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報

中國同盟會創辦機關報

《徠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11月26日創刊於東京,前身為宋教仁在東京創辦的《二十世紀之支那》。同盟會成立后,將其改為《民報》作為會刊。

報刊簡介


民報
民報
《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1905年11月創刊於東京,是一個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傳陣地,創辦於辛亥革命時期。前身為宋教仁在東京創辦的《二十世紀支那》,因第二期因載《日本政客之經營中國談》等文,尚未發行即遭日本政府沒收,雜誌被查封。同盟會成立后,將其改為《民報》作為會刊。孫中山為其撰寫發刊詞,提出了“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該報的創辦及其宣傳壯大了革命派的聲勢,也壯大了同盟會的隊伍,成為進步輿論的中心,但是其宣傳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過分強調了排滿而陷入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後期該報大談佛法,進步性銳減。該報最高發行量達到1.7萬份,第6至24期由章太炎主編。

歷史沿革


出版發行

1905年,黃興與民報社同仁在東京合影。前排左起:1未知,2程家檉,3黃興,4陳天華,5章士釗;後排左起:1宋教仁,2柳揚谷,3未知
《民報》編輯與發行分設,編輯部在同盟會總部,發行處設於孫中山的日本朋友宮崎寅藏家中,國內派代所在第一期時僅6處,第2期時增至15處,13期時擴充為28處。
歷任主編:1到5期編輯兼發行人挂名張繼,實際由胡漢民主持,第6期始編輯發行人改署名為章炳麟,至1907年12月,章因腦病乞休,改由陶成章主編,第23、24兩期,章恢復工作。1910年汪精衛負責。
《民報》的發行工作,先後由宋教仁、曹亞伯、程家檉、黃復生負責。

發展簡史

《民報》
《民報》
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舉行成立大會。會上,黃興提出以留日學生創辦的革命刊物《二十世紀之支那》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獲得通過。然而該刊在第二期上發表了《日本政客之經營中國談》一文,揭露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被日本政府查禁,同盟會只好另辦一份機關報,那就是《民報》。
《民報》1905年11月26日創刊於東京,是一個大型月刊,設有論說、時評、談叢、選錄等欄目,每期6萬至8萬字。先後參與編撰工作的有胡漢民、汪精衛、陳天華、朱執信廖仲愷汪東、章太炎、劉師培等。孫中山在為《民報》撰寫的發刊詞中,第一次將同盟會的主張概括為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於是“三民主義”就成了《民報》宣傳的主要內容:
第一,宣傳以排滿為中心的民族主義。《民報》指出,統治中國的滿洲貴族已經淪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成為各族人民的死敵,因此號召人們起來“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值得指出的是《民報》的排滿宣傳已經注意到把清朝的反動統治者同滿族人民區別開來。
第二,宣傳以建立共和政體為中心的民權主義。《民報》發表許多文章批判封建制度,鼓吹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平等,強調“國民之權利”,號召人們起來推翻皇帝,廢除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
第三,宣傳以土地國有。平均地權為中心的民生主義。《民報》發表不少文章宣傳土地國有和平均地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這樣就接觸到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土地問題。
此外,《民報》還大力介紹世界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介紹西方的新文化和新思潮,其中包括社會主義思潮和無政府主義思潮。
《民報》的出版,受到國內外同盟會和同情革命的知識分子的熱烈歡迎。它的創刊號再版7次,第2、3期各再版5次,仍然供不應求,最高發行量達到17000份。第l?5期由胡漢民主編,第6~24期由章太炎主編(其中第19~22期由陶成章代理主編)。在出了24期后,曾一度被日本政府以“激揚暗殺”為由查禁。停刊一年後,由汪精衛在東京編髮了第25、26期,1910年2月終刊。
《民報》6六大宗旨。
即:(一)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
(二)建立共和政體;
(三)土地國有;
(四)維持世界真正之和平;
(五)主張中日兩國之國民的聯合;
(六)要求世界列國贊成中國之革新事業。

展開論戰

《〈民報〉與〈新民叢報〉辯駁之綱領》與保皇派展開論戰
《民報》第三號 號外
《民報》第三號 號外
1906年4月18日,《民報》第3號以號外形式公布了《〈民報〉與〈新民叢報〉辯駁之綱領》,全面揭示了革命派與保皇派的原則分歧。
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保皇派機關報《新民叢報》的大論戰,以《民報》的創刊為發端。1905年11月,《民報》創刊號即對保皇派進行批判。梁啟超則從《新民叢報》1906年1月出版的第73號起連續登載《開明專制論》和《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兩篇文章,竭力反對暴力革命,主張先實行"開明專制",確立君主立憲;反對土地國有,維護私有制度。革命派鬥志正旺,予以迎頭痛擊。《民報》號外載文說;
《新民叢報》將本年《開明專制論》、《申論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之得失》諸篇合刊為《中國存亡一大問題》。本報以為中國存亡誠一大問題,然使如《新民叢報》所云,則可以立亡中國。故自第四期以下,分類辯駁,期與中國民解決此大問題。茲先將辯論之綱領,開列於下,以告讀者:
一、《民報》主共和;《新民叢報》主專制。
二、《民報》望國民以民權主憲;《新民叢報》望政府以開明專制。
三、《民報》以政府惡劣,故望國民之革命;《新民叢報》以國民惡劣,故望政府以制。
四、《民報》望國民以民權立憲,故鼓吹教育與革命,以求達其目的;《新民叢報》望政府以開明專制,不知何方副其希望。
五、《民報》主張政治革命,同時主張種族革命;《新民叢報》主張政府開明專制,同時主張政治革命。
六、《民報》以為國民革命,自顛覆專制而觀,則為政治革命,自驅除異族而觀,則為種族革命;《新民叢報》以為種族革命與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七、《民報》以為政治革命必須實力;《新民叢報》以為政治革命只須要求。
八、《民報》以為革命事業專主實力,不取要求;《新民叢報》以為要求不遂,繼以懲警。
九、《新民叢報》以為懲警之法,在不納租稅與暗殺;《民報》以為不納租稅與暗殺,不過革命實力之一端,革命須有全副事業。
十、《新民叢報》詆毀革命而鼓吹虛無黨;《民報》以為凡虛無黨皆以革命為宗旨,非僅以剌客為事。
十一、《民報》以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叢報》以為革命反以得專制
十二、《民報》鑒於世界前途,知社會問題必須解決,故提倡社會主義;《新民叢報》以為社會主義,不過煽動乞丐流民之具。
以上十二條,皆辯論之綱領。《民報》第四號刻日出版,其中數條皆已解決。五號以下,接連辟駁,請中國民平心公決之。

小衛星報

復報 第一號
復報 第一號
1906年5月8日,由柳亞子田桐主編的《復報》在日本東京創刊。其撰稿人有陳去病、金松岑等。《復報》為月刊,大32開本,每期60頁左右,約3萬字。欄目有社說、政法、傳記、歷史、演壇、小說、文苑、音樂、歌謠、批評、譚叢、來稿等。其中文學作品占的比重很大。《復報》維護《民報》的立場觀點,宣傳革命排滿,抨擊君主立憲,如《駁梁啟超書》、《立憲駁議》、《新民叢報非種族革命之駁議》等文章均登載此月刊。故享有《民報》"小衛星"之稱。

周年大會

孫中山演講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
1906年12月2日,《民報》在東京召本開周年紀念大會,會場內外水泄不通。會議由黃興主持,章炳麟讀祝詞,孫中山作《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之演說。章炳麟、日人池亨吉、北一輝、萱野長知、宮崎寅藏等先後演說。
孫中山在演講中說:諸君,今天諸君踴躍來此,兄弟想來,不是徙為高興,定然有一番大用意。今天這會,是祝《民報》的紀念節。《民報》所宣傳的是三民主義,第一是民主主義,第二是民權主義,第三是民生主義。
那"民主主義",卻不必要甚麼研究才會曉得的。譬如一個人,見著父母總是認得,決不會把他當作路人,也不會把路人當作父母。民族主義也是這樣,這是從種性發生出來,人人都是一樣的。
兄弟曾經聽見人說,民族革命是要盡滅滿洲民族,這話大錯。民族革命的緣故,是不甘心滿洲人滅我們的國,主我們的政,定要撲滅他的政府,光復我們民族的國家。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決無尋仇之理。他當初滅漢族的時候,攻城破了,還要大殺十日,才肯封刀,那就不是人類所為,我們決不為此。
至於"民權主義",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中國數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要去這政體,不是專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因為凡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會弄到亡國。當時志士都怕外人瓜分中國,兄弟的見解,卻是兩樣。外人斷不能瓜分中國,只怕中國人自己瓜分起來,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們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國民政府。
說到"民生主義",聞得有人說,民生主義是要殺四萬萬人之半,奪富人之田為己有,這未知其中道理。兄弟所信的,是定地價的法子。比方地主有地價值一千元,可定價為一個,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將來因交通發達,價漲至一萬,地主應得二千,已屬有益無損;贏利八千,當歸國有,這於國計民生,皆有大益。中國行了社會革命之後,私人永遠不用納稅,但收地租一項,已成地球上最富之國。這社會的國家,決非他國所能及的。
總之,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中國謀幸福,因不願少數滿洲人專制,故要民族革命;不願君主一人專制,故要政治革命;不願少數富人專制故要社會革命。其次我們要研究的,就是將來中華民國的憲法。兄弟歷觀各國的憲法,有文憲法是美國最好,無文憲法是英國最好。英是不能學的,美是不必學的。英的憲法所謂三權分立,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各不相統。
兄弟的意思,將來中華民國的憲法,是要創一種新主義,叫做"五權分立"。
那五權除剛才所說的三權之外,尚有兩權:一是考選權。平等自由,原是國民的權利,但官吏卻是國民公僕。考選本是中國所始創的,可惜那制度不好,卻被外國學去,改良之後,成了美製。自從行了此制,美國政治方有起色。但是它只能用於下級官吏,並且考選之權,仍然在行政部之下,雖稍有補救,也是不完全的。所以將來中華民國憲法,必須設獨立機關,專掌考選權。大小官吏必須考試,定了他的資格,無論那官吏是由選舉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須合格之人,方得有效。這法可以除卻盲從濫選,及任用私人的流弊。
一為糾察權,專管監督彈劾的事。這機並是無論何國,皆必有的,其理為人所易曉。但是中華民國憲法,這機關定要獨立。況且照片理上說,裁判人民的機關,已經獨立。裁判官吏的機關,卻仍在別的機關之下,這也是理論上說不過去的,故此這機關也要獨立。
合上四權,共成為五權分立。這不但是各國制度上所未有,使是學說上也不多見,可謂破天荒的政體。
兄弟如今發明這基礎,至於那詳細的條理,要望大家同意,儘力研究,匡所不逮,以成將來中華民國的憲法。想諸君必肯擔任,共成此舉,是兄弟所最希望的。

欲罷不得

1907年1月,梁啟超表示願與革命黨停止論戰,但遭拒絕。最初,梁啟超並不把《民報》放在眼裡,認為都是浮薄少年,不堪一擊,及至辯論起來,才感不是對手。
1906年5月,梁啟超寫信給徐佛蘇求援,告以要和《民報》"爭輿論之動力",不能不辯,但對《民報》上的一篇文章"尚未得所以駁之之道",要徐幫他"思索","並速見復"。徐建議梁啟超停止辯論。梁雖認為"與革命黨死戰乃是第一義",但為擺脫窘境,表示贊同。於是徐佛蘇發表《勸告停止駁論意見書》,以為民報"穢惡狠毒",希望在歸章炳麟編輯后能"回復秩序"。5月,徐佛蘇見宋教仁,言梁啟超願與宋一見,說辯駁出於不得已,"苟可以調和,則不願如是也"。要求以後和平發言,不互相攻擊。次日,宋教仁和章炳麟商量,章炳麟覺得《民報》"辭近詬誶",同意調和;宋教仁又和孫中山、胡漢民商量,孫、胡及黃興均反對,表示堅戰不已。
《新民叢報》愈益困難,《民報》則士氣益盛。

報刊被禁

章炳麟向日方提起訴訟
19徠08年10月,《民報》出至第二十四期,被日本政府封禁。《民報》至第二十三期時由章炳麟編輯,以湯增壁為副編輯。由於同盟會所發動的武裝起義屢遭失敗,湯增壁轉而鼓吹暗殺,在《民報》第二十四期上發表《革命之心理》一文,讚揚"虛無黨"。
19日,日本政府以《革命之心理》一文,激揚暗殺為理由,下令禁止《民報》發行。
20日,章炳麟向警署提出詰問。
21日,致書日本內務大臣平田東助,要求收回命令書。
23日、26日,又連續致書平田東助,指責日本政府的錯誤政策,聲稱,"本編輯人兼發行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封禁驅逐,惟命是聽"。在宮崎寅藏等支持下,黃興、章炳麟、宋教仁等延聘律師向日本法庭提出訴訟。

發刊詞


民報創刊詞
民報創刊詞
近時雜誌作作者亦伙矣。姱詞以為美,囂聽而無所終,摘埴索塗,不獲則反覆其詞而自惑。求其斟時弊以立言,如古人所謂對症發葯者,已不可見,而況夫孤懷宏識,遠矚將來者乎?夫繕群之道,與群俱進,而擇別取捨,惟其最宜。此群之歷史既與彼群殊,則所以掖而進之之階級,不無後先進止之別。由之不貳,此所以為輿論之母也。
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羅馬之亡,民族主義興,而歐洲各國以獨立。泊自帝其國,威行專制,在下者不堪七苦,則民權主義起。十八世紀之末,十九世紀之初,專制仆而立憲政體殖焉。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舒,百年銳於千載,經濟問題繼政治問題之後,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二十世紀不得不為民生主義之擅場時代也。是三大主義皆基本於民,遞嬗變易而歐美之人種胥治化焉。其他施維於小己大群之間,而成為故說者,皆此三者之充滿發揮而旁及者耳。
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族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於人為既往之陳跡,或於我為方來之大患,要為繕吾群所有事則不可不並時而弛張之。嗟夫!所陟卑者其所視不遠,游五都之市,見美服而求之,忘其身之未稱也,又但以當前者為至美。近時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強中國以比歐美,然而歐美強矣,其民實困。觀大同盟罷工與無政府黨社會黨之日熾,社會革命其將不遠。吾國縱能媲跡於歐美,猶不能免於第二次之革命,而況追逐於人已然之末軌者之終無成耶!夫歐美社會之禍,伏之數十年,及今而後發現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達最先,睹其禍害於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還視歐美,彼且膛乎后也。
翳我祖國,以最大之民族,聰明強力,超絕等倫,而沈夢不起,萬事墜壞,幸為風潮所激,醒其渴睡,旦夕之間,奮發振強,勵精不已,則半事倍功,良非誇嫚。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數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進之,使最宜之治法,適應於吾群,吾群之進步,適應於世界,此先知先覺之天職,而吾“民報”所為作也。抑非常革新之學說,其理想輸灌於人心,而化為常識,則其去實行也近。吾於“民報”之出世覘之。
《民報》第一期,1905年10月。

歷史意義


《民報》發刊詞為同盟會領導人孫中山所撰﹐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這是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三大綱領﹐為當時政治革命的最高奮鬥目標﹐成為當時進步的政治團體(包括文學團體)的旗幟。
《民報》雖是政治刊物﹐但也是進步文學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指導性讀物。它的編輯方針﹐貫徹孫中山的三大主義﹐對內主張﹕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建設共和政體﹔土地國有。其所載文章﹐以政論文為主﹐間亦附記時事述評﹐登載少數譯著小說。自章炳麟主編並為撰稿人後﹐亦常載其學術論文。
《民報》當時所起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與梁啟超等改良派所主辦的《新民叢報》的尖銳論戰﹐駁斥改良派的君主立憲﹑開明專制﹐反對土地國有等主張﹐抵制改良派的政治影響﹐促進革命運動的發展﹐指導廣大革命群眾鬥爭的方向。一時成為革命鬥爭的號角﹐起了重要的進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