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戎

犬戎

古代部落名,獫狁,古代居住于于今陝、甘一帶,都城位於今甘肅省靜寧縣威戎鎮。到西周末期,由於周幽王廢嫡立庶,申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結果周幽王被犬戎攻殺,幽王的寵妃褒姒被擄,都城豐、鎬被犬戎佔領。曾經強盛一時的西周王朝覆滅。

中原王朝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都稱為“犬戎”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間,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說:“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在唐德宗年間,大臣柳渾對德宗說:“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

基本釋義


1.舊時對我國少數民族的稱呼。
2.對外國侵略者的稱呼。
3.古神話傳說中的人種。
4.傳說中的國名。詳“犬封國”。
5.犬戎族為游牧民族,當時的犬並不像現在這樣完全脫離狼的狀態,那時的白犬如狼一般兇猛,族人的圖騰為狼,但家中的犬又是家中的一分子,非常尊敬它,故取名為“犬戎”。

引證解釋


古族名。
戎 人的一支。即 畎戎。又稱 畎夷、犬夷、昆夷、緄夷 等。
《左傳·閔公二年》:“虢公敗犬戎於渭汭。”杜預註:“犬戎,西戎別在中國者。”
《國語·周語上》:“穆王 將征 犬戎。”《史記·宋微子世家》:“周幽王為犬戎所殺,秦始列為諸侯。”
舊時對我國少數民族的蔑稱。
杜甫 《揚旗》詩:“三州陷 犬戎,但見西嶺青。”浦起龍 心解:“謂上年十二月高適在事時,吐蕃陷 松、維、保 三州。”
唐 薛逢 《開元后樂》詩:“一自犬戎生薊北,便從征戰老汾陽。”
對外國侵略者的蔑稱。
黃遵憲 《述懷再呈靄人樵野丈》詩:“鼠盜忽竊發,犬戎敢相逼。”
古神話傳說中的人種。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
傳說中的國名。詳“犬封國”。
1.
古族名。
戎 人的一支。即 畎戎。又稱 畎夷、犬夷、昆夷、緄夷 等。
《左傳·閔公二年》:“虢公敗犬戎於渭汭。”杜預註:“犬戎,西戎別在中國者。”
《國語·周語上》:“穆王 將征 犬戎。”《史記·宋微子世家》:“周幽王為犬戎所殺,秦始列為諸侯。”
2.
舊時對我國少數民族的蔑稱。
唐 杜甫 《揚旗》詩:“三州陷 犬戎,但見西嶺青。”浦起龍 心解:“謂上年十二月高適在事時,吐蕃陷 松、維、保 三州。”
唐 薛逢 《開元后樂》詩:“一自犬戎生薊北,便從征戰老汾陽。”
3.
對外國侵略者的蔑稱。
清 黃遵憲 《述懷再呈靄人樵野丈》詩:“鼠盜忽竊發,犬戎敢相逼。”
4.
古神話傳說中的人種。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 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
5.
傳說中的國名。詳“犬封國”。

由來


犬戎
犬戎
犬戎:古代族名,非獫狁,古代活 躍於今陝、甘一帶。到周幽王時期,幽王烽火戲諸侯,以軍國大事為兒戲。被犬戎族趁機攻殺,幽王的寵妃褒姒被擄,都城豐、鎬西北被犬戎佔領。強盛三百五十二年的西周由此覆滅。后諸侯聯合驅逐犬戎,為天子牧馬的秦國憑藉著多年和游牧民族對抗的優勢參與平亂,從此走上了爭奪天下的大舞台。此後,犬戎便成了華夏民族的勁敵之一。直到唐朝,中原民族還把一切西北游牧民族統稱之為“犬戎”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間,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說:“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在唐德宗年間,大臣柳渾對德宗說:“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為秦國的強敵。但終究為強秦所平,後來犬戎的一支北遷到蒙古草原,成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後來的突厥、蒙古皆以狼為圖騰,或許也是有犬戎遺部融入其中的緣故。研究中國周邊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的精神和游牧民族的圖騰,也必須從古匈奴葷粥和犬戎開始。
根據文獻記載,犬戎族就是自稱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並以白犬為圖騰的西 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屬於西羌族,是炎黃族先祖的近親。早在炎黃時期,犬戎族就是炎黃族的勁敵。《後漢書》就有記載:“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高辛氏就是黃帝的曾孫,堯帝的父親。
據《後漢書》記載,至漢朝,在原來犬戎活動範圍內曾出現一個人口眾多的西戎白狼國。到東漢明帝時,“白狼……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自願歸屬東漢。白狼王還命人作詩三首,合稱《白狼歌》,獻給東漢皇帝。因此,所以白狼國就是犬戎國的變種,白狼王則是犬戎的後人,而白狼族就是崇拜白狼,並以白狼為圖騰的部族。白狼國的存在,也可以證明犬戎所崇拜的白犬很可能就是白狼。
據史料記載犬戎族極為野蠻兇悍,據史書記載犬戎的母族——古羌族也崇拜犬圖騰。《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卷里說:在唐朝初年有“白簡、白狗羌並遣使入貢”,而且,唐還“以白狗等羌地置維、恭二州”。這說明古羌族也崇拜白犬。實際上,從民族歸類上看,犬戎族就是西羌族,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羌,西戎牧羊人也。”因此,犬戎就是西羌,西羌包含犬戎。那麼以上所說的“犬戎”、“白狗”和“白狼”等族就都是西羌族。由此可以斷定,西羌族是以白狼或白犬為圖騰的游牧民族。

歷史記載


犬戎首領玉雕面像
犬戎首領玉雕面像
西周中期以來,隨著周王朝實力的削弱,共、懿、孝、夷四王僅能守成,而西北地區的戎狄逐漸興盛。特別是獫狁,進一步加強對周朝的壓力,不時入侵。周宣王時期,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蓄力量,宣王命尹吉甫、南仲等出軍征伐獫狁,取得很大勝利。但是,到了周宣王晚年,周王朝又重新出現了衰落的現象。周幽王即位,以好利的虢石父為卿,國人皆怨。廢去申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後,子姬伯服為太子,並擬問罪申侯。周幽王十一年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繒(今山東棗莊東)和犬戎軍隊大舉進攻西周都城(豐、鎬兩京,今西安西)。周王室衛隊毫無戰鬥力,一觸即潰。幽王攜褒姒及太子伯服倉皇出逃,終被犬戎軍隊追上。幽王被殺死於驪山腳下,西周亡。隨後,晉、鄭、衛、秦等諸侯聯軍又將犬戎軍隊打敗,擁立宜臼為平王,遷都雒(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犬戎後為秦國所滅。

史料


犬戎
犬戎
《穆王將征犬戎》(白話翻譯:周穆王準備征討犬戎族)選自《史記·周本紀》。
祭(封邑的地名)公(因是周公的後代,故稱之為公)謀父(名字)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是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干戈,載櫜(讀音gao一聲,收藏甲衣和弓箭的袋)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樂曲名),允王保之。’先王之於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旺盛,多)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