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干,號萃亭,出生於廣東廉州府欽州沙尾村(今屬廣西欽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
馮子材自幼父母雙亡,流落江湖,后參加反清起義,失敗後接受招安。咸豐年間從向榮、張國梁鎮壓太平軍。曾歷任廣西、貴州提督。中法戰爭時,已年近七十,被起用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取得了鎮南關之戰勝利,攻克文淵、諒山,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法軍被殲滅的有千餘人,法國內閣總理茹費里因此倒台。授雲南提督。甲午戰爭間奉調駐守鎮江,官終貴州提督,累官至太子少保。馮子材治軍四十餘年,寒素如故。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馮子材病逝,享年85歲。馮子材病逝后葬於欽州,朝廷詔予於欽州城東南隅建“馮勇毅公專祠”紀念,稱“宮保祠”。
大事件
馮子材祖上世居廣東省南海縣沙頭圩(今屬廣州市)。清朝乾隆年間,該圩遭受水災,馮子材的祖父便遷到欽州城外沙尾村定居。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六月二十七日,馮子材在這裡降生。當時的欽州隸屬廣東。
童年的馮子材,生活過得十分艱辛。他4歲喪母,10歲喪父,舅父黎氏欲收養馮子材,被馮子材拒絕,而與祖母、兄長相依為命,只上了兩個月的學便輟學。為了活命,小小的馮子材不得不隨大人販鹽、做木工、捕魚摸蝦、護送牛幫,籬笆房被洪水衝垮后只好住進廟裡,饑寒交迫,朝不保夕。十五歲祖母去世,求生的慾望,驅使流浪街頭的馮子材操刀使劍,二十多歲時學得一身好武藝,據說一百多人也打不過他,從此以保鏢為生,護送牛商趕耕牛到廉州(今合浦縣)去賣。
道光三十年(1850年),馮子材在廣西博白聚眾反清。
咸豐元年(1851年)四月,樹旗反清的廣東天地會領袖劉八率部眾萬餘人進攻博白,馮子材趁機投奔這支隊伍。五月,劉八進攻博白失敗,馮子材接受清政府的“招安”,投降知縣游長齡,並被改編為“常勝”勇營,后隨廣西提督向榮鎮壓粵桂邊界的農民起義軍,由此被被擢升為千總。在平定博白后,被清廷賞給“色爾固楞巴圖魯”名號。后在鎮壓太平軍時,跟隨向榮一直追擊到江南。
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馮子材率部眾在南京城外孝陵衛拱衛“江南大營”,以抵抗太平軍。
咸豐六年(1856年)六月,清廷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摧毀,馮子材被逼逃往丹陽。隨後向榮病逝,馮子材成為幫辦軍務的張國梁的部下。他跟隨張國梁先後攻克鎮江、丹陽,曾經一天之內掃平敵人七十餘座營壘。張國梁曾撫著其背後背稱讚說:“你很勇猛,我很慚愧我不如你。”馮子材因此積功升至副將。
咸豐八年(1858年)一月,清軍復立江南大營於滄波門、高橋之間,挖掘長濠,堅築高壘,圍困天京太平軍。九月,太平軍主將陳玉成,李秀成分別領軍進至滁州烏衣(今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烏衣鎮),準備會攻清欽差大臣德興阿的“江北大營”。馮子材領兵5000奉命渡江支援,馮部幾乎全軍覆沒,僅剩三四百親兵逃回江南。
咸豐十年(1860年)五月,太平軍第二次攻破清軍“江南大營”。馮子材隨張國梁逃到丹陽,又被太平軍擊敗,張國梁在丹陽南門外落水溺死,事後,馮子材收攏殘軍,退往鎮江固守。隨後率兵攻克溧水,被升為總兵。
同治元年(1862年)初,馮子材率領三千人鎮守鎮江,當時江北的清軍將領大多都自行設置關卡收稅,對此,馮子材說:“這是武人該乾的事嗎?”他請曾國藩派官吏處理。後來他的部眾達兩萬人,但是糧餉經常不足,他卻從來沒有怨言。鎮守鎮江六年,治理有方,人們也樂於為其所用。太平軍攻打鎮江百餘次,但卻不能動搖馮子材。
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天京陷落,清廷大封功臣,馮子材被任命為廣西提督,賞穿黃馬褂,封騎都尉世職。
同治四年(1865年),馮子材奉命前往廣東羅定、信宜剿滅當地反清隊伍。兩個月後事竣又移師討伐黔苗農民起義,攻克全茗、感墟。
同治八年(1869年),馮子材奉命統率大軍由鎮南關(今友誼關)入越南,目的是追擊吳亞終率領的反清農民軍,攻下吳部佔領的安邊、河陽,吳亞終陣亡后,招降其部分余部,準備於當年班師回國。途中吳部將梁天錫降而復叛,馮回師繼續追剿,事平後於翌年回國,清廷予其世職獎勵。
同治十年(1871年),因越南邊境戰亂,越南無法向宗主國清朝進貢,馮子材再次奉命帶兵出關,平定戰亂,疏通貢道後於當年入關。
徠光緒元年(1875年),馮子材被清廷任命為貴州提督。
光緒四年(1878年),馮子材舊部李揚才因官場失意,便以恢復越南李氏祖業為由,率軍入越顛覆越南阮氏王朝的江山。馮子材奉命入越討李,次年全殲李軍並生擒李揚才后率師回國。
光緒七年(1881年),馮子材再次回到廣西任職。
光緒八年(1882年),馮子材告病還鄉。
光緒九年(1883年)十二月,中法戰爭爆發,清軍在越南戰場上節節敗退。
光緒十年(1884年),兩廣總督張樹聲邀請馮子材訓練團練,派遣使者前去請駕。使者到時,馮子材正穿著短衣,光著腳,和牧童一起吆喝著牛犢歸來,使者說明來意,馮子材推辭了。後來,馮子材聽說張樹聲賢明,就到廣州去拜見。正逢接替張樹聲擔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到了廣州,他對馮子材以禮相待,請他統率前衛部隊守衛廣東、廣西。
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廷命馮子材輔助處理廣西邊境外軍事事務。當時蘇元春是督辦,馮子材因為他新被提拔,超過自己,常常鬱鬱不樂。聽說諒山有警,立即趕赴鎮南關,而法軍己焚燒鎮南關後退兵。龍州危急,馮子材認為關前隘口跨過東西兩嶺,十分險峻,就命令修築長牆,率領所屬部隊扼守,派遣王孝祺的勤軍駐紮在後為犄角之勢。敵人聲稱某一天攻打關口,馮子材料到敵人必然提前到達,就決定先發制人。廣西巡撫潘鼎新制止他,其他人也不想戰鬥。馮子材據理力爭,親自率領勤軍襲擊文淵。夜晚逼近敵人堡壘,殺死並俘虜了很多敵人。
法軍兵分三路進攻,馮子材對將士們說:“要是法軍再打入關內,我們有何面目見廣東父老?一定要拚死守關!”於是士氣高漲。法軍攻打長牆最激烈,其次是黑兵,再次是教匪,炮聲震動山谷,子彈在陣地前堆積了一寸多厚。清軍各路部隊合力猛烈攻擊,敵人逐漸退卻。過了一天法軍又蜂擁而至,馮子材居中指揮,蘇元春殿後,王孝祺居右,陳嘉、蔣宗漢居左。馮子材指揮眾將屹立不動,遇後退者就殺頭。自己手持長矛衝出營壘,帶領兩個兒子馮相榮、馮相華投入戰鬥。眾將士因為馮子材年已七十還衝鋒陷陣,都受到激勵,也拚死戰鬥。關外的散兵和僑民也來助戰,殺死了幾十名法國將領,追到關外二十里才回來。過了兩日,又攻克了文淵,受到了賞賜,此後接連收復諒城、長慶,抓獲斬首三畫、五畫兵各一名,乘勝追擊到拉木,收復了所有被侵佔的土地。
光緒十三年(1886年),馮子材率軍赴瓊州(今海南島),平定黎民起義,清廷下詔對其進行了褒獎。隨後,調任雲南提督,但馮子材稱病並未馬上赴任。
光緒二十年(1894年),清廷加馮子材尚書銜。同年,中日戰爭爆發,馮子材奉命召集舊部駐節鎮江,以備調遣。后因《馬關條約》的簽署,馮子材撤離江南。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中英片馬爭界交涉事起,馮子材赴雲南提督任,穩定了雲南局勢。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馮子材籌備省內防務,這時義和團運動爆發,馮子材上書,請率數營入京勤王。清廷下召讚賞他的忠誠勇敢,但並沒有同意。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馮子材調任貴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馮子材因病被免職。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廣西欽廉一帶會黨蜂起,兩廣總督岑春煊請馮子材出山管理團防,結果馮子材剛剛招募訓練成軍,率領兩個兒子準備上戰場,卻突然病危,不久即去世。享年八十六歲,謚號勇毅,清廷准予建祠。
鎮南關大捷
1885年初,法軍侵佔鎮南關,后因兵力不足、補給困難而退至文淵(今越南同登)、諒山,伺機再犯。危急關頭,清廷任命馮子材受命幫辦廣西關外軍務,領導鎮南關前線的抗法戰鬥。馮子材奉命率領所部(萃軍)奔赴鎮南關后即刻深入了解民情,視察關隘要地,大膽起用當地壯族青年蒙大,委任其為敢死隊隊長,商謀作戰計劃方案。同時,馮子材還綜合了各部將領和群眾意見,在關前隘的東嶺和西嶺,全長一千多米長之間用土石砌起一條高7尺、寬1丈的長牆,長牆前面又挖了一條深4尺、寬1丈的塹壕,塹壕前面的開闊地里又挖了三百多個梅花坑。
1885年3月23日,法軍第二旅主力1000餘人在將領尼格里的指揮下,兵分三路進攻關前隘。等待已久的清軍在馮子材的指揮下開始投入戰鬥。當法軍進入清軍包圍圈時,馮子材身先士卒,率兩個兒子和大刀隊千人,躍出牆外,沖入敵陣,與法軍展開激戰。在各路軍的緊密配合下,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鎮南關大捷共殺傷法軍近千人,使中國軍隊在陸地戰場轉敗為勝,轉守為攻,戰爭形勢為之改變。法軍敗訊傳到巴黎,茹費里內閣被迫辭職。鎮南關大捷也是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中取得的一次勝利。
軍事思想
當時,湘淮軍在與太平軍等反清武裝作戰時,多是以強敵弱,所以長於進攻,卻疏於防禦,往往只是簡單設陣了事。但在碰到軍事素質和武器裝備均佔優勢的外敵時,這種平面布陣,單純進攻的戰術就成了致敗的原因。馮子材因在鎮江與太平軍作戰5年多,長期處於以弱敵強的情況,形勢逼迫他結合鎮江的地理形勢鑽研防禦戰術。他終於總結出“以守為體,以戰為用”“先為不可勝,以待可勝”的戰略思路和一套利用地形建立由高低交叉火力組成的立體防禦工事、集中優勢兵力分進合擊為主的“積極防禦戰術”。馮子材在湘、淮、滇、黔等軍都在廣西邊關被法軍打敗的情況下,摒棄了要麼死守鎮南關拒敵於國門之外,要麼死守憑祥城保衛行政中心的傳統防禦模式,通過親自踏勘地形,終於選取在關前隘設陣,利用地形構築由高低交叉火力組成的立體防禦陣地,並設法說服其他將領把主力部隊從艽封撤回關前隘周圍,以集中兵力對付敵人,最終他正是仰仗這種“積極防禦戰術”一舉取得鎮南關大捷。“積極防禦戰術”是在近代反侵略戰爭中,面對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的外國侵略者,以弱敵強的制勝法寶。
同治六年(1867年)參劾湘系副將何元鳳及廣西巡撫張凱嵩而與前後兩任廣西巡撫張凱嵩、蘇鳳文齟齬。
同治十年(1871年)參劾湘系署太平知府徐延旭及廣西巡撫蘇鳳文,而與三任廣西巡撫蘇鳳文、劉長佑、塗宗贏齟齬。
光緒五年(1879年)參劾湘系道員趙沃而與廣西巡撫張樹聲及兩廣總督劉坤一齟齬,並牽涉到權勢頗大的軍機章京錢應溥。
光緒九年(1883年)被直隸總督李鴻章、兩廣總督張樹聲、炙手可熱的清流派言官張佩綸等及以恭親王為首的軍機處共同排擠,被迫辭去任職達20餘年的廣西提督。
光緒十一年(1885年),因受誣陷及攘功,而與出身淮系的廣西巡撫潘鼎新、出身湘系的督辦軍務蘇元春及護理廣西巡撫李秉衡齟齬。
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因參劾已被清末官場視為毒瘤的部吏索賄事件,而使吏部主官受到懲處。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出任雲南提督后,又與雲南巡撫、雲貴總督崧蕃齟齬。
撰有《軍牘集要》,又名《馮宮保軍牘》,十二卷。所輯前五卷為其與太平軍作戰時奏牘,六至八卷為廣西提督任內奏牘,九、十卷為中法戰爭時奏牘與咨文,十一、十二卷為督辦欽、廉防務時奏牘及公牘。有光緒二十年(1844年)刊本。
人物關係 | 名稱 | 誥封 | 註記 |
始祖 | 馮遂雲 | 誥封振威將軍 | |
祖父 | 馮廣運 | 誥封振威將軍 | |
父親 | 馮文貴 | 誥封振威將軍 | |
哥哥 | 馮子清 | 誥封武顯將軍 | |
正室 | 韓氏 | | 生長子相猷,次子相賢,四女金玉 |
繼配 | 朱氏 | | 生三子相榮 |
繼配 | 王氏 | | 生五子相華,六子相釗,十三子相棨,十七女彩玉,十八女翡玉,二十女吉玉 |
妾 | 農氏 | | 生七子相鍇,十四子相標,十六女璧玉 |
妾 | 黃氏 | | 生十一子相焜,十二女鴻玉,十五女白玉,十九女喜玉 |
長子 | 馮相䣭 | | |
次子 | 馮相賢 | | |
三子 | 馮相榮 | | |
五子 | 馮相華 | | |
六子 | 馮相釗 | | 任清朝合浦知事、民國任欽廉道尹。 |
七子 | 馮相鍇 | | 任清朝欽州團練總辦,民國任陸軍少將、統領、欽廉邊防督辦、鄧本殷部師長 |
十一子 | 馮相焜 | | |
十三子 | 馮相棨 | | |
十四子 | 馮相標 | | |
馮子材故居(5)馮子材故居又名宮保第,在廣西欽州市欽州鎮白水塘村,是馮子材退居時住所。總佔地面積15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020平方米。包括三個狀如伏虎的小山丘,當地群眾稱為“卧虎地”。四周環以高牆,圍牆內有主建築三進,每進分為三大間,每大間又分為3小間,共9間,27小間,構成了富有特色的“三排九”建築模式。建造時用料講究,室內梁、柱、門窗、匾聯多為珍貴的格木製成。浮雕工精,壁畫色艷,造型端莊,樸實嚴謹。
馮子材墓馮子材墓,位於欽州市欽南區往合浦舊公路13公里沙埠鎮泥橋村東北100米的小山丘上。由四個部分組成:一為碑亭,位於墓后約500米的公路旁,亭內有巨碑一塊,邊刻盤龍,夾以八仙,工藝精湛;二為墓前300米處“敕建”的封誥牌坊,全由花崗岩組成;三為牌坊側面的六角亭,已於“文革”中被毀;四為佔地約1200平方米的主墓,墓頂用長2米,寬0.5米的花崗岩刻成一座廟堂式屋檐。檐下碑前,有一對雕刻精緻的盤龍石柱,墓前有3個長約5米、寬6米的拜台,左右分列石雕的文仕、武將、獅、虎、馬各一對,製作精美。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於1981年公布該墓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並撥款修復。
2018年3月24日,為紀念馮子材誕辰200周年,由廣西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化廳,欽州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的“南疆耆將巨手擎天——馮子材生平事迹展”在廣西民族博物館開展。
2010年9月,欽州市政府投入1900多萬元建設的公辦全日制小學被命名為欽州市子材小學,該校少先隊還專門成立了“子材中隊”。
2011年,為紀念馮子材,在欽州市區建設的一座長920米的自錨式懸索橋被命名為“子材大橋”。
《清史稿》:①子材軀幹不逾中人,而朱顏鶴髮,健捷雖少壯弗如。生平不解作欺人語,發餉躬自監視,偶稍短,即罪司軍糈者。治軍四十餘年,寒素如故。言及國梁,輒涔涔淚下,人皆稱為良將雲。②論曰:法越之役,克鎮南,復諒山,實為中西戰爭第一大捷。摧強敵,揚國光,子材等之功也。
《
人民日報》:戰場之上馮子材沉著應戰,指揮有方,在充分發揮軍事才能的同時,還身先士卒,帶頭衝鋒陷陣,奮勇殺敵,展現出捨己為國的高尚情操。戰場之外,馮子材清正廉潔,賞罰分明,從嚴治軍,所帶將士眾志成城,令行禁止,如此才能取得鎮南關大捷。在民族危亡之際,馮子材以近70歲高齡挺身而出,置個人安危於不顧,馳赴沙場,精忠報國,其展現出的民族氣節與愛國主義精神令人稱頌。
清代文學家黃遵憲:馮將軍,英名天下聞。將軍少小能殺賊,一出旌旗雲變色。江南十載戰功高,黃褂色映花翎飄。中原盪清更無事,每日摩挲腰下刀。何物島夷橫割地,更索黃金要歲幣。北門管鑰賴將軍,虎節重臣親拜疏。將軍劍光方出匣,將軍謗書忽盈篋。將軍鹵莽不好謀,小敵雖勇大敵怯。將軍氣涌高于山,看我長驅出玉關。平生蓄養敢死士,不斬樓蘭今不還。手執蛇矛長丈八,談笑欲吸匈奴血。左右橫排斷後刀,有進無退退則殺。奮梃大呼從如雲,同拼一死隨將軍。將軍報國期死君,我輩忍孤將軍恩!將軍威嚴若天神,將軍有令敢不遵,負將軍者誅及身。將軍一叱人馬驚,從而往者五千人。五千人馬排牆進,綿綿延延相擊應。轟雷巨炮欲發聲,既戟交胸刀在頸。敵軍披靡鼓聲死,萬頭竄竄紛如蟻。十盪十決無當前,一日橫馳三百里。吁嗟乎!馬江一敗軍心懾,龍州拓地賊氛壓。閃閃龍旗天上翻,道、咸以來無此捷。得如將軍十數人,制梃能撻虎狼秦;能興滅國柔強鄰,嗚呼安得如將軍!(《馮將軍歌》)
清末民國政治家康祖詒:前敵之宋慶、魏光燾、李光久,宿將才馮子材,並一時人望,可咨以將才,假以便宜,悉用選厲以仇恥。
清末民國政治家趙鳳昌:①馮尤能廉儉自勵。②馮常喜寫字,有求書者,僅書“天地正氣”四字,亦署上下款,足見此老胸中只一團正氣。
戲劇家
田漢:泥橋嶺畔古城東,且駐徵車吊萃翁。松嘯如聞嘶戰馬,花香端合獻英雄。扶妖江左成遺憾,抗法關南有大功。近百年來多痛史,論人應不失劉馮。(1962年《吊馮子材墓》)
湛江師範學院蔣金暉:①馮子材自1870年察覺到法國覬覦中越的野心,一直到1900年的30年間,無論是在鎮南關戰場上的與法軍兵戎相見,抑或是在中法劃界、海南島平亂、督辦欽廉防務,乃至甲午戰爭、庚子事變等各種軍事行動中,他心中的抗法情結一天都沒有釋懷,顯示了一個處處以國家社稷為重、寸土不讓祖國河山的民族英雄的本色。②因為指揮取得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馮子材創造了中國近代史上抵抗外國侵略者的奇迹。
欽州市委書記王革冰:我們紀念馮子材,就是要學習弘揚他愛國擔當、崇高為民的精神,將這種精神升華為奮鬥不止的時代精神,成為幹事創業的不竭動力。
廣西憑祥市博物館原館長馬赤農:老將馮子材在國家遭受侵略時挺身而出,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捍衛民族尊嚴,體現出的民族精神值得我們尊敬。我們應當永遠銘記像馮子材這樣的民族脊樑。
拍攝年份 | 影視名稱 | 扮演者 | 影視類型 |
---|
2014年 | 《英雄馮子材》 | 袁國慶 | 動畫片 |
2015年 | 《馮子材》 | 馬少驊 | 電視劇 |
2017年 | 《龍之戰》 | 劉佩琦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