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鎮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覃塘區轄鎮

三里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覃塘區,東接西江農場及石卡鎮,南鄰五里鎮,西靠鎮龍山脈三等嶺、銀對頂,與橫縣鎮龍鄉交界,北連覃塘鎮黃練鎮。鎮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21公里,在覃塘區政府西南10公里處。全鎮總面積128平方公里,現轄10個村委,1個居委,有70個自然屯,276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39919人(2020年)。

歷史沿革


秦至隋
秦前為百越之地。
秦,屬桂林郡布山縣。秦末,桂林郡更名郁州郡,屬郁州郡,屬南海尉趙佗建立的南越王國。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屬郁林郡
王莽新朝(公元9年至23年)改郁林郡為郁平郡,屬郁平郡。
後漢(公元25年至220年)屬郁林郡。三國時期屬郁林郡屬吳國。
晉(公元281年至420年),南北朝宋、齊時代(公元420年至502年)屬郁林郡。
梁(公元503年至557年)、陳(公元558年至589年)時代,屬南定州。
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南定州改尹州,故屬尹州。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屬廣州。
(註:上文均為三里鎮轄地秦至隋時的歸屬)
唐至清
唐,武德四年(公元612年)從漢代廣郁縣地析置出潮水縣,潮水縣古城即為今三里圩鎮東約十里處,屬嶺南。這也是三里鎮轄地內有史可依的最早的建制。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改屬貴州(南尹州改名貴州。貴港市北山古名宜貴山,故名)。
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17年至971年)屬貴州。
北宋,仍屬貴州潮水縣。
南宋,潮水縣降格為潮水鄉,不復有縣治之名,仍屬貴州。
元代,仍屬貴州。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降貴州為貴縣,屬潯州府貴縣。
清代,仍屬廣西行省潯州府貴縣。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在潮水縣治以西十里,即今三里圩闢建新圩市,仍屬貴縣。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年)屬潯州府貴縣。(2年(1913年)撤府設道,7月,屬鬱江道貴縣,3年(1914年)屬蒼梧道貴縣。16年(1927年)11月,屬蒼梧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貴縣。19年(1930年)屬蒼梧民團區。21年(1932年)4月屬梧州民團區。23年(1934年)3月,屬梧州行政監督區。29年(1940年)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即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貴縣。36年至38年(1947年至1949年)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三里鎮初屬郁林專區,1951年7月屬南寧專區,同年8月屬賓陽專區。1952年8月屬容縣專區。1958年7月屬郁林專區。1971年專區改為地區,屬玉林地區。
1958年2月10日,(根據廣西省人民委員會(57)民字第72號頒發《關於撤區並鄉的決定》,貴縣將17個區改為6個大區,覃塘區屬6個大區之一,駐地覃塘,轄三里、五里、吉塘、覃塘、根竹、覃南、黃練)三里鎮屬貴縣覃塘區。
1959年以後,屬覃塘公社;1984年11月,三里撤社建鎮。
1988年12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貴縣建制,設立貴港市。仍屬玉林地區貴港市覃塘區。
2003年3月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37號):調整貴港市港北區行政區劃,設立貴港市覃塘區:將貴港市港北區的覃塘鎮、黃練鎮、東龍鎮、三里鎮、五里鎮、石卡鎮、蒙公鄉山北鄉古樟鄉、振南鄉、大嶺鄉劃歸覃塘區管轄。故屬貴港市覃塘區。
(註:三里鎮幾乎全境都處於貴縣的管轄範圍內,故歸屬也跟著貴縣。所以上述歷史建置照著貴港的歷史沿革來改。)

歷史事件

1936年11月7日,中共廣西省代表大會在三里羅村召開。

地理環境


三里鎮位於貴港市西部,東面是港北區的西江農場,東南面是石卡鎮西山村,南面沿著G209國道直達五里鎮,西面是鎮龍山脈三等嶺並與橫縣鎮龍鄉交界,北面是覃塘鎮,西北面是黃練鎮。
三里鎮新政府駐地位於三里街與合新街交接處附近,三里鎮菜市場對面。鎮政府所在地距市中心21公里,在覃塘區政府西南10公里處。

植被

主要地方特產有原料蔗、果蔗、食用菌、甜玉米、淮山、荔枝、龍眼、中草藥等。

行政區劃


大零村龍田村九岸村雙鳳村
吉塘村石社村隆興村大周村
水仙村甘道村

人口民族


全鎮現轄10個村委,1個居委,有70個自然屯,276個村民小組,行政區域面積12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9919人(2020年)。

經濟


農業

農業主產優質稻、原料蔗外,培植果蔗、鄂蓮4號優質蓮藕、蠶桑、淮山、甜竹筍、無公害蔬菜、蘑菇、林果等日個大生產基地(帶);畜牧水產養殖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其中見長於龍寶豬的大批引進和養牛、養鴨、養魚等規模性發展。全鎮有造紙、建材、食品、加工、服裝、金屬製品等企業256個。2003年引資1325萬元,新上項目5個。由於優勢企業的帶動和輻射,現有1.2萬農村富餘勞力進城經商或入廠務工,占農村全部勞力的比重達到24.5%,形成了農林牧漁全面發展,一、二、三產業齊頭並進的良性格局。

文化


方言

語言文化
三里鎮與貴港(貴縣)的語言格局大致相同,有三大方言:三里白話、壯話、客家話;其中白話是全鎮的通行方言,壯話和客家話是農村的主要語言。
語言分類
粵語:勾漏片貴港話(貴縣話)三里方言
壯話:紅水河土語貴縣壯三里方言
客家話:分片不明
語言分佈
白話使用人口大致分佈在三里社區、吉塘、石社、水仙、甘道等鎮南、鎮東的村落,壯話使用者集中在九岸、龍田、大零、雙鳳等鎮北村落,大周村和隆興村則為客家話村落。大部分壯族和客家人多為雙語使用者,大都會白話;小部分的壯族人還是三語使用者,通客家語。三里鎮推普工作比較到位,大部分趕圩的人都能聽懂普通話,年輕人的普通話水平較好,白話、客家話人口的地方口音較壯話人口的輕。
聲韻調
三里街話屬於貴港話(貴縣話)三里方言,是貴縣各圩鎮中最接近正宗貴縣話的口音之一。同時三里話與五里話非常接近。
(一)聲母22個(含零聲母)
發音方法→塞音塞擦音鼻音邊音邊擦音擦音、半母音
清濁→
發音部位↓不送氣送氣不送氣送氣
雙唇幫[p]滂[pʰ]明[m]
唇齒非[f]雲[ʋ]
舌尖中端[t]透[tʰ]泥[n]來[l]心[ɬ]
舌尖後娘[ȵ]
舌面前照[ʨ]穿[ʨʰ]審[ɕ]
舌面中容[j]
舌面後(舌根)不圓唇見[k]溪[kʰ]疑[ŋ]
圓唇古[kᶹ]困[kᶹʰ]
影[Ø]曉[h]
(二)韻母54個
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
[ɑ][ɑi][ɑn][ɑt]
[ɐi][ɐu][ɐm][ɐn][ɐŋ][ɐp̚][ɐt̚][ɐk̚]
[o][oi][ou][on][oŋ][ot̚][ok̚]
[u][ui][un][ut̚]
[ɛ][ei][ɛu][eŋ][ep̚][ek̚]
[œ][œy][œk]
[i][iu][im][in][ip̚][it̚]
[æu][æm][æŋ][æp̚][æk̚]
[iɛm][iɛn]
[əm][ǝŋ][əp̚][ǝk̚]
鴿
[y][yn][yt̚]
[m̩][ŋ̩]
[m̩]、[ŋ̩]兩個鼻音獨立韻母是只有表示疑問、否定、同意時候才發的音。
(三)聲調8類
平:陰平55陽平33
上:陰上35陽上24
去:陰去53陽去21
入:陰入4陽入13
聲調共八類
調類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陽入
調號1234567併入18併入5
調值55˥˥35˧˥53˥˧33˧˧24˨˦21˨˩13˩˧
例字

民俗文化

義渡橋歌圩
貴港民間歌謠歷史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多彩,因多在丘陵山區鄉村盛行,俗稱“山歌”,包括有壯族山歌、白話山歌、客家山歌。據有關資料記載,貴港山歌多為七言,感情真摯,語言生動,地方色彩濃郁,多採用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民歌類別眾多,從內容來分,有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傳說歌、兒歌等項。其中最受男女青年喜愛的莫過於情歌類,又分初識、詰問、贊慕、初戀、相思、熱戀、結婚、送郎、思別、苦情、逃婚等整個談情說愛的過程。
每到三里鎮圩日,不少民歌愛好者自發聚集在義渡橋旁,大唱山歌,抒感心情。在上世紀末,三里鎮義渡橋一帶曾一度“變味”,演化成農村地區流動“賣淫嫖娼”活動的首選場地,后隨著有關部門的大力整治打擊,才肅清這種不良風氣。
進入新世紀以來,政府加大了對歌圩的引導,致力朝當代社會正能量方向發展。2014年正月初一,三里鎮政府舉辦首屆三里鎮民歌比賽,比賽地點即設在義渡橋邊,吸引了數千群眾觀看,使得趕歌圩、對山歌這種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官方有力扶持。還有三月三時在各村活動中心舉辦的“三月三”民歌節。
游菩薩
清代到民國,貴縣各鄉鎮均有一兩座廟寺,廟寺內供奉著各式各樣的神佛:觀音菩薩、大王爺、關帝、山神、龍王等等。人們有災難,向這些“神”祭拜;祈求保佑消災免難;夫婦沒有兒子,向觀音祈求送子,人們在向“神靈”祈禱時做出許願:捐香火錢;三牲拜祭;唱師公戲等。如果祈禱“靈驗”,則如期“還願”。天大旱,人們也把希望寄託於神靈,一個村甚至幾個村集資“游神”求雨。民國27年(1938年),貴縣三里同心村集資(谷)70擔,游“大王爺”求雨,前後七天滴雨不下,游神者氣得用繩子綁在“大王爺”脖子上拖過田垌,滿身泥漿。
游菩薩
游菩薩
建國后,全縣各村鎮的社公與神廟在破除迷信運動中已全部拆除或改建為他用。游神求雨的現象基本絕跡。70年代末,各鄉少數村民又立社公,修神廟。村頭村尾,“社公”隨處可見。“社公”雖多,但拜社之風不盛,拜社者亦由過去的男人換為老婦人,男女青年更不願捧“三牲”去敬神拜社了。
“游菩薩”這一習俗也有了新的變化,游菩薩的日子不定時,由具體寺廟的計劃出遊,出遊當日,舞龍舞獅、鑼鼓喧天,家家戶戶劏雞鴨、釀豆腐、蒸發糕等祭拜出遊“菩薩”,祈求保佑,鎮民有時還邀請親朋好友到家裡做客。
正月掛燈
舊縣誌載:各坊里社聚會掛花燈飲燈酒,初十日為始,號‘上燈’至十六日止,號‘完燈’。新娶媳婦的人家初十日女家必備米果各式花燈一架樁采門,取麒麟龍鳳故事送至男家謂之‘送燈’以兆弄璋之喜。元宵夜社壇所掛的花燈俱有帶,婦人潛到摘取,謂之‘偷燈帶’或自收或送親友以獲得子嗣的吉兆謂“送燈帶”。
鎮民們在社公掛燈
鎮民們在社公掛燈
掛燈落燈。貴港市人們一般習慣在正月初十掛燈(部分地方十一掛燈),十六落燈。在部分鄉村,正月初十即在“社公”處搭好燈棚,“添丁者”(生男孩)給孩子取名到“社公”掛燈報名。從初十到十五,掛燈者有的“還願”,請劇團演戲、舞獅。落燈的時候,掛燈者捧雞、拿豬肉、米粽、糕點、糖酒到“社公”處拜祭,全村每家每戶派一個男人到“社公”處共同聚餐。聚餐后即落燈拆棚。
清人陳芝誥《懷城四季竹枝詞》有:元宵佳景約同儔,社稷壇中喜共游,燈帶已稀無覓處,不知還有幾人偷。
師公戲
師公戲,即我們平常所稱的“唱師”。
貴縣的“師”,原是以歌舞娛神的民間宗教,常見於安龍、立社、打醮、求廟、求花、發喪、驅鬼、送瘟、游神等封建迷信場合。後來,師公們利用“師”的歌舞程序來“搬故事”,發展成為“師公戲”,作為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而廣為流傳。大致經歷了歌舞——歌舞劇——戲曲等幾個變遷階段,成為本縣一個較大的地方劇種。
“師”的淵源很古,若從其最初階段——“唱三元”(即上元一品九氣賜福天官,中元二品七氣赦罪地官,下元三品五氣解卮水官)去考察,可以追溯至商周時期。現有據可查的,貴縣師公戲起碼始於清代乾隆末期(1776—1795年),因為在清同治六年之前,貴縣師公戲已經十分活躍十分普遍了。
對清代師公戲的演出盛況,民國、光緒的《貴縣誌》均載清人梁廉夫的《城廂竹枝詞》予以記述。“遙聞瓦鼓響壇壝,知是良辰九九期,三五成群攜手往,都言大社看跳師。”這一首寫的是重陽節城廂街圩尾跳師活動的盛況,跳師即“搬故事”,“搬故事”是鄉人對演戲的通俗說法。“放下腰鐮力未疲,喜邀同伴看跳師,歸來羌豆休忘買,留待明朝逐役時。”這一首寫的是村人看跳師的歡樂情景。
世紀初的時候,三里鎮還經常能看到鎮民搭戲台唱師,但是之後唱師活動幾乎絕跡。

交通


水田9萬畝,早地2.5萬畝,林地面積5.89萬畝。圩鎮規劃建設四大新區,佔地280公頃。境內有中小型水庫6座,常年有效庫容1112萬立方米,可滿足生產和生活用水需要。大型人畜引飲工程,源自甘道水庫,受益沿線4個村和三里圩鎮。供電和通信設施完備,走在全市先進行列。交通環境得天獨厚,呼和浩特至北海209二級國道,南北縱貫全境,與三里圩鎮擦肩而過,南下20公里為廣(州)南(寧)高速公路,北上10公里與昆明至福州324國道和自治區幹線南梧二級公路交匯。此外,黎湛鐵路傍境而過。
三里鎮
三里鎮

社會


教育

該鎮有初中2所:三里鎮第一初級中學(簡稱“三里一中”)、三里鎮第二初級中學(簡稱“三里二中”);中心校1所:三里鎮中心小學(簡稱“三小”);完小11所,教學樓房23幢,1995年已先後通過自治區和國家“兩基”驗收。
主要學校
主要學校
近年來,兩所初中均獲市、區常規管理優秀學校,素質教育目標管理一等獎,教學工作突出貢獻獎;中心校為貴港市首批示範學校、百佳學校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1996年被自治區許為示範學校和全國成人教育先進單位。

發展規劃

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石社村石忌、停社、珠砂屯和三里社區種植“雙高”糖料蔗2682畝。水仙、大周、九岸等村推廣種植黑果蔗3800畝、甜玉米800畝、香蕉500畝。同時,開展高效農田建設,綜合整治隆興、水仙、雙鳳村農田800多公頃,解決田間水通、路通、土地平整問題,為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打好基礎。
全力推進招商引資。通過實施“全員招商”行動,引進了貴港市和順食品有限公司投資5230萬元的水稻育秧、種植、加工、儲藏等一體化生產項目;協調貴港市浚港化工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進行餘熱發電項目;與廣東亞太西奧電梯有限公司達成了投資意向,計劃在我鎮投資建設鄉村觀光旅遊、農業深加工、遊樂場、房地產項目。計劃總投資5億元。建設鄉村觀光旅遊、農業深加工、遊樂場、房地產項目意向。
切實抓好民生事業。全面推進扶貧攻堅精準識別工作,通過村屯、戶實情大調查,精準識別了大零、龍田、雙鳳、隆興等4個貧困村,全鎮867戶貧困戶、貧困人口3592人,摸清了致貧原因,掌握了貧困村屯和貧困群眾的發展需求,為精準幫扶和精準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
抓好生態鄉村建設。在持續抓好“清潔鄉村”活動的基礎上,著力推進“三化”建設。著力推進大零村黎村、劉屋屯飲水凈化項目,抓好村屯綠化工程,全鎮共種植白玉蘭等林木5393株,其中自治區示範點水仙村種植4173株,村屯環境進一步美化。
改善社會治安環境。堅持“書記大接訪”和領導包案制度,及時解決群眾訴求。創建民兵應急治安巡邏分隊,對學校周邊環境、案件多發地段進行夜間巡邏,對重點村屯和敏感區域加密巡邏,確保社會大局持續穩定,群眾安全感滿意度進一步提升。
打造嶄新的中共廣西省代表大會羅村會議舊址。打造嶄新的“羅村會議”舊址與羅村生態鄉村文明建設結合在一起,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結合“三嚴三實”活動組織黨員幹部群眾以及青少年到“羅村會議”舊址學習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也為其他單位來開展“三嚴三實”活動提供優質服務。

旅遊


景點

回瀾廟
回瀾廟
回瀾廟
據民國《貴縣誌》記載:“相傳三里圩辟於乾隆五年(1740年),初甚草昧,后漸繁盛。民國四年八月日,大雨滂沱,午夜山洪怒發,本圩平地水深八尺,壞屋舍三里二十餘間,淹斃牲畜無算,傢具貨物漂蕩殆盡,同時附近帶都村亦毀廬舍數十間。”
發生於1915年夏的特大洪水,只是三里圩近三百年歷史中多次洪災的一個縮影,鑒於三里圩位於鯉魚江幹流由北往南、折東相交的特殊地理位置,古人在三里圩修建了一座廟宇,命名為“回瀾廟”,歷代香火祭祀不曾間斷,以期江水回瀾,不再受水患之災。三里圩的回瀾廟重建於2012年,由三里圩民眾自發捐集數十萬元,重光后的回瀾廟也成為三里民眾祈求國泰民安、卻病納福的場所。
大澤廟
大澤廟
大澤廟
位於水仙村內。
中共廣西省代表會舊址
位於三里鎮西面2.5公里的羅村覃宅,原建築為懸山頂磚木結構。現僅存一小閘門和一間敞口廳,閘門門高2米,寬1.3米,上面砌磚禿頂;敞口廳是當年會場,寬4米,進深6米,高7米,泥磚青灰瓦頂。1936年11月7日中共廣西省鬱江代表會議在這裡召開,有7個縣2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由陳岸主持,會上產生省工作委員會,書記陳岸,委員有黃彰、彭懋桂、陳湖光、滕雪心(女)等。
甘道水庫
甘道水庫
甘道水庫
甘道水庫是三里鎮的一座水庫,位於甘道村鬱江支流雲表河上,建於1972年。水庫正常庫容為880萬立方米,集雨面積為53平方千米,海拔為184.7米。
三江口
三江口附近
三江口附近
為鯉魚江(寶江)幹流兩源匯流處,正北源稱紅泥江,發端於蓮花山脈,西北源叫平洋江,發端於貴港西部高峰鎮龍山脈,兩源大體上由北往南流淌,分別從貴港北部及西部高山區穿梭,奔騰於鬱江平原,兩源在三里鎮九岸村下扶者匯合成鯉魚江幹流后(即舊縣誌所稱的三江口)。
明萬曆中曾置三江鎮於此,清廢。
義渡硚
義渡橋,位於三里鎮,始建於1975年11月,1976年12月竣工通車,橋長146米,橋寬7.5米,為雙曲拱結構橋樑,由國家投資12.6萬元。
義渡硚
義渡硚
義渡橋所在的位置原是只是一個渡口,古時在兩岸修建有義渡碼頭,義渡橋橫架於鬱江一級支流鯉魚江之上,義渡橋的建成開通使得覃塘圩通往五里圩的道路從此變成坦途,更使得國道209線貴港段結束過渡歷史,使得貴橫兩地陸路通暢無阻。
三里鎮義渡橋是當時貴港境內最長、最雄壯的跨江公路橋樑(西江大橋1981年建成通車,橋長780米;武思江大橋1982年建成通車,橋長140米),義渡橋的建成是時任縣委書記、五里籍(時屬三里鎮)楊誌慶先生所奔走呼告的成果,也是其造福鄉梓的一件盛事。
橋邊有風雨亭,現已堆滿雜物。
革命烈士紀念碑
革命烈士紀念碑
革命烈士紀念碑
革命烈士紀念碑建於一九九〇年八月。
三里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這個紀念碑碑便是紀念為新中國建立前的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清匪、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和社會主義建設而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
人民公園
人民公園
人民公園
2016年三里鎮民眾秋集資籌建,位於橋頭街政府機關處,回瀾廟對面,革命烈士紀念碑所在地。原燈光球場社區活動中心遷至此處,用來舉辦春節聯歡會和籃球賽。

代表人物


三里鎮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歷史上湧現了覃增文、楊烈、團燕甫等志士仁人,為黨和革命事業建立了卓著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