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起義

海城起義

徠1946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逼近海城一線,國民黨184師師長潘朔端抓住機會,在海城宣布起義。史稱“海城起義”。潘朔端因此成為內戰初期第一個起義的國軍將領。

簡介


這場起義,就是被朱德總司令贊為“揭和平之義旗,張滇軍之榮譽”的海城起義。這場起義的主角是滇軍——原國民黨軍第60軍184師。1946年,國共雙方在東北處於膠著狀態。一場起義,使雙方的力量布局發生重大變化,成為了遼瀋戰役的最大轉折點。而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勝利的前提和關鍵。

概況


1946年春,蔣介石調兵遣將向東北解放區發起進攻。5月上旬,民主聯軍在四平的抵抗陷於嚴重被動,毛澤東不得不考慮主動放棄四平,變陣地戰為運動戰。問題是,四平街為長春路要塞,四平一失,長春即不可守。毛澤東為此要求周恩來向美蔣提出,以長春雙方不駐兵或有條件讓出長春,來換取國民黨承認中共在東北其他地區的地位。但蔣介石斷然拒絕,必欲打下長春,奪取全東北。
5月14日,國民黨的增援部隊新6軍到達四平前線,並在第二天開始集中10個師的兵力,採取正面進攻和兩翼迂迴相結合的戰法,對四平發起總攻。四平守軍艱苦鏖戰一個多月,傷亡已達8000多人,疲憊睏乏,難以再戰,加上防線左翼被突破,退路受到嚴重威脅。在這種緊急情況下,林彪於5月18日致電中央,陳述理由,並於當日午夜組織部隊撤出四平,分別向南滿、東滿、西滿轉移。
國民黨軍佔領四平后,馬不停蹄地繼續向北推進,先後佔領公主嶺、長春、德惠等地,直抵松花江南岸。但其勢已成強弩之末,無力再向北渡江進佔哈爾濱。民主聯軍主力撤至松花江以北休整。
1946年5月30日,國民黨滇系第184師少將師長潘朔端率師部直屬隊和第552團大部在遼寧海城舉行了戰場起義。海城起義,成為國民黨軍在東北戰場上戰術兵團起義的開端。這次起義不僅振奮了滇軍官兵的衝天豪氣,更為東北戰場的最終勝利埋下伏筆,預示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
5月30日這天,正值蔣介石飛抵瀋陽親自督戰,向東北解放區大舉進攻。當侍從室主任將潘朔端的通電交給蔣介石時,他氣得大罵:“娘希匹,要走就早些走嘛,偏偏在這個時候拆我的台!”
海城起義得到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高度評價。6月6日,朱德總司令從延安給潘朔端和起義部隊發電賀勉。朱德總司令在賀電中稱讚此舉“揭和平之義旗,張滇軍之榮譽”,鄧小平、劉伯承的賀電說“這一光榮起義,給好戰分子一當頭棒喝”。
海城起義的倪端,是因為潘朔端等將領經歷了國民黨內部派系之間的排擠、傾軋,目睹了國共兩黨在政策主張、民心所向等方面的反差之後,由戰場形勢劇變驟然引發的。
潘朔端1925年初考入黃埔軍校第4期,次年畢業留校,在第六期入伍生隊任排長。1927年春,潘朔端被派往國民革命軍第3軍8師工兵營任黨代表,隨部參加北伐戰爭。不久,國共分裂,潘朔端因言行過激被清洗。此後兩年,潘朔端與曾澤生等黃埔同鄉同學流落上海灘,以幫人開車為生。
就在潘朔端、曾澤生等落魄他鄉之時,龍雲登上了“雲南王”的寶座。1929年,為培養幹部改造滇軍,鞏固權力,龍雲派盧漢的幺叔盧浚泉赴上海,將曾澤生等20餘人請回昆明,在雲南講武堂舊址舉辦軍官候補生隊,盧浚泉任隊長,曾澤生任隊副,潘朔端等任中隊長。由此,培植了一大批執掌滇軍兵權忠肝義膽的“龍、盧家將”。
抗戰爆發后,龍雲在雲南組建第60軍開赴前線,盧漢任軍長,潘朔端任該軍第183師541旅1081團團長。台兒庄一戰,作為全軍前衛的潘朔端團以行軍縱隊與敵遭遇,被迫在平原地區頑強阻擊由坦克引導蜂擁而至的敵寇,經激烈拼殺反覆肉搏,為掩護軍主力的戰役展開贏得了寶貴時間。是役,潘朔端團傷亡慘重,潘朔端也身負重傷。
潘朔端在武漢養傷期間,結識了曾住同一病房的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中共黨員蘇石泉,隨後,又結識了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負責人羅炳輝將軍。推誠相見的交往,使潘朔端對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主張有了初步了解。回到昆明后,潘朔端有個侄子在昆明郵電檢查所負責檢查、扣押“禁書”、“禁刊”。從這條渠道,潘朔端閱讀了大量進步書刊,開闊了眼界,進一步加深了對國共兩黨的認識。
1942年,潘朔端出任第6旅旅長。1944年,第6旅改編為暫編第23師,潘朔端任師長。
1945年9月27日,蔣介石坐鎮西昌,遙控指揮中央軍進攻雲南省政府所在地五華山,威逼龍雲下台。不久,入越受降的滇軍8個師被縮編為第60軍和第93軍兩個軍6個師,潘朔端於縮編期間,調任第60軍184師師長。
1946年4月,第60軍和第93軍被調往東北內戰前線。第184師歸新編第6軍指揮,接替“中長鐵路”鞍山至營口段防務。184師第551團駐防鞍山,師部及第552團駐防海城。讓潘朔端耿耿於懷的是,長官部派來一名姓張的少將參軍和一名姓彭的少將參軍(兼海城縣縣長),帶著一支39人組成的“諜報組”,攜帶一部電台,常駐第184師,監視其行動。
對蔣介石嫡系部隊驕傲自大損人利己的做法,滇軍官兵十分反感。
慢慢地,潘朔端有了自己的主意。潘朔端的參謀長馬逸飛1927年加入過中國共產黨,曾經是昆明學生聯合會主席。大革命失敗后,因中共雲南黨組織遭全面破壞,馬逸飛中斷了與黨組織的聯繫。此時,馬逸飛雖然脫黨多年,但熟悉中共的綱領、政策,他發現了潘朔端的愛好后,主動建議其收聽延安的廣播。
部隊到東北后,潘朔端索性指定侍從副官王世臣每天晚上用發報機收信裝置收聽、記錄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新聞,整理成文後,裝入機密卷宗,送師、團主要將領閱讀,作為每日“功課”。
1946年5月,東北國民黨軍向北滿民主聯軍大舉進攻,並在四平地區展開激戰。為牽制和打亂國民黨軍北進部署,配合北滿作戰,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配屬遼南第1軍分區保安第2團、第3團,向“中長鐵路”南段發起了“鞍海戰役”。
5月24日4時,戰役首開於鞍山,戰至25日晚,守軍第551團除團長張秉昌帶少數人逃脫外,其餘盡數被殲。
5月28日下午,第184師幾位長官正焦急地等待著鞍山的消息,值班副官進來稟報,共軍派來一掛馬車,將551團的3位士兵送回來了,他們帶來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及第4縱隊首長寫給潘朔端的兩封信。
潘朔端展開信函:“……潘將軍應認清形勢,率部棄暗投明,與人民攜起手來,共同反對內戰,這才是你們的惟一出路。”看完民主聯軍將領來信的潘朔端,心情異常沉重。兩天前,鞍山之戰剛打響,潘朔端就急電長官部,請求火速增援。按說,鞍山若失,不但海城孤立,瀋陽葉門戶洞開,瀋陽城內又無正規部隊,這危險,親臨瀋陽督戰的蔣介石不會不知道。然而,潘朔端等來的卻是一道“戰至最後一人一槍”的嚴厲電令。雖然,他被告之,長官部已決定派新編第1軍(前第50師)和第60軍182師(前第544團)等部隊於5月26日前開赴遼陽集結,增援鞍山、海城守軍。但來得及嗎?新編第1軍肯出力嗎?
戰局的進展印證了潘朔端的擔憂。
第182師是自家兄弟,受命后,迅即收攏部隊,在昌圖搭乘火車,星夜南下,於26日抵達首山,而後棄車,兵分兩路,分別由軍長曾澤生和副師長陳開文率領向鞍山疾進。結果,剛進至鞍北大沙河一線,遭到民主聯軍頑強阻擊,被迫就地固守待援。
民主聯軍第4縱隊圍殲了鞍山守敵後,迅即調整兵力部署,一部打援,一部移兵海城。
徠1946年5月27日,民主聯軍第4縱隊10旅配屬保安第3團完成了對海城的戰役合圍。根據作戰部署,10旅28團負責奪取海城東主要屏障玉皇山,而後由城東、東南向城內突擊;10旅30團負責攻佔城北雙山子高地;保安第3團由教軍場一帶進至海城南葫蘆山谷,阻擊大石橋增援之敵,並切斷海城守敵南逃之路;炮兵團在榆樹園子以北高地佔領發射陣地;10旅29團為預備隊。
5月28日3時,民主聯軍第4縱隊10旅28團2營開始進攻玉皇山,在連續炸毀守敵2座地堡后,攻佔了玉皇山第一個小山頭。隨後,轉入逐堡爭奪的激烈戰鬥,攻擊部隊進展緩慢。戰至22時,28團3營佔領了玉皇山下的師範學校。
同日19時,第4縱隊11師30團攻取海城北2.5公里處的雙山子高地。
5月29日,民主聯軍第4縱隊調整了兵力部署,第30團向城北發展進攻,第29團佔領教軍場後向城東發展進攻,第28團2營也加強了對玉皇山的攻勢。
當日下午,玉皇山告危,一部分民主聯軍已兵臨城下,城內異常混亂。
這時,沉默多日的潘朔端將擔負實際指揮的副師長鄭祖志拉到一邊,趁四下無人,悄悄說道:“這個仗不能打了,現在是時候了,我們趁此起義,投共產黨!”
此時,譯電室里來了兩份杜聿明發來的電報,一份要潘朔端“死守待援”,另一份告之“明日將從遼陽派出援軍四個團”。然後,滇軍將士分析形勢:援軍182師主力準時抵達首山堡,他得先攻取鞍山,才能與我們會師,這至少要3天。而玉皇山一旦失守,別說3天,海城一天也守不住。若突圍,一部分人也許能突出去,但從長官部對咱們滇軍的一貫態度來看,即要你死守至一人一彈,若棄海城而走,我們還是罪責難逃。這叫既不能守,也不能走!滇軍到了進退維谷的地步。
要想順利起義,必須做通第552團團長魏瑛的工作。在海城,魏瑛是個獨一無二的實力派人物。沒有他的首肯,就是停止抵抗也難。魏瑛被請到師部,一進門,沒等坐下來,潘朔端就給他一個咄咄逼人的發問:“仗打到這個程度,你看怎麼辦?”
“怎麼辦?”一向視死如歸的魏瑛扯開嗓門就吼了起來:“要打就拉出去打,幾個團都到牛庄集結,拼個你死我活。蔣介石、杜聿明排斥異己,把我們當作交通警察沿鐵路布防,指望新1軍來援救我們?靠不住!他們巴不得我們早點被消滅。守海城就是束手待斃!除了我這個辦法,難道同共軍說不打了?”
“對,就是不打了!”潘朔端心中雖然七上八下,但仍然以平靜的語氣接上了話茬。
毫無思想準備的魏瑛愣了,半晌,回過神來,壓低“嗡嗡”的嗓門悄悄問道:“想定了沒有?”
“想定了,走起義的路!”“那得趕快和共軍聯繫!”眾將領統一認識后,潘朔端親自寫了封簡訊:“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司令勛鑒:貴軍倡導民主,實為潮流所需,我滇軍健兒,遠涉數千里,為黷武者犧牲毫無價值。貴軍如能諒解,願步高樹勛將軍後塵。潘朔端”
據送信人陳正富回憶,出城沒多遠,跟在後面的高如松就不見了,於是,他坐在一塊大石板上等候。一連抽了3支煙,還不見人影,只好一人提著二十響駁殼槍“順著狹窄的山溝”往一座“閃著半明半暗燈光的小山村”方向摸去。在“連續通過十幾道崗哨,接近村子時”,被民主聯軍哨兵發現,這才見了第4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和參謀長蔡正國,面交了潘朔端的親筆信。
第4縱隊領導用電話向上級請示后,下令停止炮擊,按潘朔端信中約定,吹響了聯絡軍號。隨後,派出作戰參謀鄧東帶上韓先楚的警衛員,隨陳正富返城談判,並帶去三條談判條件:
一、駐海城的一八四師部隊一律放下武器,撤出城外,到指定地點集中;
二、下令給營口、大石橋一八四師部隊前來匯合,由我軍接防;
三、國民黨派的特務一律加以逮捕。
潘朔端經過慎重思考,告訴鄧東:除第一條建議改為“全部起義”外,其他條款悉數照辦。
午夜1時,潘朔端將馬逸飛派出,前往民主聯軍第4縱隊指揮部,進一步協商起義事宜。
民主聯軍第4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和參謀長蔡正國耐心聽取了馬逸飛的陳述后,經向上級請示,同意了潘朔端的請求。
就在師參謀長馬逸飛赴民主聯軍聯絡起義的同時,第184師戰場起義的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副師長鄭祖志負責誘捕、扣押所有可能障礙起義的人,團長魏瑛負責掌握部隊。
終於,槍炮聲漸漸停了下來,黑夜中盼來了戰場上難得的寂靜。這北國之夜的短暫寧靜,瞬間又被一陣清亮的軍號聲刺破。
“開始行動!”潘朔端下達了戰場起義的命令。
一輛摩托車從師部疾駛而出,師部特務連手槍排排長將潘朔端召開“城防會議”的請柬送出。隨即,將長官部派來的兩名少將參軍,以及諜報組、交警總隊的軍官和骨幹50餘人一網打盡。
5月30日晨,按照雙方協定,潘朔端率第184師師部直屬隊及第552團(前第3營大部)官兵撤出海城,由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10旅28團護送,向解放區析木城開進。
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把陽光灑在起義官兵前行的路上。一道電波,刺破長空,將起義通電播向四面八方:“朔端籍隸雲南,少年從軍,每以衛護桑梓救國救民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