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氏鼢鼠

羅氏鼢鼠

羅氏鼢鼠(學名:Eospalax rothschildi),別稱南鼢鼠、地老鼠,為倉鼠科、鼢鼠屬的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羅氏鼢鼠個體較小,體長160~190mm,頭及體背、體側毛灰褐色,灰色較重,毛尖略具銹褐色。

羅氏鼢鼠長期營地下生活,食性很雜,每年4月開始繁殖,1年繁殖1次,1次胎仔數1~5隻,主要棲息在1200m以上的山地、丘陵中,僅分佈在中國。

羅氏鼢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形態特徵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羅氏鼢鼠與其他鼢鼠相似,但個體較小,體重多在200g以下,體長160~190mm。前肢及其指爪較細弱而短,尾被有密毛,尾基的覆毛較長。
羅氏鼢鼠頭及體背、體側毛灰褐色,灰色較重,毛尖略具銹褐色。四足足背灰白,略帶淡棕褐色。尾毛背面棕灰色,腹麵灰白色。
羅氏鼢鼠頭骨較少稜角,顱全長明顯小於秦嶺鼢鼠和甘肅鼢鼠。鼻骨呈倒置的梯形,眶上脊明顯,兩頂脊近乎平行,枕脊、枕中脊不發達。上齒列較短,均在10mm以下。門齒孔狹小,起於前頜骨與上頜骨接縫處,幾位於齒隙的中段。聽泡小而低平,兩聽泡間距較寬。
羅氏鼢鼠上門齒向後下方略彎曲,唇面棕黃色。第1上臼齒最大,內外側各有2個內陷角;第2、3上臼齒大小相似,內側各有1個、外側各有2個內陷角;第3上臼齒後端略尖狹。第1下臼齒內側有3個內陷角,外側有2個內陷角;其餘2枚下臼齒內外側各有2個內陷角。

棲息環境


羅氏鼢鼠主要棲息在1200m以上的山地、丘陵中,一般選擇土壤疏鬆的林地、草原、農田地帶作為棲息位點,而在土層較薄、礫石極多或土質堅硬的環境下很難見有羅氏鼢鼠棲息。

生活習性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羅氏鼢鼠長期營地下生活,視力退化,但聽覺和感覺靈敏。有怕水,畏風、怕光的習性。在拱洞時,遇到凹地積水的地方就轉彎避開。地面洞道一旦被破壞,有冷空氣灌入或。光線透入洞時,鼢鼠很快就能感覺到,在較短的時間內(視其離洞口遠近而定)趕到洞口,很快推土堵住洞口。
羅氏鼢鼠的洞穴構造複雜,可分為鼠巢、洞道、倉庫、隱蔽室、積糞洞等,這些洞道相互聯通構成羅氏鼢鼠地下生活的洞穴。鼠巢一般挖掘在土質較硬、離地面57-180mm深處或石隙里,窩呈圓形,直徑20cm,高10cm,距地面57cm。用乾枯的茅草、蒿稈、巴茅、竹葉等許多碎片築成,四周高,中間有1個凹陷的窩,鼢鼠一方面在其內休息,同時也在其內生產小鼠,1隻鼢鼠一般有2個窩:一個在鼠巢內,為冬季或繁殖期居住,另一個做在洞道中部,為平時居住。雌、雄成鼠除交配和繁殖時期外,都是分居的。1隻羅氏鼢鼠有洞道2~5條,合計可長達60m以上,洞道每隔1~2m又拱許多叉洞。洞遭的橫斷面為扁圓形,一般比鼠體稍大,寬9cm,高7cm。地面可見洞壁鼓起在地表成3-5cm不規則的裂縫,不掘土丘。羅氏鼢鼠的食量大,還貯藏糧食,一到秋天就大量覓食貯放於倉庫內,準備過冬食用。1隻成鼠有3~5個倉庫,一般在鼠巢附近和洞道中部。隱蔽洞一般在巢室附近,掘在土質較硬的深處,一遇敵害或人為的追趕就迅速逃入躲藏,隱蔽洞往往只有進口而無出口。
羅氏鼢鼠食性很雜,幾乎包括各種農作物、蔬菜、雜草及樹根。

分佈範圍


羅氏鼢鼠是中國特有種,僅分佈在中國(甘肅、河南、湖北、陝西、四川)。
羅氏鼢鼠
羅氏鼢鼠

繁殖方式


羅氏鼢鼠4月開始繁殖,繁殖期時雌、雄成鼠才生活在一起。1年繁殖1次,胎仔數1~5隻。幼鼠30~45天後能獨立生活。

亞種分化


序號中文名學名命名人及年代
1羅氏鼢鼠湖北亞種Eospalax rothschildi hubeinensisLi & Chen,1989
2羅氏鼢鼠指名亞種Eospalax rothschildi rothschildiThomas,1911
(資料來源:)

種群現狀


種群分佈不零散。目前沒有該物種的具體數據,種群數量發展趨勢也未知。
在中國,食料豐富、土壤疏鬆的林地、農耕地羅氏鼢鼠密度大,每公頃多達30~40隻,例如陝西省安康市嵐皋縣生漆研究所對林場苗圃的調查,最大棲息密度達145隻/公頃;松竹混交林地及低凹潮濕地,因地下竹鞭阻礙,拱洞覓食困難,該鼢鼠密度較小。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