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莫干山會議的結果 展開
- 2014年中青年改革開放論壇
- 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
莫干山會議
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
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是在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之前約一個月,由朱嘉明、劉佑成、黃江南、張鋼等青年經濟工作者組織召開的學術討論會。會議在湖州德清縣莫干山上召開,簡稱”莫干山會議“。
莫干山會議被稱作“經濟改革思想史的開創性事件”,是青年經濟工作者“第一次集體發聲”。
這次會議不僅使一批經濟學家脫穎而出,走上舞台,也為八十年代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引起中央高層領導的重視。
1984年9月3日-9月10日(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之前約一個月),在湖州德清縣莫干山上,召開了由朱嘉明、劉佑成、黃江南、張鋼等青年經濟工作者組織的全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簡稱”莫干山會議“。
十二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城市改革,而改革一進入城市,分歧和矛盾就出現了,高度的改革共識也就終結了,莫干山會議趕上了改革氛圍最好的時代的尾巴。
莫干山會議主要是討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為十二屆三中全會提供智力支持。
• 主辦方
《經濟學周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世界經濟導報》、《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雜誌、《中國村鎮百業信息報》、《經濟效益報》、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浙江省經濟研究中心
• 承辦方
浙江經濟研究中心
• 發起人
朱嘉明,33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前身國務院技術經濟中心經濟師。
黃江南,34歲,國務院技術經濟中心助理研究員。他們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工業經濟系第一屆碩士,此時,剛參加完社科院舉辦的第一次博士招生考試。
張鋼,35歲,《經濟學周報》負責人,中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簡稱經團聯)聯絡人。
劉佑成,34歲,浙江經濟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 參會人員
正式代表:124人
正式代表是由會議籌備組根據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1300餘篇應徵論文挑選出來的;除通過論文入選的代表以外,還有一部分是發起、組織、籌備會議的中青年學者和少數當時已經有一定成就的中青年學者,囊括了高校、中國社科院和地方社科院、政府所屬事業性研究機構、黨政機關幹部、企業界和新聞界等。
非正式代表
經濟圈內專家、會務組和記者組等,實際上共有183人(徐景安回憶是170人)
領導小組,由各發起單位的領導人組成,不負責會議的運作,基本也不參與會議任何決定;
大會秘書組,負責會議的組織、議題、討論、簡報,最後報告及各項決定等,張鋼任秘書長,成員有朱嘉明、黃江南、徐景安、王岐山、王小魯、周其仁、劉佑成。後來秘書組會議又增加李湘魯、金觀濤,以及各會議分組的部分組長如楊沐、高梁等人。
新聞組,由發起新聞單位各出一人組成,中青報經濟部主任陸薇薇任組長;
會務組,由《經濟學周報》和浙江省經濟研究中心負責,組長是張連城和蔣曉玲;
學術組,組長和副組長是朱嘉明、黃江南、徐景安,成員為各會議分組組長。
政界:馬賓、王岐山、馬凱、周小川、郭樹清、樓繼偉、李劍閣、中宣部理論局局長賈春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婁建、外經貿部研究室田力維,計委經濟研究所趙明;
學界:張維迎、周其仁、華生、高梁等。
報界:《經濟日報》副總編輯丁望、《世界經濟導報》副總編輯朱杏清、《中國青年》雜誌副總編輯崔維德、《中國村鎮百業信息報》社長白若冰、《紅旗》雜誌編輯陳曉梅
其他:孔丹、陳一咨、陳元、肖捷、吳曉靈、劉克崮、陳錫文、許善達、魯昕、閻卡林、李羅力、常修澤等
部分名單待補充
• 中心內容
討論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
• 主要議題
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
與價格改革相關的若干問題
企業實行自負盈虧應從國營小企業和集體企業起步
沿海十四個城市對外開放的若干問題的建議
金融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發展和管理股份經濟的幾個問題
糧食購銷體制的改革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動
• 徵求稿件
1984年6月12日,《經濟日報》發表了一條新聞,標題為《本報等五單位將召開中青年經濟學術討論會,廣泛徵集論文邀請入選者作為正式代表出席》。
• 選定代表
經過兩個月的認真審閱和選拔,至1984年8月中旬會議敲定正式代表名單。正式代表共計124人。其中囊括了高校、中國社科院和地方社科院、政府所屬事業性研究機構、黨政機關幹部、企業界和新聞界等。
• 敲定時間地點
開會前,張鋼和劉佑成在浙江省委的會議室向省委省政府領導報告了會議的目的及準備情況,獲得支持,確定了會議的時間與地點。為保障會議順利進行,實行了一級保衛、食品檢驗等各項安全措施。會後,秘書組又向浙江省常委做了彙報。
價格改革雙軌制的討論
一派主張小步快調(代表人物有周小川、樓繼偉、李劍閣),一派主張一步或分步放開價格控制(代表人物是當時還在西北大學讀研究生的張維迎),還有一派在綜合前兩種觀點的基礎上主張放調結合(代表人物有華生、高梁等)。
• 看望代表
會議期間,省長薛駒及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領導人都上山看望了與會代表,並看望因勞累過度胃出血卧床的張鋼。
• 合影留念
會後,與會者照了一張合影,一共183人。除了前排中間20個座位留給出席會議的領導和會議的主要人員外,其餘座位沒有做特別安排。
另有一張很多人在山路台階上的合影,因為天涼和生病,許多人紛紛套上炊事員的白制服,形象頗為滑稽。
• 彙報成果
會議選了幾位代表向主管計委和體改委的國務委員張勁夫做了彙報。
• 中央批示
1984年9月20日,張勁夫批示:“中青年經濟工作者討論會上提出的‘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極有參考價值。”
1984年10月10日,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批示:“‘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很開腦筋。總題目是如何使放調結合,靈活運用;因勢利導,既避免了大的震動,又可解決問題。廣東的從改物價管理體制入手、江蘇鄉鎮企業走過的路、協作煤價的下浮,以及糧棉油大量搞超購價的結果帶來了比例價,都實質上是放調結合的成功事例。”
挖掘人才
總理趙紫陽見‘四君子’(翁永曦、王岐山、朱嘉明、黃江南)是第一次老青對話(那次嘉明去安徽開改革會要做報告,沒有參加會見)。這次會後,有了第二次老青對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洪也找了他們。會後,很多人進入了政府體改部門,比如田源成為國家體改委委員。從西北來的年紀最小的參會者張維迎只有24歲,當時在讀研究生的最後半年,這年12月,他去體改委報到上班了。會後,還有一批人去江西參加價格改革試點工作。
解放思想
茅於軾:莫干山會議的標誌是想解放
影響決策層
體改委組織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隨後成立的北京青年經濟學會、各地青年經濟學會,都是這次會議的直接成果。各省“中青年”對於體制改革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地介入。
各地政府開始願意吸納青年學者的意見,鼓勵年輕人冒頭。河南省政府組織河南省經濟諮詢團,省長劉傑任團長,副省長何竹康任副團長,邀請莫干山會議中的一些骨幹人員成為他們的諮詢顧問,於1985年4月在政協禮堂舉行聘請儀式,近百位青年經濟學家濟濟一堂,開創了省一級領導和青年經濟學家直接溝通對話、直接形成地區發展戰略的先河。
政策研究
經濟研究和政策研究結合起來,確立了青年是政策研究的主力軍。過去,其實沒有政策研究,所謂政策研究室是大秘書班子,沒有獨立研究,負責給領導寫文件和發言稿。從這次會上可以看到,青年人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問題,提出政策建議。從那時起,政府開始注重政策研究了。”
報告及論文
莫干山會議結束,由徐景安、朱嘉明、黃江南組織,蔣躍、劉瑜等參與撰寫了七份專題報告上報:
之一:《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徐景安執筆)
之二:《與價格改革相關的若干問題》。
之三:《企業實行自負盈虧應從國營小企業和集體企業起步》。
之四:《沿海十四個城市對外開放的若干問題的建議》。
之五:《金融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
之六:《發展和管理股份經濟的幾個問題》。
之七:《糧食購銷體制的改革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動》。
2014年9月下旬《經濟日報》辟專版《探討經濟改革中的理論問題——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摘登》,刊登了會議的部分論文,比如:
《自負盈虧與企業擴權》(天津市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郭振英)
《談談技術的梯度推移規律》(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研室郭凡生)
《計劃管理中綜合運用各種經濟槓桿》(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吳克)
《從蛇口工業區的開發得到的啟示》(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常修澤)
《沿海開放地帶的戰略地位》(上海科學學研究所夏禹龍、譚大駿、陳平、蔡乃中)
《引進外資引力何在》(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陸丁、《世界經濟導報》張一寧)
《價格改革無需增加財政負擔》(清華大學周小川、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樓繼偉、李劍閣)
《價格體制改革是改革的中心環節》(西北大學經濟系張維迎)
《關於價格改革思路的思路》(國務院價格研究中心田源、陳德尊)
莫干山會議是經濟改革思想史上的開創性事件,一批中青年經濟學家脫穎而出,“中青年”成為社會廣泛認可的改革時代的新名詞。
新鮮會風
會上沒有宣讀論文、交換資料、泛泛議論,而是圍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分若干專題,把探討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結合起來,拿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建議。
會議開得熱火朝天,有時火藥味兒十足。從白天到夜裡,討論、爭論不休。人們精神亢奮,專註,高強度,不休息,會議結束時,竟有一大半人都生了病。
中青年
莫干山會議之後,“中青年”成為了被社會廣泛承認的改革時代新名詞。在《經濟研究》編輯部工作也是參會者的喬桐封說:“‘中青年’很快就成了氣候,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經濟研究》就是從那以後開始刊登青年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