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張庚的結果 展開

張庚

當代戲劇學家

原名姚禹玄,生於1911年1月22日,湖南長沙人。中國戲劇理論家、教育家、戲曲史家。1934年參加左翼劇聯,開始從事戲劇活動。在將近半個世紀的編輯、教學、研究和領導戲劇運動的實踐中,撰寫了大量有關戲劇藝術和戲劇運動的評論、講稿、報告、論文和專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他全力投身於戲曲革新工作,認真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對編演現代戲、新編歷史劇和整理改編傳統劇目等進行了深入探討和有益的實踐。他對表演、導演、音樂都有較深的修養。論著有《中國戲曲通史》、《戲曲藝術論》等。

工作經歷


1932年,張庚在武漢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武漢分盟工作,1934年在上海任劇聯常委,抗日戰爭爆發后,組織蟻社流動演劇隊進行抗日宣傳活動。1938年到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1939年發表的論文《話劇的民族化與舊劇的現代化》,由於較早接觸話劇向戲曲學習和戲曲改革的問題,引起戲劇界的注意。解放戰爭期間,任東北魯迅文藝學院副院長兼文工團四團團長。1950年任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1952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后又兼任中國戲曲學院院長。

個人影響


張庚
張庚
1953年調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以後,便全力投入戲曲革新工作。他的論著,有的放矢,切中時弊,都是針對各個時期戲曲創作和戲曲改革運動 的實際有感而發的。他注意深入基層,同劇作者、演員和劇團保持經常的密切的接觸,有較豐富的舞台實踐經驗,對表演、導演、音樂和舞台美術等都有較精深的修養。曾先後到蘇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印度和羅馬尼亞等國考察,通過中外各種不同藝術的比較,科學地把握和總結戲曲藝術規律。他重視戲曲發展歷史的研究,主張研究戲曲理論必須先研究戲曲史。他與郭漢城共同主編的《中國戲曲通史》(1981年),通過古代戲曲與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關係,探索戲曲發展規律,並以戲曲史上的經驗教訓作為今天戲曲工作的借鑒。這部著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出了新的探索和突破。特別是把戲曲作為綜合藝術的整體,追本溯源,探流述變,在戲曲史研究專著中,獨具功力。
在他的戲曲理論專著《戲曲藝術論》(1980年)中,從戲曲史的角度考察了戲曲文學、表演、導演、音樂和舞台美術的形成、發展,從美學上總結了中國戲劇文化的特殊規律,並結合北雜劇和崑曲興衰的歷史經驗,明確提出了戲曲藝術必須順應時代不斷革新的要求。他的主要著作還有《戲劇藝術引論》(1942年)、《論新歌劇》(1958年)、《論戲曲表現現代生活》(1958年)、《張庚戲劇論文集》(1981年)等。他通過戲曲教育和戲曲革新實踐,培養了一批戲曲研究工作者和戲曲創作人員,為繁榮社會主義戲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歷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東北魯迅文藝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戲曲學院院長,《戲劇報》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生平年表


1911年1月22日生於湖南長沙。
1927年畢業於楚怡學校,後進入武漢黃埔七分校。由於大革命失敗,當年秋考入上海勞動大學讀書。
歌劇《白毛女》
歌劇《白毛女》
1931年在武漢參加左翼劇聯武漢分盟的活動。並創辦《煤坑》雜誌。
1932年在上海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工作。
1933年到上海任左翼劇聯總盟常委,主管宣傳工作,並創辦《生活知識》、《新知識》、《新學識》等刊物。
1934年參加中國共產黨,並擔任左翼劇聯常委。在此期間,編輯《生活知識》等刊物,撰寫戲劇理論文章,並根據梅里美小說改編了話劇《秋陽》。
193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戲劇理論著作《戲劇概論》,初步建構了自己的戲劇理論框架。
抗日戰爭爆發后,張庚率“蟻社流動演出隊”沿長江西上到江蘇、湖北等地進行抗日宣傳活動。
1938年到達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魯藝工作團團長等職務,並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戲劇組織中擔任負責工作。
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張庚率隊到農村開展秧歌運動,並參與組織了《白毛女》等新歌劇的創作。
1946年赴東北解放區任東北魯藝副院長兼魯藝文工四團團長,編輯《人民戲劇》月刊。
1949年到北京參加第一次文代會,被選為中華全國戲劇工作者協會副主席。
1991年開始享受政府特別津貼。
2003年9月23日病逝,享年93歲。

戲曲成就


推動戲劇運動的發展
中國戲曲
中國戲曲
張庚早年曾翻譯過德國唯物主義藝術史家格羅塞的《藝術的起源》中部分章節,並從事戲劇創作和導演的藝術實踐。他參加過《保衛蘆溝橋》等劇本的集體創作,改編、創作過 話劇《秋陽》、歌劇《異國之秋》、《永安屯翻身》等,還導演過多部話劇、歌劇,寫過不少有關戲劇的文章,及時總結了戲劇運動的經驗,推動了戲劇運動的發展。闡述個人觀點
張庚強調,創作、評論都要為讀者和觀眾著想,他在30年代的一篇評論中指出:“真正的批評應當是為讀者——觀眾來解釋著作品的內容,它成功的原因,或者它之所以不能達到最崇高的境界的原因等等。”針對當時劇運內部和群眾理論水平不高的情況,他致力於戲劇基本理論的研究和普及,並綜合藝術的特點闡述了劇本、演員、導演、舞美、音樂等各個部門在戲劇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戲劇與觀眾的密切關係,強調了演出的藝術完整性。1942年在延安出版的《戲劇藝術引論》對這些理論問題做了更為深入和詳細的闡述。

民族戲劇形式


張庚重視民族戲劇遺產和民族戲劇形式。他在1939年寫的《話劇民族化與舊劇現代化》一文,對此進行了系統的總結。他主張:“要徹底轉變過去話劇洋化的作風,使它完全適合於中國廣大的民眾”,“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方向就是大眾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繼續深入探討了話劇民族化的問題。張庚是中國最早介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人。他尊重民族藝術傳統,注意洋為中用,反對片面理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他對戲曲史的研究卓有成就,也是中國話劇史最早的研究者之一。1954年《戲劇報》連載了他的《中國話劇運動史初稿》,論述了中國話劇形成的歷史原因和特點。他認為中國話劇的產生,並不是把某種外國的戲劇形式簡單地運輸到中國來的結果;也不是由於當時人們主觀追求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因而在中國發生的一種特殊現象,而是在舞台上表現新生活的強烈要求的實現。幾十年來,張庚一面研究戲劇創作中的實際問題,一面通過這些研究總結中國戲劇體系的特點,在他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劇詩”說理論。

突出事迹


《張庚文錄》
《張庚文錄》
《張庚文錄》
張庚在複雜的鬥爭中,宣傳貫徹黨的路線,發展壯大革命的戲劇隊伍。這期間,他與洪深夏衍於伶、凌鶴、章泯等一起,進行集體創作,他根據梅里美小說改編的話劇《秋陽》在上海和其他城市演出,引起強烈反響。他還輔導工人、學生演戲,編輯《生活知識》等刊物,並撰寫理論、評論文章,他對洪深等作家作品的評論,對左翼戲劇團體演出的評論,都因其中肯、深刻,而在戲劇運動中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從這時起,他就關注民族戲曲,撰寫文章對民族民間戲劇給以高度評價。
1942年他發表的總結秧歌運動經驗的文章,受到毛澤東同志的稱讚。這期間他提出了對戲劇工作具有長久指導意義的“話劇民族化與舊劇現代化”的主張;出版了《戲劇藝術引論》,這部著作以開闊的視野吸納外國戲劇的創作經驗和理論成果,並密切結合中國戲劇的實際,闡述了戲劇藝術的一些根本原理,在培養戲劇幹部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了貫徹黨的戲曲改革的方針,中國戲曲研究院受文化部的委託舉辦了兩屆戲曲劇目工作會議和三屆演員講習會。張庚同志領導研究院的同志,深入調查研究,與戲曲藝人緊密結合,貫徹黨的“把馬列主義交給藝人”的指示,抵制“左”的錯誤思想傾向,使戲曲改革工作取得積極成果。這期間張庚同志發表許多有重大學術價值的文章。根據黨的“三並舉”的戲曲劇目政策,張庚同志闡述了整理改編傳統戲、創作歷史劇和現代戲的實踐中所提出的理論問題,並進而探討藝術的規律。在汲取前人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劇詩”說,在理論界和實踐中引起廣泛影響,對中國戲曲發展和戲曲理論建設做出重大貢獻。與此同時,張庚同志還撰寫了《中國話劇運動史》及《中國話劇運動大事編年》,為話劇史研究做了開拓性的工作,發表了多篇研究總結中國民族新歌劇及發展道路的文章。
五十年代以後,張庚同志還出版了《論新歌劇》、《論戲曲表現現代生活》、《張庚戲劇論文集》、《戲曲藝術論》等著作。他一生主要著述集為《張庚文錄》七卷,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出版。
張庚不僅是一位富有創見的理論家,而且是學科建設卓越的設計者和組織者。他提出了藝術研究分為資料——志書——史——論——批評不同層次及互相結合的構架與方法,並將其付諸實踐。他在主持中國戲曲研究院研究工作期間,即組織、主持編輯了《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戲曲選》和各種戲曲研究資料,並組織了《中國戲曲史》和《中國戲曲概論》的集體寫作。在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領導期間,張庚主持了《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卷》的編纂,與郭漢城同志共同主編了《中國戲曲通史》、《中國戲曲通論》,主編了《當代中國戲曲》、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國戲曲志》。這些集體項目建構了中國戲曲理論的基本框架,對戲曲研究來說是奠基性的、承前啟後的重大工程,在這些工程中都凝聚著張庚同志的心血和智慧。
張庚在擔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和中國戲曲學院領導期間,多次舉辦了戲曲史論進修班、研究生班,建立戲曲專業高等教學體制,並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招收研究生。在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領導期間,他主持成立了研究生部,併兼任研究生部主任,指導碩士、博士研究生,為藝術科研人才的培養打下重要基礎。他還關心支持中國戲曲學院的教學工作,親自領導了中國戲曲表演教學體系教材的編寫。
張庚的貢獻不僅表現在文章和著作上,他的治學態度和治學道路同樣是巨大的精神財富。
張庚自三十年代起,就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並努力運用於中國戲劇發展的實踐。他一貫重視調查研究,重視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重視向戲曲演員學習,重視理論創新,在他和其他老同志的領導和影響下,從中國戲曲研究院到中國藝術研究院,形成了良好的學風和學術傳統。由於“左”的思想的干擾,張庚的學術觀點曾多次受到錯誤的批判,“文革”期間,更受到“四人幫”的誣陷和迫害。但張庚同志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在學術上堅持真理,不妥協,不讓步,歷史證明了他的學術品格的高尚和學術觀點的正確。
張庚的晚年仍十分關心祖國文藝事業的繁榮和藝術科研事業的發展,以滿腔熱忱關心、支持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改革、發展。在生病期間,他還殷切關注中國近代戲曲史等課題的立項和完成,希望填補戲曲研究的空白,並關心青年人才的培養。作為黨員領導幹部,張庚一貫以身作則,廉潔自律,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對同志熱情關心,在學術上作風民主,善於發揮群眾的積極性,在道德文章方面都為我們樹立了榜樣。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指導委員會主任,博士學位指導教師,文化部藝術委員會委員,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副組長。
張庚先生在中國戲曲理論研究方面做了許多努力。他先後開辦了中國戲曲理論班,組織建設研究生部,培養了大批中國戲曲理論幹部,為中國戲曲理論研究做了許多基礎工作。
七十多年來,他與革命的戲劇事業共命運、同呼吸,為民族的戲劇事業獻出畢生精力和全部熱忱。他密切結合戲劇發展各個階段的實際狀況,發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戲劇人才,在戲曲、話劇、歌劇等各個領域,在戲劇史和戲劇理論研究、戲劇批評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主要著作


書籍
《中國戲曲通史》
《中國戲曲通史》
《中國戲曲通史》
1、《戲劇概論》,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36年 2、《戲劇藝術引論》,延安解放出版社出版,1942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再版,1980年
3、《話劇民族化與舊劇現代化》
4、《新歌劇論》,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1958年
5、《論戲曲表現現代生活》,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1958年
6、《戲曲藝術論》,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1980年
7、《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8、《戲曲選》
9、《中國戲曲通史》(與郭漢城共同主編)
10、《中國戲曲藝術概論》
11、《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卷》
12、《當代中國戲曲》
13、《中國戲曲志》
14、《秧歌劇選》,選編,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1971年 戲劇
1、《秋陽》,話劇,1934年
2、《保衛蘆溝橋》,話劇,1937年,與夏衍、阿英、鄭伯哥、宋之的等17人集體創作
3、《永安屯翻身》,秧歌劇,1947年
4、《山花紅似火》,歌劇,1962年
戲劇家張庚
戲劇家張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