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細作

精耕細作

精耕細作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讀作jīng gēng xì zuò,出自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我們靠精耕細作吃飯,人多一點,還是有飯吃。”

釋義


指農業上認真細緻地耕作。

典故


謂精心細緻地耕作。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我們靠精耕細作吃飯,人多一點,還是有飯吃。”陳桂棣、春桃《中國農民調查》一○章:“實行稅費改革后,家家一張監督卡,戶戶一本明白賬,馬克中領著一家人放心大膽地精耕細作,結果,人勤地不懶,午季,秋季,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
精耕細作
精耕細作

近反義詞


近義詞

深耕易耨

反義詞

粗製濫造。

用法搭配


例句

種菜苗需要精耕細作,否則菜苗長不好。

英文翻譯


intensive and meticulous farming

簡介


精耕細作(jīng gēng xì zuò)
概念辨析 : 精耕細作
(1)借用牛力耕田。
(2)生產工具和勞動技術的不斷提高:漢代發明犁壁,還出現二牛一人犁耕法;唐代出現曲轅犁;明清引進高產農作物玉米和甘薯。
(3)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發明,使人們不斷克服自然條件的限制,追求農業的高產。
(4)自耕農經濟:在小塊土地上,靠精細的勞作和高投入增加畝產量,是精耕細作發展的主要動力。
出處:毛澤東《做革命的促進派》:“我們靠精耕細作吃飯,人多一點,還是有飯吃。”
事例:我們要~才能有收穫。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耕種或做工作。

形成條件


(1)生產工具改進(鐵犁牛耕)
(2)技術進步
(3)水利設施逐漸完善
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是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基礎。鐵犁牛耕技術出現於春秋戰國,在漢代得到改進和推廣。隋唐時期,隨著江東犁的出現,得到完善而為後世所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產率,是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總目標。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時期,實行了壟作法,西漢時實行代田法。還採用輪作倒茬和間作套種方式,宋代以後,江南地區形成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和一年三熟制。為了提高土地生產率,人們通過提高耕作技術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充分發揮土地潛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術,南方形成耕耙耖技術。改變農業環境,提高土地生產率。中國古代重視農田灌溉,從古至今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環境,使農業收成不再完全取決於天氣的好壞。

歷史發展


⒈春秋至秦漢
特徵:精耕細作開始
表現:①春秋時期出現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壟作法
②漢代趙過推行代田法,能防風抗旱;出現區田法,強化精耕細作技術。
③漢代農學著作《氾勝之書》反映了農作物從耕種到收穫全過程的規律
④漢代發明了耬車
⑤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製為主,有些地方實行休耕制,出現兩年三熟制
⒉魏晉南北朝
特徵:黃河流域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農業生產技術已經日臻成熟
表現:①北魏《齊民要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傑出農書
②江南墾田面積擴大,耕作技術有較大進步
⒊隋唐
特徵:南方水田的精耕細作技術逐步成熟
表現:①水稻種植普遍採用育秧移栽等技術
②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安裝犁評,適應水田和各種土壤的精耕細作犁耕技術日漸完善
⒋宋元
特徵:精耕細作技術進入全面成熟時期
表現:①北方旱地出現中耕農具耬鋤
②江南形成稻麥輪作的一年兩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經濟中心南移
③農作物品種交流非常廣泛
⒌明清
特徵:精耕細作農業繼續發展
表現:①北方兩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長江流域發展多種形式一年兩熟制
②大量農作物新品種被培育出來
③由國外引進玉米、甘薯等高產農作物
④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形成專業生產區域
⑤出現《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等農學著作
中國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原始社會:刀耕火種
商周:石器鋤耕
春秋戰國以後:鐵犁牛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