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6條詞條名為張國梁的結果 展開
張國梁
晚清名將
張國梁(1823-1860年),字殿臣,廣東高要人(清朝官方的說法是廣東梅州客家人),初名嘉祥,江湖外號“大頭羊”。清軍兩次圍困太平天國天京之江南大營統帥名將。年輕時為兇犯,逃據山澤為盜(同夥頭目據說是羅大綱),不妄殺。曾至越南,后歸鎮南關。按察使勞崇光聞其名招降之,以助剿匪。太平天國起,曾隨向榮援救湖南,迭破太平軍於醴陵、益陽、湘陰、武昌皆靠他收復。1860年戰死。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受清軍招撫,為把總。1851年(清咸豐元年),隨提督向榮自廣西尾追太平軍直至江蘇,以作戰勇猛受向榮倚重。1853年,清軍建江南大營於南京孝陵衛一帶,張國梁為大營主要戰將,常與太平軍作戰,屢立戰功,1855年升總兵。次年4月,以太平軍破清軍江北大營,奉命率兵勇2400名赴北岸,連佔江浦、浦口(今均屬南京市),阻遏太平軍南渡之路。6月,太平軍秦日綱部進攻鎮江外圍清營,石達開部又占溧水,遂奉命先援鎮江,繼戰溧水。因太平軍乘虛猛攻江南大營,又星夜回援,築壘於馬群。以大營潰敗,隨向榮逃往丹陽。旋向榮死,清廷命和春為江南大營欽差大臣,張國梁幫辦軍務。接連苦戰解金壇圍,取高淳、東壩(今高淳東),占句容,阻擊太平軍援軍於高資(今鎮江西),並迫使其棄守佔領五年之久的鎮江城。1858年初,協助和春重建江南大營,掘長壕百餘里,再圍南京。1859年秋,太平軍二破江北大營后,率部渡江北援,與李秀成、陳玉成部太平軍戰於揚州、儀征等地。1860年春,太平軍以圍魏救趙之計,調動江南大營1.3萬餘人赴救杭州,然後回師急攻江南大營。張國梁率部往援大營西路,旋折返,以小水關大營本部被突破,遂率潰軍退守丹陽。5月15日,太平軍主力東征蘇、常,19日佔丹陽城,張國梁率潰兵東撤時溺死於河中。
忠王李秀成命力士溷入清軍潰卒中,猝擊張國梁,張國梁被創大呼,入尹公橋下而死。秀成入丹陽,命收國梁屍,曰:“兩國交兵,各忠其事。生雖為敵,死尚可為仇乎?以禮葬之下寶塔。”
農民起義
19世紀中期,廣西貴縣吏治腐敗、民生凋零,據載,當時“木梓督捕、分府,五山守備、巡檢等官均居城溺於游博,防務廢弛,各圩市賭館林立,衙役市儈從中剝削,民窮財盡,盜風日滋”。
起義經過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張嘉祥初至貴縣(今廣西貴港市),佣於水源街全昌鹵貨肆年,其人性惰,喜游博,不久辭出,與其黨往石罅圩(今石卡鎮)擄牛皮店楊榮利六歲兒,楊以百金贖歸,訴之縣。知縣楊曾惠因循縱容,不嚴拘捕,嘉祥得漏網,遂結欽州李自昌、橫州(今橫縣)謝江殿、靈山蘇三相、瓦塘(今貴港市瓦塘鎮)徐阿雲等聚橫州大灘伏波廟,勒索貨船,打單村市,滋擾無虛日。是年戊申,嘉祥攻劫木梓圩(今木梓鎮)大源、浩源二典庫,刮取財物。不久又攻平依村鮑家,未獲逞,乃回橫州之博合圩,豎旗招兵買馬,肆行劫掠。橫、貴兩州縣申請南寧協副將盛鈞、潯州府知府顧元凱、潯州協副將李殿元等督兵剿之。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七月二十日,嘉祥率千餘人至覃塘圩(今覃塘鎮)張貼告示,招人入伙。
八月初一日入桐嶺掠龔振家馬匹財物。
九月,張嘉祥由覃塘竄至賓州(今賓陽)甘塘,知府顧元凱、副將李殿元、盛鈞會剿之,參將段炳南陣亡,張嘉祥士氣大振。一戰不利,顧元凱等遽招撫之,此風一開,群盜蜂起。
張嘉祥招撫后,易名國梁,隨向榮躡太平軍至金陵,官提督。咸豐十年三月在丹陽與太平軍戰,負創死。
影響
受張嘉祥起義的影響,清末貴縣掀起了農民起義的高潮,各路綠林豪傑一時並起。當時楊睿清起大圩,黎特弟起五山,湯西利起黃練,鍾阿春起橋圩,鄭廷輝、譚特養起三里,徐阿雲、徐阿二、邱二娘起瓦塘,雷樹春、黃阿左、黃阿右、黃阿石、蘇十九、張渣三等起木梓、木格,楊撈家起南溪橋,覃七大、王老三起鍾村圩,四齣焚劫,民不聊生。大井頭王阿旺、王星福、王升高等挾制商肆富戶斂銀守街,勾結巨寇盧阿相,率賊艘二十餘泊城下,指名勒索。阿相既去,又糾楊睿清以舞獅賽神為名,直入縣署參拜福德土神,以示賊威。時知縣蕭煊庸懦不振,橋圩、木格、君子垌各匪復在瓦塘、湛江諸處攻劫村市,而大頭羊張釗、大鯉魚田芳、卷嘴狗麥二、許十二等則或來城聚賭,或勒索貨船,烽火之警日夜不絕。這為隨後的太平天國運動、黃鼎鳳起義打下了基礎,極大地影響了我國近代史。
咸豐十年(1860年),張國梁落水斃命。敗訊傳至清廷,咸豐帝甚為沮喪,多次詢問張國梁的下落,幻想張國梁大難不死。因找不到屍體,暫時不敢發表。兩個月後正式宣布戰死,優加追恤,為他追贈太子太保,三等輕車都尉,一等男爵,其子張蔭清得襲男爵。後來又加贈,追謚為忠武,並飭令高要縣建專祠祭祀。該祠俗稱張公祠,位於肇慶閱江樓側,每年舉行春秋二祭。民國時期祠舍併入閱江樓小學作課室。
張蔭清兒子張繩祖。1923年2月,為高要縣長。張繩祖之子張景松,民國時期,曾任職廣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