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通史

中國戲曲通史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圖書信息


作 者:張庚,郭漢城 主編
出 版 社:中國戲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7-9-1
版 次:1
頁 數:全三冊
字 數:890000
印刷時間:2007-9-1
開 本: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104026785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所述,始於戲曲的起源與形成,止於鴉片戰爭前後,全面系統地敘述了中國古代戲曲劇種、戲曲文學和戲曲舞台藝術發展的歷程;通過探討古代戲曲與各個不同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關係,總結戲曲發展的規律,為今天的戲曲工作者提供借鑒.全書共四編:第一編,戲曲的起源與形成;第二編,北雜劇南戲;第三編,崑山腔與弋陽諸腔戲。第四編,清代地方戲。本書版本採用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修訂版。

作者簡介


張庚(1911~2003),湖南長沙人,戲劇理論家、教育家、戲曲史家。
郭漢城(1917~ ),浙江蕭山人,戲劇理論家、劇作家。

目錄簡介


編寫說明
修訂說明
再版說明
第一編 戲曲的起源與形成
第一章 戲曲的起源
第一節 古代歌舞與古優
第二節 角抵戲與參軍戲
第二章 戲曲的形成
第一節 從廟會到瓦舍
第二節 宋雜劇與金院本
第二編 北雜劇與南戲
(公元十二世紀至十五世紀的戲曲)
第一章 綜述
第一節 本時期內戲曲發展的概況
第二節 北雜劇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節 南戲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章 北雜劇的作家與作品
第一節 北雜劇作家與作品概述
第二節 關漢卿及其作品
第三節 王實甫的《西廂記》
第四節 馬致遠的作品
第五節 紀君祥的《趙氏孤兒》
第六節 康進之的《李逵負荊》
第七節 無名氏的《陳州米》
第三章 南戲的作家與作品
第一節 南戲作品概述
第二節 《白兔記》
第三節 《拜月亭記》
第四節 高則誠的《琵琶記》
第四章 北雜劇與南戲的舞台藝術
第一節 概 述
第二節 北雜劇的音樂
第三節 北雜劇的表演
第四節 北雜劇的舞台美術
第五節 南戲的音樂
第六節 南戲的表演
第七節 南戲的舞台美術
第三編 崑山腔與弋陽諸腔戲
(公元十四世紀中葉至十八世紀初葉的戲曲)
第一章 綜述
第一節 本時期內戲曲發展的概況
第二節 崑山腔的產生、興起與發展
第三節 弋陽腔的形成、發展與演變
第二章 崑山腔的作家與作品
第一節 崑山腔的作家與作品概述
第二節 湯顯祖及其“四夢”
第三節 沈璟及其作品
第四節 李玉的作品
第五節 李漁的戲曲作品與理論
第六節 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第七節 洪升及其《長生殿》
第三章 弋陽諸腔作品
第一節 弋陽諸腔作品概述
第二節 《破窯記》
第三節 《金貂記》
第四節 《珍珠記》
第五節 《荔鏡記》
第四章 崑山腔與弋陽諸腔戲的舞台藝術
第一節 概 述
第二節 崑山腔的音樂
第三節 崑山腔的表演
第四節 崑山腔的舞台美術
第五節 弋陽諸腔的音樂
第六節 弋陽諸腔的表演藝術
第七節 弋陽諸腔的舞台美術
第四編 清代地方戲
(公元十七世紀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戲曲)
第一章 綜述
第一節 本時期戲曲發展概況
第二節 地方戲的興起與發展
第三節 昆弋諸腔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章 清代地方戲作品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雷峰塔》
第三節 《黃金印》
第四節 《綴白裘》中的地方戲曲劇本
第五節 楚曲《祭風台》
第三章 清代地方戲的舞台藝術
第一節 概 述
第二節 清代地方戲的音樂(上)——多種戲曲聲腔的出現
第三節 清代地方戲的音樂(下)——板式變化結構體系的形成
第四節 清代地方戲的表演(上)——多種腳色體制的全面發展
第五節 清代地方戲的表演(下)——綜合性表演形式的進一步戲劇化
第六節 清代地方戲的舞台美術
第七節 宮廷戲曲的舞台美術

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綜 述
第一節 本時期內戲曲發展的概況
明初至清中葉,即從十四世紀中葉至十八世紀初葉,我國戲曲藝術又經歷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北雜劇漸趨衰落的同時,南戲卻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起初是南戲各種聲腔的並列競爭與交流發展,隨後是崑山腔與弋陽諸腔戲的崛起盛行和流布演變。新興的崑山腔和弋陽諸腔戲,繼承了南戲的傳統,又吸收了北雜劇的成果,在戲曲演出舞台上,開創了以南曲為主的傳奇時代。它們的成就,代表了這一新的歷史時期我國戲曲藝術發展的高峰。在這三百五十多年的戲曲發展過程中,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