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情彙纂
清代張德堅主編的歷史著作
《賊情彙纂》十二卷,約二十餘萬字。稱太平軍為賊,表明編撰者的敵對立場。主要編撰者張德堅。
《賊情彙纂》所記時間,起自太平軍公開造反的上一年即1850年,止於1856年最高層內訌前夕。人物的經歷,則上溯到以前的種種行止。範圍包括重要人物、官制、軍制、禮制、文告、宗教、糧食、各種人員數目、不能歸入上列各類的雜載。它反覆強調,“敘事從實,不事潤飾”,“注意在能悉賊,非欲傳文字也。雖文如八家,不知賊情,亦復無取,更恐肆才臆造。”它力求詳盡、具體,但並非有聞即錄,而是著眼於防偽,對各種材料作了嚴格的鑒別和篩選。其中,輯錄太平軍各種文字甚多,格式文字一律不加改動。文稿、印章、服飾、旗幟、戰陣等,都有繪圖說明。太平軍佔領南京之初,聖庫里有多少金錠、金葉、金飾,多少銀子、銀飾,都分別有統計數字,而不是空話形容或者毛估估。關於重要人物即“劇賊姓名”二卷,幾乎可以看作是太平軍的人事檔案。籍貫、職務、經歷、性格、社會關係、外表特徵,一應俱全。在掌握大量現實情報的基礎上,預言死死不久必有內訌之事”,眼光之銳利,判斷之準確,令人讚歎。
《賊情彙纂》是供曾國藩及其主要幕僚、部將知情和查閱的情報的彙集,對湘軍打敗太平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有少量人事的記述與事實有出入,這是任何情報、檔案、史料都難免的。可惜,它的時間下限只到1856年內訌前為止。大約是國藩也還未能充分認識它的價值,或者有別的什麼原因,沒有收集到1864年太平軍敗亡。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有這樣全面、具體、準確度很高的情報,實在非常難得。不但是中國情報史上的里程碑,比起幾十年後某些龐大的情報機構所搜羅的,包含大量不實、泡沫、垃圾的情報,都足以睥睨傲視。當它的情報功能隨戰爭的結束而消失時,便成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沒有它,太平軍的許多人事、典制、名物,也許到今天人們還根本不知道,也許還在爭論不休,也許不時會有“驚人的發現”,也許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考證被作為權威性的結論。幾十年來,中國大陸沒有哪一個“太平天國”史的研究者不看它,敢於公開否定它。但也沒有看見過誰公開、恰如其分地肯定它的雙重價值——當時的實用價值和事後的史料價值。聯繫到對太平軍史研究中為之文過飾非的、是非顛倒的傾向,展示真相的史料被冷藏,被閹割,被歪曲,都是可以理解的不正常現象。這種情況,在歷史研究中並不罕見。由於這部書在中國大陸的尷尬處境,所以一般讀者不易見到。
張德堅1853年任湖北撫轅巡捕官,約略如現代省里副處級警官。這年3月,太平軍佔領南京。他認識到太平軍內部情況對清政府的巨大價值,主動向包括俘虜、難民等各式各樣的人搜集。並且隨湖廣總督吳文鎔到前線視察,還多次化裝深入太平軍佔領區偵察、採訪。他不是為了刻書出名或個人宣洩,而是為了向清政府高層官員提供情報,以供決策或指揮作戰之用。不久,吳文鎔戰敗自殺,他愈堅信應當知己知彼。收集情報集成一冊,曾送給一些總督、巡撫的衙門,都被收下了,大多還稱讚幾句,但並未真正重視,有的甚至根本不看。1854年9月,曾國藩收復武漢,他託人送上去,受到重視。曾國藩用所繳獲的太平軍文書核對,他的情報全部符合,於是將全部繳獲的文書交他編輯整理。同時,設立采編所,任命他為總纂官,六品銜即補縣丞,還有幾個人協助編纂、抄寫。原來無薪水的人員,每人每月給薪水四兩銀子,每月總共給經費四十兩銀子。可知並無龐大機構,也沒有豐沛經費。因武漢被太平軍再次攻佔而遷長沙時,人員更少。有些人將此書說成是奉曾國藩之命才編撰的,並不盡合事實。這些人確實是為了打敗太平軍,盡心儘力。其中,分纂(編寫者)之一,曾被太平軍裹脅的童生的程奉璜,本來要在太平軍中從事暗殺活動,後來改變主意,用心籠絡可利用之人,收集了大量情報,逃離太平軍,參加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