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問題
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
台灣問題一詞及其相關概念,或者叫台海問題或者兩岸問題,是指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集團退守台灣,至今所衍生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
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告了中國政府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呼籲兩岸就結束軍事對峙狀態進行商談。表示在實現統一時,一定“尊重台灣現狀和台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和平統一是中國政府既定的方針。然而,每一個主權都有權採取自己認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軍事手段,來維護本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中國政府在採取何種方式處理本國內部事務的問題上,並無義務對任何外國或圖謀分裂中國者作出承諾。
台灣問題,又稱台海問題或兩岸問題,是指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集團退守台灣,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權或領土問題。
1949年,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4月,共產黨發布解放軍以強大的攻勢迅速解放了國民黨統治區。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1949年12月7日,國民黨“國民政府”各部門從成都逃往台灣;12月10日,蔣介石和兒子蔣經國,乘飛機從成都鳳凰山機場飛往台灣。
台灣問題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軍進入朝鮮,第七艦隊駛向台灣海峽。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面臨來自東北和東南兩方面的軍事威脅。同時,美國還加強了對侵越法軍的支持,向越南派出了軍事顧問團,中國南部邊疆的形勢也驟然緊張。從當時中國的實力來看,要同時在三條戰線與美國作戰顯然存在極大困難。而且當時人民解放軍尚未有具有戰鬥力的海軍和空軍,要想短時間內突破美國第七艦隊的封鎖,進而統一祖國並不現實,於是,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決定推遲渡海攻台。
隨著國民黨政權在軍事上的徹底失敗,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都認為國民黨在台灣存在的時間不長了。當時,隨國民黨從大陸遷往台灣的外國使節寥寥無幾,蔣介石外交空前孤立。蔣介石主要依靠的美國,態度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周恩來曾會見司徒雷登
發表聲明稱:“在1943年12月1日的《開羅宣言》中,美、英、中三國元首申明他們的目的是使日本竊取於中國的領土,如台灣,歸還中國。過去四年來,美國和其他盟國也都承認中國對該島行使主權。美國對台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進行掠奪的野心,也不準備以武裝部隊干預中國現在的局勢。美國政府不準備採取任何足以把美國捲入中國內戰的行為。”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全美新聞俱樂部發表題為《中國的危機》的演講,公開稱國民黨不是在戰場上被打倒的,而是被中國人民拋棄了。更重要的是,艾奇遜在描述美國的西太平洋安全防線時,所指是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到菲律賓,並未包括台灣在內。這一政策宣未的含義非常明確:美國無意保護台灣。
杜魯門
1950年6月25日,戰爭爆發當天,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向美國國務院遞交了一份名為《在亞洲遏制共產黨的戰略計劃》,明確提出台灣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美國應立即給予蔣介石廣泛的軍事援助,並派出海、空軍“保衛”台灣。麥克阿瑟還建議蔣介石派一個軍到朝鮮參戰。杜魯門在與國務卿艾奇遜商量后,認為台灣派兵到朝鮮作戰的建議不可取,這將引發與中國的全面戰爭,但以朝鮮戰爭為借口進兵台灣則有“必要”。6月27日,杜魯門宣布,派遣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八艘艦隻,包括六艘驅逐艦、兩艘巡洋艦駛向台灣海峽,“以阻止共產黨對台灣的進攻”。杜魯門政府為了證明其出兵台灣的正當性,無視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政府已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的事實,無視美國政府參與簽署的《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拋出了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稱“台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由聯合國考慮”。“台灣地位未定論”的出籠,表明了美國企圖將台灣從中國領土分裂出去的意圖。
蔣介石政權敗退台灣后的半年多時間裡,美國並未向台灣派出正式的外交官和外交機構;而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后,1950年7月28日,杜魯門派藍欽為駐台“公使銜”代辦,海軍少將賈那德為駐台武官。7月31日,麥克阿瑟率領美軍代表團訪問台灣,與蔣介石商定,國民黨的一切武裝力量歸麥克阿瑟統一指揮,共同防守台灣。8月4日,美國空軍第13航空隊入駐台灣,建立“台灣前進指揮所”;美海軍也在台北成立“聯絡部”,負責協調指揮台灣海軍;美國政府還派出一個名叫“美國遠東軍駐台軍事顧問團”的正式代表團長駐台灣,將國民黨的軍事指揮權完全控制在自己手裡。
1954年12月2日,美國政府和台灣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正式確認了美台之間的互助同盟關係。這是美國干涉中國內政的嚴重事件。條約規定,如果締約一方遭到武裝“攻擊”,另一方將“採取行動,以對付共同的危險”,其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自己的領土台灣的用心十分明顯。同時,條約又規定國民黨對大陸採取軍事行動,必須徵得美國政府的同意,實際上在於阻止國民黨“反攻大陸”。這樣,既阻止大陸統一祖國,又不準台灣進攻大陸,美國政府企圖將兩岸分裂的現狀固定化、永久化,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此後,美國國會又於1955年1月通過所謂“台灣決議案”,“授權美國於其認為必要時使用美國武裝力量確保台灣與澎湖列島免受武裝攻擊”。根據此一決議案,美國第七艦隊及航空母艦“中途島號”於1955年1月28日駛入台灣海峽。
對於美國在朝鮮戰爭爆發後派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麥克阿瑟曾有過一段明白的說明:台灣是“一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它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可以駐紮10到20個航空大隊,是不可多得的空軍基地。同時,如果取得台灣作為潛水艇基地,不但可以對前方作戰提供短程潛水艇支援,而且可以控制從南方菲律賓到日本、南朝鮮的海運,切斷西太平洋所有海上通道。從更深層次看,美國政府控制台灣最大的意圖是為了遏制共產主義的“擴張”,從而組成南朝鮮、日本、台灣、菲律賓一線的西太平洋防線,封鎖、圍堵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對美帝國主義公然入侵中國,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自己的領土台灣,中國政府和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憤慨。1950年6月28日,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嚴正聲明,指出:“杜魯門27日的聲明和美國海軍的行動,乃是對於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略,對於聯合國憲章的徹底破壞”,“不管美國帝國主義者採取任何阻撓行動,台灣屬於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這不僅是歷史的事實,且已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投降后的現狀所肯定。我國全體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統一祖國而奮鬥到底。”中國政府多次致函聯合國秘書長和安理會主義,揭露和聲討美國的侵略行為。9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同意中國政府派出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有關“美國侵略台灣案”的討論。1950年11月28日到12月15日,中國政府派出以伍修權為代表、喬冠華為顧問的九人代表團,在紐約聯合國論壇上以大量的事實和充分的證據,駁斥了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控訴了美國的侵略行徑。由於當時聯合國為美國所控制,大會最終未能採納中國政府的意見。
如前所述,1949年10月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為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國際上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行使的包括對台灣省在內的全中國的主權。而國民黨政權的少數殘餘勢力退逃台灣,雖然還打著“中華民國政府”的旗號,但這個所謂的“中華民國”已經完全喪失其合法性。當時,中國人民已經將“完成祖國統一”提上議事日程,並著手準備。因此,台灣問題從本質上講完全是中國的內政,應該由中國人民自己解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美國政府原本可以從中國內戰的泥潭中拔出來,但它沒有這樣做,而是對新中國採取了孤立、遏制的錯誤政策。它在中國人民積極準備統一祖國時,利用朝鮮戰爭爆發的機會,公然派遣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阻撓中國人民統一祖國的正義行動,武裝干涉純屬中國內政的海峽兩岸關係,並通過與台灣當局簽訂所謂“共同防禦條約”,將中國領土台灣置於美國的“保護”之下。美國政府的政策,造成了台灣當局在其庇護下,與大陸軍對峙超過50年。台灣海峽地區局勢因之長期緊張,台灣問題也由此成為中美兩國間的重大爭端。因此,台灣問題的產生,從本質上講既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也與美國勢力的介入有密切關係。台灣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美國政府負有重大責任。
毛澤東會見首次出訪新中國的美國總統尼克松
1978年12月,美國政府接受了中國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即:美國與台灣當局“斷交”、廢除“共同防禦條約”以及從台灣撤軍。中美兩國於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中美建交聯合公報聲明:“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自此,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
但遺憾的是,中美建交不過三個月,美國國會竟通過了所謂《與台灣關係法》,並經美國簽署生效。該法以美國國內立法的形式,作出了許多違反中美建交公報和國際法原則的規定,嚴重損害中國人民的權益。美國政府根據這個“關係法”,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國內政,阻撓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統一。
為解決美國售台武器問題,中美兩國政府通過談判,於1982年8月17日達成協議,發表了有關中美關係的第三個聯合公報,簡稱“八一七公報”。美國政府在公報中聲明:“它(美國)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后近幾年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它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然而,多年來美國政府不但沒有認真執行公報的規定,而且不斷發生違反公報的行為。1992年9月,美國政府決定向台灣出售150架F—16型高性能戰鬥機;近幾年,美國政府售台武器在數量、性能上都有大幅度的升級。美國政府這一系列舉措,給中美關係的發展和台灣問題的解決增加了新的障礙和阻力。
由上可見,台灣問題直到現在還未得到解決,美國政府是有責任的。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朝野許多有識之士和友好人士,曾經為促使解決中美間在台灣問題上的分歧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上述三個聯合公報的簽署,與他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中國政府和人民對此十分讚賞。然而,必須指出的是,美國確也有人至今仍不願看到中國統一,他們不斷製造種種借口,施加種種影響,阻撓台灣問題的解決。
中國政府相信,美國人民與中國人民是友好的,兩國關係的正常發展是符合兩國人民的長遠利益和共同願望的。中美兩國都應珍視來之不易的指導兩國關係發展的三個聯合公報。只要雙方都能恪守三個公報的原則,相互尊重,以大局為重,歷史遺留下來的台灣問題就不難得到解決,中美關係就一定能不斷獲得改善和發展。
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應大會新聞發言人姜恩柱邀請同中外記者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溫家寶在回答美國記者提問時作上述表示。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記者問:中國有權採取非和平方式,您能不能向我們解釋一下什麼方式算是非和平方式?如果中國遇到了一個範圍更為廣闊的衝突,美國也參加進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是不是要建設一支能夠打得贏的軍隊?
溫家寶回答說,首先,我想說明這是一部什麼樣的法律。這不是針對台灣人民的一部法律,而是反對和遏制“台獨”勢力的法律;這不是一部戰爭的法律,而是和平統一的法律;這不是一部改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現狀的法律,而是有利於台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法律。
其次,我要講一講台海的現狀是什麼,這是一個重大問題。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儘管大陸與台灣沒有實現統一,但是絲毫沒有改變一個中國的現實。這就是當前台海的現狀。
第三,採用非和平方式的三種情況,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會盡最大的努力推進的和平統一。
溫家寶說,我們之所以制定這個法,是要體現包括2300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維護統一和領土完整、反對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意志。“記者先生,你可以翻開1861年貴國制定的兩部反分裂法,不也是同樣的內容嗎?而且隨後就發生了南北戰爭。我們不願意出現這種情況。”
他說,中國有一句古話“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台灣同胞是我們的骨肉兄弟,我們希望全體台灣同胞能夠理解我們的立法用意,也希望全世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關心台海局勢和平與穩定和人民能夠理解和支持這部法律。
溫家寶說,中國實行的是自衛國防的方針,中國的軍事力量和美國比起來,特別是從軍費比起來,那簡直相差很遠。近百年來,中國人總是受人欺辱的,至今中國沒有派過一兵一卒去佔領任何的一寸土地。
溫家寶表示:“解決台灣問題純屬中國的內政,不容外國干涉,我們不希望外國干涉,但是也不怕外國干涉!”全場記者對溫總理這些話報以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目前台灣政壇執政黨的更替主要是“藍營”和“綠營”的政治較量,其代表分別是國民黨和民進黨。“藍營”傾向於保守,不統不獨;“綠營”俗稱“台獨”分子。
國民黨
馬英九
1986年9月28日在台北宣布成立。簡稱“民進黨”。系由原“編聯會”、“公政會”等黨外組織為基礎而建立的以國民黨為對手的在野“反對黨”。號稱擁有2-3萬名黨員。在“民意代表機構”中擁有24個席位,省、市“議會”中也擁有近40個議席,在1997年的縣市長選舉中,得票率超過了國民黨,贏得了23個縣市長席位中的12個。已召開過八次代表大會,在島內各縣市已基本建立基層黨部,江鵬堅、彭明敏、許信良、林義雄等曾任該黨的主席。現任民進黨主席是蔡英文。黨內主要派別有美麗島系、新潮流系、前進系等。在2000年3月台灣
”大選“中,由於國民黨內部分裂,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以39.3%的選票當選,從而使民進黨由在野黨變成了“執政黨”。 2008年”大選“中“謝蘇配”敗給了“馬蕭配”,民進黨又成為了在野黨。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統一,是全體中國人民一項莊嚴而神聖的使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政府為之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形成。早在50年代,中國政府就曾設想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1955年5月,周恩來總理在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上即提出:中國人民解決台灣問題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1956年4月,毛澤東主席又提出:“和為貴”、“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等政策主張。但由於某些外國勢力的干預等原因,這些主張未能付諸實踐。
自70年代末開始,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一些重要變化:中美建立外交關係,實現了關係正常化;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工作中心轉移到現代化經濟建設上來。與此同時,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僑胞、華人,都殷切期望兩岸攜手合作,共同振興中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政府出於對整個民族利益與前途的考慮,本著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
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宣告了中國政府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呼籲兩岸就結束軍事對峙狀態進行商談。表示在實現統一時,一定“尊重台灣現狀和台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
1981年9月30日,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談話,進一步闡明解決台灣問題的方針政策。表示並建議由兩岸執政的國共兩黨舉行對等談判。
1982年1月11日,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就葉劍英的上述談話指出:這實際上就是在實現統一的大前提下,主體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進一步發揮了關於實現台灣與大陸和平統一的構想,指出,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他還就兩岸統一和設置台灣特別行政區問題,闡明了中國政府的政策。
1992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指出:“我們堅定不移地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積極促進祖國統一。”“我們再次重申,中國共產黨願意同中國國民黨儘早接觸,以便創造條件,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行談判。在商談中,可以吸收兩岸其他政黨、團體和各界有代表性的人士參加。”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政府一項長期不變的基本國策。這一方針,有以下基本點:
(一)一個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也是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前提。
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分裂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言行,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一國兩府”,反對一切可能導致“台灣獨立”的企圖和行徑。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民都主張只有一個中國,都擁護統一,台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確定的、不能改變的,不存在什麼“自決”的問題。
(二)兩制並存。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和台灣的資本主義制度,實行長期共存,共同發展,誰也不吃掉誰。這種考慮,主要是基於照顧台灣的現狀和台灣同胞的實際利益。這將是統一后的中國體制的一大特色和重要創造。
兩岸實現統一后,台灣的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諸如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華僑和外國人投資等,一律受法律保護。
(三)高度自治。統一后,台灣將成為特別行政區。它不同於中國其他一般省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它擁有在台灣的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黨、政、軍、經、財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國簽訂商務、文化等協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權;有自己的軍隊,大陸不派軍隊也不派行政人員駐台。特別行政區政府和台灣各界的代表人士還可以出任政權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事務的管理。
(四)和平談判。通過接觸談判,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心愿。兩岸都是中國人,如果因為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被分裂,兵戎相見,骨肉相殘,對兩岸的同胞都是極其不幸的。和平統一,有利於全民族的大團結,有利於台灣社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有利於全中國的振興和富強。
為結束敵對狀態,實現和平統一,兩岸應儘早接觸談判。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包括談判的方式,參加的黨派、團體和各界代表人士,以及台灣方面關心的其他一切問題。只要兩岸坐下來談,總能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辦法。
鑒於兩岸的現實狀況,中國政府主張在實現統一之前,雙方按照相互尊重、互補互利的原則,積極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和各項交往,進行直接通郵、通商、通航和雙向交流,為和平統一創造條件。
和平統一是中國政府既定的方針。然而,每一個主權都有權採取自己認為必要的一切手段包括軍事手段,來維護本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中國政府在採取何種方式處理本國內部事務的問題上,並無義務對任何外國或圖謀分裂中國者作出承諾。
這裡還應指出,台灣問題純屬中國的內政,不同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國際協議而形成的德國問題和朝鮮問題。因此,台灣問題不能和德國、朝鮮問題相提並論。中國政府歷來反對用處理德國問題、朝鮮問題的方式來處理台灣問題。台灣問題應該也完全可以通過兩岸的協商,在一個中國的架構內求得合理的解決。
1、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時期 主要內容 名稱
三國 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軍到達台灣 夷洲
隋唐 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流求朝 在澎湖設巡檢司,管理澎湖及琉球 琉球
明朝 前期稱小琉球 小琉球
清朝 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1683年施琅打敗鄭軍,台灣納入清朝版圖;1684年,清朝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清朝設台灣省;1895年,中國清朝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日本強佔台灣及附近島嶼、澎湖列島等。
南京國民政府 1945年10月,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后,台灣回歸祖國懷抱。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大陸解放后,形成了台灣與大陸暫時隔離的狀態;1979年至今,我國政府堅持以“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為內容的祖國統一政策;堅決反對“台獨”勢力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分裂活動;
2、承認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的國際條約等:《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與世界其他報等國際文件,都闡明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
3、台灣問題的由來:(1)、1949年,蔣介石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形成對峙局面;(2)、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阻撓中國統一。
世界其他或地區的統一問題
1、美國內戰:時間、背景、著名人物、經過、兩個文件、轉折戰役、性質、進步作用、意義。
2、德意志統一:時間、統一中心與人物、一個政策、三次王朝戰爭、進步作用、局限性。
3、義大利統一:時間、統一中心與人物、進步作用、局限性。
4、美國、德國維護或實現統一的共同時代特徵:
①、兩者都反映了工業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求;②、都面臨排除外國勢力的干涉;③、都採取戰爭方式清除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障礙;④、都完成了維護或實現統一的既定目標,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飛速發展掃除了道路,使兩國在19世紀末分別成為世界頭號、二號資本主義工業強國。
1979年1月1日,人大常委會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鄭重地宣示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和正確主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年來,中央對台工作的大政方針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發展,在祖國大陸的積極推動下,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雖然屢經波折,但終能破除阻礙,一步一腳印,不斷向前發展。
兩岸郵路開通——1979年5月,大陸開始全面受理寄往台灣的平信業務,6月開始受理掛號函件、電報和電話業務,儘管還需經第三地中轉,但兩岸郵路在中斷30年後得以恢復。台灣記者到訪大陸 ——1987年9月,《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衝破台灣當局的禁令,繞道日本到大陸採訪,成為兩岸隔絕以來首批到大陸採訪的台灣記者。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1987年10月,台灣當局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11月3日,大批台灣民眾赴大陸探親,結束了兩岸同胞長期隔絕的歷史。原籍常州的台胞周純娟成為首位獲得大陸方面入境證件的台灣同胞。開放大陸同胞赴台探親、奔喪——1988年11月9日,台灣當局有條件開放大陸同胞赴台探親、奔喪。“一票到底”“行李直掛”——1989年起,兩岸郵件總包互相直封並經香港轉運,台灣方面通過第三地開通對大陸電報和電話業務;兩岸民航業界陸續開辦了“一票到底”“行李直掛”等合作業務。大陸學府招收台灣學子——1989年4月,福建中醫學院成為大陸第一個台灣中醫研究室,錄取13名台灣學生就讀中醫本科,開大陸學府招收台灣學子之先河。設立台商投資區——1989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台商投資區。首批進入台灣島內的大陸記者 ——1991年8月12日,新華社記者范麗青、中新社記者郭偉鋒赴台採訪“閩獅漁事件”處理情況,成為兩岸隔絕以來首批進入台灣島內的大陸記者。大陸學者首次訪問台灣——1992年6月6日,應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先生的邀請,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科學家談家楨等人訪台,這是大陸學者首次組團訪問台灣。台灣當局開放大陸工業成品入島——1992年6月10日,台灣當局開放大陸工業成品入島,同年10月24日開放首批158項服務業赴大陸投資項目。汪辜會談——1993年4月29日,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簽署了《汪辜會談共同協議》等四項協議,這是自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首次以民間名義舉行的公開會晤。首家在大陸上市發行B股的台商獨資企業——1993年6月30日,廈門燦坤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成為首家在大陸上市發行B股的台商獨資企業。駐點採訪——1994年,大陸方面開放台灣媒體不間斷地派記者來大陸採訪(即駐點採訪)。直航啟動—— 1997年4月,福州、廈門至高雄間的海上試點直航啟動,結束了兩岸48年來商船不能直接通航的歷史。汪辜會晤——1998年10月,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上海舉行會晤,標誌著兩岸政治對話的開始。“小三通”——2001年1月,金門、馬祖與福建沿海地區的海上客、貨運航線首次開通(俗稱“小三通”)。大陸首批赴台駐點採訪記者——2001年2月,新華社記者范麗青、陳斌華赴台駐點採訪,成為大陸首批赴台駐點採訪記者。第一家大陸辦事處——2002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首次批准兩家台資銀行——彰化銀行和世華聯合銀行在大陸設立代表處。4月,彰化銀行崑山代表處正式開張,成為台資銀行開辦的第一家大陸辦事處。春節包機——2003年1月26日,兩岸春節包機啟動,“華航”CI585號班機自台北經香港降落上海浦東機場,成為50多年來首架循正常途徑停降大陸機場的台灣民航飛機。第一家在大陸上市台商獨資企業——2003年12月30日,浙江國祥製冷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成為第一家在大陸上市發行A股的台商獨資企業。春節包機——2005年1月29日,兩岸航空公司首次共同參與春節包機,航班實現雙向對飛。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1087號班機飛抵台灣,成為50多年來首架循正常途徑停降台灣機場的大陸民航飛機,包機首次不必降落港澳但仍須繞經香港飛行情報區。國共兩黨領導人舉行首次會談——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應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邀請,連戰率領中國國民黨訪問團將在大陸進行訪問,國共兩黨領導人舉行了時隔60年後的首次會談。首批循正規途徑赴台旅遊的大陸居民——2008年7月4日,兩岸周末包機正式起飛,同時搭載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的首發旅行團。這批由約760人組成的首發團,是1949年以來首批循正規途徑赴台旅遊的大陸居民。兩會領導人會談首次在台舉行——2008年11月3日至7日,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應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之邀訪問台灣,這是海協會領導人首次訪台,也是兩會領導人會談首次在台舉行。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啟動——2008年12月15日,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