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綱
太平天國將領
羅大綱(1804—1855年),原名亞旺,梅州市豐順縣湯南鎮新樓種玉上圍/上圍古寨人。
洪秀全金田起義,是一位一開始就對太平軍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主要將領。主要成就攻破鎮江、攻破全州、九江大戰。
1855年去世,享年51歲。
羅大綱漫畫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嶺南大飢荒,羅大綱以“三合會”首領率饑民暴動。第二年因官兵追捕急,遂與波山艇軍溯西江而上,進入廣西。他參加反清秘密組織“天地會”,在永安(今廣西蒙縣)一帶組織信徒,活動於潯、梧、永安、荔浦等地,攻城略邑,突襲清軍。接著,太平軍派馮雲山對羅大綱進一步做工作,曉以大義,為羅大綱所“悅服”。接受太平軍推翻清朝,開創新朝的綱領,“愛其軍律之嚴及其治軍教理”,終於服從太平軍集中統一領導的組織原則。
從此,羅大綱這支2000多人的“水寇”就成了太平軍的水師骨幹隊伍。是年3月至9月,羅大綱隨太平軍輾轉作戰,由江口回師紫荊,西擊武宣,北趨象州,東進金田、平南。9月,羅大綱隨前軍主將蕭朝貴攻打永安,擔任先鋒。他用聲東擊西戰術,攻下了永安,斬清軍平樂協副將阿爾精阿和知州吳江,為太平軍佔領第一座州城立下大功。太平軍在永安封王建制,休整半年。羅大綱熟悉當地山谷居民,“為之招脅3000人以補其數”,受到“厚待”。同時,羅大綱又約任文炳率波山艇軍兩次出擊梧州、藤縣、平南、桂平等地,牽制清軍。
太平軍攻下永安后,清都統烏蘭泰率兵把永安州重重包圍。羅大綱於咸豐二年(1852年)4月5日,奉洪秀全之命率2000死士乘夜冒雨,一舉攻破清軍重兵防守的號稱“鐵打天下第一閘”古蘇沖,搗毀了清軍的兵營、關卡20多處,繳獲了火藥10多擔和其他無數軍用物資,為太平軍永安突圍戰的勝利立下了第一功。太平軍突圍成功,清軍大敗,烏蘭泰陣亡。為此,羅大綱曾假起烏蘭泰旗號進軍桂林,希能不戰而勝,但被清軍識破,圍攻桂林一月不下。羅大綱乃轉而揮師攻下興安、全州。攻破桂北重鎮全州之後,羅大綱“升土一總制,管帶中一軍”。可以看出,羅大綱不論是在壯大太平軍有生力量方面,還是在實戰中,都一開始就為太平軍立下了卓著功勛,發揮了巨大作用。
此後,羅大綱隨太平軍入湖南,一往無前,12月中旬,在岳州升任金官正將軍。第二年1月,在湖北升殿左一指揮,與天官丞相秦日綱同統水師。太平軍於是月攻下武昌后,:於2月上旬撤離武昌,順長江東下。中旬,石達開率陸軍破安徽重鎮安慶;水軍則大敗清軍於鄂東廣濟老鼠峽下巢湖。3月19日,林鳳祥、賴漢英、吉文元等攻破南京。羅大綱、秦日綱率水師隨至,共衛已佔領的南京城。
太平軍定都南京之後,派遣林鳳祥、李開芳等統率大軍東下,再折而北伐,直取燕京。羅大綱率水軍配合作戰。3月31口,羅大綱和副將吳如孝奉命從水路攻取鎮江。鎮江占稱京口,是長江與運河交匯之處,既是南北要衝,也是南京東南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羅大綱順利攻佔鎮江之後,依北固山,傍長江、運河,新築城牆6里,建炮台6座,並廣積資糧,備戰不懈。於五六月間,連敗來犯清軍,“升殿左五檢點”。7月,羅大綱奇襲北門外敵營,旋又飛襲東門外敵營,直使清軍“環城七營皆盡”,穩定了鎮江局勢,被“升冬官正丞相”。
太平軍將領佩劍
越年3月,奉調回南京,與胡以晃進攻和、廬(今安徽和縣、合肥)。4月又奉命代替秦日綱守安慶。11月,接連攻佔安徽建德、東流和江西饒州石門等處。12月10日,羅大綱(時已升任為冬官丞相,功勛加一等)得知田家鎮失守,即自饒州率輕騎由都昌沿陸路趕到九江援助燕王秦日綱的西征軍,在小池口孔壟驛與湘軍水師激戰。由於安慶太平軍趕來增援而大敗清兵,毀其營盤。
咸豐五年(1855年)初,曾國藩的湘軍逼近九江,羅大綱率軍與翼王石達開的大軍配合,以誘敵深入,分割聚殲的策略,把湘軍水師引入鄱陽湖。2月11日夜半時分,石達開自九江,羅大綱自小池口共乘輕舟百餘只奇襲湘軍水師,焚燒湘軍戰船百餘艘,俘曾國藩座船。曾國藩乘小舟逃入羅澤南軍營,想投水自殺,為羅澤南所制止。這一役,大滅湘軍氣焰,對西征軍三克武昌,穩定皖贛基地起了積極作用。此後,羅大綱雖曾偶返南京,但基本堅持在皖贛一帶作戰,1855年8月,在蕪湖戰役中受傷,10月撤兵到天京,因傷勢惡化,醫治無效,當月病逝於天京,年僅51歲。死後被洪秀全追封為“奮王”。
漫畫形象
羅大綱之死,史載不一,但在戰鬥中陣亡,卻是無庸置疑的。他作戰驍雄勁悍,用兵“剽迅如風,雄冠諸將”。特別是他愛兵一如父母,“可與眾同甘苦,士卒樂為效死”,所以“凡遇軍事艱危之際輒以大綱往”。就連所謂《賊情彙纂》的清方資料中也不得不承認:“羅大綱僳悍機警,賊中號為能者,然因非粵西老賊,功在秦日綱上而不封侯王”。羅大綱在太平軍中除剽悍善戰,戰功卓著外,更值得大書特書的是他有獨具識見的戰略眼光和卓越的外交才能。
關於羅大綱的死,各種記載頗有不同。光緒績纂《江寧府志卷十三咸豐三年以來兵事日月表列咸豐五年》事說:「四月乙巳,向軍敗賊於江寧鎮。乙酉,向軍副將吳全美以水師紅單船掃三山賊壘,斬偽王羅大綱」。王韜甕牖余談卷八賊中悍酋記說:「大綱恃其猛鷙,屢犯官軍。咸豐乙卯五月,竄江北,我軍遇之,以抬槍擊中其腹,幾洞,傷既劇,夤夜遁至蕪湖,群賊舁之入金陵,遂死。洪酋令葬之城北山中,旋殺葬者以滅口,恐人知其處也。又擇貌類大綱者,仍假其名領眾,以當一隊」。杜文瀾平定粵匪紀略附記一記羅大綱事說:「後為水師炮擊,沉屍於江」。簡又文譯麥高文於一八五七年一月二十七日(即太平天國丙辰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寧波寫的太平天國東王北王內訌詳記說:「羅大綱近在安徽陳亡」。佚名粵匪起手根由說:「咸豐五年,……蕪湖、太平、寧國一帶賊,被向大人先鋒張國梁一齊打回收復。楊秀清又吊(調)羅大綱回救蕪湖,又被張國梁打死」。以上五種記載,都記明羅大綱的死為戰死。其戰死時間,除平定粵匪紀略未記外,麥高文記為近事,其餘三種都同記為清咸豐五年,即太平天國乙榮五年。考丙辰六年上半年重要戰役如武昌戰役、江西戰役,特別是救鎮江之役與打垮江南大營之役,都沒有羅大綱參加,其他戰役,戰區也都沒有羅大綱蹤跡。到清咸豐六年九月十七日,曾國藩在致沅浦九弟書里,論太平天國戰事,就已經有「曾天養、羅大綱之流,亦頻遭誅殛」的狂呔了(見曾文正公家書卷五)。可證羅大綱確是在乙榮五年戰死。後來,到清咸豐七年三月,英桂、勝保還有「探報粵逆羅大綱現踞桐城」的奏報(見剿平捻匪方略卷二十六),那不過是處在遠距離的敵人探報的錯誤罷了。
至於羅大綱在乙榮五年何月何日何地戰死,則記載參差。據江寧府志說羅大綱戰死於清咸豐五年四月十七日己酉三山戰役。據向榮奏報,羅大綱是在四月十六日三山防地失陷后,楊秀清才調他從上游帶兵回來企圖夾擊敵人。據廣陵史稿記載,羅大綱在清咸豐五年四、五、六月間,正在製造戰船,籌備接濟瓜洲、鎮江守軍。案向榮這件奏報據自水陸各鎮的情報,是可信的。廣陵史稿是一部被認為具有稽考當時當地事件的有價值的記載。據此看來,可知江寧府志記羅大綱戰死於清咸豐五年四月十六日三山戰役是錯誤的,甕牖余談記羅大綱戰死於同年五月江北戰役也是未能置信的。據粵匪起手根由說羅大綱是在清咸豐五年蕪湖、太平、寧國(據向榮、何桂清會奏寧國為休寧之誤)一帶失守后,楊秀清調他帶兵回救蕪湖、太平戰死。考太平軍退出休寧在太平天國乙榮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即清咸豐五年五月十五日(據向榮、何桂清會奏再克休寧縣城摺,見向榮奏稿卷九)。退出太平在同年六月上旬(據清咸豐五年六月辛亥清帝奕詝軍諭軍機大臣等,見王先謙咸豐東華錄卷四十九,清咸豐五年七月己巳向榮奏,見同書卷五十)。退出蕪湖在六月二十五日,即夏曆六月十九日(據清咸豐五年七月己巳向榮奏)。據這一說,羅大綱於乙榮五年五月下旬休寧失守、六月上旬太平失守、下旬蕪湖失守之後,奉命帶兵回救蕪湖、太平戰死,則他戰死的日期當在這一年的七月或秋天。案粵匪起手根由,是一份叛徒的供詞,敘事從天王去廣州應試得讚美天書(勸世良言)起,直到太平天國癸開十三年冬蘇州失陷后止。原件存英國不列顛博物院,當是戈登帶回英國的。這份供詞,記事面很廣,雖很簡略,卻還扼要,對稽考太平天國史事有它的作用。其所記羅大綱戰死年份與他書合,又不與向榮奏報、廣陵史稿衝突,故本書暫據其說以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