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6條詞條名為龍華的結果 展開
龍華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下轄鎮
龍華鎮位於仙游縣西南部,木蘭溪南岸。龍華鎮下轄16個村。博羅縣轄鎮。於1978年從龍溪公社分出,置龍華公社,1983年更名為龍華區,1987年設龍華鎮。位於博羅西南部,距博羅縣城18公里。面積62平方公里,人口2萬。324國道從鎮中穿過,交通方便。轄龍華、旭日、糧橋、柳村、竹園、寧和、學溪、仕塘、北堤、群豐共10個管理區和1個居委會。工業主要生產毛織、電子、塑膠製品。農業主產水稻、冬瓜、花生、梅菜、水果和水產品。
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屬揚州冶縣/侯官縣。三國孫吳永安三年(260年),屬建安郡南安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屬豐州莆田縣。唐聖歷二年(699年),屬武榮州仙游縣阜安鎮。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分屬興化軍仙游縣阜安鎮仁德里、曾參里、保德里。明正統七年(1442年),屬興化府仙游縣嘉禾鄉仁德里。
龍華鎮位於仙游縣西南部,東距縣城5公里,境內三郊公路(306省道)穿匯而過。還有福詔高速龍華出口(仙游西出口),位於龍華鎮貂峰村。
全鎮轄16個行政村,279個村民小組。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6047公頃,常住人口45145人。
境內居住著漢、回、畲等民族群眾,有旅居海外的華僑及港、澳、台同胞18000多人。
龍華鎮自然景觀絢麗迷人,人文歷史悠久豐富,名勝古迹聞名遐邇。境內有龍華寺、龍華雙塔、東晉古墓葬、安平橋、羅漢岩、寶幢山、獅子岩、仙門寺、金沙千年古樟樹等景點。
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屬揚州冶縣(駐榕城)。
東漢建安元年(196年),屬揚州侯官縣。冶縣改名侯官縣。
三國孫吳永安三年(260年),屬建安郡東安縣。閩地置建安郡(駐建安縣),並析侯官縣南部置東安縣(南安縣前身)。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屬晉安郡晉安縣。析建安郡南部置晉安郡(駐侯官縣),改東安縣為晉安縣(南安縣前身)。
隋開皇九年(589年),屬晉安郡南安縣。晉安縣改名南安縣。
隋大業三年(607年),屬建安郡南安縣。建安郡駐閩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屬建州南安縣。建安郡改為建州(駐閩縣,武德四年移治於建安縣)。
唐武德五年(622年),屬豐州莆田縣。析南安縣東北部木蘭溪中下游一帶置莆田縣。
唐天寶元年(742年),屬泉州仙游縣阜安鎮。清源縣改名為仙游縣。
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分屬興化軍仙游縣阜安鎮仁德里、曾參里、保德里。仙游縣、德化縣九座山區(西苑鄉)改隸興化軍(同下州),曾參里下設龍華市(在龍華寺前)。
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分屬興化軍仙游縣嘉禾鄉仁德里、養志里、保德里。撤鎮置鄉,曾參里改名養志里。
明正統七年(1442年),屬興化府仙游縣嘉禾鄉仁德里。撤銷養志、保德二里,並隸仁德里。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屬興化府仙游縣上區仁德里。撤銷鄉制,設置上下二區。
清順治三年(1646年),屬興化府仙游縣嘉禾鄉仁德里。清同明制,撤銷區制,改回鄉制。
1958年建龍華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建鎮。
1997年,轄燈塔、團結、愛和、龍西林、東方、建華、平原、大坂、象坂、象運、象林、新峰、貂峰、紅星、紅旗、林內、金溪、金建、金沙、金山20個村委會。
2002年,大坂、平原、象運、象林、象坂5個行政村劃歸鯉南鎮。
龍華鎮水力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木蘭溪、龍華溪等2條。
現有水力發電站4座,裝機容量2000千瓦,年發電量820萬度,併入全省大電網。郵電通訊設施完善,全鎮16個村全部開通程式控制電話,電話入戶率達98%以上。並已實現行動電話、自動尋呼和有線電視網路的全覆蓋,隨時可以與國內外進行通訊聯繫等。
富饒的物產、便捷的交通、充足的電力、優美的環境、發達的通訊聯繫,以及優質的服務,為龍華鎮的經濟發展營造了寬鬆優越的投資環境。
龍華鎮位於戴雲山東側山麓,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為木蘭溪與龍華溪交匯的平坦開闊的河川平原,海拔65米,為仙游的西鄉平原之一部分,系該縣的富庶之地。
境內以中低山及丘陵為主,盆地、河谷錯雜期間。龍華溪貫穿全境,溪長26公里,流域面積113平方公里,終年流水不斷,水源充足。
龍華鎮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日照總時數為1815小時,年平均溫度20.2℃,無霜期325天以上,年平均降雨日數201天,年降雨量為1600-2000mm。
[地形氣候]龍華鎮位於戴雲山東側山麓,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東部為木蘭溪與龍華溪交匯的平坦開闊的河川平原,海拔65米,為仙游的西鄉平原之一部分,系該縣的富庶之地。境內以中低山及丘陵為主,盆地、河谷錯雜期間。龍華溪貫穿全境,溪長26公里,流域面積113平方公里,終年流水不斷,水源充足。龍華鎮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日照總時數為1815小時,年平均溫度20.2℃,無霜期325天以上,年平均降雨日數201天,年降雨量為1600-2000mm。
[物產資源]龍華鎮物產資源十分豐富。水果有龍眼、荔枝、枇杷、橄欖等名特優品種,年產量2000噸。茶葉有黃旦、佛手、水仙、鐵觀音、金觀音等,年產量2500噸。食用菌有蘑菇、木耳、竹蓀、草菇、金針菇、巴西菇等,年產量1500噸。薏米是龍華特產,明清時期為朝廷貢品,現年產量1500噸。境內花崗石、輝綠石、石英沙、鐵砂、稀土、硃砂陶土等礦藏,儲量大、品位高,有很高的開採價值。
[基礎設施]龍華鎮水力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木蘭溪、龍華溪等2條。現有水力發電站4座,裝機容量2000千瓦,年發電量820萬度,並併入全省大電網。郵電通訊設施完善,全鎮16個村全部開通程式控制電話,電話入戶率達98%以上。並已實現行動電話、自動尋呼和有線電視網路的全覆蓋,隨時可以與國內外進行通訊聯繫等。富饒的物產、便捷的交通、充足的電力、優美的環境、發達的通訊聯繫,以及優質的服務,為龍華鎮的經濟發展營造了寬鬆優越的投資環境。
[經濟社會狀況]改革開放以來,龍華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6-2018年來,該鎮先後被評為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鎮和“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單位,莆田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和普法教育先進單位,仙游縣綜合先進鄉鎮以及項目建設、財稅工作、山地開發、勞動力轉移、村鎮建設、徵兵工作先進單位等。
龍華鎮物產資源十分豐富。水果有薏米、龍眼、甘蔗、水稻、荔枝、枇杷、橄欖等名特優品種,年產量10000噸。
茶葉有黃旦、佛手、水仙、鐵觀音、金觀音等,年產量2500噸。
食用菌有蘑菇、木耳、竹蓀、草菇、金針菇、巴西菇等,年產量1500噸。
薏米是龍華特產,明清時期為朝廷貢品,現年產量1500噸。
境內花崗石、輝綠石、石英沙、鐵砂、稀土、硃砂陶土等礦藏,儲量大、品位高,有很高的開採價值。
金沙貢薏
金沙貢薏
金沙薏米從宋代開始種植,明清時代貴為朝廷貢品,現為福建省名牌產品。
薏米特點是容易脫粒,出米率高達60%以上,腹溝深、粒圓、含固形物多,煮熟時湯濃。薏米是一種利尿、消熱、健胃、解毒、治風濕等的優質保健食品。
近年來,全鎮大力發展薏米生產這一特色產業,走產業化道路,進行系列深加工,已成功開發出薏米糊、薏米酒、薏米根沖劑等。
仙游龍華風光
龍華鎮位於仙游縣西南部,木蘭溪南岸,距縣城5公里,緊靠縣城。東與鯉南鎮接壤,南與隔壁晉江縣(洛江區)羅溪鎮、虹山鄉毗連,西南與隔壁南安市向陽鄉交界,北隔木蘭溪與大濟鎮相望,西與隔壁永春縣外山鄉接壤。轄16個行政。
1997年,轄20個村委會。
燈塔 | 團結 | 愛和 | 龍西林 | 東方 |
建華 | 平原 | 大坂 | 象坂 | 象運 |
象林 | 新峰 | 貂峰 | 紅星 | 紅旗 |
林內 | 金溪 | 金建 | 金沙 | 金山 |
2002年,大坂、平原、象運、象林、象坂5個行政村劃歸鯉南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55142 |
男 | 27411 |
女 | 27731 |
家庭戶戶數 | 14823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4722 |
家庭戶男 | 27189 |
家庭戶女 | 27533 |
0-14歲(總) | 17686 |
0-14歲男 | 9378 |
0-14歲女 | 8308 |
15-64歲(總) | 33411 |
15-64歲男 | 16340 |
15-64歲女 | 17071 |
65歲及以上(總) | 4045 |
65歲及以上男 | 1693 |
65歲及以上女 | 2352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51849 |
2017年,常住人口45145人。
龍華鎮作為福建省生態農業、立體農業的試驗基地,堅持從本鎮的實際出發,突出一個主題,彰顯二大特色,做好三篇文章,建設四大基地,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建設都取得了又快又好的發展。突出一個主題,就是突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主題。他們狠抓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水、田、路、渠綜合改造,不斷增強農業的持續增產能力。他們堅持規劃為先、分期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新村建設,並進行道路硬化、環境美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等全面配套建設,打造新農村建設精品。該鎮的貂峰村被樹為全省十佳村建示範村。彰顯二大特色,就是實施兩個省級品牌戰略,鞏固發展茶葉、薏米二大特色產業。全鎮已發展茶葉生產二萬畝,建立茶葉加工廠126家,已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一大支柱產業,成為莆田市最大的茶葉生產、加工、銷售基地,產品不但銷往全國各地,而且已走出國門,銷往日本、美國、歐盟等國。全鎮已種植薏米一萬畝,實現品種改良、科學種植,做到“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進行“市場帶公司、公司帶基地、基地帶農民”的產業化經營,實施產品的系列深加工,促進這一明清時期的朝廷貢品再創輝煌。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全鎮已引進項目十幾家,促進全鎮經濟建設呈現強勁發展勢頭。二是開發旅遊資源,已完成景區中長期設計規劃和開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景區檔次,爭取早日實現龍華風景名勝游、仙門祈夢文化游、金溪生態茶園游、金山休閑娛樂游。三是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他們做好“龍華小吃”的規範引導、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民資回歸、積極為引進企業輸送合格員工等,收效顯著。建設四大基地,就是建設茶葉、薏米、畜牧、果蔬四大生產基地,保證現代農業生產有堅實的生產基礎。由於方法得當,措施有力,促進了該鎮的經濟建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同時,該鎮的基礎教育、文化衛生、民政工作、老齡事業、安定穩定、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及和諧社會建設、民主政治建設、黨風廉政建設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龍華鄉成立於1984年,1993年撤鄉建鎮。
歷史上英雄輩出,明朝期間的民族英雄魏昇,帶領民軍,英勇抗擊倭寇。被砍下頭顱后,仍騎在馬上,沖向敵陣,一槍刺入敵人胸膛后才倒下。該鎮的磨頭(即無頭)地名即由此而來。
民主革命時期,該鎮的金山、東岐、坑內等革命基點村群眾,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貢獻。
龍華鎮交通極為便捷,三郊路(又叫306省道,三明到郊尾)從西到東貫穿全境。全鎮村道四通八達,所有村道全部實現水泥化,並與省道連接成網。
龍華鎮境內有福詔高速龍華出口(仙游西出口),位於龍華鎮貂峰村。
改革開放以來,龍華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近幾年來,該鎮先後被評為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鎮和“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單位,莆田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和普法教育先進單位,仙游縣綜合先進鄉鎮以及項目建設、財稅工作、山地開發、勞動力轉移、村鎮建設、徵兵工作先進單位等。
龍華鎮作為福建省生態農業、立體農業的試驗基地,堅持從本鎮的實際出發,突出一個主題,彰顯二大特色,做好三篇文章,建設四大基地,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建設都取得了又快又好的發展。突出一個主題,就是突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主題。狠抓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水、田、路、渠綜合改造,不斷增強農業的持續增產能力。他們堅持規劃為先、分期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新村建設,並進行道路硬化、環境美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等全面配套建設,打造新農村建設精品。龍華鎮貂峰村被列為全省十佳村建示範村。
彰顯二大特色,就是實施兩個省級品牌戰略,鞏固發展茶葉、薏米二大特色產業。全鎮已發展茶葉生產二萬畝,建立茶葉加工廠126家,已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一大支柱產業,成為莆田市最大的茶葉生產、加工、銷售基地,產品不但銷往全國各地,而且已走出國門,銷往日本、美國、歐盟等國。
全鎮已種植薏米一萬畝,實現品種改良、科學種植,做到“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進行“市場帶公司、公司帶基地、基地帶農民”的產業化經營,實施產品的系列深加工,促進這一明清時期的朝廷貢品再創輝煌。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全鎮已引進項目十幾家,促進全鎮經濟建設呈現強勁發展勢頭。
二是開發旅遊資源,已完成景區中長期設計規劃和開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景區檔次,爭取早日實現龍華風景名勝游、仙門祈夢文化游、金溪生態茶園游、金山休閑娛樂游。
三是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做好“龍華小吃”的規範引導、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民資回歸、積極為引進企業輸送合格員工等,收效顯著。建設四大基地,就是建設茶葉、薏米、畜牧、果蔬四大生產基地,保證現代農業生產有堅實雄厚的生產基礎。由於方法得當,措施有力,促進了龍華鎮的經濟建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同時,該鎮的基礎教育、文化衛生、民政工作、老齡事業、安定穩定、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及和諧社會建設、民主政治建設、黨風廉政建設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全鎮共有各類學校17個,其中公立學校14個,中學3個,7個民辦幼兒園。金溪、金沙等村還設立了村級教育基金,獎勵高考成績優異的考生。
2013年,龍華鎮高考本科上線率取得新突破,龍華中學、金沙中學、11所小學通過市驗收達到九年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龍華中學被評為市文明學校、市德育先進校、市素質教育合格校。
龍華境內有三所中學,分別是龍華中學(位於燈塔社區)、龍華二中(位於紅旗村)、金沙中學(位於金沙村)。
龍華鎮位於仙游縣西南部,緊靠縣城。西南與南安市毗連,南與泉州市交界,東與鯉南鎮相鄰,北隔木蘭溪與大濟鎮相望,西與永春縣接壤。全鎮地域面積65平方公里,耕地2.5萬畝,山地4.9萬畝。轄16個行政村,總人口六萬一千多人。
龍華寺
江南第一名剎龍華寺,隋煬帝下旨在惟勝和尚精修佛法處建寺,至今寺內還有“聖旨”石碑寺,旁還有隋朝國師墓。故明朝侍郎何喬遠有詩云:“煌煌簡命出隋煬,令之山下建神殿”。龍華寺古楹聯也是:“隋朝古剎普天之下無雙,仙邑寶幢唯獨此間永久”。
龍華寺於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成。至今尚存的普惠庵前廊六根石柱和柱礎,經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羅召反覆鑒定后認定,為福建省地面上現存最古的建築遺物之一。
宋、元、明朝代時,是龍華寺的鼎盛時期,殿堂巍峨,規模宏大,僧眾達800多人,出了五位國師,故欽命閩中一代64寺院統歸龍華寺管轄,因而時人王邁肯定龍華寺是“江南第一名剎”。
歷代名人鄭紀、陳讜、柯潛、劉克莊、王邁、蔣邑、林亨、林濟蓀等都來此遊覽、題詩、隱居等。詩人劉克莊詠《龍華寺》云:“丞相無家曾住寺,聘君有字尚留庵”。詩中“丞相”指的是乾道仙游宰相葉,“聘君”指的是仙游著名文學家林彖。
元代狀元奉詔二次延請龍華寺著名和尚無隱大師入京講學,特在寺后寶幢山上留下“萬歲山,大元元統乙亥年”石刻以志留念。
龍華寺歷經一千多年,幾經興廢。而今正當盛世,龍華寺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改建擴建,大雄寶殿抬高1.8米就是其中的一大奇觀。
目前龍華鎮正上下齊心,決心要重現當年“江南第一名剎”之輝煌。
龍華鎮自然景觀絢麗迷人,人文歷史悠久豐富,名勝古迹聞名遐邇。相傳,隋大業中期,有一得道高僧惟勝和尚,雲遊至龍華鎮寶幢山下,在此結廬而居,精修佛法。一日空中二條巨龍各銜一朵白蓮花,騰雲駕霧,翩翩而下,獻於惟勝座前,龍華地名即由此而來。
龍華雙塔
龍華雙塔建於北宋大觀年間,比泉州開元寺雙塔早110年,為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系福建省石塔建築之瑰寶。仙門風景區方圓一公里,祈夢文化聞名遐邇,閩南一帶群眾十分信仰。
該景區先祀仙、后奉佛,仙佛同居為國內之一絕。
金沙千年蟒狀古樟樹,植於唐天寶年間,復地畝余,歷經1200多年風風雨雨,至今仍枝繁葉茂,四季常青,生意盎然。
此外,還有東晉古墓葬、安平橋、羅漢岩、寶幢山、獅子岩等諸景點,均奇特飄逸,美不勝收。發展旅遊事業,前景十分廣闊。
仙門寺
仙門寺在仙游縣城西南三十里的鐘石山上。據縣誌記載:“漢時有化鶴仙人游於此,以手指石,石裂開為門,因名其上”。至今這裡還留有傳說中的仙人奕棋的石棋盤和仙腳跡等遺址。
仙門寺始建於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716年)。
五代時,閩國戰火紛飛,仙門寺被火燒毀。
明惠帝年間(公元1399~1402年),龍華秀才朱德盛捐地數畝,建一閣樓崇祀化鶴仙人,並列何氏九仙和范侯像。不久,這些祀像都被移到龍華寺,仙閣又荒廢了。
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龍華人朱國用、吳大崧又集資重建仙門寺。由於山寇襲擾,寺又被燒毀了。
直至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龍華秀才朱斌、吳雲章又捐建仙門寺,分前後兩座,前座祀仙、後座奉佛。金尊仙袂,梵字瓊官,是其他寺院所未曾兼有的。
仙門寺、洞兼優,曾有古句贊之為“半空樓閣疑無地,一洞煙霞別有天”。這裡主要的景緻有:“二亭秋色”、“石獅保口”、“仙水缸”、“仙鶴洞”、“仙腳跡”、“僧剪樹”、“公母獅”、“羅漢洞”、“呂仙磨劍石”、“五獅戲球”、“碧心池”、“蓮花石”、“九仙煉丹鼎”、“水簾洞”,“南北斗石棋盤”、“向天龜”等等。每逢隆冬之際,外地寒意料峭,這裡卻是春意盎然。
山上,蒼籠疊翠;坡下,山花鬥豔;谷底,煙雲突涌浮樓閣:洞中,一縷輕紗飄起檀香。所以,仙遊人有“春遊九鯉湖,冬賞仙門景”之說。仙門不但景色宜人,且有歷代名人如鄭紀等的楹聯、律詩、名畫、石刻可供鑒賞。近幾年來,港澳僑胞捐資修繕,仙門寺更加輝煌。
金沙村羅漢岩
位於龍華鎮金沙村西山。
岩上怪石嶙峋,有的聳立,有的平卧,姿態各異,活象尊尊羅漢,故名羅漢岩。羅漢岩上有一石洞,深、寬約二丈,高約丈余,洞頂有一巨石覆蓋。洞后是羅漢岩寺,其開山祖師吉州善思和尚建於宋太宗年間(公元976-998年)。洞右有摩天巨石,嵯峨雄偉,碩大無比,上刻“羅漢岩”三個斗大楷字,上款為“太中大夫敷文閣侍制致仕清源郡候陳讜書”,下款為“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歲次辛已住山開祖沙門師吉吉立”。
千年古樟樹
位於龍華鎮金沙中學門口。
此樹狀如巨蟒,位於金沙宮前,植於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樹高18米,主莖周長5.88米,樹冠覆地畝余。彷彿是享受金沙宮的千年香火、得了長生不老葯似的,此樹歷經一千二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仍枝繁葉茂,四季常青,生意盎然。
傳說,明正德皇帝游江南時經過金沙,想在樹下小憩,樟樹即順從地彎下樹身讓其休息,樟樹即成今日之形狀,而且蚊蛇不近。每當夏日,置身樹下,涼風習習,令人神清氣爽,渾身舒坦!
安平橋
安平橋,它已成為方圓0.5公里之內地名的統稱。橋上有亭台有石桌,盛夏的午後傍晚,不少村民到這裡話家常,享愜意。但是,這全然不是安平橋的精髓所在。往亭後向下走去,豁然開朗的視線里,千年石橋的橋墩呈現在眼前,大小石塊一橫一豎間隔排列,不用些許水泥和粘土,石塊就這麼牢固地屹立了上千年的時間。
安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年),該橋系全石結構,橋長60米,橋面寬2.5米,共有5個橋墩。從橋墩向上看去,長約8米、寬0.6米的長條形石塊共有三塊,直接鋪設在石墩上,承載行人匆匆的腳步。而橋墩是架設在溪床的一塊巨石上,巨石經過長年的流水沖刷,光滑的基石表面被磨成“V”字形,平整而又光滑壯觀。
與此橋共享“安平”之名的還有一座橋,就在千年石橋的隔壁,那是1972年因金山水庫修建、為運輸水庫建築物資而建的新橋。從外觀造型上可以明顯看出,新橋橋拱呈彎曲角度,並且採用水泥堆砌而成,安平古橋人工拼接明顯,二者相映成趣。橋下圍成的空間,極為陰涼,也是消夏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