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門鎮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轄鎮
洛門鎮,隸屬於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地處天水市武山縣東部,東與甘谷縣磐安鎮接壤,南與溫泉鎮、四門鎮相連,西與城關鎮為鄰,北與嘴頭鎮相接,區域面積114.68平方千米,2018年,戶籍人口83334人。
明清時,屬寧遠縣臨渭里。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屬武山縣第二區署,設洛善鎮。1965年7月,撤區並社時,設洛門鎮、龍泉公社、郭槐公社。1983年12月,改為洛門鎮、龍泉鄉、郭槐鄉。2003年12月,撤鄉並鎮。截至2020年6月,洛門鎮下轄13個社區和35個行政村。
2018年,洛門鎮有工業企業29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3個。
明清時,屬寧遠縣臨渭里。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屬武山縣第二區署,設洛善鎮。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月,撤區署,設洛門鎮公所。
1949年8月,武山解放后,設洛門鎮、郭槐鄉、龍泉鄉、百泉鎮,洛門、郭槐屬洛門鎮區,龍泉、百泉屬龍泉區。
1955年11月,撤區並鄉時,將郭槐鄉劃歸縣城區,洛門鎮屬洛門區;龍泉鄉和百泉鎮屬龍泉區。
1958年9月,公社化時,洛門、郭槐屬紅星公社;龍泉鄉屬躍進公社。
1962年1月,體制調整,將郭槐公社再次劃歸洛門區,龍泉公社、百泉公社屬龍泉區。
2003年12月,撤鄉並鎮,將龍泉鄉的下康、曲里、新龍、羅凹、塔麻、馬村、石坪、賈庄、東康、西康、宋東、宋西、石嶺、石堡、百泉、李堡、劉坪17村,郭槐鄉的趙碾、王莊、郭庄、金剛、史庄、蓼陽、郭台、汪溝、焦山、雷山、西坪、鄧灣、候山、林坪、上文寺、下文寺16村,共計33村併入洛門鎮,合併后洛門鎮共轄45村和2居民委員會。
洛門鎮地處渭水之濱、南河之畔。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均向河谷川區傾斜。境內最高點位於楊場村險崖子,海拔2080米;最低點位於下康村。
洛門鎮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0.2℃,1月平均氣溫-3.2℃,極端最低氣溫-17.5℃(1977年1月30日),7月平均溫度21.8℃,極端最高氣溫37.0℃(1997年7月21日);最低月均氣溫-7.5℃(1977年1月),生長期年均278天,無霜期年平均189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263小時,年總輻射127.4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續期246天,年平均降水量412毫米,極端年最大雨量587毫米(2003年),極端年最少雨量272毫米(199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5~10月,8月最多。
洛門鎮境內有渭河及其一級支流大南河和響河3條河流,渭河自西向東,過境長10千米;大南河自南向北,從蓼陽村入境流入渭河,過境長10千米;響河由北向南流入渭河,過境長5千米,屬季節性河流。
洛門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暴雨山洪、低溫凍害等;冰雹災害年年發生,主要發生在5~8月,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73年6月12日,龍泉、郭槐遭受冰雹襲擊,持續20分鐘,冰雹最大的達到450克重,農作物受災面積1.2萬畝,損失糧食300多萬千克。
2011年末,洛門鎮轄樂善、富源2個社區,西街、旱坪、金川、裴庄、大柳樹、董庄、營兒、冶扶、趙碾、關山、郭台、汪溝、蓼陽、史庄、西坪、林坪、鄧灣、金剛、郭庄、文家寺、北街、南街、東街、孟庄、林庄、新觀、高橋、劉坪、石堡、李堡、百泉、石嶺、宋庄、西康、龍泉、塔麻、羅屲、新龍、曲里、下康、牟坪、陽坡、楊場、響河、改口45個行政村;下設247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洛門鎮下轄13個社區和3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西街村。
樂善社區 | 東街社區 | 營兒村 | 郭台村 | 羅屲村 | 劉坪村 |
富源社區 | 西街社區 | 關山村 | 汪溝村 | 龍泉村 | 牟坪村 |
大柳樹社區 | 南街社區 | 高橋村 | 西坪村 | 西康村 | 楊場村 |
冶扶社區 | 北街社區 | 新觀村 | 鄧灣村 | 石嶺村 | 陽坡村 |
董庄社區 | 龍泉社區 | 郭家莊村 | 林坪村 | 宋庄村 | 響河村 |
塔麻社區 | 漢坪村 | 金剛村 | 下康村 | 石堡村 | 改口村 |
趙碾社區 | 金川村 | 史庄村 | 曲里村 | 百泉村 | 孟家莊村 |
林庄社區 | 裴庄村 | 蓼陽村 | 新龍村 | 李堡村 | 文寺村 |
2011年末,洛門鎮轄區總人口82127人。
2017年,洛門鎮常住人口81977人。
2018年,洛門鎮戶籍人口83334人。
2011年,洛門鎮財政總收入675.1萬元,比上年增長27%,人均財政收入82.2元,比上年增長21%。
洛門鎮有農業耕地面積6.4萬畝,人均0.8畝,林地面積5.4萬畝,可利用的草地面積1.7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達4.65億元,農業增加值2.7億元,比上年增長12%,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7.1%;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0.9萬噸,其中小麥0.6萬噸,玉米0.3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反季節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5.7萬畝,產量17.6萬噸,主要品種有蒜苗、蘿蔔、番瓜、黃瓜、西紅柿等。
洛門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年末存欄1.4萬頭,年末羊存欄0.4萬隻;家禽年末存欄6.1萬羽,畜牧業總產值4232.8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9.1%。
截至2011年末,洛門鎮累計造林3.3萬畝。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7341.3畝,主要品種有蘋果、梨、葡萄、桃、杏等,其中蘋果種植面積4066.5畝,產量3945噸;梨種植面積2424.9畝,產量380噸;葡萄種植面積93畝,產量236噸;桃種植面積514.6畝,產量410噸;杏種植面積94畝,產量263噸。
2011年,洛門鎮名優特農產品有黃瓜、辣椒、西紅柿等,綠色環保農產品有蘿蔔、甜瓜、西瓜等。農民人均純收入3467元。
洛門鎮工業是甘肅省鄉鎮企業示範區,初步形成造紙、包裝、建材、玉器、食品、塑料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工業增加值達1.3億元,比上年增長10.7%,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3.6%。2011年,有各類工業企業295個,職工978人。其中年業務收入百萬以上工業企業26家。
2018年,洛門鎮有工業企業29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
2011年末,洛門鎮有商業網點285個,職工955人。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236.2萬元,比上年增長14%;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146.8萬元,比上年增長12%。
2018年,洛門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3個。
2011年末,洛門鎮有文化藝術團體3個,會員100多人,創作完成的文化藝術作品有書畫作品、刺繡、柳編工藝品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5個,演職人員85人,年演出30場次,觀眾達5500人次;電影放映單位1個,年放映4600場次,觀眾達23000人次;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38平方米;公共圖書室44個,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藏書7.48萬餘冊;有大柳村、東康村等文化廣場。
洛門鎮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羊皮鼓、傳統秧歌2個,舉辦文化節書畫展覽20次,羊皮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末,洛門鎮有體育場地25處,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籃球比賽、武術比賽、象棋比賽等。東街、大柳、蓼陽等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0%。
2011年末,洛門鎮有廣播站1個,廣播覆蓋率100%;“村村通”工程廣播用戶6059戶,電視用戶20489戶,電視普及率93%。
2011年末,洛門鎮有幼兒園(所)8所,在園幼兒923人,專任教師53人;小學25所,在校生7024人,專任教師37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5所,在校生員26人,專任教師45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3500人,專任教師130人。主要學校有武山二中、武山四中、蓼陽初中。2011年,教育經費達7309.3萬元。
洛門國家級蔬菜市場
2011年末,洛門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6個,其中亍級甲等醫院1所(綜合醫院1所),衛生院1所;病床60張,固定資產總值34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90人,執業助理醫師35人,註冊護士34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5萬人次,住院手術516台次,出院病人2224人次。重點醫院有洛門鎮中心衛生院。
2011年,洛門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441.5/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86.4%,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66123人,參合率94.2%。
2011年,洛門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48戶,人數2055人,支出504.9萬元,比上年增長14.3%;城鎮醫療救助216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149人次,共支出54.2萬元,比上年增長13.7%;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407戶,人數7610人,支出673.1萬元,比上年增長53%;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78人,支出33.5萬元,比上年增長3.1%;農村醫療救助35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024人次,共支出166.9萬元。
2011年,洛門鎮自然災害受災人口2629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183.3畝,直接經濟損失852.1萬元,救災支出10.5萬元,比上年增長2.3%。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5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01.5萬元,比上年增長2.6%。社區服務中心2個;五項社會保險(不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合計8.4萬元,比上年增長40%。參加生育保險7人,比上年末增加7人。
2011年末,洛門鎮規模以上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5%,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和仲裁機構共受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5件,結案5件,其中通過調解方式結案5件,佔100%,集體勞動爭議1件,涉及勞動者50人。
2011年末,洛門鎮有郵政網點2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300千米,投遞段8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6.8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1700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1.7萬件,征訂報紙38.5萬份、期刊9806冊,業務收入160.3萬元。
2011年末,洛門鎮有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4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5000門,固定電話用戶1.5萬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65%;行動電話用戶3萬戶,比上年增加8200戶,行動電話普及率為35%,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全年電信業務收入2160萬元。
洛門鎮
2011年末,洛門鎮鎮區道路總長度20.5千米;橋樑6座,總長度380米;2011年末,鎮區開通交通線路13條,全長85千米,公交汽車線路6條,運營總里程達350千米,公交運營車輛50輛,計程車120輛。
交通
水簾洞石窟
洛門鎮
拉梢寺大佛
瀕於渭水,群峰高聳,沿曲徑入幽林,峰迴路轉。水簾洞在石壁上,為拱形自然洞窟。長約50米,高30米,深20米,洞內水銹青苔,紅綠斑駁,亂石穿孔。雨季山頂飛流直下如水簾,因有此名。石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原有菩薩殿、老君閣、四聖宮等殿閣。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歷代屢有修建。雖經重修卻已失其原貌。殿外石壁現存北魏壁畫約30平方米,繪千佛。北1公里,有千佛洞,原有7窟,現殘存壁畫繪千佛、說法圖、飛天、供養人及牛車,具北周風格,畫面著色瑰麗,殘存造像,圓潤豐滿,神態各異。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題記、雕塑作品、壁畫及木構遮檐最為珍貴。水簾洞石窟群坐落在武山縣城東北約25公里處的鐘山峽谷中。建於十六國時的後秦,經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歷代屢有修建,主要有水簾洞、拉稍寺、千佛洞、顯聖池和三清洞五處石窟。這裡群峰疊嶂,奇偉挺拔,曲徑幽林,鳥語花香,洞中水泉奔涌,山間溪流潺潺,實屬仙境聖地。成為隴右古文化明珠和風景勝地。其中拉梢寺、水簾洞、千佛洞三處古迹保存較好,而水簾洞位於窟群中心,地形獨特,氣勢雄偉,民間影響最大,故以其名統稱整個石窟群。
相關報道
水簾洞石窟位於甘肅省洛門鎮北6公里處,現包括拉捎寺、千佛洞、顯聖池、水簾洞、天水洞五部分,是隴南僅次於天水麥積山石窟的石窟群,同為渭河上游古“絲綢之路”南道的佛教藝術勝地。現存歷代造像90餘尊,壁畫1000平方米,浮雕和半圓雕佛塔8座,古建築18座。窟群創建於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水簾洞系高約50米、深20多米的天然岩洞,洞內常年細流不斷,雨天洞檐飛流直下如水簾,因而得名。該洞除保千佛洞存有大量的壁畫、塑像外,還有近代修建的丘祖宮、真林宮、福祿神、老君殿等殿宇及神像。千佛洞在水簾洞西北約半公里處,面積約500平方米。又因摩崖原塑7佛,故又稱七佛溝。上部崖面的高塑佛像,莊嚴肅穆,風格古樸,為國內早期造像,與炳靈寺169號窟西秦造像風格相同。下部崖面多為浮雕,其間百餘尊佛塑,獨具北周造型特點,少數具西魏遺風。拉捎寺,亦稱大佛崖,在水簾洞東北側。其造像為北周、唐、元時期作品。在高約60米的崖壁上石胎泥塑一坐佛二菩薩。佛高(含佛座)42.3米,比麥積山東崖大佛高一倍,為國內石窟之最。顯聖池位於水簾洞東南側,為一天然崖窟,洞中有池常年滴水叮咚,有“滴珠鳴琴”之稱。其中佛像多系唐時所造,僅留殘跡。天書洞,與水簾洞隔澗相望,與拉捎寺以溝為鄰,離地面數丈,修有棧道可達。其洞系高2米、寬4米、深3米的平面長方形平頂窟。洞內壇上置明代製作的三佛二弟子,醫書一部,即傳說中的“天書”,洞由此得名。
洛門擔擔麵
公元1841年,一位名叫陳包包的小販為求生計,把家裡做好的麵條拿到集市上賣,他一邊挑著擔子一邊沿街叫賣。因為是挑著擔子來賣面的緣故,人們親切地叫做擔擔麵。從此發端於街巷深處的擔擔麵就這樣叫開了。而後,擔擔麵更是成為中華五大麵食之一。
說起擔擔麵,到過武山的人十有八九都會對這種麵食記憶猶新,麵條光滑勁道,肉湯濃而不膩,素湯清淡可口,一勺油潑辣子,幾滴四門香醋,一撮小菜,紅綠相間,色香味俱全,一看就叫人直流口水。
武山擔擔麵和粉,打面拉麵的過程全是手工活,拉麵要做得軟滑要有韌性絕非易事,對力度控制要得宜。剛中帶柔,才能做出佳品,除此之外,選料時每個環節都要做到精挑細選,精肉,最嫩的蔬菜,操作做工要細心,操心,才能贏得食客的口碑。
洛門擔擔麵屬洛門最集中,武山縣誌有這樣一段記載,1950年洛門鎮500多戶小商販中做熟食生意的就有100多戶,這其中就有很多是靠賣擔擔麵營生的,民以食為天,兩口砂鍋,一個盛肉湯,一個盛素湯,佐以生蔥,生蒜,香菜等調味。味重油多,驅寒保暖,一兩頂帳篷。三四條長板凳,擔擔麵溫飽著每一位食客,擔擔麵的香味也延續了很多年。
如今南來北往的行人,早上賣完菜的農民們,上學路上的學生都要停下腳步,坐在暖意融融的擔擔麵攤位前美美地吃上一碗。再開始新的路程。
擔擔麵散發著濃郁的武山鄉土味,出身不算名門,卻深受大眾喜愛。擔擔麵蘊含著濃厚的武山鄉音,親切和藹,擔擔麵聽著莫名其妙,吃著滋滋有味的地方小吃,早已征服了這方百姓,擔擔麵讓人愛得那麼深切,那麼難以忘懷!
在洛門擔擔麵代表有:薛家臊子面(受氣面,來源於此家店老闆態度惡劣)王師麵館泡泡肉面!還有許多麵館。
洛門是全國聞名的韭菜之鄉。武山蔬菜種植歷史悠久,尤其以洛門為甚,蔬菜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種植面積達16.7萬畝,總產量達6億多公斤,總產值3.6億元,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西菜東調基地。武山縣按照“建基地、扶龍頭、活流通、創品牌”的發展思路,精心打造“中國韭菜之鄉”,建成了韭菜、優質胡蘿蔔、優質洋蔥、茄果類精細蔬菜、複種菜瓜等六大無公害蔬菜基地,韭菜、胡蘿蔔、洋蔥、番茄、蒜苗、萵筍、菜瓜、甘藍、洋芋等9類蔬菜獲得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a級認證。其中韭菜為武山蔬菜的主要特色優勢產品,種植區域由原來渭河流域6鄉鎮發展到12個鄉鎮的203個村,面積由1978年的3600畝發展到4.2萬畝,年產量達到1.74億公斤,年總產值達到1.2億元。建成了以洛門、山丹為中心的兩個萬畝無公害韭菜基地,冷藏運輸韭菜、韭薹的冷凍庫發展到8個,貯藏能力3000多噸。2003年,通過環境考察和產品檢測,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為綠色a級食品,也是全國首家被認證為綠色a級食品的韭菜產品。
洛門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