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比克泰德
古羅馬哲學家
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約55~約135年),古羅馬最著名的斯多葛學派哲學家之一。出生於古羅馬東部弗里吉亞的一個奴隸家庭,童年時被賣到羅馬為奴,后師從斯多葛哲學家魯佛斯,並獲自由;他在羅馬建立了自己的斯多葛學園,從事斯多葛哲學的教學,后因羅馬皇帝圖密善害怕哲學家日益強大的影響力對王位構成威脅,便將愛比克泰德等驅出羅馬;他移居希臘尼科波里斯后以教書終其一生。
愛比克泰德對斯多葛派學說有極其重要的發展和突破,是繼蘇格拉底后對西方倫理道德學說的發展作出最大貢獻的哲學家,是真正集希臘哲學思想之大成者。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具體的生活倫理學的思考上,重心性實踐,主張遵從自然過一種自製的生活,他的思想對後來的哲學與宗教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愛比克泰德(以下稱愛氏,請允許對外國朋友這樣稱呼)生卒年代不詳,僅89年被逐出羅馬可以確定,其它年份一些事實估算。
約55年 出生於羅馬東部的弗里吉亞。
60年 被賣到羅馬做了愛帕夫羅迪德的奴隸。
?師從斯多葛哲學家魯佛斯學習。魯佛斯三次被逐(60-62,65-68,70-79)。
68年 獲得自由時間。
?在羅馬建立了自己的斯多葛學園,開始教學。
89年 被逐到希臘尼科波里斯,在此開學授課。
108年 亞利安跟隨愛氏學習。
117年為撫養一個孤兒結婚(另有說法只是保姆)。
135年愛氏去世。
愛比克泰德55年出生於古羅馬東部弗里吉亞(Phrygia,今土耳其境內)的希拉波里斯古城(Hierapolis)的一個奴隸家庭。不知道他父母給他取的名字,ἐπίκτητος(希臘語,義大利語為EPíktetos,英文為Epictetus)在希臘語中意味著“得到”或“後天”,柏拉圖的法律中的解釋為“添加到人的遺傳特性”(added to one's hereditary property)。
童年時(60年)被賣到羅馬的愛帕夫羅迪德(Epaphroditos,原為尼祿的奴隸,獲悉成自由人後做尼祿的秘書,權重一時)。為奴期間,愛氏展示出了哲學天賦,在聽了斯多葛哲學家魯佛斯的課後,對斯多葛哲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所幸的是主子很器重他,允許他學習斯多葛哲學知識,聲望的上升使他能獲得更多的教育機會。
愛氏身體孱弱,一腿殘疾。殘疾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為主子摧殘說,一為小兒麻痹症說。
68年,尼祿駕崩,愛氏獲得自由。他在羅馬建立了自己的斯多葛學園,從事斯多葛哲學的教學。
愛氏一生清貧,他長期居住在一所小屋裡,一張床、一領席、一盞燈,房門從不上鎖。據說他原有一盞鐵燈,后被人偷走了,於是他滿足使用泥燈。
羅馬皇帝圖密善81年登位,他害怕哲學家日益強大的影響力對王位構成威脅,89年便將愛氏等驅出羅馬。
愛氏移居尼科波里斯(Nicopolis,希臘西北部),繼續以哲學教育為生,並一直生活在此。
他開辦了自己的學校,取得了良好的信譽,吸引了許多羅馬上層階級。108年,亞利安(Arrian)跟隨愛氏學習斯多葛哲學,後面成為愛氏最著名的學生之一。愛氏從未創作過任何著作,亞利安為愛氏整理了《愛比克泰德語錄》和《道德手冊》。
愛氏一個人住了很長時間,晚年他收養了一個已去世朋友的孩子。為了照顧這個孩子,愛氏請了一個女保姆來幫助(有說法愛氏與女保姆結過婚)。
在近2000年的歷史長河裡,愛氏的學說及觀點對其後的哲學和宗教都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早年讀過他的作品后,對他欽佩有加,自認為是愛氏的私淑弟子,其名著《沉思錄》深受其影響;著名神學家、哲學家聖·奧古斯丁也曾深受他的影響,並將他的許多思想滲透到基督教教義之中;法國數學家兼哲學家帕斯卡爾、美國當代著名小說家托馬斯·沃爾夫等等,都從他的思想中汲取了大量的養分。
身為斯多葛派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愛氏以尋求個人的心靈自由、安寧為宗旨,主張回歸內在的心靈生活,倡導遵從自然規律過一種自製的生活,追求理想的幸福,並將這種學說發展成為一門指引生活的哲學。
在他看來,真正的自由是一種美德,而非反抗或堅持己見,是樸實的為家庭和社會服務,而非操縱自然或控制人類。名望、財富、權勢這些為眾人所仰慕所追逐的,不過是曇花一現的東西,這些都與真正的幸福無關。最重要的是你正在成長為什麼樣的人,你正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他為收穫美好人生開出了如下處方:控制你的慾望,履行你的義務,認清你自己及你的人際關係。他還為身處不同境況的人們勾勒出一條通往寧靜、滿足與幸福的道路,讓人們懂得如何安頓自己的心靈,如何理性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問題。
時至今日,愛氏的思想依然具有很強的啟發和指導意義。對面臨時代挑戰和道德危機的國人而言,愛氏哲學更有其特殊的價值。競爭的日趨激烈,世事的變化無常,人們深受重壓、心生恐懼,相比以往,更需要理性與智慧,更需要心靈的慰藉。愛氏哲學,可謂恰逢其時。對於愛氏哲學的現實意義,《心理學的故事》的作者墨頓。亨特曾這樣說:”愛比克泰德的思想,預示了時下主要的一種心理療法背後的理論:‘天災人禍不足奇,想不開才出問題。’愛比克泰德關心的焦點是找到一種忍受人生的辦法。他對心理學的貢獻是提出了一條准柏拉圖式的、‘忍受和放棄’的合理化原則:永遠不要說什麼‘我已經失去它了’這類的話,而只說‘ 我已經把它還回去了’我必須被流放,誰又能阻止我帶著微笑、愉快和滿足上路呢?‘ 我要把你關進牢房。’ 你關住的只是我的肉體。我必須死,那我必須呻吟著去死嗎?這些都是哲學應該預演的課程,應該每天都寫下來,並且付諸實踐。”
愛比克泰德推崇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反對借用哲學故弄玄虛、嘩眾取寵。他也一直在努力以精闢而又通俗的語言,向人們傳授生活的真諦、幸福的真義。“愛比克泰德以一種令人熟知的、簡潔的方式,與其聽者交流;而奧勒留以簡短、缺乏連貫的語句寫下了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對這兩位觀點相同、闡釋方法迥異的哲學家,《沉思錄》權威英文版譯者喬治?朗曾如此評價。
不可否認,作為羅馬時期的哲學家,愛比克泰德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汲取其精華,跟隨其腳步,”去為思想的寧靜、自由與寬宏而奮力拚搏。
愛比克泰德
《愛比克泰德語錄》全局共4卷(第1卷30章,第2卷26章,第3卷26章,第4卷13章)。佛提烏(Photius,810–893)報告的完整文本是有8本書(即8卷,8本書說法也不一定正確),所以書中的文字、章節不那麼連貫,當然佛提烏的。書中8本書說法語言的日常的當代形態,愛比克泰德的話語出現后正式教學已經結束一天的記錄愛比克泰德和他的學生之間的交流。文本內部的證據證實了早期的斯多葛派哲學家的作品(芝諾、安塞和蝶)進行讀取和愛比克泰德班級討論,但這方面愛比克泰德教學不記錄由阿利安。我們所擁有的,然後,是親密的,但認真討論,愛比克泰德是使他的學生仔細考慮什麼是一個堅忍的–哲學生活–在於,如何生活,它自己。他討論了廣泛的議題,從友誼到疾病,從恐懼到貧困,如何獲得和保持安寧,我們為什麼不應該與其他人生氣。
名言
1、假如你想做事,就得養成做事的習慣;假如你不想做事,就別去沾邊。
2、不要把信仰懸掛在牆壁上。
3、只有受過教育的人才是自由的。
4、連自己的命運都不能主宰的人是沒有自由可以享受的。
5、對所有的人來說,思想和行為都源於一個出處,這個出處就感覺。
6、理智不能用大小或高低來衡量,而應該用原則來衡量。
7、於順境中交朋友只需費一舉手之勞;在困厄時尋找友誼簡直比登天還難。
8、否定意志的自由,就無道德可言。
9、信心來自謹慎。
10、我們登上並非我們所選擇的舞台,演繹並非我們所選擇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