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套

血管套

所謂血管套,是指發生腦炎時,腦血管呈局灶性充血,小靜脈中有血栓形成,血管周圍間隙中呈現細胞反應,有淋巴細胞和膠質細胞集聚(這些細胞主要是從血管中滲出的,還有一部分可能是由血管外膜增生而來),這些細胞包繞血管,形成血管套。

縫合


1.遊離組織移植時,由於移植組織的血管蒂太短,與受區血管之間有缺損,不能用遊離血管或血管移位來克服缺損者。
2.損傷的血管清創后,或腫瘤侵犯的血管切除后造成的缺損,不能用遊離血管或血管移位來克服缺損者。

手術禁忌


用自體靜脈移植修復動脈缺損,由於動脈壓力大,恢復血流后,在動脈壓力的影響下,靜脈可能伸延一定的長度,約為缺損長度的10%~15%,在移植靜脈一端的縫合業已完成,為縫合另一端而修剪血管時,應將此因素考慮在內。如動脈缺損3cm,則移植靜脈的合適長度為2.6~2.7cm,以免移植靜脈過長,恢復血流后,造成血管扭曲。

手術步驟


正在接合的血管套
正在接合的血管套
在動脈近斷相隔120度位穿過外膜及肌層各縫一針(共3針)。再在遠斷端與近端縫線相對應位置穿過全壁層各縫合一針。(圖3、4) 把被套入血管斷端送入套入血管端,拉緊縫線,打結,即完成血管套疊縫合。(圖5、6)

手術前準備


1.供給血管必須是正常的,外徑應與接受血管相仿,不能相差太大,並且要能提供足夠的長度。
2.供給血管切除后,應引起供區的血液循環障礙(缺血或瘀血)。
3.一般說來,動脈缺損用動脈移植重建,靜脈缺損用靜脈移植重建。但臨床實踐占,因動脈深在,數量少,而且有的動脈切除後會引起某些區域的供血不足。相反,靜脈位置淺表,數量多,容易尋找,淺表靜脈切除一段,多不引起迴流障礙。因此,顯微外科手術時,常用自體靜脈移植來修復靜脈和動脈缺損。
4.可供移植的自體靜脈有大隱靜脈、小隱靜脈、頸外靜脈、頭靜脈、貴要靜脈、足背靜脈及手背靜脈等。大隱靜脈、小隱靜脈及頸外靜脈的主幹太粗大,不大適用於小血管缺損的修復,一般多選用這些靜脈的分支。這些靜脈分支的外徑大小合適,管壁較薄,它們和上肢淺靜脈及足背、手背靜脈一樣,是自體靜脈移植常用的取材部位。

手術后護理


1.全身處理 防治休克。血容量不足應及時補充,注意尿量及其性質,如有血紅蛋白尿、少尿、無尿等腎功能障礙和水、電解質平衡失調等情況,都應及時糾正。
2.保護肢體 注意保護傷肢,避免受壓、溫度變化、潮濕、擦傷、感染及有刺激性的外敷藥等。傷肢 宜保持水平位,或稍低於心臟平面約13cm的稍下垂位,並用一支架撐起被子,以免傷肢受壓,有助於動脈血供給。如有明顯水腫,則可每天略為抬高一定時間。局部絕對不可使用熱敷加熱或冷敷降溫,因加熱、降溫反可增加組織的損傷並加重代謝的紊亂。肢體保持於室溫最為安全。
3.觀察血運 正常供血時,傷肢皮膚溫暖而紅潤,毛細血管充盈良好,腫脹不重。靜脈血栓時,肢體腫脹加劇、發涼、發紫;動脈血栓時,肢體蒼白、乾枯。如發現上述情況,應及時作出診斷,及早進行手術探查。但術后常有動脈陣發性痙攣現象,應與動脈血栓鑒別,查明原因後進行處理。疼痛、寒冷等因素均可引起血管痙攣,應及時解除。還可用血管解痙藥物以及交感神經節或動脈周圍神經的阻滯療法。如缺血現象仍不好轉,即應探查。
4.處理腫脹 手術后可有不同程度的腫脹,應排除靜脈血栓的可能。腫脹明顯者,可間斷抬高傷肢。如肢體腫脹很嚴重,則需作減低張力的切口,縱行切開皮膚和深筋膜,以改善血運;也可用粗注射針頭穿刺引流,但不如切開徹底。減張后要防止傷口感染。
5.預防感染 感染最常造成繼發性出血和血栓形成。因此,除了徹底清創外,術后應給足量的抗生素,通常繼續用藥1周左右。

注意事項


1.血管斷端分離的長度要合適,過短時血管縫線處張力過大,必致失敗。在端端吻合時,有時須將血管上、下段適當分離並結紮、切斷某些側支,但不能切斷股深、旋股或肱深等比較重要的動脈。如果張力還很大,寧可採用血管移植以重建血運,也不可勉強進行端端吻合術。血管移植也不可過長,不然血管將曲折而阻礙血流。同時,吻合時尚須注意使血管的縱軸一致,避免血管扭轉。
2.縫線牽拉和結紮要鬆緊適宜,不可過松,以免漏血;更不可過緊,以免造成吻合口狹窄。
3.鬆開血管夾后,遠段的血運即可恢復,表現為肢體的遠段皮膚泛紅、皮下靜脈充盈、毛細血管充盈現象恢復、可觸及動脈搏動、靜脈回血良好等。
如上述現象不出現,或出現一段時間后又消失,即應檢查吻合部及其遠段血管有無阻塞。常見原因有:①吻合技術不完善,使吻合口狹窄或閉鎖;②血栓形成;③血管痙攣。一般先用溫鹽水紗布熱敷,普魯卡因封閉血管周圍,或用2.5%罌粟鹼液濕敷。如短時間內未見顯效,不宜再觀察等待,應及時拆除吻合口縫線探查;用平頭針或塑料管插入血管腔內吸引、沖洗以清除血栓,並注入肝素鹽水或普魯卡因液,以解除血管痙攣。如血流仍不暢通,有血管內膜損傷、外膜嵌入或吻合口狹窄者,應切除吻合部,重新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