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
中國醫學
《中國醫學》是2009年10月1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藝航。該書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分形論和資訊理論內容。
簡稱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東、西方文化歷史背景是中、西醫學形成、發展的土壤。公元2世紀東、西方的兩位醫學巨匠張仲景和蓋倫,傳承了不同的學術思想,創建了迥異的醫學範式,發展和完善了不同的理論體系,使中、西醫學各自走向了兩條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漢代醫學家張仲景所著述的《傷寒雜病論》之前,就有《內經》、《難經》、《本草經》等古典醫藥典籍。張仲景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成就,繼承了《內經》等基本理論和豐富的醫藥知識,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其貢獻在於確立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為後世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西方,蓋倫的一生生活在羅馬帝國時安東尼父子的執政期。彼時,羅馬帝國的繁榮,為蓋倫的醫學成就、以及西方醫學的昌盛,提供了可靠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保證。蓋倫繼承希波克拉底的學術思想,著述200餘部著作,現存的83部著作中,內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衛生、藥物、《希波克拉底文集》研究、哲學、語言學、邏輯學、數學、歷史、法律等。倡導實證醫學,他的科學方法論具有重視實驗、疾病局部定位思想、重視形式邏輯、強調演繹法等特點,對後世西醫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中、西醫學在張仲景和蓋倫完全相悖的醫學範式引導下,開始步入了分道揚鑣的歷史進程。在中華文化強調“中和”的大背景下,學術界便有了“海納百川”的寬鬆氣氛。出現了學術流派精彩紛呈,如瘟病的寒溫之爭,經方時方之別等。中醫學按張仲景的思維範式,蓬蓬勃勃的發展起來了。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醫療實踐的發展,最初的中醫學理論已無法詮釋新的科學事實,因此,醫學理論必須不斷創新,才能適應社會需要,這就促使中醫學進入漢代以後,呈現出全面發展的階段,
《彩色國學館》叢書,以人文的視角、故事體文本、精緻的圖片,將博大精深的學術文化轉為輕鬆愉悅的普及讀本,一改過去生硬乏味的敘述方式,不追求完整全面,只追求要點常識,不追求專業深奧,只追求好讀易懂,讓您懷著輕鬆的心情,用最短的時間領略中國文化引人入勝的獨特魅力。
中國醫學是西方醫學系統之外,另一個獨立的醫學體系。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中醫已深深根植於中國人的心中。它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自立於古今學科之林,傳承不輟,生生不息。作為普通人閱讀的中醫作品,本書以簡約生動的筆法及難得一見的精美圖片,囊括了自史前直至清代的中醫歷史,將中醫的神秘難解轉變為由歷史、文化、知識、人物交織而成的感性體驗。
第一章 上古醫學
總論
是巫還是醫
十大巫醫
上古的外科手術
針和灸的起源
植物如何成為藥物
動物葯起源於火
岐黃之術
占養生術
醫藥之神
伏羲與針灸
第二章 夏商周醫學
總論
巫醫盛行的時代
“禹步”健生
湯劑創始者伊尹
八西歲的彭祖
第三章 春秋戰國醫學
總論
說不盡的《黃帝內經》
儒道話養生
神醫扁鵲
“病入膏肓”的來歷
女色不可近
《呂氏春秋》中的養生躕
第四章秦漢醫學
總論
《神農本草經》並非神農所寫
《黃帝八十一難經》
臨時野戰醫院
醫中之聖
眾方之祖
最早的病歷
心理醫生郭玉
女國醫義妁
第五章 三國魏晉南北朝醫學
總論
脈診法
官辦醫學教育
針灸學之祖
山中宰相
神醫華佗
小葛仙翁
第一部急救手冊
太醫令王叔和
徐門眾醫
“杏林”的由來
第六章 隋唐醫學
總論
唐代太醫署
心理暗示療法:咒禁
太極富中的尚藥局
東富葯藏局
唐代的婦科
針灸熱與氣功熱
《諸病源候論》
世寶
《補註黃帝內經索問》
藥王孫思邈
第七章 五代及宋朝醫學
總論
宋代太醫局
宮藥局
醫療慈善機構
不為良相,願為良醫
針灸銅人
人體解剖學圖譜
法醫學之父
《婦人大全良方》
朱奉議細論小柴胡
“兒科之聖”錢乙
一針救二命
運氣學說
校正醫書局
官修藥典
宋代方劑學的成就
第八章 金元醫學
總論
河間學派
易水學派
金元四大家
火熱致病
病由邪生
內傷脾胃百病生
陽有餘陰不足
第九章 明代醫學
總論
神奇的奇經八脈
《滇南本草》
《本草綱目》
“一體堂”宅仁醫會
王肯堂論癌症和中風
吳有牲應對瘟疫
陳實功治乳腺癌
命門學說
御醫戴思恭
神仙太公
老仙滑壽
張景岳磁石治病
御醫盛寅
中醫外交
第十章 清代醫學
總論
解剖學家王清任
“三焦辨證”法治溫病
僧醫喻昌
戴天章治瘟疫
帶棺入朝
兒科大家陳復正
上律老人葉天士
溫病大家
首位中醫院院長張錫純
玉楸子黃元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