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

青少年組成的武裝部隊

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簡稱少共國際師)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一群平均年齡不到18歲的青少年組成的武裝部隊。

成立經過


1932年12月,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調集近4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圍剿”。
1933年2月8日,中共蘇區中央局作出《關於在粉碎敵人四次“圍剿”的決戰前面黨的緊急任務決議》,要求“最大限度的擴大與鞏固主力紅軍,在全中國各蘇區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來同帝國主義國民黨軍隊作戰”。
1933年5月中旬,在江西宜黃縣西南紅軍總部駐地舉行的全軍青年工作會議上,紅軍總政治部向中央提出了建立“少共國際師”的建議。
1933年5月17日,時任中共少先隊中央總隊部總隊長王盛榮向少先隊發出迅速完成組建“少共國際師”的號召。
1933年5月20日,少共蘇區中央局作出創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為完全徹底的粉碎四次‘圍剿’,須要更快的完成擴大一百萬鐵的紅軍的任務……少共中央局決定由江西徵調四千,福建徵調二千,閩贛徵調二千,到今年‘八一’節為止,完成‘少共國際師’”。
1933年5月23日,少共(青年團)中央局發出指示信,要求少共江西、福建、閩贛省委抽調優秀共青團員、少先隊隊員組成3個軍區少年先鋒團。
1933年6月6日,中共蘇區中央局作出《關於擴大紅軍的決議》,強調必須執行中央局2月8日緊急決議中提出的“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來同帝國主義國民黨軍隊作戰”和“動員所有模範營模範赤少隊整營整團加入紅軍”,提出要通過“徹底解決土地問題”、“徹底實行優待紅軍條例”、“加緊政治動員”、“採用突擊方式以擴大紅軍”、“有計劃的領導和動員赤少模範隊整個組織加入紅軍”等措施,完成“創造一百萬鐵的紅軍”的任務。
1933年6月下旬,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部在瑞金召開了江西、福建、湘贛、粵贛等省和邊區的少先隊隊長聯席會議。朱德總司令親臨大會講話,他分析了國際國內政治形勢和根據地面臨第五次“圍剿”的嚴重情況,闡述了動員青少年積極參加“少共國際師”的迫切意義,號召團和少先隊的幹部、團員和少先隊員踴躍參軍,用武裝上前線的實際行動,保衛土地革命的勝利成果,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黑暗統治。
1933年6月30日,中革軍委決定,自1933年起,每年“八一”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為了在“八一”前完成創建“少共國際師”的任務,反“圍剿”主戰場--中央蘇區江西省興國縣長岡模範鄉幹部“日著草鞋去辦公,夜打燈籠訪貧農”,深入到廣大鄉村挨家挨戶做宣傳發動工作,用自己的模範行動,組織青少年積極報名參加紅軍,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少共江西、福建、閩贛省委在“八一”前如期完成兵員徵集任務。
1933年8月5日,“少共國際師”成立大會在博生(今寧都)縣跑馬場召開,中央軍委會代錶王盛榮首先致詞,他略述了“少共國際師”成立的意義及任務,並代表中革軍委向“少共國際師”授旗。最後,江西省軍區政委李富春宣讀了朱德總司令、周恩來總政委的賀電。自此,集中了3個省少年先鋒團的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正式成立。
1933年9月3日,即第19個國際青年節,經過一段時間緊張訓練的“少共國際師”在成立地舉行了隆重的出征誓師大會。大會宣讀了周恩來代表中革軍委發來的賀電。隨後,新任“少共國際師”政委蕭華作了具有強烈鼓動性的講話:“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今日在博生正式宣誓。整裝待發要出征,粉碎敵人‘圍剿’莫延遲。我們都是青少年,願把熱血染紅旗。”隨後,全師官兵高唱《少共國際師出征歌》:“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九三日在江西誓師出征去……”開赴前線。

編製沿革


1933年6月初,紅一方面軍部隊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編,取消了軍一級編製,將小師小團擴編為大師大團。整編后,部隊轄第1、第3、第5軍團和由12軍改編的獨立第1團。其中,第1軍團轄第1、第2、第3師,共9個團;第3軍團轄第4、第5、第6師,共9個團;第5軍團轄第13、第15、第34師,共9個團。
“少共國際師”組建時,轄第58、第59、第60團,部隊歸紅一方面軍總部直接指揮。軍委會代錶王盛榮8月5日在成立大會上宣布:“少共國際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XX軍團第XX師(即紅5軍團),所轄三個團隨後也分別改成了第43、第44、第45團。8月15日,紅一方面軍下達行動任務命令,紅15師(少共國際師)為總預備隊。
1933年9月4日,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周恩來、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楊尚昆向軍委呈報請示:“擬調蕭華任十五師政委,馮(馮文彬)任政治部主任。”1934年5月15日,軍委電令“少共國際師”(紅15師)改隸紅1軍團領導。
“少共國際師”開赴戰場后,官兵們在將軍殿、團村、大腦寨、驛前、廣昌、石城等地,進行過幾十次戰鬥,仗仗打得殘酷壯烈。然而,持續一年多的激烈戰鬥,部隊傷亡嚴重,由成立時的八九千人銳減至不到三千人。
1935年2月9日,中央紅軍長征轉移到雲南扎西。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行軍和連續作戰,紅軍戰鬥人員銳減,儘管各軍團、師、團、營、連的番號依然存在,但是,有的軍團實際兵力不到以前的一個師,有的師的實際兵力不到以前的一個團,有的連隊才幾十個人。為了提高部隊機動作戰能力,中革軍委決定在組織上對中央紅軍進行整編,精簡機關,充實戰鬥部隊。2月10日,中革軍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來、王稼祥簽署《關於各軍團縮編的命令》,全軍進行整編。其中,包括“撤銷紅軍第1軍團第15師,人員分別編入紅軍第1、第2師”。至此,“少共國際師”也就成了歷史名詞。

領導人的變更


1933年8月5日“少共國際師”成立后,年輕的官兵們在師長陳光和政委馮文彬的率領下,立即展開了緊張的軍政素質訓練。
但不到一個月,紅軍總政委周恩來命令當時正在前線的青年部長、年僅17歲的蕭華迅速返回總部談話,向他宣布了軍委的決定,準備任命他為“少共國際師”政委,並鼓勵他“年輕幹部帶年輕的兵,這樣的部隊更有朝氣”。11月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5軍團政治委員朱瑞、政治部主任劉伯堅簽署命令,任命蕭華為第15師政治委員。由此,蕭華在成為“少共國際師”第二任政委的同時,還成為了紅軍歷史上最年輕的師政委。該師首任政委馮文彬改任師政治部主任,首任政治部主任羅華明出任15師第45團團長(不久改任政治委員)。
11月,陳光與吳高群對調工作,陳光任紅2師師長,吳高群任“少共國際師”師長。12月12日,在黎川東南的團村戰鬥中,吳高群被炸成重傷,不幸於24日犧牲,年僅23歲。吳高群殉職后,原紅7軍團參謀長曹里懷被任命為“少共國際師”師長。
1934年5月,紅5軍團軍團長董振堂、政委朱瑞向周恩來等紅軍首長提出建議,擬調彭紹輝任15師師長,曹里懷任軍團參謀長。隨後,紅9軍團第34師師長彭紹輝成為“少共國際師”第四任師長;6月,曹里懷到紅5軍團任參謀長。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長征。“少共國際師”擔負掩護中央縱隊和殿後任務。在彭紹輝和蕭華的帶領下,“少共國際師”奮勇作戰,雖付出了慘重代價,但成功地實現了中央的戰略意圖。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隨著“少共國際師”撤編工作的展開,軍委對該師領導也作出了調整,彭紹輝調至紅1軍團司令部,任教育科科長。蕭華調至紅1軍團政治部,任組織部部長。政治部主任馮文彬調至紅1軍團政治部,任組織部副部長兼巡視團主任。“少共國際師”的撤編等善後工作,則由末任政委羅華明負責。之後,他調至紅5軍團破壞部任部長。

歷史影響


“少共國際師”是一支由“紅小鬼”組成的部隊,從1933年8月5日成立,到1935年2月10日撤編,雖僅存一年半時間,但經受了殘酷戰爭的考驗,既為中國工農紅軍書寫了輝煌篇章,同時也為黨和人民軍隊培養鍛造了一批棟樑之材。新中國成立后,他們中有的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有的擔任中央國家部委領導,而更多的是供職於人民軍隊,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作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