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武王伐紂的結果 展開
- 歷史事件
- 周滅商的戰爭
武王伐紂
歷史事件
武王伐紂,是指大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帶領周與各諸侯聯軍起兵討伐商王帝辛(紂),最終建周滅商的歷史事件。
依據出土的西周利簋的銘文記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武王伐紂,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佔領了朝歌。西周利簋的銘文,澄清了武王伐紂的具體日期,證實了古籍中所載的“戰一日而破紂之國”的正確記載。
《淮南子.兵略訓》記載: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雙方在牧野發生激戰,聯軍總共不超過十萬人,而紂王的商軍有七十萬,但聯軍精神抖擻、士氣旺盛,而紂王讓奴隸和俘虜們沖在前面,自己的士兵只在後面壓陣督戰。於是,兩軍一接觸,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紛紛舉著戈矛,調轉身去,殺向紂王自己的軍隊。商軍的前隊倒戈,再加上周軍的勇猛衝殺,紂王的軍隊頓時土崩瓦解,潰不成軍。紂王在幾個親信的保護下返身逃進朝歌,商朝滅亡。
商朝末期形勢圖
商紂王
姬昌繼位后,國力不足與殷商對抗,固繼續臣服於殷,為殷西伯。但殷商對周並不放心。商紂一度囚禁姬昌於羑里,並殺其子作為肉湯、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寶馬、美女賄賂商紂,求得釋放姬昌。姬昌歸國后,謀商之心並無鬆懈。他一方面倡導發展生產,制定“有亡荒閱”之法律,大肆搜捕逃亡奴隸,防止勞動人口流失,增強周族實力,使周國附近一些部落歸附。另一方面進行武力擴張,根據《尚書》記載,周國首先討伐西方犬戎及密須等小國,以固後方,接著東伐耆國(在今山西長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陽),最後伐崇國,深入到商朝勢力範圍。此時周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姬昌便遷都於豐都(今陝西省西安市戶縣灃河西岸),準備進取殷商。
【主條目:孟津觀兵】
孟津觀兵
周武王姬發
因而遵循文王的遺志,率領戰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穿戴甲胄的戰士四萬五千人,東進伐紂。十二月戊午日,軍隊全部渡過盟津,諸侯均到達,姬發說:“大家要勤勤懇懇,不可懈怠呀!”作《太誓》向眾人宣告:“現在殷王紂竟然聽信妻妾之言,自絕於上天,違背天理,疏遠自己的同祖兄弟,廢棄其先祖的音樂,敢採用淫亂的音樂去竄改典雅的音樂,以取悅於他的妻妾。所以現在我姬發要替天行道。這次要努力呀,男子漢們,機會難得,不會有第二次機會,更不會有第三次了!”
牧野之戰示意圖
姜尚
• 一月癸巳(廿六日)武王自周興師。
• 二月戊午(廿一日)周師渡盟津,武王作太誓。
• 二月癸亥(廿六日)夜,周師布陣於牧野。
• 二月甲子(廿七日)早,武王在牧野作牧誓,衝殺當即得勝。昏,周佔有商都,殷王紂自焚死,俘殷臣一百人。
• 三月丁卯(初一日)呂望(姜尚)奉命戰勝殷臣方來,歸來獻俘。
• 三月戊辰(初五日)武王在牧晴祭祀文王,宣布政令。
• 三月壬申(初六日)呂他奉命戰勝越戲方,歸來獻俘。
• 三月辛巳(十五日)侯來奉命戰勝殷臣靡集於陳,歸來獻俘。
• 三月甲申(十八日)百弇奉命率虎賁戰勝衛(即豕韋),歸來獻俘。
• 四月庚子(初四日)武王命令陳本伐磿,百韋伐宣方,新荒伐蜀。
• 四月乙巳(初九日)陳本、新荒戰勝磿、蜀歸來,向武王報告擒霍侯、艾侯、佚侯、小臣等四十六人等。百韋戰勝宣方歸來,向武王報告擒獲宣方之君等。百韋又奉命伐厲,后又歸來獻俘。
• 四月辛亥(十五日)到乙卯(十九日) 武王在牧野築室,向祖先舉行獻捷禮。
• 六月庚戌(十二日)武王在周廟向祖先舉行獻殷馘俘禮。
• 六月辛亥(十五日)武王祭祀天位。
• 六月乙卯(十九日)武王在周廟舉行獻殷屬國的馘俘禮。
*以上武王克商日程表,是據王國維《觀堂集林》卷一〈生霸死霸考〉排定的。六月的三個日子,王國維排定在四月,顧頡剛認為《世俘》記“四月”絭於周廟是“六月”之誤。
【參考條目:周代諸侯國】
周朝分封國
周武王召見九州之長,登上豳的高地,遙望商的都城。周武王回到周后徹夜不眠,周公旦來到他的住處,問:“為什麼不睡?”王說:“告訴你,只因上天不接受殷的祭祀,從我沒生下來的時候到現在已經有六十年,遠郊和遠郊以外到處是麋鹿和飛蟲。因為上天不接受殷的祭祀,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了殷國,殷國有賢人三百六十人,卻不重用,所以會有今天的結果。我還沒有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哪有功夫睡覺!”接著又說:“要想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我們必須應依靠太室山,把作惡的人統統找出來,加以貶黜,與殷王受同罪。日夜慰勞人民,安定我西方,我要提倡恪盡職守,直到我們的德教弘揚四方。洛水拐彎處到伊水拐彎處,是人們定居在平坦之處,這是夏人的活動中心。這裡南面可見三塗山,北面可見太行山,背靠黃河,還有洛水、伊水,距離太室山又近。”於是在雒邑(今河南洛陽)營建了周城離去。把馬放於華山之南,把牛放於有桃林之野外,把武器收起來不用,整頓軍隊,解除武裝,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武王伐紂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次偉大革命,它是商衰周興的轉折點,經過牧野之戰,一戰而勝,結束了商王朝的統治,對推動中國歷史進步起到積極作用,它標誌著歷史的進步和發展,伐紂成功之後,西周開始實行分封制,中國從此建立了長達800年的周朝,周朝的經濟、文化、生產力水平比商代更高,並培育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武王伐紂的五百多年後,作為商族後裔的孔子,面對輝煌的周朝,這樣傾心表達對滅掉他祖宗之國的周朝的認同:“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對武王伐紂勝利的原因有很多說法,有說是因為周武王討伐商朝時有精密的討伐策略,有說歸功於以周部落為主的強大聯盟軍,也有說武王伐紂勝利的原因是因為得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商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呈現白熾化,民心渙散,商朝的將士無心戀戰,倒戈相向。周武王、姜尚等人遂把握這一有利戰機,乘虛蹈隙,大舉伐紂,經過牧野之戰,一戰而勝,結束了商王朝的統治。
武王伐紂同時是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的一個政治倫理的難題,《史記·伯夷列傳》說:“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如果最高統治者殘暴無道,下面的人可不可以用武力推翻他?如果不推翻,他會繼續實行暴政;但如果要去推翻一個暴君,也會傷害許多人,還不一定能成功。或者說,這裡有一個“度”:過了某個限度也許就可以採取行動了。但即便如此,也還有對暴力屬性的恆定評價。對於政治倫理的討論,不爭有時或許是明智的,但難題自然不會因為不爭論就消失。也許,我們可以同時觀照武王、夷齊兩方的各自意義,乃至同時保持兩種不同的觀點。
日常政治倫理中大家還是反對暴力,維護能夠保障人們安全與和平的政治秩序;但在有些特殊和緊迫的政治形勢下,政治家可能也會有因時制宜的“權”,還是不得不採取某種斷然的、道德上一般不應採取的措施。但即便如此,也不要趾高氣揚地去這樣做,更不要號召人們為此大唱讚歌,尤其是涉及大規模暴力和戰爭的事情。故古人老子有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國語·武王伐殷》
《呂氏春秋·慎大覽第三·貴因》
《史記·十二本紀·周本紀》
《淮南子。兵略訓》
《竹書紀年》
《屍子》
關於牧野之戰發生的年代有44種不同說法,從公元前115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
《竹書紀年》記載牧野之戰發生於公元前1027年。
《屍子》記載:“武王伐紂,魚辛諫曰:‘歲(木星)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從”。《荀子·儒效篇》說:“武王之誅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迎太歲”。《淮南子·兵略訓》也記載:“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根據計算推算出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
《利簋》銘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早晨),歲鼎克昏辰,夙(日出)有商”,“歲鼎克昏”是指歲星、昏星(水星)位於金星的兩側,三星鼎足,可推斷牧野之戰是發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6、7點鐘。
《淮南子。兵略訓》記載: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根據公元1910年哈雷彗星的出現和回歸地球的周期時間,逆推40次回歸過近日點,發現在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正好回歸地球,其天象恰好與《淮南子兵略訓》記載符合。
明代黃道周有牧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053年(戊子歲)之說。
黃宗羲的《歷代甲子考》與《答朱康流論歷代甲子書》記載武王克商發生在前1122年(己卯歲),並多次與朱朝瑛辯之。
夏商周斷代工程確定牧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046年。
1998年12月20日夏商周斷代工程會議上,江曉原結論,牧野之戰發生於公元前1044年1月9日。
1976年在陝西臨潼出土的利簋,銘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期,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管師,賜有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天文學家依據銘中所記“甲子”日“歲”(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參照《國語·周語下》記載的天象記錄,計算出武王伐紂的時間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清晨)
周武王有著廣闊的心胸和長遠的眼光,同時有著果斷地處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無道,他打出了為民請命,替天行道的旗號來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從而大大的擴大了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在伐紂的過程中,他以大無畏的精神親自帶領兵馬直搗朝歌,打了紂王一個措手不及。同時周武王有著很傑出的個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們的愛戴,這也是他獲得人們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