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遵憲

清朝詩人

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漢族,字公度,別署人境廬主人、觀日道人、東海公、法時尚任齋主人、水蒼雁紅館主人、布袋和尚、公之它、拜鵑人,出生於廣東嘉應州,清朝著名愛國詩人,外交家、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文學家、史學家、民俗學家,中國近代傑出的愛國者、維新志士、中日友好的先驅使者。

1876年中舉人,歷任駐日本公使館參贊、美國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國參贊、新加坡兼馬六甲總領事等職,戊戌變法期間署湖南按察使,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工詩,喜以新事物熔鑄入詩,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近世詩界三傑”之冠。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參加科舉

黃遵憲舊照
黃遵憲舊照
1863年-1876年之間在家庭的影響和塾師的指導下,黃遵憲的學習不斷有長進。
1873年(同治十二年),26歲時,考取了拔貢生。
1874年(同治十三年)春,憲啟程去北京,參加順天(清朝沿用明朝舊制,以北京為順天府)鄉試。
1876年(光緒二年),隨父親到山東煙台做了一次漫遊,見到了洋務派官僚張蔭桓李鴻章等人。黃遵憲在他們面前侃侃而談,引起了他們對這位年輕人的興趣和注意。李鴻章竟當著別人的面稱道黃遵憲為“霸才”。以李鴻章當時權勢和地位,能如此推重黃遵憲這樣一位初出茅廬的後輩,使黃遵憲大有“知遇”之感。這是黃遵憲和洋務派發生聯繫的開始。
1876年(光緒二年)參加順天考試,被錄取為第141名舉人,並以五品銜挑選知縣用。

外交生涯

1877年(光緒三年),不顧家人和親友的反對,毅然拋棄科舉仕途,選擇了到海外從事外交工作的職業。經過何如漳的推薦,黃遵憲被任命為駐日參贊官,隨行出使日本。
1877年(光緒三年)11月26日傍晚,隨何如璋由上海乘輪船啟程,一行30餘人,最後在神戶登陸,開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動。
1879年(光緒五年),日本吞併琉球,駐日大臣何如璋給總理衙門和北洋大臣的重要文件共10餘萬字,分析了日本國情,陳述了我國應採取的對策,指出:“琉球如亡,不出數年,閩海先受其禍。”這些預見都被後來的事實所證明。而這些文件絕大部分都是由黃遵憲草擬的。但清政府卻沒有採納黃遵憲在外交政策方面的意見,終使琉球成為日本侵略政策下的犧牲品。
1880年(光緒六年),日本友人源輝聲先生在徵得黃遵憲同意后,把《日本雜事詩》的部分原稿,埋藏在東京墨江畔的家裡,由黃遵憲題寫了“日本雜事詩最初稿冢”九個字,刻石豎碑,作為中日兩國人民永久友誼的象徵。
影視劇中的黃遵憲
影視劇中的黃遵憲
1880年(光緒六年),通過贈予朝鮮信使金弘集的《朝鮮策略》一書,闡明了他的東北亞地緣政治主張。駐日期間,黃遵憲深入了解日本國情,搜集了200多種資料,撰寫《日本國志》(1887年成書),全書共四十卷,五十餘萬字,詳細論述日本變革的經過及其得失,藉以提出中國改革的主張。
1882年(光緒八年),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3月30日,黃遵憲剛剛踏上這塊美洲大陸,就碰上美國統治集團發動的排華事件。美國議院制訂了《限制華工條例》15條,多名舊金山僑民被當地政府以“不衛生”為借口而被捕入獄。此前,黃遵憲就此已向清政府提出對策,但昏庸腐朽且怯懦的清政府卻根本沒有採納。
1884年(光緒十年),美國總統選舉,他目擊其事,作《紀事》,揭露了美國政壇的黑暗,但由此得出“共和政體不可施於今日吾國”的結論,則是思想認識上的倒退。

返鄉編纂

1884年(光緒十年),母親病故。
1885年(光緒十一年)8月,從美國請假回國,又重新對《日本國志》進行編寫,直到1887年(光緒十三年)的夏天,這部書終於完成。
1885年(光緒十一年),他又作長詩《馮將軍歌》,用剛勁的筆法,勾畫出在中法戰爭挫敗強敵的老將軍馮子材的英雄形象。
1885年(光緒十一年)10月,抵達廣州,先赴梧州探望父親,然後乘船回嘉應州。
1886年(光緒十二年),張蔭桓被任命為駐美使臣,他希望黃遵憲能繼續擔任駐舊金山領事,被黃遵憲辭卻。同年,洋務派官僚、兩廣總督張之洞,又意欲命黃遵憲巡察南海各島,也被黃遵憲辭卻。黃遵憲專心致力於《日本國志》的修改、編纂,直到1887年(光緒十三年)夏終於完成,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刊行。
1889年(光緒十五年),駐法公使薛福成見到《日本國志》這本書,十分欣賞,連聲稱讚,為此他十分器重黃遵憲,並為《日本國志》作了序。同年,薛福成被任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國,經薛福成推薦,清政府任命黃遵憲為駐英二等參贊,隨同薛福成赴歐洲。這樣,黃遵憲再次開始了他的出使生活。

二次外交

1890年(光緒十六年)2月,在英國期間,黃遵憲接觸了英國政界上層人物,仔細考察了英國君主立憲的政治制度。他非常推崇這種制度,後來維新變法期間,黃遵憲在湖南,協助陳寶箴實行地方自治制度,就是以英國為模式的。黃遵憲以分省補用道任駐英國二等參贊,不久,又被調任新加坡總領事。
1891年(光緒十七年)秋,到新加坡任總領事,從事改善僑胞待遇、保護僑胞財產的工作,發展華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經過黃遵憲的力爭,清政府頒布了一些保護華僑的規定,以後,黃遵憲又創立了給華僑頒發“護照”的制度。黃遵憲在新加坡任總領事,3年有餘,期間身體一直不好,約有一半日子是在養病中度過的。儘管如此,黃遵憲仍帶病堅持工作,處理外交事務外,對華僑事務特別關心。另經黃遵憲據理力爭,英國政府終答應中國在吉隆坡等地設副領事。
1894年(光緒二十年),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身在異國的黃遵憲,思念祖國,十分關注戰事的發展。致力維新變法1894年(光緒二十年)底,黃遵憲結束了十幾年的外交生涯,回到國內,任江寧洋務局總辦。

參加變法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春天,懷著滿腔憂國之情去江寧(今南京)拜見張之洞,但黃遵憲並沒有受到重視。黃遵憲在湖北辦理教案期間,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聽說台灣被割讓,黃遵憲心情十分悲痛,然而黃遵憲並沒有“被發入空山”,而是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康有為掀起的維新變法的運動中。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參與上海強學會、與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創辦《時務報》。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9月,急於變法維新的光緒皇帝在北京召見了黃遵憲,決定要重用黃遵憲。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夏,被任命湖南長寶鹽法道,負責管理一省食鹽的生產和運銷,同時兼管一路的錢穀和刑名。到達湖南后,原湖南按察使李經義因事進京,由黃遵憲代理湖南按察使,掌管一省刑獄和官吏的考核。上任后,積極協助陳寶箴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方面的改革,提出了一套“地方自治”的理論及種種改革措施。在黃遵憲的建議下,陳寶箴同意創辦一所時務學堂,以培植變法人才。黃遵憲還提出邀請梁啟超來湖南擔任時務學堂的總教習,造就一批新人才,如蔡鍔林圭、秦力山等。梁啟超到湖南后,倡議創辦南學會,以推動地方自治。南學會雖名為學會,但實際上卻具有地方議會的規模。並參與創辦《湘學新報》《湘報》等,介紹西方新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宣傳維新變法主張,首倡民治“由一鄉推之一縣、一府、一省、以迄全國,可以成共和之郅治,臻大同之盛軌”。這些措施使湖南成為在維新變法中最活躍的省。他提倡“分官權於民”,改革封建官制,建立地方議會制度;並仿效日本和西方國家的警察局建立湖南保衛局,以保證改革措施的推行。在當時湖南的維新派中,黃遵憲是唯一對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制度有切身體驗的人。因此,湖南新政中凡一切改革章程條例,都是由其參酌東西各國制度一手制定,對湖南維新運動的興起和發展都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冬,德國強佔膠州灣,瓜分危機迫在眉睫,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皇帝。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百日維新”正式開始。由於維新派對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改革,觸犯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他們極力反對。8月,被任命為出使日本大臣。 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並宣布“親政”,下令逮捕維新派,百日維新失敗了。10月9日,上海道蔡鈞奉命將黃遵憲扣留於洋務局。10月15日,乘舟南歸。

鄉居階段

黃遵憲像
黃遵憲像
1899年-1905年之間回鄉后仍熱心推進立憲、革命等工作,並潛心新體詩創作,被譽為“詩界革命巨子”。同時,他熱心家鄉教育事業,創立嘉應興學會議所,自任會長,積極興辦新學堂。晚年黃遵憲在牆上懸掛興中會會員謝纘泰畫的《時局全圖》。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3月28日,黃遵憲病逝於家鄉梅州,終年五十八歲。六年後,辛亥革命爆發,封建制度在中國終結。

個人作品


詩作

黃遵憲傳
黃遵憲傳
著有《雜感》《今別離其一》《日本雜事詩》《題梁任父同年》《上岳陽樓》《己亥雜詩》《己亥續懷人詩》等。
構成他的詩作的新內容的兩個重要因素是題材新穎、主題新穎。表現了新時代的生活,新時代的要求,新時代的文化風貌、政治風雲,反映了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滲透著現實主義精神,貫穿著反帝愛國圖新的精神。
詩歌基於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同時也帶有浪漫主義的瑰麗色彩,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詩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礎。他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為追求目標,努力要使我國古典詩歌的舊傳統、舊風格與新時代、新內容所要求的新意境、新風格能夠和諧地統一起來。運用現實主義方法,反映近代史上的重大事變,特別是反映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而有“詩史”之稱。他的詩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封建專制主義、封建學術文化和舊禮教的批判精神。還利用詩歌直接為改良主義運動服務,宣傳改良主義思想,宣傳外國的科學文明。他的創作基本上實踐了他的理論,取得了成功,以其富有獨創性的藝術在近代詩壇大放異彩。
黃遵憲的詩“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人境廬詩草自序》),廣泛反映了詩人經歷的時代,具有深厚的歷史內容,是一塊標誌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到最後階段轉向革新時期的里程碑。反帝衛國、變法圖強是他詩歌的兩大重要主題。在反帝方面,從抵抗英法聯軍庚子事變,他的詩都有鮮明反映。特別是關於中日戰爭,他寫下的《悲平壤》《哀旅順》《哭威海》《台灣行》《渡遼將軍歌》等系列詩作,反帝衛國思想尤為突出。詩人在這類主題的作品里頌揚抗戰,抨擊投降,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和深摯的憂國焦思。其中不少篇章,規模宏偉,形象生動,表現出詩歌大家的氣魄和功力。
早在《感懷》《雜感》《日本雜事詩》等作品中即批判陳腐事物,讚賞派遣留學生和日本明治維新等新事物。後來他更以飽滿的熱情謳歌變法維新,期望能通過變革使中華民族重新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處於新舊交替時代的黃遵憲的詩歌,較早地描寫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隨近代科學而湧現的新事物,拓寬了題材和反映生活的領域,寫出了古典詩歌所沒有的新內容。
他的詩就是在廣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本著“善作”的精神,沿著“矜奇”的趨勢,推陳出新,加以創造,形成自己的獨特面目。首先,他的詩雖然常有一種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但更主要的方面是真切的寫實。善於以細緻的筆墨敘事、狀物、寫景,鋪排場面,勾畫人物,既內容豐富,又形象生動。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高祖父黃潤開設當鋪,從事典當行業,“典肆凡四五所,子孫屢業富饒。”典當業從此成為黃遵憲家族數代經營的商業模式
曾祖父黃學詩繼承祖業經商
祖父黃際升繼承祖業經商
父親黃鴻藻字硯賓,號逸農,在北京戶部任職
母親吳氏為葉璧華婚姻介紹人
妻子葉氏是葉璧華堂妹
兒子黃季偉
孫子黃超聲
黃延豫
黃延緒黃季偉之長子
侄子黃之駿祖父為清代進士黃基
堂弟黃遵庚為舉人黃鸞藻之子
曾孫女黃友倫
黃妙倫

後世紀念


藏書室

人境廬
人境廬
1884年(光緒十年)開始籌建藏書樓。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編撰《嘉應黃氏人境廬藏書目錄》,著錄有:經部100種,1291冊;史部253種,5122冊;子部221種,1425冊;集部212種,1523冊;叢書21種,2468冊、自著書4種,21冊,合計811種、11850冊。珍本有《修慧寺塔銘》,其餘多為普通實用之本。先後積藏有10餘萬捲圖書,供當地學生閱覽。
藏書室內有黃遵憲的各種著作和讀過的書共八千多冊。廬中保留著黃遵憲親自撰寫的對聯,如會客廳對聯:“萬丈函歸方丈室,四圍環列自家山”,另有一聯:“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繪了這故居的環境。

人境廬

黃遵憲紀念中學創辦於1982年,位於梅城人文秀區攀桂坊,毗鄰黃遵憲故居德贊樓與書齋人境廬。
人境廬於1982年3月修復竣工並下式對外開放,1989年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評定為全國近現代優秀建築物,1994年3月成立了“梅州市人境廬文物管理所”進行專門保護管理,1995年3月列為梅州市第一批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梅州市委、市政府決定以“人境廬”為中心,由黃遵憲書齋“人境廬”以及故居“榮祿第”和民居“恩元第”三處相連興建黃遵憲紀念館。2013年,黃遵憲書齋“人境廬”和故居“榮祿第”被國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評價


總評

黃遵憲一生大部分時間活動於中國的政治舞台,可以說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活動家和一位推動變法維新的幹將,然而黃遵憲一生最大的成就,則在於他的詩歌在中國近代詩歌史上所佔有的重要地位。
黃遵憲的詩歌主張與他政治上的維新改革觀點一致。他思想一開始就代表中國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要打開一條出路,為新事物的發展鳴鑼開道,表現新思想、新內容,就要改革舊形式。所以,作為政治改良運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的詩歌改良運動,其倡導者雖為梁啟超、夏曾佑、譚嗣同等人,但最早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給“詩界革命”開闢道路的是黃遵憲。

歷代評價

梁啟超在《飲冰室詩話》中評曰:“要之公度(黃遵憲字公度)之詩,獨辟境界,卓然自立於二十世紀詩界中,群推為大家,公論不容誣也。”梁啟超所作《嘉應黃先生墓誌銘》:高度評價其“明於識,練於事,忠於國……先生之詩,陰開陽闔,千變萬化,不可端倪,於古詩人中,獨具境界”,並斷言:“古有以一人之用舍系一國之興亡者,觀於先生,其信之也”。
康有為在《人境廬詩草》序中評曰:"公度之詩乎,亦如磊砢千丈松,鬱郁青蔥,蔭岩竦壑,千歲不死。"
高旭讚譽說:"黃公度詩獨辟異境不愧中國詩界之哥倫布矣。近世洵無第二人。"
陳三立在戊戌變法時期評其詩卷稱“馳域外之觀,寫心上之語,才思橫逸,風格渾轉,出其餘枝,乃近大家,此之謂天下健者”,又評黃詩有“千年治亂余今日,四海蒼茫到異人”之語,對黃遵憲的詩歌作了較為準確的評價。
夏衍先生稱譽說:“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評價歷史人物,黃遵憲是一個值得我們外交工作者尊敬和學習的榜樣。”
王瑤:著《祖國十二詩人》,將黃遵憲推為我國一流詩人。
葛兆光:指出黃遵憲是歷史標誌性人物。
孫中山先生對他的評價是:“黃遵憲是做大事,不是做大官的學者”。毛澤東先生則把黃遵憲歸為近代中國革命先行者的行列。
司徒美堂:“黃遵憲是中國曆來駐美外交官中唯一能做保護華僑工作之人”。
怡然先生說:“縱觀中國近代歷史,就開放意識而言,如果說林則徐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話,那麼黃遵憲是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了!多年來黃遵憲的歷史地位被不少人局限性地理解了,後人往往從文學或詩界革命的領域去理解他,而忽視其作為愛國者、思想家、變法維新者、政治家的本來面目,對黃遵憲歷史地位全面深刻認識,是直到近年來才開始出現的。”
黃遵憲廣泛研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歷程,為中國的富強和發展尋找良方。所著《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率先在中國介紹西方國家的先進思想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驗。隨後創辦的《時務報》,宣揚變法維新,主張君主立憲。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傳播民權思想。
黃遵憲是中國近代傑出的愛國者、維新志士、中日友好的先驅使者,黃遵憲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他突破當時統治文壇的古奧風與八股氣,主張“我手寫吾口”,留下了一千多首直白曉暢、敘事抒情的新體詩,被譽為“近世詩界三傑”之冠(梁啟超語)。他又是一位才、學、識兼具的史學家,他撰寫的《日本國志》不僅是一部體例詳備的史書,還成為影響時代、指導當時社會改革的維新模本。他更是一位走在時代前列的維新志士,為清末的變法維新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是一位富有才幹的外交官,先後出使日本、美國、英國、新加坡,足跡遍及東、西、南三洋,促進中外交往,學習先進文明,維護祖國利益,保護華僑權益。日本歷史學家稱他為“最有風度、最有教養的外交家”。
李鴻生:黃遵憲既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又是一位外交家。長期駐外生涯使其對外國有較深刻的了解,從而順應了近代學習西方的進步思潮,形成了開放進取的思想。其具體主張有四:一是“打開門戶,容納西學”;二是辦新學以造就變法人才;三是以發展經濟為根本國策,促使技術進步;四是“奉主權以開民智,分官權以保民生”。
錢仲聯:黃遵憲為詩界革命的魁傑,世所共推,久成定論。黃詩主要價值在於反映晚清的歷史,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王曉秋:研究黃遵憲,要進行中日關係史的系列研究,如中國人的日本觀、日本人的中國觀、中日歷史的互相影響,特別是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辛亥革命對日本的影響。我希望在北京大學成立“黃遵憲與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以黃遵憲當年出使的亞洲的日本、新加坡和歐洲的英國、美洲的美國為著眼點,帶動體現中外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的研究。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代電視劇扮演者
1995年《燦爛的黎明》任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