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略縣
公略縣
1931年11月土地革命時期,在今江西省吉水縣水南、青原區東固一帶,有一個以紅軍將領名字命名的縣——公略縣。
目錄
這位紅軍將領就是有“飛將軍”之稱的黃公略。黃公略,字漢魂,生於1898年,湖南湘鄉人,著名的平江起義領導人之一。他與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被人們並稱為“朱、毛、彭、黃”。早年參加湘軍,曾任連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同年底進黃埔軍校高級班學習。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后回湖南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五師隨營學校副校長、第三團三營營長。1928年7月同彭德懷、騰代遠一起領導平江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十三師副師長兼第四團黨代表,紅五軍軍委委員。後任紅五軍第二大隊大隊長,湘鄂贛紅軍游擊支隊支隊長,創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1929年9月任紅五軍副軍長。1930年1月調任紅六軍軍長。6月任紅一軍團第六軍(7月改稱紅三軍)軍長,率部在贛西南地區領導發動群眾,發展革命武裝,使分散的游擊區聯成一片,成為大塊的革命根據地。 1930年2月24日,這支部隊在黃公略的指揮下,配合紅四軍在吉水縣水南,青原區值夏、赤家山和富灘大灣一帶,重創國民黨軍唐雲山旅,斃、俘敵1600餘人,繳槍2000餘支。8月20日隨紅一軍團配合紅三軍團,在文家市殲敵三個團一個營,取得紅一軍團成立后的第一次大捷。特別在1930年12月第一次反“圍剿”時,紅三軍在著名的“龍岡戰役”中擔當正面攻擊任務,首先發起衝鋒,俘國民黨軍前敵總指揮張輝瓚警衛營全體官兵,為全殲國民黨第十八師活捉張輝瓚立下大功。第二次反“圍剿”時,紅三軍為中路,在泰和縣伯佐、瑤嶺和紫瑤山地區設伏,一舉圍殲國民黨第二十八師師部,為以後的五戰五捷首開勝局。當時紅三軍先於敵軍佔領了制高點白雲山將軍帽,待敵人進入伏擊圈后,黃公略指揮部隊從山上橫壓下來。霎時,數千顆手榴彈從天而降,槍炮齊響,殺聲震天,敵人潰不成軍。當時,黃公略率軍從天而降的英姿給在白雲山上觀戰的毛澤東留下深刻的印象,揮筆寫下了“飛將軍自重霄入”的詩句。第三次“反圍剿”時,紅三軍和兄弟部隊一道,首戰蓮塘,次戰良村,再戰黃陂,三戰三捷;老營盤一戰,又取得殲滅國民黨蔣鼎文第九師獨立旅的勝利。毛澤東對黃公略的指揮才能十分器重,在《蝶戀花·從汀州到長沙》一詞中用“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的詞句,對黃公略及其所率領的紅三軍作了很高的評價。 1931年9月14日,中央紅軍在興國方石嶺全殲國民黨軍第五十二師,從師長到士兵,無一漏網。次日,黃公略率領紅三軍從方石嶺追擊逃往東固的國民黨第九師,部隊趕到東固羅坑村與張家背村之間的六渡坳時,軍長黃公略和政委蔡會文、參謀長陳奇涵等人正在坳上一間民房裡小憩,研究軍事部署。突然,天空傳來隆隆的馬達聲。黃公略出門一看,三架灰黑色的義大利造道格拉斯飛機,已貼著樹梢呼嘯而來,而大隊紅軍正列隊通過坳口。這些參加紅軍的翻身農民,大多數尚不知道飛機為何物,正在好奇地抬頭仰望。黃軍長急忙衝到坳上,揮手指揮:“快散開,到樹林里去隱蔽!”黃公略大聲命令士兵們往兩邊樹林里隱蔽。“噠噠噠”,敵機魚貫俯衝,向地面掃射。黃公略不幸中彈,身負重傷。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紅軍領袖紛紛趕到六渡坳看望。黃公略是肋部中彈,血管被子彈打破,血噴如注。紅軍由於缺乏止血器械和藥品,止不住血,雖然經過醫生全力搶救,終因失血過多犧牲。黃公略犧牲后,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曾山具體負責料理後事,他親自安排人員同黃公略的警衛員一起選好墓址。為防敵人破壞,曾山囑咐出葬時同時抬出幾副棺柩,往不同方向去,以布下掩護,迷惑敵人。曾山和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親自抬棺將黃公略烈士安葬在張氏宗祠後面的山坡上。為便於日後尋找,將刻有黃公略姓名的手槍、腰帶、短劍一起下葬。但解放后多次發掘,竟未能找到。紅一方面軍前委在六渡坳召開會議,決定就此結束第三次反“圍剿”戰爭,全軍轉移到興國縣鼎龍一帶休整。為紀念這位戰功卓著的紅軍將領,1931年11月,中共蘇區江西省委根據全蘇一大決定,在吉安與吉水縣東南境蘇區設立公略縣,其具體管轄範圍是:水東、儒林、純化、富田、東固、中鵠、水南、白沙、折桂、開倫、冠山、羅家圩等12個區。整個青原區,吉水的水南、白沙,吉安的永和部分,泰和的羅家圩、萬合圩部分,永豐的羅坊、潭頭。全縣共68個鄉蘇,共計11.4萬人口。公略縣的第一任縣委書記是毛澤覃,縣政府主席是胡海。11月27日縣蘇維埃政府在吉水水南松山尊德堂召開成立大會,那天追悼會和成立會同時舉行。毛澤東為追悼大會親撰輓聯:“廣州暴動不死,平江暴動不死,如今竟犧牲,堪恨大禍從天降;革命戰爭有功,游擊戰爭有功,畢生何奮勇,好教後世繼君來。”同時在東固和瑞金各修建了一座紀念黃公略的“公略紀念亭”,將紅軍步兵學校命名為“公略步兵學校”。 1932年3月,中共蘇區江西省委根據蘇區中央局指示,在中共公略縣委的基礎上,成立中共公略中心縣委,與中共公略縣委合署辦公,毛澤覃仍任書記,李福槐任副書記。中心縣委機關先駐公略縣水南區水南街天主堂,后遷公略縣富田區陂下村(今青原區富田鎮陂下村)。公略中心縣委成立時的管轄範圍,包括公略、永豐、萬泰、新干、龍岡等五縣,縱約120公里,橫約90公里,總人口30餘萬。其全盛時期,向東、北發展后,縱約185公里,橫約105公里,與其它蘇區聯成一片。當時縣蘇維埃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搞整黨建黨,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籌款擴紅,支援前方打勝仗。廣大革命群眾為配合紅軍主力反“圍剿”,積極購買公債,出借糧食,組織運輸等。1933年夏季,蘇區群眾不僅支援了大批糧食給駐本縣的紅軍,還拿出上千擔稻穀支援駐興國、寧都等地的紅軍,戰鬥時還組織擔架隊、運輸隊,有力地配合了紅軍作戰。 1932年9月,國民黨反對派第五次“圍剿”中央蘇區的軍隊開始進犯蘇區。1934年四、五月間,敵人基本佔領了公略中心縣。但其間,縣機關工作人員還在工作,直到1935年初,才停止了活動。公略縣存在時間雖然不長,但它卻為中國革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黃公略及公略縣的英名將永載史冊。(劉慶華 曾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