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路清真寺

上海的清真古寺之一

浙江路清真寺是上海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於咸豐五年上海地區。浙江路清真寺總面積為1000多平方米,整體建築為典型的伊斯蘭教與中國傳統相結合的建築風格。寺中有石鼓,古樹等景點。

歷史沿革


始建於咸豐五年。同治九年原為外國穆斯林墓地,並建禮拜殿,中外穆斯林開始在此禮拜,時由印度人吳倆目·阿里任第一任“依瑪目”(教長),光緒六年由吳倆目·阿里到河南、湖北等地募集經費翻造建寺。第二任教長是馬子貞阿訇。該寺因失火被毀,於光緒二十六年募捐重建。並沿街建房十餘幢,收租養寺,相沿至今。
民國14年馬子貞去世,由哈德成接任教長,哈在該寺創辦《古蘭經》補習班和開展伊斯蘭教育基金活動。民國30年哈德成阿訇離滬赴滇,此後由劉兆才任教長。
1958年成立清真寺管理小組,同年巴基斯坦納瑪孖洋行委託在滬代理人將該寺房地產契約、帳冊移交給上海市清真寺管理委員會(上海市伊斯蘭教協會前身)。政府於1955年、1965年先後二次撥款給該寺大修。
“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宗教活動,房屋被佔用。1980年落實政策,清真寺歸還上海市伊斯蘭教協會。1987年房產全部交該會管理。

規模建制


該寺坐東朝西,磚瓦結構,內設禮拜大殿可容百餘人,有水房(沐浴室),教長室,講經堂,教長卧室等,後花園有墳地。

建築特點


風格特點

自東向西有四進院落,規模宏大,布局嚴整。第一、二院內有牌坊和大門,第三院內的主體建築是省心樓為典型的伊斯蘭教與中國傳統相結合的建築風格

主要建築

主體建築是省心樓(又叫密那樓或者邦克樓,阿訇在此樓上招呼教徒入寺禮拜),平面八角形,高三層,兩側有廂房,作浴室、會客室、講經室等。第四院內有正面朝東的禮拜殿,平面凸字形,面闊7間,前面有大月台及前廊,後設神龕,可容千人禮拜。禮拜殿的屋頂也分為前廊、禮拜堂和后窯殿(有神龕和宣諭台)三部分,相互搭接。其中以禮拜殿屋頂最大,並作重檐形式。殿內吊頂全部做成井形天花,天花支條為綠地紅花,瀝粉貼金。全殿天花藥畫600餘幅,岔角、圓光皆為阿拉伯文組成的圖案,一幅一文各有千秋,充分表現了中國清真寺古建築彩畫的獨特手法。后窯殿的製作尤為精麗。壁龕前一對圓柱,柱身全部為紅地瀝汾貼金的阿拉伯文圖案,柱上的枋木及門罩、垂柱等均施彩畫,猶如聖龕前掛上一層華麗的垂幔。壁龕呈尖打拱狀,龕內為阿拉伯文和幾何紋裝飾。圍繞這一壁龕,向左右及上方做層層擴大的木雕裝飾,直至將整個壁龕牆面做滿。在以伊斯蘭教裝飾傳統裝飾紋樣為基調的情況下,多處組織了中國傳統的寶瓶、牡丹等圖案,使這個伊斯蘭教壁龕呈現出一定的中國風味。特別是壁龕左右的另外兩個開間,雕飾均以荷花和菊花為題材,配製均勻齊整大小比例各不相同的圖案結構,對稱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一,形質支盪,氣韻飄然,線條流暢而準確,層次豐富而含蓄,純然為中國傳統的裝飾風格。壁龕與其左右開間的不同氣質和不同風韻,和諧地統一在一起,構成一片完整的紅地金花牆面,使后窯滿室生輝。也有許多清真寺,殿堂不施彩畫,樸素簡潔,高雅明快,別具風韻。

地理交通


位於上海市浙江中路7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