路法國公司。
滇越鐵路從越南海防到老街,稱“越段”,從中國雲南省河口至昆明,稱“滇段”。自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興工,先築成越段。而滇段,法國人原擬將雲南繁榮的城鎮與人口密集的農村連成一線,勘定了經河口、新街、新現(今屬屏邊)、雞街(今屬箇舊)、建水、館驛(今屬建水)、通海、玉溪、晉寧、晉城(今屬晉寧)、呈貢而達昆明的西線,但因沿線人民的強烈反對,所以放棄平壩地區而改走山路,改為下段由河口經蒙自碧色寨至開遠,中段由開遠沿南盤江北上,經華寧盤溪至宜良,上段由宜良經呈貢抵昆明,即東線。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法國政府批准東線規劃,於次年正式開工,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4月15日通車至碧色寨,次年4月1日全線通車。
滇越鐵路軌距為1米,全長855公里,其中越段長394公里,滇段長465公里,全線建築費用近1.59億法郎,比我國軌距1.435米的鐵路建築費高約1倍,足見工程之浩大。在鐵路修築過程中,法國殖民者對中國築路工人進行了極其野蠻的奴役、壓迫。僅在滇段修築過程中,除役使雲南各族人民外,還從河北、山東、廣東、廣西、福建、四川、浙江等省招募大量民工,前後7年間,總數不下二三十萬,而被虐待折磨致死者近8萬人。正是:”血染南溪河,屍鋪滇越路。千山遍白骨,萬壑血淚流。”
中國人民用血汗築成的滇越鐵路卻成了法國殖民者的掠奪工具,給雲南人民帶來了災難。法國殖民者憑藉這條鐵路,控制了雲南的交通,掌握了錫商的命運,操縱了雲南的金融,支配了雲南的郵政和電訊。法國人柏頓在考察雲南后曾說:“滇越鐵路不獨雲南全省商務為法人所掌握,而雲南政府也在巴黎政府掌握之中。”滇越鐵路成為“插在雲南的大吸血管”,吮吸著雲南人民的膏血。它是殖民者侵略、掠奪雲南人民的歷史見證。直到1950年初,人民政府接管了滇越鐵路滇段,它才成為加強沿線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動脈。
在滇越鐵路滇段的修築過程中,從河北、山東、廣東、廣西、福建、四川、浙江、雲南等省招募大量民工,前後7年間,總數達20~30萬餘人。
共有法式樓房347幢,配備蒸汽機車29台、車輛508輛,線路上有鐵橋22座997.15米,石橋108座3118米,隧道158座17864米,南北線路高差1940米,曲線佔53%,最小曲線半徑80米。
滇越鐵路線上的人字橋橋身沒有一根支撐的骨架,全用鋼板、槽鋼、角鋼、鉚釘聯接而成。所用上百噸鋼製部件全在法國製成,運到中國后,由中國工人一段一段地背上山,因此也要求單件材料重量不能超過100公斤,長度不超過2.5米,大多為1.2米到1.5米,均為短而輕的鐵桿,可在施工現場組拼而成。但有兩根用來牽引架橋,長355米,總重5000餘公斤的鐵鏈,就必須由200名勞工用肩扛,排成數百米長的隊列,如巨龍蜿蜒爬行在崎嶇的小路上緩緩前行,歷時3天才運到工地。除運輸的艱險、深谷的惡劣環境外,複雜的地質情況也威脅著工人的生命。在修建人字橋的過程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顆釘一滴血,一根枕木一條命。
河口至昆明直線距離不到300千米,而滇越鐵路全長465千米。這段鐵路從海拔76.4米的河口站出發,到達海拔1900米的昆明北站,海拔高差達1823.6米。其途中的橋樑、隧道一個接一個,這在當時的世界鐵路建築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滇越鐵路軌距為1米,全線建設費用近16.5億法郎,比我國軌距1.435米的准軌鐵路建築費約高1倍。
一位姓肖的師傅是這樣回憶的,“從草壩到河口站200多公里的線路,幾乎看不到一段直線,鐵路彎來拐去,如蛇走路一樣,再加上坡急,列車的時速常常不到30公里。”用“蛇行的鐵路,爬行的列車”來形容滇越鐵路是非常恰當的。
現在,滇越鐵路沿線還保留著許多與之相聯繫的舊跡,如碧色寨車站、河口郵政局舊址、河口海關舊址、蒙自租界舊址等。
碧色寨車站是滇越鐵路與個碧石鐵路的交匯點,佔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現存滇越、個碧石兩線站台和站房、倉庫、車庫等。車站周圍尚存歌臚士酒店、海關倉庫、大通公司等建築。碧色寨車站是中國最早的鐵路車站之一,對研究中國鐵路發展史有著重要價值,198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口郵政舊址和海關舊址位於河口縣城。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建寄信局,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改辦郵政局,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建蓋郵政大樓,總面積為2941平方米,房屋佔地2457平方米,由義大利人巴斯桂林承包工程。郵政大樓為2層,青石青磚砌成,堅實牢固。河口郵電局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郵電局之一。
河口海關設於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有5幢23間磚木結構紅瓦房,總面積為1127平方米,是我國較早的海關建築。
此外,在河口還有法國駐河口副領署、河口督辦舊址等文物保護單位。
在河口縣境內,從老范寨站、南溪站、螞蝗堡站、山腰站一直到河口站,鐵路沿線車站上的許多古老的法式建築、黃牆紅瓦的站房、古典高雅的法式母子鍾,都形成了一道流動的歷史文化風景。
在抗日戰爭時期,它是南方的重要運輸通道,力保運輸物資的“大動脈”,有利於打破日本的封鎖。
抗日戰爭期間,滇越鐵路一改夜間不行車的規定,日夜加開列車搶運物資,雖經常受到日本轟炸機的襲擊,但貨運量比通車時增加了3倍。隨著內地機關、企業、學校的大批遷移,客運量劇增,僅1939年的客運量就達到454萬人,為通車當年的15倍。
為保護這一國際通道,當時的雲南省政府命令高射炮兵部隊開赴防地,擔負滇越鐵路重要橋樑和隧道的防空任務。同時,防守人字橋部隊的高射機槍也由7.92毫米口徑全部更換為性能更好的13.2毫米高射機槍,全部配置在人字橋兩端的高山頂上。由於人字橋位於兩山絕壁之間,加之防空部隊配備的猛烈炮火,使日軍不敢過低俯衝,儘管先後投彈700餘枚,但硝煙散盡,人字橋仍奇迹般地傲立於絕壁之上。
在無數護橋之戰中,白寨大橋之戰最為慘烈。1940年3月1日,36架日機組成的龐大編隊向白寨大橋撲來。此時,由河口開往昆明的旅客列車正在通過大橋,火車司機開足馬力,想衝過大橋進入隧道,防空官兵也向敵機猛烈開火。日機立即散開隊形,分別對火車和防空陣地進行轟炸。就在火車即將沖入隧道時,敵機投下的炸彈擊中機車,在一片火光之中,血肉橫飛,慘不忍睹,當場死傷200餘人。防空官兵有3人被炸死、3人重傷。此次轟炸,白寨大橋損失較輕,經及時搶修,當夜即恢復通車。
日本投降后,1946年2月28日,中法兩國在重慶會談,《中法協定》中,明確指出滇越鐵路滇段路權正式收歸中國。在法國人經營了43年後,中國政府終於將路權收回並進行修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鐵道兵第一師著手修復碧色寨至河口間的鐵路,越南境內老街到河口的鐵路也開始修復。
1950年初,雲南解放后,中國人民政府接管了滇越鐵路滇段,1957年12月,中止了17年運輸的滇越鐵路恢復通車。1958年2月,滇越鐵路的“滇段”改名為昆河鐵路(昆明—河口)。從此,滇越鐵路真正成為了鐵路沿線各地區和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政府對滇越鐵路進行了修復。70年代中期,鐵道部投資6700餘萬元,對幹線實施全面技改。70年代後期,中越鐵路大橋部分被炸毀,滇越鐵路再次中斷。在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後,這條鐵路停止了“通國外”。20世紀90年代又恢復通車,直到2003年,這條已有百年歷史的米軌鐵路才正式停止了中國段的客運。中國段已經只有貨運功能,越南段還是客貨兼用。
1996年2月14日,隨著中越關係的逐步正常化,滇越鐵路才恢復中越國際聯運,每年運輸量達到800餘萬噸。2003年6月1日,因路基破損嚴重、鐵路老化等原因,滇越鐵路停止客運。
2001年進入雨季后,昆河鐵路開遠至河口段因兩側山高、地質條件差,經常發生落石、塌方等。為保證安全運行,昆明鐵路局做出停開昆明北—河口的5933/4次列車,昆明北—蒙自、石屏間的5931/2次列車的決定。隨後,昆明鐵路部門積極組織人力、物力抓緊清理塌方、排除落石隱患的工作,以確保該線儘快恢復通車。
昆河鐵路部分列車停開后,大量旅客湧向公路運輸部門,幾個汽車站發往蒙自河口的中巴車、卧鋪車客座率比平時高了許多。
2003年6月16日,昆明北—河口、蒙自、寶秀等地的米軌客車全部停運,僅保留貨運。
2008年6月15日,通勤列車在昆明石咀站(車家壁附近)至呈貢王家營區間恢復通行,讓遊客可以體驗滇越鐵路的歷史記憶。
2010年,泛亞鐵路東線雲南段准軌建設全面展開。2014年12月1日,昆明經玉溪新建的經蒙自至河口北站的准軌鐵路全線貨運通車。12月10日客運開通,河口北站至昆明站間開行的K9818次列車僅需6小時。河口北站到大理站的K9694次列車僅需14小時。
在昆河鐵路的465千米的中,共修建了大小橋樑425座,有的橋樑兩端緊接隧道,下臨萬丈深淵;隧道158座,占滇段全長的36%。這不僅是中國鐵路史上的創舉,也是世界鐵路史上的奇迹。
滇越鐵路線上,河口至昆明的客運早已停止運營了,貨運也遠沒有過去多。河口火車站當年繁忙的景象已被另一種景色所取代——周圍聳立的高樓大廈,數不清的公司商號,以及與滇越鐵路大橋並排新建的中越公路大橋及穿梭往來的各式貨運車輛,還有腳步匆匆的商販和悠閑往來的國內外遊客。
隨著蒙河高速公路和昆玉河鐵路的建成通車,通往河口的客運貨運更加快捷方便,蒙河高速公路和昆玉河鐵路將取代滇越鐵路百年來所承載的負荷。
如今,滇越鐵路背著沉甸甸的歷史,但肩負的使命卻遠未結束,在中國境內465千米的鐵路軌道上,歷史永遠記錄著當年的風雨雲煙,很多地方都能找到百年興衰的痕迹。那些悲愴彎曲的鐵軌,它將永遠向人們述說著鐵路線上所發生的百年故事。
序 | 車站名 | 站等 | 建站 | 站址 | 備註 |
1 | 昆明北站 | 四等站 | 1938 | 昆明市盤龍區北京路913號 | 昆小鐵路(敘昆)、昆石鐵路(滇緬)實際起點,滇越鐵路運營起點 |
2 | 黑土凹站 | 五等站 | 1910 | 昆明市官渡區彩雲北路123號 | 滇越鐵路實際起點(0公里標) |
3 | 牛街庄站 | 四等站 | 1910 | 昆明市官渡區貴昆路牛街庄 | 原准米軌換裝站,裁撤 |
4 | 小喜村站 | 四等站 | 1910 | 昆明市官渡區小普路小喜村 | 裁撤 |
5 | 廣衛村站 | 五等站 | 1910 | 昆明市官渡區廣衛村 | 裁撤 |
6 | 跑馬山站 | 五等站 | 1910 | 昆明市官渡區跑馬山 | 裁撤 |
7 | 呈貢站 | 四等站 | 1910 | 昆明市呈貢區洛羊彩龍街 | |
8 | 王家營站 | 四等站 | 1970 | 昆明市呈貢區洛羊王家營 | 1970年建新准米軌換裝站 |
9 | 三家村站 | 四等站 | 1910 | 昆明市呈貢區七甸三家村 | 裁撤 |
10 | 七甸站 | 五等站 | 1910 | 昆明市呈貢區七甸 | 裁撤 |
11 | 水塘站 | 四等站 | 1910 | 昆明市呈貢區七甸水塘村 | 全線海拔最高車站,裁撤 |
12 | 陽宗海站 | 五等站 | 1910 | 昆明市宜良縣七甸陽宗海村 | 裁撤 |
13 | 鳳鳴村站 | 四等站 | 1910 | 昆明市宜良縣湯池鳳鳴村 | 裁撤 |
14 | 可保村站 | 四等站 | 1910 | 昆明市宜良縣湯池可保村 | 裁撤 |
15 | 水晶坡站 | 五等站 | 1910 | 昆明市宜良縣蓬萊水晶坡村 | 裁撤 |
16 | 江頭村站 | 四等站 | 1910 | 昆明市宜良縣蓬萊江頭村 | 裁撤 |
17 | 宜良站 | 三等站 | 1910 | 昆明市宜良縣匡遠 | |
18 | 羊街子站 | 四等站 | 1910 | 昆明市宜良縣狗街南羊村 | 裁撤 |
19 | 狗街子站 | 四等站 | 1910 | 昆明市省宜良縣狗街 | 裁撤 |
20 | 滴水站 | 四等站 | 1910 | 昆明市宜良縣狗街滴水村 | 裁撤 |
21 | 徐家渡站 | 四等站 | 1910 | 昆明市宜良縣徐家渡 | 裁撤 |
22 | 祿豐村站 | 四等站 | 1910 | 玉溪市華寧縣祿豐 | 裁撤 |
23 | 糯租站 | 四等站 | 1910 | 玉溪市華寧縣糯租 | 裁撤 |
24 | 大沙田站 | 五等站 | 1910 | 玉溪市華寧縣大沙田村 | 裁撤 |
25 | 西洱站 | 四等站 | 1910 | 紅河州彌勒市西洱 | 裁撤 |
26 | 小河口站 | 四等站 | 1910 | 紅河州彌勒市西二小河口村 | 裁撤 |
27 | 盤溪站 | 四等站 | 1909 | 玉溪市華寧縣盤溪 | 原名婆兮站 |
28 | 熱水塘站 | 四等站 | 1909 | 紅河州彌勒市五山熱水塘村 | 裁撤 |
29 | 西扯邑站 | 四等站 | 1909 | 紅河州彌勒市五山西扯邑村 | 裁撤 |
30 | 拉里黑站 | 四等站 | 1909 | 紅河州彌勒市巡檢司拉里黑村 | 裁撤 |
31 | 巡檢司站 | 四等站 | 1909 | 紅河州彌勒市巡檢司 | |
32 | 燈籠山站 | 五等站 | 1909 | 紅河州開遠市小龍潭燈籠山村 | 裁撤 |
33 | 小龍潭站 | 三等站 | 1909 | 紅河州開遠市小龍潭 | 裁撤 |
34 | 打兔寨站 | 五等站 | 1909 | 紅河州開遠市樂白打兔寨村 | 裁撤 |
35 | 十里村站 | 四等站 | 1909 | 紅河州開遠市靈泉十里村 | |
36 | 開遠站 | 三等站 | 1909 | 紅河州開遠市靈泉 | |
37 | 玉林山站 | 五等站 | 1909 | 紅河州開遠市樂白玉林山村 | |
38 | 大塔站 | 四等站 | 1909 | 紅河州開遠市羊街大塔村 | 裁撤 |
39 | 駐馬哨站 | 四等站 | 1909 | 紅河州開遠市羊街駐馬哨村 | 裁撤 |
40 | 大庄站 | 四等站 | 1909 | 紅河州開遠市大庄 | 裁撤 |
41 | 草壩站 | 四等站 | 1909 | 紅河州蒙自市草壩 | |
42 | 黑龍潭站 | 五等站 | 1909 | 紅河州蒙自市草壩黑龍潭村 | 裁撤 |
43 | 碧色寨站 | 四等站 | 1909 | 紅河州蒙自市草壩碧色寨村 | 裁撤 |
44 | 芷村站 | 四等站 | 1909 | 紅河州蒙自市芷村 | |
45 | 落水洞站 | 四等站 | 1909 | 紅河州蒙自市芷村落水洞村 | 原名綠水塘站,裁撤 |
46 | 戈姑站 | 四等站 | 1909 | 紅河州蒙自市芷村戈姑村 | |
47 | 倮姑站 | 四等站 | 1909 | 紅河州屏邊縣新華倮姑村 | |
48 | 亭塘站 | 五等站 | 1910 | 紅河州屏邊縣新華亭塘村 | 裁撤 |
49 | 老街子站 | 五等站 | 1910 | 紅河州屏邊縣新華老街子村 | 裁撤 |
50 | 波渡箐站 | 五等站 | 1909 | 紅河州屏邊縣新華波渡箐村 | 裁撤 |
51 | 沖庄站 | 五等站 | 1910 | 紅河州屏邊縣灣塘沖庄村 | 裁撤 |
52 | 灣塘站 | 四等站 | 1909 | 紅河州屏邊縣灣塘 | |
53 | 白寨站 | 四等站 | 1909 | 紅河州屏邊縣灣塘白寨村 | 裁撤 |
54 | 白鶴橋站 | 五等站 | 1910 | 紅河州屏邊縣白河 | 原名白河站,裁撤 |
55 | 臘哈地站 | 四等站 | 1908 | 紅河州屏邊縣白河臘哈地村 | 裁撤 |
56 | 大樹塘站 | 四等站 | 1908 | 紅河州屏邊縣大樹塘 | 裁撤 |
57 | 老范寨站 | 四等站 | 1908 | 紅河州河口縣老范寨 | 裁撤 |
58 | 馬街站 | 五等站 | 1908 | 紅河州河口縣馬街 | 裁撤 |
59 | 南溪站 | 四等站 | 1908 | 紅河州河口縣南溪 | 裁撤 |
60 | 螞蝗堡站 | 四等站 | 1098 | 紅河州河口縣南溪螞蝗堡村 | 裁撤 |
61 | 山腰站 | 五等站 | 1908 | 紅河州河口縣山腰村 | 中亞國際聯運列車換裝/出入境車站 |
62 | 河口站 | 四等站 | 1908 | 紅河州河口縣 | 僅辦理職工通勤乘降 |
1910年,客運量為30萬人次
1938年客運量4200萬人次,貨運量376628噸
1939年的客運量達到4542萬人次,貨運量524326噸
1940年6月,貨運量15000噸。
配備蒸汽機車29台、車輛508輛。
列車:東風21、東方紅21、米其林號動車(1914年,米其林號內燃動車組在滇越鐵路上投入使用,專供鐵路高層管理人員和達官顯貴乘坐。1932年更換米其林橡膠廠的橡膠輪胎后可以70千米的時速運行,最高時速記錄100千米/小時,現陳列於昆明北站鐵路博物館)
滇越鐵路上有鐵橋22座997.15米,石橋108座3118米,隧道158座17864米,南北線路高差1940米,曲線佔53%,最小曲線半徑80米,最大坡度30‰。滇段工程遠比越段艱巨,橋樑425座,有的兩端緊接隧道,下臨萬丈深澗;隧道155座,部分為曲行隧道。滇段全長橋隧比36%。
五家寨鐵路橋
五家寨鐵路橋位於滇越鐵路紅河州屏邊縣四岔河峽谷段,因其似外形四張腿站立的人,又稱“人字橋”,學名又叫“肋式三鉸拱鋼樑鐵路橋”,正式名稱為“五家寨大橋”。總長67.15米,寬4.2米,橋面距谷底102米,架設在兩側相距僅70米的峭壁上。從徵集方案到建成歷時4年。
1907年3月開工建設,1908年底完工。
2006年,五家寨鐵路橋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五家寨鐵路橋](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a/mdad3d172991bed3b2f042be4619b5d19.jpg)
![五家寨鐵路橋](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a/mdad3d172991bed3b2f042be4619b5d19.jpg)
五家寨鐵路橋
其他重點工程:狗街大橋、祿豐村大橋、糯租大橋、小龍潭大橋(新舊兩座)、木花果大橋、玉林山七孔橋、白寨大橋(新舊兩座)、河口大橋(新舊兩座)
滇越鐵路是中國境內較早修築的鐵路之一,也是中國最長的一條軌距為1米的窄軌鐵路。滇越鐵路是雲南百年前唯一的運輸“大動脈”,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鐵路,被稱之為與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著名的人字橋用鋼結構,很少維修,堪稱世界橋樑的經典之作,在當時是全球頂級技術。
在昆河鐵路的465千米的中,共修建了大小橋樑425座,有的橋樑兩端緊接隧道,下臨萬丈深淵;隧道158座,占滇段全長的36%。這不僅是中國鐵路史上的創舉,也是世界鐵路史上的奇迹。
雲南省的昆明、宜良、開遠、箇舊、碧色寨等就是因為這條鐵路而興起和繁榮的。
昆明甚至出現了電影院、公園、西醫院,電燈、電話、自來水等進入了市民的家中,汽車、自行車、人力車住單間取代了傳統的馬車、轎子。
碧色寨成為寸軌鐵路與米軌鐵路的換裝站,每天等待運輸出國的錫礦、皮毛等貨物裝滿倉庫。西方各國商人也紛紛雲集於此,開設了洋行、公司、酒樓等。其最繁盛時,容納了18個省108個縣的移民和商賈在此謀生。
滇越鐵路通車,后許多商人開始將商業資本轉向產業資本,紛紛投資興辦現代工業,電力、機械、化工、礦冶、火柴、紡織、煙草等各類採用先進機器設備的工廠紛紛湧現。中國第一座水電站——昆明石龍壩水電站就是在這段時間建成的。1910年,雲南耀龍電燈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併購買了德國西門子公司的發電輸電設備。1912年4月,第一座發電廠正式發電。1915年,昆明還組建了雲南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1920年建成供水。雲南的現代工業由此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促進經濟全段摘自紅河學院學報/滇越鐵路研究會年刊《簡論滇越鐵路的歷史作用》”)
2018年1月,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