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民的研究
疍民的研究
“曲蹄”二字可能來自福州疍民的睡姿“曲蹄”。福州俗字也寫作“科題”,疑為“裸蹄”而來。疍民自稱“科題”乃“郭倪”二字轉音,源自疍民的“郭”、“倪”二姓。
目錄
“遊艇子”是古籍上對福州疍民最早的稱謂,也泛指東南沿海的其他疍民,見於《北史》和北宋淳熙年間的《三山志》。唐宋時期對疍民較為普遍的稱呼是“白水郎”,或稱“白水仙”、“白水人”,《三山志》里就有記載。“疍”即南方的夷人,與“蜒”、“疍”、“蛋”等字通假,這種指代最早見於隋代,南宋以來被普遍用來稱呼疍民。
“曲蹄”是專用於福州疍民乃至整個閩東地區疍民的矮化稱謂,來自於閩東語。在清代閩縣舊志中,有關於福州話“曲蹄”(平話字:Kuóh-dà?)稱謂來源的記載:“……俗呼曲蹄,以處舟中,其腳常彎曲不舒故。”即認為疍民彎曲的腿部使陸地上的福州人貶稱其為“曲蹄”。根據燕京大學吳高梓的調查,該詞的由來有幾種可能: “曲蹄”二字可能來自福州疍民的睡姿“曲蹄”。
福州俗字也寫作“科題”,疑為“裸蹄”而來。
疍民自稱“科題”乃“郭倪”二字轉音,源自疍民的“郭”、“倪”二姓。
“訶黎”,見閩詩人張亨甫(道光間紹武人)風土詩:“閩俗真殊異,遺風自漢唐。手香籠苜莉,齒黑嗜檳榔。訶囝誰能賦,訶黎不可祥。家家愛魚菜,疑是海人鄉。”黎,民也;訶,斥也。“訶黎”乃指訶斥之民。
郭、倪二姓被傳為是閩越國(即無諸國)權臣的姓氏,在漢武帝攻打閩越國時極力反抗,因此被西漢軍隊搜捕而流亡於江河上。相對於“白水郎”、“遊艇子”、“蜒”等名稱,“曲蹄”一詞出現的較晚,可能在清代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