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陳天華的結果 展開
陳天華
華興會創始人之一
陳天華(1875年-1905年12月8日),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顯宿,字星台,亦字過庭,別號思黃,湖南省新化縣榮華鄉栗樹鳳陽坪人,華興會創始人之一,中國同盟會會員,清末的革命烈士。
1896年入新化資江書院。1898年入新化實學堂。1903年留學日本,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次年回國參與組織“華興會”,籌備發動長沙起義。1905年在東京與宋教仁創辦《二十世紀支那》雜誌;輔佐孫中山籌組同盟會,起草《革命方略》;《民報》創刊後任編輯,參與對康、梁保皇派的論戰。陳天華一生救亡圖存、憂國憂民、宣傳革命、矢志不移,是辛亥革命時期傑出的鼓動家和宣傳家。所著《猛回頭》和《警世鐘》成為當時宣傳革命的號角和警鐘。陳天華在排滿革命、建立民主政體、造就近代國民等一系列問題上的進步主張在當時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對於中國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是一個對中國民主革命有貢獻的人。
1905年12月8號為抗議日本政府頒布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在日本東京大森海灣憤而蹈海殉國,時年30歲。1906年春其靈柩運回長沙,公葬於嶽麓山。
猛回頭陳天華
1895年,陳天華隨父遷縣城,仍以提籃叫賣為生。
嶽麓書院
1897年10月,湖南巡撫陳寶箴倡導新學,在長沙創立時務學堂,陳天華被錄為外課生。
1900年,入省城嶽麓書院,成績名列前茅。其時,蒞湘某令識其才,欲以女妻之,陳效法漢時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為家”,乃婉言謝絕,說:“國不安,吾不娶”(直至蹈海報國之時,終身未娶)。次年轉入求實書院。
1903年初,入省城師範館,不久獲官費留學日本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
陳天華畫像
1904年2月15日,陳天華同黃興、宋教仁在長沙創立華興會在湖南長沙參與發起秘密革命團體華興會,併到江西策動軍隊起義。不久,因清政府搜捕,陳天華不得不再次東渡日本。
民報
1905年1月,日本《萬朝報》刊登了一篇文章,預言中國即將被瓜分,這在中國留日學生中引起了騷動。陳天華當即撰寫了《要求救亡意見書》,要求滿清政府實施憲政、救亡圖存。他提出,應當實行變法,早定國是,予地方以自治之權,予人民以自由、著述、言論、集會之權。同時,國民應當承擔當兵、納租稅、募公債、為政府奔走開道的義務。
1905年6月,陳天華與宋教仁等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7月,孫中山到日本,主張聯合各革命團體,組織中國同盟會,陳天華積極贊成。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他任秘書,並被推為會章起草人之一。《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為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后,他在《民報》上先後發表不少文章和政治小說《獅子吼》。同年11月,日本文部省頒布歧視並限制中國留學生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留日學生髮動了抵制這個規則的強大運動。為了激勵人心,陳天華在12月7日留下《絕命書》萬餘字,次日蹈海自殺。著作輯為《陳天華集》。
1905年12月8日,陳天華在日本東京大森海灣蹈海(從海邊的淺處一步步走向海的深處)自殺,抗議日本文部省頒布的《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陳天華用蹈海這樣一種死亡方式來抗議日本,喚醒同胞。他揮筆寫下《絕命書》。12月8日晨,陳天華蹈海自殺,年僅31歲。陳天華自殺后,留下《絕命書》萬餘言,鼓勵人們“去絕非行,共講愛國”,有《陳天華集》。
1906年7月11日,長沙學生與各界數萬人,為陳天華舉行公葬。陳天華的死,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1906年的春天,當陳天華的靈柩運回上海后,中國公學為他和另一位投黃浦江自盡的同盟會員姚宏業舉行了一次公葬的會議,到會千餘人,會上宣讀了姚宏業的遺書和陳天華的絕命辭,大家痛哭流涕,會議決定將陳姚靈柩一起送回家鄉湖南,舉行公葬。
背景一
當時的中國,是一個被列強瓜分、凌辱、被排除在世界主流話語權之外的三流國家,國家將亡是一個懸在無數覺醒的中國青年心中的首要命題。這些熱血青年的背後,是三億多留著辮子的人群——這是怎樣的人群呢?余世存先生曾在他的《破碎》一文中這樣描述這群人:
“中國人民,像拋灑在東方大陸上的無數種子,生根發芽,他們在關中大地治河,在北方邊陲群山之巔築建萬里長城,在五嶺蠻荒之地開闢草萊。他們跟傳統文明的其他國家的人民一樣,以自我犧牲的勞作和牛馬一樣的苦役為上流社會效勞……他們像螞蟻、像芽蟲、像蜜蜂,機械地活著,悲慘地死去。他們就像生物學上毫無質量可言的生物群,他們只能以數量保種取勝,以供文明不斷地盤剝、殺戮。
這是我們東土大陸的奇觀,自古及今,它都算人類世界最龐大的基因種群,但這個種群卻以最卑微的姿態生活。它的個體成員要麼加入上流的吃人宴席,要麼被吃,要麼離群索居,或者成為化外之民,一經化外,它的個體成員就為夷為狄。就是說,它的個體成員從未成為自己,成為文明的人格。這個種群,中國人民,似乎是為了一種奇特的目的而犧牲自己的。”
請記住這個大背景,它對我們理解天華之死的意義有著重要啟示:國家,是三流的弱國;組成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卑微的勞力、埋頭的牛馬和只能以在同類被殺中尋點樂趣的看客,數千年的專制使人們在做奴隸和做奴隸而不得的交替中漸漸忘記了做人,忘記了愛恨情仇,忘記身體里到底流淌的是什麼東西。
背景二
直接促使天華之死的,是以下一系列事件:
1.當時清朝政府為了挽回國衰民窮的頹勢,派出了大量青年留學美國、歐洲和日本學習先進技術,其中以留學日本最多。對清朝政府的未來,美國當時駐上海領事館領事曾指出有兩條路:一條是改革,美國可以為之培養出一大批審時度勢的改革家;另一條是革命,日本正在為顛覆清朝培養暴力革命家。
秋瑾
3.這個規則一出台,就引起了廣大留日學生的抗議,但是在該如何具體應對這場鬥爭的方式上,留學生們出現了嚴重分歧。一派以秋瑾和宋教仁為代表,主張全體同學罷學回國;一派以汪兆銘和胡漢民為代表,主張忍辱負重留在日本繼續求學,兩派發生了激烈爭吵,甚至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以至最後留日學生總會的幹事們不想承擔責任,紛紛辭職不幹了。
4.這種情況讓日本報紙很是幸災樂禍,描述中國留學生是“烏合之眾”,1905年12月7號的《朝日新聞》甚至乾脆說中國留學生是“放縱卑劣”的一群,挖苦中國人缺乏團結力,而陳天華就是在看了這張報紙后的當夜,連夜手書了一封被後世人稱為“絕命辭”的信,第二天就赴海而死。
陳天華墓近景
一是告訴人們,特別是幾千來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中國民眾一件事——在這個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二是用自己的死讓每一個中國人在羞憤中意識到我們族人的缺陷與陋習,督促、勸戒、警醒國人務必正視這些缺陷與陋習並加以改變。一句話,陳天華因國人之陋而死,他是死給我們自己人看的警世鐘。
戴敦邦繪陳天華
1.抗議日本文部省頒布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
2.當時的《朝日新聞》攻擊中國人缺乏團結力,說中國留學生是“放縱卑劣”的一群。天華以死相爭。
3.以死報國,反對空談救國。天華曾談及自己能為國做的無非兩件事,“其一作書報以警世,其二則遇可死之機會而死之”,只要能達到救國的目的,就願意以身相殉。
以上原因,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僅僅是這些理由,並不足以使天華之死成為一個驚天動地的事件,成為這個國家至今還在流血的很難癒合的傷口。那麼,促使陳天華以命相殉的最大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一語蔽之,是中國人——他的同胞,促使了天華之死。
關於陳天華的死,如今有新的觀點。
陳天華並不是因為取締規則而自殺,因為陳天華留下來的《遺書》(又名《絕命辭》),白紙黑字,是這樣寫的:“但慎毋誤會其意、謂鄙人為取締規則問題而死。”陳天華這段文字,翻譯成現代文,是這樣的意思:“請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我,我陳天華跳海自殺,並非為了抗議這次《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
1875年3月6日(農曆正月二十九),陳天華出生在湖南省新化縣。
1897年10月,湖南巡撫陳寶箴倡導新學,在長沙創立時務學堂,陳天華被錄為外課生。
1898年9月8日,《湘報》149號刊登了《新化縣童生陳天華等<公懇示禁幼女纏足稟>並批諭》。
1903年3月,陳天華由新化實學堂資助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
1903年4月,陳天華與黃興在東京錦輝館召開拒俄大會,組織“拒俄義勇隊”(“拒俄學生軍”)宣傳抗俄保國。
1903年5月,與黃興、蔡鍔等以“拒俄學生軍”為基礎,成立“軍國民教育會”,由拒俄禦侮轉為武力反清。
1903年秋,陳天華用通俗文藝說唱形式寫成了震驚中外的反帝革命宣言——《猛回頭》與《警世鐘》。
1903年冬,陳天華作為軍國民教育會“運動員”,回國策劃起義,次年,成立“華興會”。
1905年8月,陳天華輔佐孫中山創建中國同盟會,功勛卓著。極力主張“華興會”是與孫中山聯合的。
1905年9月,作《怪哉!上海各學堂各報館之慰問出洋五大臣》駁倒梁《論請願國會當與請願政府并行》。
1905年12月8日,效法屈原投江殉國行動,作《絕命書》以死警醒國人,時年30歲。
陳天華的反帝愛國思想是十分鮮明、堅決和徹底的。《猛回頭》與《警世鐘》,是陳天華反帝反封建作品中最有影響力的兩本著作。蘊蓄在這兩本書中的精髓,是強烈的反帝愛國思想,他的愛國思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痛斥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敲醒亡國滅種的警鐘,吹響反帝反清的號角。陳天華在這兩本書中,痛陳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危機形勢,侵略者所製造的“腥風血雨”,使我們同胞處在水深火熱的極端痛苦的境地。由於帝國主義的“割土分疆",全中國己“沒有一塊乾淨的土地,“大好江山,變做了犬羊的世界”
二是形象地勾畫了清政府的反動面目,號召人們用武裝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反動統治。針對帝國主義不馬上瓜分中國,利用清政府作為他們管理奴役中國人民的工具,作了深刻的分析。他指出:“不知各國不是不瓜分中國,因為國數過了,一時難得均分,並且中國地方寬得很,各國勢力也有不及的地方,不如留住這滿洲政府,帶他管領,他再管領滿洲政府,豈不比瓜分便宜得多嗎?瓜分慢一年,各國的勢力,越穩一年,等到要實習瓜分的時候,只要把滿洲政府去了,全部要費絲毫之力。這鮮明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與清政府的主奴關係和帝國主義的險惡用心。陳天華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目的,以及造成的民族危機嚴重性的認識,比前輩先進人物更深一層。
三是他的反抗帝國主義的觀點具有人民戰爭思想的雛形,顯得難能可貴。針對當時許多中國人“怕洋人怕到了極步”,陳天華在《警世鐘》提到:“其實洋人也是一個人,我也是一個人,我怎麼要怕他?有人說洋人在中國的勢力大得很,無處不有洋兵,我一起事,他便制住我了。不知我是主,他是客,他雖然來得多,總難得及我。在他以為深入我的腹地,我說他深入死地辦可以的。只要我全國皆兵,他就四面受敵,即有槍炮,也是不敵眾。”這種敢於藐視敵人的思想激發了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熱情。他提出的“全民皆兵”是反侵略人民戰爭的最初設想,表現了中國人民永遠不可戰勝的信心與力量、氣概與精神。
四是主張向西方學習,引進西方先進科技,使中國富強起來。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屢遭外敵侵略的現實,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觸動。中國宄竟出路何在?陳天華主張向西方學習,喊出“改條約,復稅權,完全獨立;血仇恥,驅外族,復我冠裳”的囗號。他指出:“須知要拒洋人,須要先學外人的長處。於今的人,都說西洋各國富強得很,卻不知道他怎麼樣富強的?所以雖是恨他,他的長處,倒不可以不去學他。他的這種看法,道出了近代先進知識分子遠渡重洋,留學異邦、忍辱負重的心聲。
陳天華的教育思想與時代的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其內容範圍廣泛,概括來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為國家強大服務的教育作用。在戰火和硝煙中長大的陳天華,已經從日本的崛起認識到了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他意識到,中國要想富強,就必須辦教育,這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榮辱興衰。他說:“國家所當重的,不僅僅是海軍、陸軍,如辦學堂,比海軍,陸軍還要在先咧。”他認為沒有學問的人就會一事無成,只有人人都有知識,,有能力了,中國才能富強,才能不被外國人歧視,才不會有亡國滅種的危險。教育的作用也就在於提高國民的素質,增強國民的愛國意識,共同抵抗外國的入侵。因而要重視教育,國家就要下大力氣辦教育,不能空等,不能只講預備,而不付諸行動。針對當時清朝統治者不用錢辦學,卻揮金如土的貪污腐化行徑,陳天華異常氣憤,他說:“京城修一個大學堂,要費三十萬兩銀子,政府說費用大了。至今未修,皇太后復修頤和園,數千萬兩銀子也辦出來了。每年零零差,動輒數百萬,亦是有的。獨有這三十萬兩難道說尋不出來?”在教育權利問題上,面對各地教會學校風起雲湧的浪潮,陳天華認為,教育權利應該由本國來掌握,他反對清政府把教育權利拱手讓人的不負責態度。認為只有辦好教育,培養知道愛國,有學問的人才, 中國才能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才能不再有瓜分之禍。
第二,開風氣,開民智的教育目的。陳天華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開風氣,開民智。只有開通了風氣,才能在偉人的帶領下,實現中國的富強。他借用繩祖的話說:“現在求學,固是要急,但內地的風氣,不開得得很,大家去了,哪一個來開通風氣?⋯⋯民智不開,任憑有千百個華盛頓、拿破崙,也不能辦出一點事來吧。”他認為外國的長處在於人人都有知識,知道愛國。因而教育也就是要使國民有基本的知識,把救國當作個人的責任。學習外國的長處,就要學習外國先進的辦學經驗,使人人都能接受教育,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那就要開學堂,派遣留學生。陳天華極力讚賞開學堂,他大力介紹國外的學堂情況,指出國外的學堂包括從蒙養學堂,到中學堂、女學堂、工藝學堂等多種形式,以適應不同國民教育的要求。同時,他又指出,除此之外,我們要救國,還要開辦報館,撰寫文章,以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
第三,廣泛全面的教育對象。陳天華認為,教育的對象應是全體國民。他介紹說,歐美各國及日本,“每人到了六歲無論男女,都要進學堂”。他也希望中國能夠像歐美、日本那樣普及教育,送子女進學堂,學習切實本領。為了能夠進行全民教育,他還提出設立半工半讀學堂,以解決大眾的教育問題。這無疑為中國工人階級解決學習和生活的矛盾指出了光明大道,倘若真能實施起來,也算開中國半工半讀教育的先河。陳天華還非常重視對婦女的教育。他說:“中國人四萬萬,婦女居了一半,亡國的慘禍,女子和男子一樣,一齊都要受的。那救國的責任,也應和男子一樣,一定要擔任的。”他鼓勵婦女,“急急應該把腳放了,入了女學堂,講些學問,把救國的擔子也擔在身上,替數千年的婦女吐氣。”要像古代的木蘭從軍, 秦良玉殺賊一樣,干一番事業。他認為如果做演講和醫生護士,女子更有優勢。
第四,全面的教育內容。在教學內容上,他反對傳統的以四書五經為主的教學內容,認為“中國以前做八股,現在做策論,絲毫沒有一點實用”,封建的教育制度只能培養一些只知道讀死書的無用之才,“你看中國人有本領有知識的有幾個?就是號稱讀書的人,除了‘且夫’、‘若日’幾個字外,還曉得什麼?”他認為教育要學習外國的長處,包括學習外國的語言文字,政治制度、軍事制度和教育制度,來改變中國學非所用的社會現實。
《猛回頭》 |
《警世鐘》 |
《獅子吼》 |
《陳天華集》 |
陳天華墓
馮亞佛:
吊陳天華烈士
佯狂負笈走神州,極目中原楚客愁。
鍾以能鳴真警世,人為猛醒望回頭。
五更鼓角凄涼月,萬里河山黯淡秋。
國事已無天可問,傷獨到蹈海東流。
屈傑:
吊陳天華墓
故園夜色正千重,萬里乘風獨向東
心沉滄海化啼鳥,月暗東溟隱劍鋒。
寄意寒星荃不察,中原猶見舊長弓。
毛澤東:“這是湖南驚天動地可紀的一樁事”。
腐敗無能的晚清政府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光白銀就要賠三千萬。晚清政府為了巨額賠款,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加劇了對人民的鎮壓和對老百姓的搜刮。於是,一班清廷鷹犬四處出動,搞得衙門如虎,衙役如蟻;鬧得老百姓雞犬不寧,水盡鵝飛。平時,衙役們連個屁大的事,也要張貼出又長又臭的告示,弄得街頭村巷遍身“創傷",像貼滿了橫七豎八的膏藥。
一向把讀書看得比吃飯還重要的少年陳天華,除了讀課堂里的《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聲韻啟蒙》、《傳家寶》外,還見什麼就讀什麼。即使對那些亂七八糟的告示之類,也要認真琢磨一番,有時,還要當著眾鄉親的面品評其中的許多荒謬之處。
話說有一日早晨,一群衙役在一位高瘦竹竿師爺模樣的的人帶領下,在新化縣榮華鄉過街亭小鹿橋橋頭處張貼關於禁止行人亂撕告示的告示,告示是懶婆娘的裹腳布一又長又臭,內容長達1500字。衙役們一邊貼,陳天華一邊看,還沒等他們把告示貼牢,陳天華就看完了。看完告示之後,陳天華直搖頭,當即就指出了告示中把“查"字寫成了“杳",把“嚴懲不貸"寫成了嚴懲不貸貨"。陳天華笑著對那師爺模樣的人說:“貸貨不分偏受祿!”瘦瘦巴巴的那師爺模樣的人聞聲打量了一番陳天華,見眼前是一個衣衫破舊,其貌不揚的小小少年,頭上還戴著一頂灰不溜秋的破氈帽,便鼻子里馬蜂一樣“哼”飛出了兩聲,然後搖頭晃腦地說:“人猴莫辨敢狂言?小猴子乳臭未乾,還敢在老佛爺面前講經書,你是癩蛤蟆打呵欠一一不知天高地厚,還敢藐視朝廷命官!”
陳天華並不示弱,反駁道:“過而能改真佛祖,錯卻不名假命官。未乾乳臭假猴子,無禮黃毛真小人!你不但藐視朝廷命官,還竟敢侮辱當朝太后老佛爺,你真的是膽大包天!”那師爺模樣聽到這猴子般瘦弱的小小少年也敢跟自己對句,不惱羞成怒怒地大罵道,心想我不如出一上聯來殺殺這小子的威風:小子,我出個對你來對:一輪紅日當頭罩;
瘦竹竿師爺一出上聯,陳天華就立馬答出了下聯:四面青山入眼來。瘦竹竿師爺心想這小子不可小看,這時一群麻雀嘰嘰喳喳從他們頭上飛過,瘦竹竿師爺眼珠一轉,終於又想出一個上聯來刁難陳天華:小麻雀饒舌多嘴;陳天華看到瘦竹竿師爺正搖頭晃腦地得意地望著自己,這上聯不是在暗罵自己管瘦竹竿師爺他們的“好事"嘛,正巧這時一隻大老鼠大白天從旁邊一木樓上竄下,正大搖大擺地溜人道旁的一個灌木花叢。於是,陳天華馬上對出了一個一語雙關的下聯:大耗子跑馬觀花!
“你,你活得不耐煩了!”瘦竹竿師爺聽了,幾乎要暴跳了起來,說罷就要叫衙役抓人,“你有什麼權力管本師爺,真是目無尊長,無法無天,給我拿下!”“且慢!你既然是朝廷命官,應該對這布告上的東西記得清清楚楚,有本事的背出來給父老鄉親們聽聽。”陳天華卻不慌不忙地說。
陳天華的老師後代說:有很多記載說陳天華的啟蒙教育是跟其父幼讀,說其父是一個落魄秀才,我外公的說法則完全不同。陳天華的家與外公家只有一江之隔,那時沒有柘溪水庫,所以雞犬之聲可以相聞。外公的祖父叫陳雲帆,是一個飽學的秀才,也是陳姓族長,且兼陳姓子弟的啟蒙教師。雲帆公看到陳天華天資聰穎,心中甚是喜歡,於是陳天華就寄住在雲帆公家中,除了平時幫忙放放牛外,吃住都跟著雲帆公。雲帆公更是把他當作自己的兒子來對待。那時的陳天華身材瘦小,面部有許多麻子,常流鼻涕,趿拖鞋,不苟言笑,但是讀書卻是非常認真的。有次吃糍粑時竟把墨當成糖蘸著吃了,一時傳為美談。陳天華在雲帆公家中住了多年,直到去資江書院讀書才離開。
陳天華對恩師的感情很深。雖然陳天華先後去了長沙和日本,很少有時間回來,但他時刻記著恩師,而雲帆公也一直關心他,並且動員族人從經濟上予以援助。陳天華與雲帆公最後一次會面,應該是1904年。那次可能是華興會起事失敗后,陳天華連夜潛回家鄉,那時已是深夜,雲帆公正在祠堂看書,忽然有急促的敲門聲,雲帆公忙問是誰,門外傳來“是我,顯宿”的聲音。雲帆公忙打開門,把高足迎進屋。是夜,師生抵足而眠,雲帆公勸陳天華成個家,但陳天華說“胡虜未滅,何以家為”,婉拒了恩師的提議。
第二天天不亮,陳天華就準備離開,雲帆公送他到資江邊。臨別時,陳天華贈與恩師洋傘一把,墨鏡一副,銀元數枚。但云帆公卻愁眉緊鎖,說:“顯宿,你是走了出去,我那三個不肖子不及你萬一,該當如何?”陳天華想了想說:“恩師,你不要著急,將來我有出息了,我那師兄弟難道連少爺也不會當嗎?”雲帆公這才轉憂為喜,回去之後遂將三個兒子改名為大少二少三少。我外公就是陳二少的兒子。也許有人會說,陳天華作為資產階級革命宣傳家,是不會講這樣的話的,但彼時那樣的情景,他只有如此說,才能解除恩師的後顧之憂,其實這是人之常情。
陳天華在資江書院讀書時,他的親戚托他買本《唐詩三百首》帶回,那時的交通工具只有船。從新化縣城到家,估計是一天一晚的時間,他就坐在船上,沒多久就看完了。到家時,不知怎麼回事,那本書竟不見了。親戚很遺憾,陳天華笑著說,沒什麼,我給你抄出來。於是找來紙筆,憑著記憶,硬是一首一首地背下並抄出來。二是說陳天華參加革命后,有一次和汪精衛在上海霞飛路遊玩。汪精衛也是個記憶力超群的人,於是兩人決定打賭,看誰的記憶力好。打賭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比記商鋪的招牌。別看方式簡單,但難度卻是非常大的。霞飛路是一條繁華的街道,大大小小的商鋪不計其數。比賽的結果是汪精衛輸了,輸在把兩塊招牌記反了位置。
時間 | 影視名稱 | 扮演者 |
2011年 | 《辛亥革命》 | 李曉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