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觀音蘭的結果 展開

觀音蘭

觀音蘭

觀音蘭(Tritonia crocata (Thunb.) Ker-Gawl.)鳶尾科多年生草本,球莖扁圓形,外包有黃褐色的膜質包被,根柔軟,黃白色。葉基生,2列,嵌迭狀排列,灰綠色,劍形或條形,略彎曲,穗狀花序排列疏鬆,花生於花序之一側,直立,花橙紅色或粉紅色,花期4-5月,果期6-8月。

觀音蘭喜溫暖、較耐寒,要求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觀音蘭原產非洲南部,目前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觀音蘭花色明亮鮮艷,花期長,所以常常用作園林綠地、草坪、花徑和花帶的布置。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球莖扁圓形,直徑2-2.5厘米,外包有黃褐色的膜質包被;根柔軟,黃白色。葉基生,2列,嵌迭狀排列,灰綠色,劍形或條形,略彎曲,長15-25厘米,寬0.5-1厘米,基部鞘狀,頂端漸尖,中脈不明顯。花莖光滑,上部有2-3個分枝,中、下部有1-2枚莖生葉;穗狀花序排列疏鬆,花生於花序之一側,直立;無花梗;每花下有2枚黃綠色膜質苞片,寬卵形,邊緣略帶紅紫色;花橙紅色或粉紅色,直徑2.5-3厘米;花被管長1-1.2厘米,下部細長,上部漏斗形,花被裂片6,2輪排列,內、外輪花被裂片近於等大,倒卵形,長約2.5厘米,寬約1.3厘米,頂端鈍圓,有時有白色斑點,中脈及爪部顏色較淺;雄蕊長約2厘米,花藥紫褐色,略彎曲,花絲粉紅色,較花藥略長;花柱絲狀,長約2.5厘米,頂端3裂,子房卵圓形,綠色。花期4-5月,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觀音蘭喜溫暖、較耐寒。要求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

分佈範圍


原產非洲南部,目前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

繁殖方法


觀音蘭主要採用球莖進行繁殖,也可採用組織培養。
分球繁殖
觀音蘭一般在春天進行種植,種植時應選擇潮濕但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向陽或稍蔭之處,用球莖按株距20cm,深8cm進行種植。
組織培養
外植體處理:切取球莖時,先用手術刀颳去外層的鱗片,將底部削平,然後放於流水處沖洗0.5h,70%酒精浸泡5~8s,採用升汞二次消毒法:0.1%升汞+1~2滴吐溫-80滅菌6min,無菌水沖洗2次,用無菌刀將消毒后的球莖切成上、中、下3個部分,每個部分切成約1cm×1cm×1cm的小塊,切下的小塊再用0.1%升汞+1~2滴吐溫-80消毒1 min,無菌水沖洗6~8次,接種到培養基(MS+BA 2.0 mg·L-1+NAA 0.5)上。切取根時,先切去老的部分,用含少量洗潔精的水洗凈污垢后,放置在流水處沖洗15min,用70%的酒精浸泡5s,0.1%升汞+1~2滴吐溫-80消毒5min,用無菌水洗5~6次,再截成1~2cm,接種到培養基(MS+BA 0.5+NAA 0.1+2,4-D2.0)上
芽的分化:接種7d后,球莖的上部最早出現芽點,30d后,從上部中分化出的芽長勢良好,分化率為92%,中、下部芽的分化率分別為21%和8%。根接種10d后開始膨大,然後逐漸在切口部位長出白色、緊密的愈傷組織,平均誘導率為82%,將愈傷組織從根上分離後接種到培養基(MS+BA 1.0+NAA0.1)上, 35d后愈傷組織上逐漸分化出綠色小芽點,分化率為87%。
芽的增殖:待上面2種途徑誘導得到的芽長到2cm 左右即可接種到培養基(MS+BA 2.0+NAA 0.1)上進行增殖培養,35 d 后誘導出大量叢生芽,增殖倍數為6.4,芽苗生長健壯。
生根:當叢生芽長到約3 cm高時,將其分割轉入培養基(1/2MS+NAA 1.0+IBA 0.5)上,10 d 開始生根,30d 時每株苗長出4~6 條白色粗壯的根,根尖為黃色,生根率為100%。
煉苗及移栽移:栽前,先將封口膜揭開一半,在人工氣候箱中鍛煉3d,然後將三角瓶移到光照較強的地方,封口膜全部揭去,煉苗3~4d。移栽時,用鑷子小心地把苗從三角瓶中取出,洗凈黏附在根部的瓊脂,種植於已消毒的珍珠岩:蛭石(1:1)的基質中,慢慢地澆透水,移栽后第1個星期蓋塑料膜保濕,成活率為95% 以上。

主要價值


觀音蘭花色明亮鮮艷,花期長,栽培中分櫱多而易管理,群植后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常常用作園林綠地、草坪、花徑和花帶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