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星

顧景星

顧景星(1621年~1687年) 清代文學家。字赤方。號黃公。蘄州(今屬湖北蘄春縣蘄州鎮)人。明末貢生,南明弘光朝時考授推官。入清后屢征不仕。康熙己未(1679年)薦舉博學鴻詞,稱病不就。

簡介


顧景星記誦淹博,詞作及詩文皆名於當時。在京師時和方孝標、邵長蘅、周亮工施閏章等交遊,受到器重。他有些詞里透露出故國之思,黍離之痛。如:“永嘉恨,難磨滅;天寶事,何人說?向玄都觀里,偷彈淚血”,“問嫦娥,何事不長圓?山河缺!”〔滿江紅〕《和王昭儀韻》)又如"班超老去,文姬歸晚,一樣天涯","數聲玉笛,幾陣黃沙"(〔柳梢青〕《題邊庭夜宴圖》)。都顯示其悲涼鬱勃之情和幽恨孤憤之心。詩如《吳易擒》記載明清易代之際義軍領袖被誘捕故事,《寡婦謠》暴露當時官吏橫徵暴斂,民眾瀕於絕粒的生活現實,《題內府所藏唐人百馬卷子》則借題發揮:"當時芻秣盡凡才,急難何曾見騰逸",指斥庸流臨難退避,不齒於人。文如《春秋論》、《蔡邕論》、《讀史輯論自序》、《半舫齋詩序》、《和山堂詩序》等,或評議歷史、人物,或闡述詩文理論,都有一定的見解和文采。又如在《金會公詩集序》中論述詩文之理,學問之道,在於多讀書以"固氣"、"實理",應該力戒驕躁,"原始要終",不能好名自恃,急於求成;在《湯次曾樂府和序》中論詞的發展演變,都有較好的見識。但是,他的文章也有細大不捐之失,後人收拾遺稿編集時又缺少別擇,就不免有冗濫之弊。

藏書與著述


家有藏書,其“白茅堂”藏書充棟,但不善著錄,信手取之。為著《虎媒記傳奇》,遍閱所藏,嘗不能足,乃遍訪大江兩岸藏書之家,未果。歸而嘆曰:恨余不能藏天下之書,來世有果,定不負此望矣!記誦淹博,詞作及詩文皆名於當時。在京師時和方孝標、邵長蘅、周亮工、施閏章等交遊,頗受器重。詩文頗多故國幽思之論,如《春秋論》、《蔡邕論》、《讀史輯論自序》、《半舫齋詩序》、《和山堂詩序》等,或評議歷史人物,或闡述詩文理論,都有一定的見解和文采。著有《白茅堂集》46卷,有康熙刻本,《白茅堂詞》、《讀史集論》、《贉池錄》、《顧氏列傳》、《南渡來耕集》、《阮籍詠懷詩注》、《李賀詩注》等。
近年來諸多的研究成果顯示,顧景星為《紅樓夢》的真正作者。

個人作品


著有《白茅堂集》46卷,有康熙刻本,《白茅堂詞》1卷,另有《讀史集論》9卷,《贉池錄》118卷,《顧氏列傳》15卷,《南渡來耕集》73卷,《李時珍傳》等。

補遺


野菜贊 ﹝清﹞顧景星撰
顧子歸里歲丁壬辰,饑饉無食,藜藿之羹,並日不給。偕婦於野,采草根實苖葉,遂不死焉。鼓腹自得,各為贊之。四十四種:
⊿野麥<燕麥也,有小米可作粥>
周道茂草,我心忡忡。旅榖聖米,飢腸不充。亦有燕麥,弗種胡芃。黍離之歌,猶曰正風。
⊿蕨藄<苦澀,湯中薄出之,榨出汁,鮮藏皆可。根皮搗爛澄水中,布袋漉作粉,甘滑。一種迷蕨,生水濵,枝葉垂水中,即薇也>
爾雅書虌,是曰厥萁。為粔為籹,其甘若飴。陟彼南山,詩人識之。一曰迷蕨,首陽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