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

清代女子配飾

徠詞語解釋【名稱】:領巾【注音】:ㄌㄧㄥˇ ㄐㄧㄣ 通常指系在脖子上的絲棉織物,古代也指婦女的披巾

基本解釋


◎ 領巾 lǐngjīn
(1) [handkerchief;scarf]
(2) 系在脖子上的絲棉織物
紅領巾
(3) 古時指婦女的披巾

詳細解釋


圍在領子四周的圖案形裝飾性織品。
北周 庾信 《春賦》:“鏤薄窄衫袖,穿珠帖領巾。”倪璠 註:“《釋名》曰:‘……領,頸也,以壅頸也。亦言總領,衣體為端首也。’ 束晳 《近游賦》曰:‘載穿領之疏巾。’”《北史·隋房陵王勇傳》:“前簿 王世積,得婦女領巾,狀似矟幡,當時徧示百官,欲以為戒。今我兒乃自為之。領巾為矟幡,此是服妖。”
披或系在徠脖子上的織品。
韓愈 《賽神》詩:“白布長衫紫領巾,差科未動是閑人。”宋 周邦彥 《如夢令·思情》詞:“塵滿一絣文綉。淚溼領巾紅皺。”
滿洲服飾的假領子
清代滿族婦女的圍脖以白絹為之,寬為數寸,長達數尺,使用時圍繫於頸項,挽結下垂。滿洲的傳統服飾,是沒有領子的,或者說衣領分開,男女裝都是如此,但是,在穿官衣的時候,除了夏季的伏天,會另襯上一件“領衣”或是戴上一條假領子,女便服也是如此,襯衣、氅衣都沒有領子,圍在脖子上的那個條形織物,實際上就是領子的功用,載濤等《清末貴族生活》:“(氅衣、襯衣)不用卷領,以圍脖手絹代之。”這個“圍脖手絹”便是那條織物。我們看老照片,到了清末民初,女便服上逐漸出現了固定的領子,這種“圍脖手絹”就不再使用了,如果仔細看那些老照片也會發現,一般情況,女便服沒有領子的都圍“圍脖手絹”,而有那種固定立領的,都不圍。
婦女穿旗袍時也需戴領子。這是一條迭起約二寸左右寬的綢帶子,圍在脖上,一頭掖在大襟里,一頭垂下,如一條圍巾。至同治、光緒時期(公元1862-1908年),逐漸出現帶領的袍、褂,至坎肩也有領子。
指少先隊員的紅領巾。
劉斌 《天上的歌》:“我的左手被 周伯伯 的右手牽著,我的右手緊緊地摸著自己的領巾。”參見“紅領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