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帶橋
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境內唐代橋樑
寶帶橋(Baodai Bridge),別名長橋,是中國江蘇省蘇州市境內的一座橋樑,位於玳玳河水道之上,傍京杭運河西側,是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也是中國現存的古代橋樑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
寶帶橋始建唐元和十二年(816年);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寶帶橋竣工投入使用;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寶帶橋重新建設,形制與規模多基本沿襲至今;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英軍戈登駕艦攻打蘇州,寶帶橋連續倒塌;1956年,寶帶橋修葺恢復舊觀。
寶帶橋位於江蘇省蘇州市長橋街道,該橋東方大道與吳東路交界處,起於大運河,上跨玳玳河水道,終至澹臺湖,橋樑全長316.8米,寬4.1米,橋孔53孔。
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寶帶橋由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籌措建橋資金,王仲舒帶頭將自己身上的寶帶捐出來,寶帶橋之名由此而來,又有說因橋似寶帶浮於水上而得名。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寶帶橋竣工投入使用。
南宋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寶帶橋維持了400多年後坍圯,寶帶橋重新建設。
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寶帶橋重新建設,形制與規模多基本沿襲至今。
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寶帶橋被大水沖圯。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寶帶橋重修完工。
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寶帶橋由林則徐主持修理。
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寶帶橋毀3孔。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英軍戈登駕艦攻打蘇州,拆去寶帶橋橋中間大孔,釀成南面26孔連續倒塌之慘狀。抗戰時期,南端6孔被日軍炸毀。
1956年,寶帶橋修葺恢復舊觀,橋拱照原式樣用花崗石砌成,橋面和兩端橋堍也照原式樣進行了修繕,並把墜入河中的4隻石獅打撈出來,安裝就位。
1982年,江蘇省人民政府又撥款維修寶帶橋。
2012年至2013年,蘇州市吳中區歷時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寶帶橋本體加固和環境整治工程,對橋北側石亭、南側引橋、和部分橋面進行維修,做好寶帶橋周邊環境整治,拆除了西側水泥橋墩、北側太太廟等構築物,整治運河對岸與景觀環境不協調的工業廠房,使寶帶橋本體及周邊環境風貌得到改善。
寶帶橋
截至2014年6月,寶帶橋橋堍呈喇叭形,橋兩端原有青石獅一隻,橋北有石碑亭和石塔各一座,第27孔與28孔之間水盤石上也有石塔一座,橋下第14、16、15孔三孔的跨徑加大,橋面也逐漸升高,第13至第17孔間橋面隆起形成弓形弧線,第15孔處為全橋弓形弧線的頂點。全橋各孔均可通航,其中三個大孔凈空較高,可通過大型船舶,橋為適應大型船舶通過,在橋中部設3個大孔,其餘均設小孔,這樣可降低橋面,節省工程。橋址地基軟弱,採用木樁基,樁頭間用石塊嵌緊,上建較窄的條石墩基,堅實可靠,且不阻礙泄洪;從北端計第27號墩是由兩個橋墩並立而構成的剛性墩,能抵抗單向推力,這種應用聯拱的方法,對其他若干個墩能起保護作用。
截至2014年6月,寶帶橋橋長317米(內兩端砌駁引道67米),寬4.1米。橋下53孔連綴,孔徑總長249.80米。南端引橋長43.80米,北端引橋長23.40米,橋堍呈喇叭形,寬6.10米,每孔跨徑除第14、15、16三孔(由北端計)外,平均為4.6米;第14、16兩孔分別為6.5米;第15孔為7.45米。橋的兩堍接築石堤,北堍長23.2米,南堍長43.08米,橋堍為喇叭形,橋兩端各寬6.1米,並各有石獅一對,另有石塔、碑亭等。橋址木樁基每墩用直徑15~20厘米圓木樁60根,。
寶帶橋,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蘇州城東南7.5千米處,橫卧於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的玳玳河上。
● 技術難題
石拱橋以石拱為骨幹所有橋上載重均通過石拱而傳達至橋墩,石拱隆起為弧形,當然便利橋下行船,但其主要作用在充分發揮石料的強度,彎拱這種形式的建築構件,是中國古代的一大發明;拱有整體澆成,如鋼筋混凝土拱和分塊拼成,如磚拱石拱及鋼拱,石塊砌成的拱是中國較大石橋的最普遍結構,因而砌拱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大體可分兩類,一是將石塊砌成一片片的單獨拱圈,並將這些片的單拱拼合成為整體拱圈,寶帶橋將全橋拱圈用與橋同寬的長條石,將整個拱圈分成若干隔間,在每個隔間內用塊石砌成一片片的弧形短拱,各片合攏拼成短拱,與長條石一起拼合成為整體拱圈;寶帶橋的拱石尚有一特點,即每兩石塊之間均用樺頭及卯眼拼接,因而在受到壓力時可以微微移動,將不平衡之力自行調整。由於樺卯具有鉸接作用,用這種塊石砌成的拱,名為“鉸拱”。同時砌合這些石塊時不用灰漿,成為“乾砌”。拱圈的兩端拱腳砌在兩個橋墩上,每個橋墩支持兩個拱圈的拱腳,兩拱之間形成一個三角地帶,各拱圈的上面為平坦的路面。在路面與拱圈之間的空腹須用沙土填滿,因而在空腹的兩側都要砌牆來擋土,這種橋墩上三角形的石牆,名為肩牆。因而空腹內的沙土上有路面,下有拱圈,兩旁有肩牆,四面包圍,如將沙土填塞很緊,則四面都有壓力,可將路面上載重的一部分直接傳遞至橋墩,來減輕拱圈上的擔負,這種沙土的受擠壓力名為“被動壓力”。
● 文物保護
2001年6月,寶帶橋作為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14年6月,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同意將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寶帶橋是其中的重要遺產點之一。
● 歷史傳說
關於寶帶橋的傳說:老早老早辰光,天庭里住著一位仙女。雖然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有時卻很寂寞。平日里常聽其他仙女說,人間有一個地方叫姑蘇,那裡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們安居樂業,過著天堂般的生活。有一日,她終於動了凡心,悄悄地離開了天庭,駕著祥雲,來到了太湖的上空。此時五百里太湖,風平浪靜,七十二島象散落的珍珠一樣鑲嵌在湖面。天色已近黃昏,湖面上白帆點點,正是漁民滿載魚蝦歸航。向東飛過天平、靈岩二山,仙女來到姑蘇城上空。低頭觀看,只見行人車馬熙攘,絲竹管樂隱約可聞。此時仙女撥轉雲頭,霎時來到澹臺湖上,澹臺湖雖小,卻白浪滾滾,煞是險惡。忽見一葉小渡船,在巨浪中艱難的博擊。湖的兩岸,聚集著南來北往的過客。仙女看著他們焦急的神情,動了慈悲惻隱之心。便解下腰間的玉帶,隨手拋向湖面。玉帶在風中飄飄蕩蕩,落到湖上,便化為一座五十三孔的石橋。湖水頃刻風平浪靜,原來是玉帶鎮住了湖中作浪的湖怪。兩岸人們歡呼雀躍,首次步行走過了澹臺湖;被鎮住的湖怪,卻附在橋頭的石獅上。後來也常幻成女身,作孽於周圍的村莊,迷惑青壯年。終於有一位不被女色所惑的美少年,趁女妖吐舌害人的時候,揮劍將她的舌頭斬下。從此村民就恢復了往日平靜的生活。橋孔數目也變化無常。有個漁民想了個辦法,他帶上了一百根竹籤,依次在每個橋孔下放上一根,最後剩下四十六根。
寶帶橋
● 文學作品
乾隆在《過寶帶橋有詠》寫到:金閶清曉放舟行,寶帶春風波漾輕。孔五十三易疏泄,漲痕猶見與橋平。
寶帶橋是中國現存建造時間最早的古橋之一,歷經一千二百年,與河北趙州安濟橋、四川都江堰珠浦橋、廣西三江程陽橋,並列為中國四大古橋。
寶帶橋不僅改善了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的交通條件,而且因其製造精巧,加上周圍有青山綠水相襯,恰似飄動在水鄉原野上的一條寶帶,更顯綺麗多姿。其中三孔聯拱特別高,以通大船,兩旁各拱路面逐漸下降,形成弓形弧線。全橋構造複雜而又結構輕盈,風格壯麗,奇巧多姿,成為江南名勝。
寶帶橋的“多鉸拱”及“被動壓力”的利用都是中國勞動人民根據實踐經驗的創造成為修建拱橋的優秀傳統,為世界各國所罕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