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克薩斯的巴黎
1984年維姆·文德斯執導的美國電影
徠《德克薩斯的巴黎》是維姆·文德斯執導的電影,由哈利·戴恩·斯坦通、娜塔莎·金斯基等主演,於1984年5月14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歷經感情挫折、獨自在荒野中流浪的男人重回文明世界,與兒子團聚,並試圖找回妻子、重建家庭的故事。
《德克薩斯的巴黎》海報
到了達特家以後,特拉維斯逐步適應了文明的生活,也漸漸學會和兒子亨特相處。但是他始終不肯透露他和妻子簡發生了什麼事。從沃特的妻子安妮口中,特拉維斯得知了簡的下落,於是帶兒子開車前往德州,在一家銀行門口等待妻子。簡出現后又走了,特拉維斯跟蹤她到一棟老舊的建筑前。那是一家提供情色服務的俱樂部。他走進那裡,來到一個小房間,房間一面是門,兩面是牆,一面是鏡子。男人、女人分坐房間兩側,中間用鏡子隔開,男人通過打電話與女人聊天。鏡子是半透明的,男人可以看到女人那邊,但是女人看不到另一邊。他的妻子就在這裡工作,陪人聊天或是做其它的事。特拉維斯坐在鏡子的一邊,而毫不知情的簡坐在另一邊。他開始詢問古怪的問題,簡開始覺得不對勁。可她看不到鏡子對面,只能看見自己。特拉維斯不知該怎樣面對妻子,放下電話不告而別。
特拉維斯把兒子送到旅館,然後,再次去找簡。特拉維斯將過去的事當成是別人的故事娓娓道來:有一對年齡懸殊的夫妻,他們深愛彼此,如膠似漆。丈夫太愛妻子,寧願不出去工作,天天守著她。然而,丈夫的愛令妻子窒息,她一心想要離開,而他妒火中燒,把妻子綁在火爐邊便沉沉睡去。半夜醒來時,他發現家裡失火,趕忙尋找妻兒,但妻子已經帶著兒子離開。這時他心中一片空白,只是漫無目的地跑著,跑著,跑出文明的疆界。
終於,簡認出了特拉維斯。他告訴妻子兒子所在旅館的住址,讓他們母子團聚,自己則悄悄地走了。
演員表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哈利·戴恩·斯坦通 | 特拉維斯·亨德森 | |
娜塔莎·金斯基 | 簡·亨德森 | |
迪恩·斯托克維爾 | 沃特·亨德森 | |
奧蘿爾·克萊芒 | 安妮·亨德森 | |
亨特·卡森 | 亨特·亨德森 | |
伯哈特·維奇 | 厄爾默醫生 | |
山姆·貝瑞 | 加油站服務員 | |
Claresie Mobley | 汽車租賃的業務員 | |
Viva | 電視里的女人 | |
Socorro Valdez | 卡梅莉塔 | |
Edward Fayton | 亨特的朋友 | |
Justin Hogg | 亨特·亨德森(3歲) | |
Tom Farrell | 尖叫的人 | |
約翰·勞瑞 | 斯萊特 | |
Jeni Vici | 斯特雷奇 | |
Sally Norvell | 穿護士服的女人 | |
Sharon Menzel | 喜劇演員 | |
The Mydolls | 在排練的樂隊 | |
Brandy Tipton | 亨特的女朋友 |
職員表
製作人 | Pascale Dauman、Anatole Dauman、 Don Guest、Chris Sievernich |
導演 | 維姆·文德斯 |
副導演(助理) | 克萊爾·丹尼斯 |
編劇 | 山姆·夏普德、L.M. Kit Carso |
攝影 | 羅比·穆勒 |
配樂 | 萊·庫德 |
剪輯 | Peter Przygodda |
選角導演 | Gary Chason |
美術設計 | Kate Altman |
造型設計 | Karoly Balazs |
服裝設計 | Birgitta Bjerke |
聲音部門 | Douglas Axtell、Hartmut Eichgrün、Lothar Mankewitz、Jean-Paul Mugel |
德克薩斯的巴黎 | 特拉維斯·亨德森 演員 哈利·戴恩·斯坦通 處於精神和肉體雙重崩潰邊緣的男人。曾有過年輕美麗的妻子和可愛的兒子,可他那瘋狂的愛令妻兒遠離他,他們在一場大火中消失了。於是他自我放逐,獨自行走荒漠中。在瀕死之際被人救起后隨弟弟重返文明世界,並見到了已經漸漸長大的兒子。為了彌補當年的錯誤,他帶著關於妻子的線索,和兒子踏上了尋找之路。 |
德克薩斯的巴黎 | 簡·亨德森 演員 娜塔莎·金斯基 在休斯頓一家色情俱樂部工作的美麗女人,特拉維斯的妻子。與特拉維斯彼此深愛著對方,但是丈夫因愛成狂,她只得逃跑,然後把兒子交給丈夫的弟弟撫養並按月寄撫養費。四年後,她與曾經深愛的人以奇特方式“相見”了。 |
德克薩斯的巴黎 | 亨特·卡森 演員 亨特·亨德森 特拉維斯和簡的兒子,3歲時與父母分離,被叔叔和叔母收養,所以一直把沃特和安妮當成親生父母。當特拉維斯突然闖進他的生活時,他很難接受這個舉止古怪的人就是自己的父親。 |
德克薩斯的巴黎 | 沃特·亨德森 演員 迪恩·斯托克維爾 特拉維斯的弟弟,廣告畫師。在特拉維斯神秘失蹤后負責撫養其子亨特。四年後,得知特拉維斯在德克薩斯某地被發現后,急忙趕去把迷足的哥哥帶回家,而且努力促進特拉維斯和亨特加深感情。 |
德克薩斯的巴黎 | 安妮·亨德森 演員 奧蘿爾·克萊芒 沃特·亨德森的妻子,和丈夫一起撫養亨特並視如己出。當特拉維斯試圖與亨特培養感情時,她很擔心這父子倆的團聚最終會讓自己失去一手養大的兒子。 |
電影原聲帶 | |
---|---|
1.《Paris, Texas》 2.《Brothers》 3.《Nothing Out There》 4.《A Canción Mixteca》 5.《No Safety Zone》 6.《Houston in Two Seconds》 7.《She's Leaving the Bank》 8.《On the Couch》 9.《I Knew These People》 10.《Dark Was the Night》 | 作曲:萊·庫德 發行時間:1989年3月14日 德克薩斯的巴黎 |
• 文德斯為了拍開頭的沙漠場景,跑遍了美國和墨西哥的全部邊境,終於在德克薩斯州找到一個叫“魔鬼墳地”的地方作為拍攝地。
• 文德斯對公路的喜愛,使得該片花了很大一部分片幅描繪沿途的景觀,原本他想要拍一部從阿拉斯加縱貫北美洲到德克薩斯州的電影。不過編劇告訴他“你可以在德州發現美國全部”,而事後他同意這點。他在拍攝該片時也用相機捕捉了美國西部的風貌,並有攝影集問世。
• 關於影片結尾,編導們曾討論過是否安排一個重建家庭的結局,編劇薩姆傾向於讓亨特隨特拉維斯走,演員們也同意,特別是男主演斯坦通很希望一家三口能團聚,反對影片最後男主人公獨自離開的安排,差點拒絕拍攝結尾。導演文德斯向他解釋,主人公之所以是個英雄,是由於他做了有英雄氣概的努力——認清了自己的真實目的。最終,斯坦通同意了導演的意見。
• 實際上,除了電影公映時的結局以外,導演還用超8毫米膠片拍了一個簡與亨特團聚的結局,以特拉維斯觀看這段超8毫米影片而告終,表現簡母子一起生活,暗示簡、亨特準備與特拉維斯相見。但是,最後這一段情節被剪掉了,因為文德斯認為以特拉維斯離去來結束全片,所體現的意久更為重要、真實。
• 連續性:亨特在San Bernadino給沃特和安妮打電話,他使用的應該是一部對方付費電話(可以看到特拉維斯在簡單地教他如何使用這種電話)。然而,當畫面切回到家中回複電話的沃特時,他同時在線與亨特對話,但始終沒有提到他是否需要為這個電話付費。
• 事實錯誤:片尾字幕有一個拼寫錯誤,導演助理Assistant Director被拼寫成了Assistant Diretor。
• 角色造成的錯誤(有可能是影片製作者有意為之):Terlingua小鎮在德克薩斯州的西部,而不是沃特在電影開始時說的南部。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備註 | |
1984年 | 第37屆戛納電影節 |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維姆·文德斯 | 獲獎 |
主競賽單元-費比西獎 | 維姆·文德斯 | 獲獎 | ||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 維姆·文德斯 | 獲獎 | ||
1985年 | 第42屆美國金球獎 | 影類-最佳外語片 | 《德克薩斯的巴黎》 | 提名 |
第38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影片 | 《德克薩斯的巴黎》 | 提名 | |
電影獎-最佳導演 | 維姆·文德斯 | 獲獎 | ||
電影獎-最佳劇本-改編 | 山姆·夏普德 | 提名 | ||
電影獎-最佳配樂 | 萊·庫德 | 提名 | ||
第10屆法國凱撒獎 | 最佳外國電影 | 維姆·文德斯《德克薩斯的巴黎》 | 提名 | |
第35屆德國電影獎 | 銀質電影獎-傑出故事片 | 《德克薩斯的巴黎》 | 獲獎 | |
第29屆義大利大衛獎 | 雷內·克萊爾獎 | 維姆·文德斯 | 獲獎 | |
大衛獎-最佳外國電影 | 《德克薩斯的巴黎》 | 提名 |
製作公司 | 1.Road Movies Filmproduktion[德國] 2.Argos Films[法國] 3.Westdeutscher Rundfunk(WDR)[德國] 4.Channel Four Films[英國] 5.Pro-ject Filmproduktion[德國] |
發行公司 | 1.Primer Plano Film Group S.A.[阿根廷](1999) 2.marketing-film[德國](1999) 3.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美國](1999) 4.SBP[阿根廷](1999) 5.Kinowelt Home Entertainment[德國](2005)(DVD) 6.Argos Films[法國](1984)) 7.Madman Entertainment Pty. Ltd.[澳大利亞](2001)(DVD) 8.Look Vídeo[巴西] 9.Argos Films[法國](1984) 10.ELKE[希臘](1984) 11.Lii-Filmi(1984) 12.Sandrew Film & Teater(1984) 13.錨灣娛樂(英國)有限公司 [英國](2002)(DVD) 14.Axiom Films [英國] (2008) (UK) (DVD) 15.Criterion Collection (2010)(DVD) 16.Palace Video Ltd.(1984) 17.Ripley's Home Video(2005)(DVD) 18.Sandrew Metronome Distribution Finland[芬蘭](2009) 19.Sandrews [瑞典](2009) 20.Yleisradio (YLE) [芬蘭](1989) 21.Roadshow Home Video [澳大利亞](1986) 22.A-Film Home Entertainment [荷蘭](2006)(DVD) 23.Musidora Films S.A. [西班牙] (1989) 24.Emerald [阿根廷](2010)(DVD) 25.Palace Pictures [英國](1984) 26.Tamasa Distribution(2014) 27.A Contracorriente Films (2016) 28.Leopardo Filmes (2017) 29.Eye Film Instituut(2013) 30.StudioCanal(2013)(Blu-ray)(DVD) 31.StraDa Films(2016) 32.Hrisma Video(1985) 33.Leader Music(2012)(DVD) 34.Levné Knihy(2008)(DVD)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法國 | 1984年5月19日(戛納電影節) |
法國 | 1984年9月19日 |
加拿大 | 1984年9月14日(多倫多電影節) |
比利時 | 1984年10月4日 |
丹麥 | 1984年10月5日 |
葡萄牙 | 1984年10月25日 |
瑞典 | 1984年11月2日 |
美國 | 1984年11月2日 |
瑞典 | 1984年11月2日 |
荷蘭 | 1984年11月8日 |
義大利 | 1984年12月5日(都靈首映) |
義大利 | 1984年12月6日 |
芬蘭 | 1984年12月21日 |
西德 | 1985年1月11日 |
愛爾蘭 | 1985年1月25日 |
阿根廷 | 1985年2月14日 |
澳大利亞 | 1985年2月28日 |
烏拉圭 | 1985年9月5日 |
日本 | 1985年9月7日 |
匈牙利 | 1985年12月5日 |
日本 | 1985年(東京國際電影節) |
韓國 | 1987年8月29日 |
哥倫比亞 | 1988年 |
西班牙 | 1989年1月18日 |
希臘 | 2003年8月1日(重映) |
希臘 | 2003年10月7日(歐洲電影節) |
希臘 | 2006年11月18日(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 |
保加利亞 | 2007年3月6日(索菲亞國際電影節) |
日本 | 2007年6月10日(宮崎駿電影節) |
捷克 | 2009年3月27日(菲比奧電影節) |
荷蘭 | 2013年5月23日(重映) |
美國 | 2014年1月14日(紐約猶太電影節) |
以色列 | 2014年7月12日(耶路撒冷電影節) |
法國 | 2014年7月16日(重映) |
波蘭 | 2014年7月25日(新視野電影節) |
荷蘭 | 2014年9月14日(海洋電影節) |
中國台灣 | 2014年11月20日(台北金馬影展) |
德國 | 2015年(柏林電影節) |
西班牙 | 2016年1月25日(馬德里重映字幕版) |
西班牙 | 2016年1月28日(巴塞羅那重映字幕版) |
波蘭 | 2016年10月26日(美國電影節) |
葡萄牙 | 2017年2月16日(重映) |
劇照
該片正如片名隱喻的那樣,是一部結合了美國和歐洲兩種電影文化的作品。它既符合大眾口味,又有較高的藝術品位;像一部美國情節劇片,又不是單純的情節劇,而是銘刻了歐洲“作家電影”的印記。該片不完全符合好萊塢的故事模式,它情節鏈鬆散,缺乏跌宕起伏,沒有大團圓結局,敘事結構也有不平衡之處。但是,該片具有完美統一的藝術風格,鏡頭節奏從容、舒緩,首尾呼應;音樂深沉典雅;敘事流暢,充分體現了導演獨特的藝術個性。(電影評介》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