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太鎮

泉太鎮

徠泉太鎮,隸屬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 泉太鎮地處東遼縣西部,截至2018年末,泉太鎮戶籍人口16984人。 

清初屬盛京圍場烏魯里圍。清末名羅家街(六馬架子)。1949年,設泉太鄉。1985年,鄉改鎮。 截至2020年6月,泉太鎮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六馬社區。 

2018年,泉太鎮有工業企業3個,規模以上有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6個。

歷史沿革


清初屬盛京圍場烏魯里圍。
清末名羅家街(六馬架子)。
1949年,設泉太鄉。
1985年,鄉改鎮。

行政區劃

2徠011年末,泉太鎮轄六馬1個居民委員會,德豐、德仁、德智、三樹、馬良、六馬、黎明、長西、杏樹、新農、大頂、老營12個村民委員會;下設3個居民小組,58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泉太鎮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六馬社區。 
泉太鎮區劃詳情
六馬社區德豐村德仁村德智村三樹村
馬良村六馬村黎明村長西村杏樹村
大頂村新農村老營村————

地理環境

泉太鎮地處東遼縣西部,東與白泉鎮接壤,南與平崗鎮相連,西與遼寧省西豐縣平崗鎮毗鄰,北與雲頂鎮交界。 轄區面積95.64平方千米。 

人口

2011年末,泉太鎮轄區總人口1762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012人,城鎮化率17%。總人口中,男性9790人,佔55.6%;女性7832人,佔44.4%;14歲以下2013人,佔11%;15~64歲12870人,佔73%;65歲以上2739人,佔1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17000人,佔96.5%;有朝鮮、滿、回、高山等8個少數民族,共622人,佔3.5%。其中朝鮮族497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0%;滿族81人,佔13%。人口出生率13.4‰,人口死亡率7‰,人口自然增長率6.4‰。 
2017年末,泉太鎮常住人口16295人。 
截至2018年末,泉太鎮戶籍人口16984人。

社會事業

2011年末,泉太鎮有文化站1個,企業文化室3個,農村文化大院3個;農村書屋9個,藏書12萬冊;業餘文藝隊伍6個,成員120人。文化行業從業人員6人。學校體育場9個,小廣場5個,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2%。廣播電視管理站1個,設有轉播台;有中央、吉林等電視台的42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0.4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5%。 
2011年末,泉太鎮有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172人,專任教師3人;小學8所,在校生735人,專任教師13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65人,專任教師4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100萬元,比上年增長49.2%。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30%。 泉太鎮村民植樹
2011年末,泉太鎮有各類科技人才12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36人,經營管理人才8人,技能人才56人,農村實用人才26人。 

政府組織


泉太鎮黨委、政府共有4位領導幹部,分別是黨委書記、鎮長周敏帥,人大主席、副書記、紀委書記楊福俊,副鎮長於守權、張東昌。機關幹部62人,其中公務員15名,事業編幹部47名。全鎮機關幹部緊緊圍繞在鎮黨委、政府周圍,同心協力、團結互助,保證泉太鎮政令暢通,是一支富有蓬勃生機和頑強戰鬥力的團隊。

經濟

2011年,泉太鎮財政總收入223萬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萬元,比上年增長10.8%。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200萬元,增值稅150萬元,企業所得稅180萬元,個人所得稅20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2%、2.5%、4.3%、3.9%。 
2011年,泉太鎮耕地面積7.8萬畝,農業總產值3億元,比上年增長20%,實現農業增加值1.3億元。糧食作物以玉米為主,生產糧食5.3萬噸。主要經濟作物有大豆、高粱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1.2萬頭,年末存欄0.4萬頭;羊飼養量400隻,年末存欄200隻;牛飼養量0.2萬頭,年末存欄0.1萬頭;家禽飼養量99萬羽。生產肉類3953噸。累計造林1.6萬畝,林木覆蓋率43.6%。漁業總產值420萬元。大型農業機械10台。 泉太鎮農業種植
2011年,泉太鎮有工業企業18家,職工0.1萬人,工業總產值3.6億元,比上年增長15%,實現工業增加值1.2億元,佔全鎮生產總值的39.3%。 
2018年,泉太鎮有工業企業3個,規模以上有1個。 
2011年末,泉太鎮有商業網點306個,職工1520人。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城鄉集貿市場4個,年成交額1.8億元。 
2018年,泉太鎮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6個。 
2011年末,泉太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42億元,比上年增長10.6%;人均儲蓄0.62萬元;各項貸款餘額0.13億元,比上年增長8.7%。 

交通運輸


2011年,泉太鎮有縣鄉(鎮)級公路9條,總長32.2千米。運輸企業擁有貨運汽車58輛、420噸位;客運汽車36輛、460座位。 

名稱由來


遼源市有很多老年人,至今還都把東遼縣泉太鎮叫“六馬”,很多青年人卻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現簡介如下。
據當地的老人講,清末開荒占草的時候,有姓羅的第六戶人家到這裡開荒種地。在那剛剛開荒占草的時代,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只有六戶人家,都覺得零散居住不安全,不如集中在一起居住好。六家一核計,為了能互相照顧,能在這裡安全的生活,就一塊在今天泉太鎮六馬村二組那裡,蓋了六個馬架子(房),彼此相鄰地住在這個地方。因在這六戶當中羅家來的最早,而在六戶當中有三戶姓羅,姓羅的多,他們就給這裡起名叫“羅家街”。當年羅家街共有六戶人家,有男12人,女9人,共計21口人,是一個不大的開荒的居民點。不久,在他們周圍比較遠的地方,也出現了一些開荒占草的居民點。當時,在這一帶居住的開荒戶用的生活日用品,都得繞山嶺到“大疙瘩”(遼源)去買。而羅家街所處的地理位置,又正是上大疙瘩的必經之路,人們看見在那裡有六個馬架子,就都給他們那裡叫“六馬架子”。
偽滿時,日寇為了掠奪西安地區(遼源)的糧食(高粱、苞米、大豆)和煤炭,修築了從西安到四平的鐵路線,在離六馬架子不遠的地方還建了一個小火車站。後來在火車站附近(今六馬村三組和四組)的人家又漸漸地多了起來,最後形成了一個不大的小街。它就是今天泉太鎮的雛形,人們把這一帶統稱叫“六馬架”。後來偽滿在整頓村屯名稱時,又把“六馬架”改名叫“六馬”了。解放后把這裡改名叫泉太鄉,是東遼縣一個比較大的鄉政府所在地。隨著改革開放形勢的不斷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國家為了活躍農村經濟,大力發展農村小鄉鎮,又把這裡建成今天的泉太鎮了。
泉太鎮小街是泉太鎮人民政府的所在地,有機關、工廠、商店、醫院和學校。在小街上建有十座二層樓房,一座六層樓房和很多的平房。現在全街共有人948戶人家,是開荒占草時的158倍。人口男1370人,女1256人,共計2626口人,是開荒占草時期的125倍。這就是泉太鎮一百年的歷史變遷。
從“六馬架子”到“六馬”,這也有一個全稱到簡稱的過程。至於後來改稱“泉太鄉”,還都有一個除舊圖新的觀念。從小小六馬架到今日泉太鎮,不論怎麼說歷史都不長,也沒有請文人墨客論證。是現在的名好,還是過去的名好,這事也不好說。總之地名可不是來回改的事兒。
泉太鎮
泉太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