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排鄉

覃排鄉

覃排鄉位於上林縣東南部,鄉人民政府駐覃排圩,距離縣城23公里,東與來賓市興賓區石陵鎮相接,西與澄泰鄉交界,南與白圩鎮玉峰村、賓陽縣鄒圩鎮相連,北與三里鎮接壤。

簡介


人口:1.85萬餘人
覃排鄉有漢、壯、瑤等民族,有壯族的“三月三”、農曆五月二十九的瑤族盤王節少數民族節日,景觀有智城碑,唐城遺址等。
區劃人口
全鄉轄覃排社區居委會,愛長、登山、趙坐、龍樓、大浪5個村委會,63個自然村,131個村民小組。2000年統計人口數為14543人;2004年末總人口18042人,其中農業人口17576人(農村勞動力8900人);2005年末總戶數3998戶,總人口18296人。
建制沿革
1958年設覃排公社,1961年併入白圩公社,1984年析置覃排鄉。位於縣境東部,距縣府23公里。面積93平方公里,人口1.7萬,轄覃排、愛長、趙坐、龍樓、大浪、登山6個村委會。
2005年7月7日撤鄉整體併入白圩鎮

經濟概況


覃排鄉耕地面積19800畝,其中水田9200畝,旱地10600畝,糧食作物聿要有水稻、玉米、紅薯:經濟作物有甘蔗、花生、黑豆、黃豆、木薯等,並盛產邑蕉、龍眼、黃皮、桃子、沙梨等水果,養殖業以魚、雞、鴨、豬、牛、羊為主。
甘蔗是覃排鄉的支柱產業。2003年,全鄉什蔗種植面積達11890畝;網箱養魚是覃排鄉的特色產業。2003年底,發展網箱養魚453箱。2003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達4118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68萬元,招商引資40萬元,財政收入4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0 7元。
漁業
清水河由西北向東南流經1個社區,4個村委會,河沿岸水質良好,河藻豐富,所產河魚味道鮮美。為了大力發展環保型養魚業,在保持河水水質的情況下,該鄉成立養魚協會,加入養魚協會的會員要向社會承諾,魚的餵養用料、防疫用藥要向社會公開,在河中所養的魚要符合環保型無公害養殖要求才能上市,同時,該鄉將在保持魚的質量的前提下,加大漁業生產,讓群眾吃上鮮美的清水河魚。

民生建設


覃排鄉已撤併教學點9個。現有初小1所,有12個教學班,學生626人;有完小6所,教學點19個,至六年級有73個班,學生共2238人,2003年,初中中考成績名列全縣第3名;衛生事業健康發展,衛生工作得到進―步加強。投資33萬元的衛生院門診綜合樓得到新建和使用,全民防疫及婦幼保健水平得到提高。

覃排智城垌


智城垌古城遺址位於上林縣覃排鄉愛長村石儉屯西北450米處,距縣城23公里,遺址分為內城和外城兩部分,總面積6.19段公頃,周長1.7公里。
智城垌歷史
上林縣秦屬桂林郡地,漢至隋屬郁林郡嶺方縣地。唐武德四年(621年)於原嶺方縣地置方州(后改南方州),領上林等7縣。武德七年(624年)當時土司韋厥“持節壓服生蠻,開拓化外”,貞觀八年(634年)改南方州為澄州,韋厥“詔領澄州剌史,后隱於智成垌”。之後又成為他的兒子唐代廖州剌史韋敬辦的府第。據推測,智城垌古城遺址始建年代當在634年至682年之間。
智城碑歷史
智城碑,即廖州刺史韋敬辨智城碑,刻於大周萬歲通天二年(即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是韋敬辦在削平與其爭權的兄弟,官至廖州(即澄州,武則天改)剌史后,令無虞縣令韋敬一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