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上林縣轄下鎮

三里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上林縣,地處上林縣東部。

2018年,三里鎮有工業企業1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8個。

歷史沿革


清朝,屬上林縣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設有三里鄉。
1958年,設三里公社。
1962年,三里公社改為三里區。
1969年,三里區改為三里公社。
1984年,三里公社撤改為三里鎮。
名稱來歷
明萬曆元年(1573年),三里鎮官府為防禦農民起義,修築周圍三華里的城牆,當時該地編戶三里,因而得名。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三里鎮地處上林縣東部,東與來賓市興賓區毗鄰,南與澄泰鄉接壤,西同西燕鎮連接,北與喬賢鎮塘紅鄉交界。三里鎮行政區域面積194.6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三里鎮地勢略為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地面高程一般為海拔230~240米,境內最高峰位於鳳山頂,海拔489米;最低點位於雲姚板沖,海拔116米。

氣候

三里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是低緯度地區,最適宜的居住溫度。春季潮濕多雨,夏季酷熱,雨量集中,初秋暑熱,中秋涼爽,初冬溫和,深冬寒冷,年平均氣溫20.9℃,1月平均氣溫13.6℃;7月平均氣溫25.6℃。平均氣溫年較差12.3℃。年平均日照時數1286.6小時,年總輻射65.4千卡/平方厘米。氣溫20℃以上持續期276天(一般為2月28日~12月3日)。年平均降水量1789.2毫米。

水文

三里鎮境內屬大龍洞河水系。最大的河流匯水河,源頭是黃境村大龍洞口出水口,由西而東,經黃境、雙羅、黃楚、森隆、與大黃村的大黃渠在進入三里社區匯聚成匯水河,在經雲姚村進入澄泰鄉,河道長22千米。

自然災害

三里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地質塌方、泥石流、山體滑落、乾旱、洪澇、大風、雷擊、地質塌陷等。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是旱災,是在1976年9月至1977年5月,連續261天沒有一場大於20毫米的降雨,全鎮受災面積31203畝,3000畝農作物絕收。

自然資源


三里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產資源有鐵、石灰石、方解石黏土等,地質儲量0.96億立方米,可采儲量為0.2億立方米,集中分佈在東北部老虎山和南部雲姚村一帶。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為463萬立方米。

行政區劃


2011年末,三里鎮轄三里1個居民委員會,韋寺、雲姚、山河、森隆、高仁、大黃、龍聯、雙良、雙羅、雙吳、黃境、黃礎、長塘、東吳1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327村(居)民小組。159個自然村。
截至2020年6月,三里鎮轄1個社區、14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三里圩。
三里鎮區劃詳情
三里社區高仁村雙吳村
韋寺村大黃村黃境村
雲姚村龍聯村黃楚村
山河村雙良村長塘村
森隆村雙羅村東吳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三里鎮轄區總人口56130人。總人口中,男性29039人,佔51.7%;女性27091人,佔48.3%;14歲以下0.86萬人,佔15.3%;15~64歲3.1萬人,佔55.2%;65歲以上1.06萬人,佔18.86%;總人口中,以壯族為主,達4.51萬人,佔80.3%;有瑤族7789人,佔總人口的13.9%。2011年,人口出生率13.03‰。人口死亡率2‰,人口自然增長率11.03‰。
截至2018年末,三里鎮戶籍人口56016人。
2021年,上林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主要數據公報,三里鎮常住人口33716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三里鎮財政總收入155萬元,比上年增長6.16%。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72萬元,增值稅40萬元,企業所得稅5萬元、房產稅3萬元,城市維護建設稅8萬元,個人所得稅11萬元。
2018年,三里鎮有工業企業1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8個。

農業

2011年末,三里鎮耕地面積4.8萬畝,人均1.11畝,全部為水澆地,以種植水稻、玉米、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2.24億元,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8%。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3萬噸,人均535千克,其中水稻1.52萬噸,玉米0.63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0.98萬畝,產量3.8萬噸,主要品種有白萊、蘿蔔、冬瓜、茄子類等,其中白菜1.8萬噸,冬瓜1.5萬噸,西紅柿1.5萬噸。
2011年末,三里鎮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21萬頭,年末存欄1.28萬頭;羊飼養量0.76萬隻,年未有欄0.53萬隻;家禽飼養量87.09萬羽。

工業

2011年末,三里鎮形成以建築用機制紅磚、建築用生石灰、初加工木材等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工業總產值8165萬元。工業企業16家,職工1569人;實現工業增加值5307萬元,比上年增長8.3%。有8家紅磚廠和1個石灰生產基地,其中紅磚廠產品佔全縣市場的一半,全縣的建築石灰用料基本由三里供應,故三里被譽為”紅磚基地“”石灰之鄉“。商業外貿2011年末,商業網點28個,職工1296人。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12億元,比上年增長15.69%;城鄉集貿市場2個,年成交額7986萬元。全鎮外銷主要產品中有”頂瓜瓜“牌糖果、”三里香“花生油、優質大米等,銷往全區以及全國各地。

交通


三里鎮境內有209省道、三里至中可縣道過境。

社會


文明村建設

2002年,三里鎮黨委、政府繼續加大文明村建設工作力度,通過採取“四個一點”即縣直、鎮直掛點單位支持一點、鎮財政撥一點、社會各界人士捐一點、群眾出一點的辦法搞好了三里新村和森隆雙眉兩個文明示範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文明意識明顯提高,遵紀守法、尊老愛幼、健康向上的良好風尚已逐步打造形成,由於各項工作及時落實到位,在往年的基礎上,全鎮又建沼氣池317座,各式衛生廁所650間,取得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文化事業

2011年末,三里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3個,各類文化專業戶6戶;各類圖書室9個,藏書8萬餘冊,建立農村小書屋4個,藏書6000冊。音樂、舞蹈、民族藝術,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達296人。經常開展端午節”渡河公“祭奠及”渡河公“活動。有自治區、市級文物保護點6處。

教育事業

2011年末,三里鎮有幼兒園9所,在園幼兒526人,專任教師62人;小學15所,在校生2946人,專任教師20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8%;中學1所(含高中),在校生1421人,專任教師9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5%、小升初升學率達96%、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5%。

科技事業

2011年末,三里鎮有鎮教育研究中心1家,衛生研究室1家,農業技術推廣中心1家。

醫療衛生

2011年末,三里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9個,其中中心衛生院1所,門診部(衛生室)28個;床位47張,每萬人擁有病床9張,固定資產總值48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16名,其中執業醫師7人,執業助理醫師10人,註冊護士26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6.2萬人次。

體育事業

2011年末,三里鎮有體育中心5個。100%的村建有籃球場,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8%。

社會保障

2011年末,三里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43戶,人數458人,支出84萬元,月人均153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31戶,人數2078人,支出163.2萬元,月人均65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1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6.23萬元。2011年,五保戶數105戶,人數115人,支出19萬元,月人均138元。敬老院1家,床位28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9人,發放社會福利供養費2.6萬元,月人均240元。社區服務設施1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1個。民政部門資助2331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郵政電信

2011年末,三里鎮有郵政所1處;全年報紙、期刊累計期發行1.3萬份(冊),業務收入590萬元,其中純收入260萬元。電信移動營業點3家,服務網點28個;固定電話用戶0.6萬戶,電信寬頻用戶0.7萬戶,電話普及率96%;行動電話用戶3.5萬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720萬元。

基礎設施

水利
2011年末,三里鎮境內大小山塘水庫有73處,較大的水庫是龍門水庫和雲蘇水庫、龍門水庫1960年建成,總庫容128.5萬立方米,雲蘇水庫1973年建成,總庫容210萬立方米。
給排水
1991年,三里鎮建成自來水廠1座,2002年,三里鎮建成三里鎮六仙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有地下水抽水泵2台及成套凈化設備,年供水39.437立方米。自來水普及率98%,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設水泥排水管道5000米。
供電
1986年,三里鎮變電站、供電站建成,1992年,供電站遷至三里鎮南街。
園林綠化
2011年末,三里鎮有花壇12個,綠化面積0.85萬平方米。城鎮綠化率20%。

旅遊


三里洋渡風景區
三里洋渡風景區
以風光秀美、旖旎迷人而出名的“小桂林”——三里洋渡風景區就坐落在三里境內。有被徐霞客稱為“岩冠”的明鏡岩以及隨處可見的怪岩幽洞,有歷史研究價值較高的匯水橋畔石壁上的《千軍鎮、釣磯、千古偉績》等11處明、清代摩崖石刻碑,有名揚縣內外的特六廟和佛教重地觀音閣等,有的建築時代久遠,並以獨特别致為主要特徵的古建築物,有美麗神奇傳說的古墓群,加之與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文化、獨特的民風相結合,形成了一道靚麗多彩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大旅行家徐霞客對三里一帶的岩溶地貌嘆為觀止,認為可與桂林山水相媲美(“小桂林”之稱由此而得來),以至於在此逗留了54天,並寫下了一萬多言的遊覽記載,這是他在廣西遊覽、考察除桂林外記載最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