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希張

科學家、作家、古籍整理家

江希張(1907~2004),字慕渠,山東歷城縣人,晚清神童,長大后成為科學家。

1927年赴法留學。1939年春趕往南非約翰內斯堡任當地華僑報紙《僑聲報》的總編輯。之後選擇在上海的一家化工企業當工程師。新中國成立后調入化工部所屬公司任總工程師。1956年調到了上海工業設計院任總工程師。文革時受到迫害,因開批鬥會常常罰跪,給他的腿部造成殘疾。江希張在設計院一直呆到了離休。

2004年春平靜地離開了人世,享年97周歲。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江希張童年
江希張童年
1907年3月27日出生於山東歷城縣江家莊(今屬濟南市歷城區董家鎮)一個農民家庭。祖父江宗先是個文盲,深感不識字之苦的他發誓不吃不喝也要供子孫讀書。靠著江宗先的支持,江希張的父親江鍾秀利用農活間隙,苦讀20餘年,終於成了方圓十幾里頗有名氣的文人,還著有《孫孟圖歌》《興學創聞》等通俗讀物。江希張的母親王崇孟,幼年讀過幾年私塾,少女時代還考上了山東女子師範學校。有著這樣一個家庭背景,江希張自幼就享受了絕大多數農村孩子難以企及的殊遇——讀書識字。

天資少年

2周歲那年,王崇孟教江希張做識字遊戲,不料卻意外地發現兒子真的能接受而且記得很快。王崇孟激動地將此事告訴了江鍾秀,江鍾秀自然也是喜出望外,從此一有空,便和妻子一道認認真真地教兒子認字。江希張沒有辜負父母的希望,他3周歲就能識800多漢字、背誦100多首唐詩,到4周歲時已能熟練地吟詩作對,所作詩文的意境並不比一般成年人差。

編寫叢書

江希張記載
江希張記載
回到老家后,江鍾秀便在濟南開館授徒為生,江希張則一直守在父親的身邊聆聽教誨。江鍾秀對於新學絲毫不懂,自然也就無法教兒子,但他堅持給兒子灌輸孔孟道學,培養江希張對道、佛、回等宗教的興趣。江希張6周歲(即7虛歲)那年,江鍾秀更是突發奇想地指導兒子編寫了一套《四書白話解說》叢書。江希張雖然號稱“神童”,但再“神”也還只是個孩子,還沒有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僅憑他個人的力量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一部叢書的寫作的。於是,江鍾秀便請人一道和兒子共同完成了這套叢書的編寫工作。
從11周歲開始,江希張漸漸有了自己的思想,對江鍾秀一味強制灌輸的行為,反感也越來越大,還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無神論思想。他開始厭煩受人干擾的生活,嚮往和別的孩子一樣可以無憂無慮的“瘋玩”,對於別人冒自己名出書的行為更是忿忿不平。
由於有人向當時的山東督軍田中玉建議,江鍾秀被責令將兒子送進了山東管理最嚴的泰安萃英中學(今泰安第一中學)學習,兩年後,江希張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匯文大學。而這期間,他的祖父和父母相繼撒手離他而去。

赴法留學

1927年春,年方20的江希張抱著科技救國的理想,和幾位同學一道,踏上遠赴法國勤工儉學的征途。江希張讀的是巴黎大學的化學專業,為了不給國家丟臉,他學習十分刻苦。江希張原本就屬於天資聰穎的人,再加上後天超乎常人的努力,所以無論什麼考試,第一名全都是他的。
宋以蓮的父親時任中國駐澳大利亞總領事,希望江希張日後也能進入外交界。於是,江希張便按岳父大人的意思,考入了法國國際關係研究院,畢業后又攜妻赴澳洲,在岳父身邊謀事。由於在澳洲水土不服,夫妻兩人三天兩頭就生病,江希張和宋以蓮在澳大利亞只呆了一年就回到了國內。回國后,宋以蓮受聘于山東大學當音樂講師,江希張卻沒有什麼固定職業,還是像從前一樣靠版權費謀生。
1933年春,夫婦倆又赴北京定居。在北京,宋以蓮做私人鋼琴教師,江希張則著手完成心中多年夙願——重寫《四書白話解說》。

重編舊書

江希張舊照
江希張舊照
原來,江希張從國外回來后,參照自己留學時的所見所感所學,對比了古今中外的科學和哲學,覺得自己幼時和人共同完成的那部《四書白話解說》在很多觀點上純屬誤己害人,便立志重寫一部。在妻子的支持下,江希張一門心思撲到了重寫《四書白話解說》的工作上,終於在1935年完成了《四書新編》的寫作。

取得成功

《四書新編》的巨大成功,激發了江希張的創作熱情,便打算編寫《五經新編》,還制定了整理其它古籍的詳細計劃。然而,“七七事變”爆發后,華北一些重要的城市相繼淪陷,整理古籍的時機已不復存在。江希張只好放棄計劃,與妻子從上海幾經輾轉到了廣州,過起了顛沛流離逃難生活。
1939年春,應岳父的邀請,江希張痛別愛妻,趕往南非約翰內斯堡任當地華僑報紙《僑聲報》的總編輯,宣傳中國抗戰。
眼看國家破敗凋敝的景象,加上痛失愛妻的愁苦,江希張再次萌發了昔日科技救國的理想,便選擇在上海的一家化工企業當工程師。他把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1949年夏,江希張累倒了,住進了醫院。與郭毓環也就交往了一個月,等他出院時,兩人已是情意綿綿,戀戀不捨了。在親友的撮合下,江希張和郭毓環在普天同慶新中國成立的日子裡舉行了婚禮。
新中國成立后,由於外來的經濟封鎖,許多工廠因缺少原料而瀕於停產的邊緣。江希張便向所在的化工廠廠方建議,挖掘國內資源以代替進口原料,為此,他撰寫了十幾份調查研究報告,發表在相關刊物上,引起了中國化工原料公司領導和專家的重視,並在徵得江希張本人的同意下,調入化工部所屬公司任總工程師。
1956年,因為急需像江希張這樣的高級專業人才,中國輕工業部與化工部多次協商,將江希張調到了上海工業設計院任總工程師。文革時受到迫害,因開批鬥會常常罰跪,給他的腿部造成殘疾。江希張在設計院一直呆到了離休,期間,他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了新中國工業事業的建設上。他在完成規定的科研項目之餘,還應邀在全國各地做學術報告百餘次,擔任數十種專業書籍的校審和顧問,是化工界和輕工業界享有盛譽的高級專家。利用自己通曉英、法、俄等七八種外文的專長,江希張還利用業餘時間翻譯了著名化工學術專著《精油》,在我國化工界一直廣為流傳。
2004年初春去世,享年9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