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安平橋的結果 展開

安平橋

福建省泉州市內連接晉江市和南安市的橋

安平橋(Anping Bridge),曾用名五里橋、西橋、安海橋,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境內連接晉江市南安市的一座橋樑,是世界上中古時代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是古代橋樑建築的傑作,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安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安平橋竣工投入使用;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民國17年(1928年)1月,因安平橋毀壞,踴躍募捐,重修安平橋;1981年2月,安平橋依原狀進行全面翻修開工;1985年5月,安平橋翻修竣工;2007年底,安平橋搶險加固工程開工;2009年7月24日,安平橋搶險加固工程驗收投入使用。

安平徠橋地處晉江市安海鎮與南安市水頭鎮交界的海灣上,扼晉江、南安兩地水陸交通的要衝。地理坐標為北緯 24°30' ~ 25°56 ,東經117°25' ~119°05',該橋東起興安路,上跨安海灣,西至水頭街,橋樑全長2255米。

建設歷程


● 古代
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由僧人祖派主持、黃護與僧智淋捐款倡建跨海石橋安平橋,但因工程浩大,而未能完成;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泉州郡守趙令拎到主持續建安平橋,黃逸響應續建;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安平橋全橋竣工投入使用。
明永樂二年(1404 年),里人黃韋修復安平橋;天順三年(1459年),誓民安口國募修安平橋,為安平橋落成以來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成化萬曆年間,安平橋又有兩次重修。
清雍正三年(1725年)秋,山洪暴漲,安平橋崩壞數段,用木板搭設接渡;雍正四年(1726年) ,泉州知府張無咎重修安平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施開泰、黃世瑤等重修安平橋;嘉慶十二年(1807年),黃元溶倡修安平橋,中亭立有徐汝瀾;嘉慶十三年(1808年),所撰《重修安平橋記》碑記;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黃元禮、施繼輝續修安平橋。
● 近代
清同治五年(1866年),安平橋重建中亭。
清光緒九年(1883年),林瑞崗、蔡啟昌等人倡修安平橋,陳楷撰碑記載。
清光緒十七年(1901年)六月,安平橋再毀壞,陳纜駒等主持重修安平橋。
民國17年(1928年)1月,旅菲鄉友,又因安平橋毀壞,踴躍募捐,交由蔡道基轉託安海三益行主持重修安平橋。
民國24年(1935年),安平橋再修建中亭。
● 現代
1949年,中國國民黨軍隊在敗退之時,拆毀安平橋的數坎橋板。後由吳修潭獨捐長杉176 根,以木橋代替。
1957年,安平橋下大部分港道泥土淤,部分橋面距地只有數尺高。
1959年,連續四次颱風,暴雨不斷致使山洪夾帶大量漂浮物橫塞安平橋孔洞,造成位於新興宮以西的7至9 間橋板被沖塌。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物局同意對安平橋橋進行加固修繕,並撥專款萬元,但因工程較大,技術、勞力無從解決,只得暫時修架木橋以供通行。
1962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根據福建省文物局的要求,派文物局古建築研究員羅哲文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工程師來福建,經過勘察座談,擬出了安平橋搶修和復原的初步方案; 4月11 日,福建省文化局將《關於安平橋搶修方案的請示報告》報送福建省人民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化部文物管理局、交通部。
1963年7月初,強颱風登陸晉南一帶,並帶來特大暴雨。中亭港上游山洪夾帶大量漂流物牆塞了中亭水道,安平橋被衝垮了兩孔。12 月,福建省人委會批准撥款 68000 元,修復其中損毀最為嚴重的西姑港橋段7號墩至16 號墩共橋墩9座。
1964年6月30日,安平橋修復竣工,發現多做了個橋墩,增加了個孔位, 10號和第11號兩個橋墩,都沒有在原位置上修建,因此,改變了安平橋第8號和墩至12 號墩之間段歷史面貌。
1965年11月,在一次特大海潮衝擊下,發生了沖塌安平橋橋身一墩孔的嚴重事故,此後,又架設木便橋,以供通行。
1973年7月3日上午,受颱風正面襲擊,安平橋靠中亭段被衝垮囚墩台八個孔,長達45.5米,橋面交通完全中斷,安平橋沒有及時重修,往來交通都靠安海群眾自發建置的幾艘木船擺渡,暫時解決兩岸人員來往問題。
1978年10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事業管理局同意撥款7萬元,補助維修安平橋中亭港,4個橋墩和橋面、修築中亭護坡以及整修中亭周圍環境等,歷時半年,重修安平橋。
1980年8月21日,為了切實地保護安平橋,加強對該橋全面維修的領導。決定成立“安平橋修復委員會”由地委常委、行署副專員段英力任主任。
1981年2月,按照,"修舊如|日"的原則,依原狀對安平橋進行全面翻修開工。
1985年5月,安平橋翻修竣工,共修復已損橋墩 236 座,吊裝橋板 2252 條,安裝石護 726 付,裝配石獅 18 尊,同時,還修復橋東的水心亭、望高樓,橋西的海潮庵、牌樓以及橋中雨亭、小石塔等附屬文物,再現了宋橋原貌,修復了橋墩,補齊了橋板,安裝了橋欄,而且清除橋下淤泥 18 萬餘立方米,築堤岸高4至5 米,恢復了兩側各寬 30 米的水面,使陸上橋又成了水上橋;5月7日,福建省文化廳與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安平橋維修竣工驗收會議。
2007年,泉州市財政撥款對安平橋進行全面加固維修,安平橋搶險加固工程於年底開始。
2008 年初,安平橋搶險加固工程完工,更換斷裂橋板29條,加固橋墩3個,修復橋欄35處。
2009年7月24日,泉州市文物管理局組織對安平橋搶險加固工程進行驗收。

橋樑位置


安平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西側,南安市東側,東起興安路,上跨安海水頭海灣上,西至水頭街、濱海路交匯口。

運營情況


● 通行事項
1997年初,安平橋除行人外,禁止一切機動車和非機動車通行。

建設成果


● 技術難題
安平橋的橋板,都是二三支的石料每條都是重數千斤以上的,當時科學還不發達,沒有起重機等機械設備,僅僅靠手工操作及簡易工具;運輸方面,沒有載重卡車,陸路肯定行不通。所以該項石料,都從金門轄下的大百嶼採取,用船由水道運來。而這樣沉重的石板,怎樣架設,也是大難點,當時的工匠使用巧妙的方法,就是從水路運輸利用海運載到橋墩的位置,當潮水高漲的時候,船也隨潮高而將石板 輕易地托起,與橋墩對齊固定,到了潮退的時候 船隨潮水下降了,這樣石板就安放橋墩上,解開了綁紮石板的麻繩,船也就可以脫離了后駛開;如果潮水上漲未能達到需要的高度時,即把杉排排地墊進船下,使船隻浮升至適當的水位時,把石板移動安置在橋墩上待潮水下退時,把船和杉排解開分離;而在水淺的區域或海坪上,架設時把石料卸在橋墩邊利用絞繩的旋轉器(安設在橋墩上) ,用繩把石料縛住,沿著架設的斜輯吊裝到橋墩上;這兩種方法就是請人周亮工《閩小記》所謂"激浪以漲舟 懸機以牽引"的施工方法。

文化特色


● 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安平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故事
相傳安海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雙重侵襲,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無法改變這種苦難。有人說這是東海和南海的兩條孽龍在作祟。一位在此修鍊的道人知道了,他想為民除害。有一天他見到這兩條孽龍在海灘上嬉戲,等到它們玩累了在睡覺時,道人就做起仙術鎮住孽龍。然後決定將它們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於是道人化出兩個大畚箕和一把大鐵鏟,把這兩條孽龍鏟到畚箕上。頓時海灘上留下了兩個大窟窿,後來水流積聚就變成了現今的“龍湖”和“虺湖”。“龍湖”是黑龍住過的地方,所以這個湖的泥土是黑色的。“虺湖”是赤龍睡過的地方,因此這個湖的淤泥是赤色。再說道人挑著這兩筐孽物走到一處叫大山後的地方,由於跨越溪澗時,步子邁得過大,一下子將扁擔壓斷了,兩條孽龍從夢中醒來,趁著道長不及下手,變作兩堆土,真身飛上天去了。這兩堆土就成了現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說這兩座山推去填“龍湖”和“虺湖”正好絲毫不差。道長看沒收拾好這兩條孽龍,就悶悶不樂地回靈源山繼續修鍊。
若干年後,安海地界大雨下個不停,九溪十八澗的大水翻過了石壁峽,直衝安海港而來。得道成仙的道長在靈源山頂望見那兩條孽龍又在作怪,便運功吐出一條七彩鎖鏈,從安海鎮跨過海灣,直到南安的水頭鎮,孽龍見狀嚇得魂飛魄散,馬上潛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們見到長虹驚退了孽龍,怕以後它們又捲土重來。有人就提議用長條大石,一段一段地鋪砌起來,建造一條天長地久的鎖蛟玉帶,一來鎮鎖孽龍作怪,二來便於兩縣百姓往來。這意見馬上得到人們的支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這條長達五里的跨海大石橋終於建造起來了。從此,孽龍再也不敢來興風作浪。各地商旅船隻,相邀而來。於是商業日益發達,莊稼則年年豐收,百姓們安居樂業,這座橋就被稱作“安平橋”,因為橋長五里,又俗稱為“五里橋”。
● 文化作品
主持建安平橋的趙令衿築成天下長橋而高興地寫下一首詩:為問安平道,驅本夜已分;人家無犬吠,門巷有爐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斷鄉;梅花迎我笑,書報小東君。
當代詩人郭沫若干年間特來安平橋參觀,留下律詩一首:五里橋成陸上橋,鄭藩舊邸蹤全消;英雄氣魄垂千古,勞動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謨真夢醋,愛看明儼偶題糕;復台得意誰能識,開闢荊榛第一條。
南宋趙令補《詠安平橋》寫道:維泉大海瀕厥封,餘波匯浸千里同。石井兩間道所從,坐令往來划西東。怒濤上潮生廣天風,舟航下顛瞬中。孰銳為力救厥凶,偉哉能事有南公。伐石為梁柳下扛,上成若鬼麗且雄。玉梁千尺天技虹,直檻橫欄翔虛空。馬輿安行商旅通,千秋控帶海若宮。震驚膠琶駭魚龍,圖維其事竟有終。我今時成則罔功,刻詩涯挨紹無窮。

價值意義


安平橋既是一座歷史之橋、文化之橋、商貿之橋,也是一座友誼之橋、合力之橋。(晉江新聞網 評)

橋樑簡介


安平橋
安平橋
安平橋全長2070米,橋面寬3~3.8米,共361墩。橋墩用花崗岩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3種不同形式:長
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單邊船形一端成尖狀,另一端為方形,設於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
尖狀,便於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橋面用4~8條大石板鋪架。石板長
5~11米,寬0.6~1米,厚0.5~1米,重4~5噸,最大則重25噸。
橋上築憩亭5座,東端為水心亭,西端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規模最大,面寬10米,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16方。亭前佇立2尊護橋將軍,軀高1.59至1.68米,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寶劍,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藝術品。在三亭中間,還有2座雨亭。橋面兩側有石護欄,欄柱頭雕刻獅子、蟾蜍等形象。橋兩側的水中築有4座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1座圓塔。橋的入口處築有1座白塔,高22米,磚砌,五層,平面呈六角形,空心,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藝術創造力。

主要景點


近年來,因各種自然與人為因素,安平橋遭到一定程度的環境破壞,其水域,特別是兩個橋頭和中亭的水環境已遭到相當大的污染。橋體經上世紀80年代維修至今,受自然影響加上近年幾次大的颱風,橋體石欄及橋板多處受損,瑞光塔(白塔)常年封閉,鐵欄圍內雜草叢生,有礙觀景。
現已建成五里橋生態濕地公園頭(有湖有島),依傍著五里橋,周遭建設亭子,石子小路,增加植被,水體亦得到整治,整體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系水頭居民飯後散步的好地方,成為泉州一個新興的風景。

保護整治


近幾年來,因各種自然與人為因素,安平橋遭到一定程度的環境破壞,其水域,特別是兩個橋頭和中亭的水
環境已遭到相當大的污染。橋體經上世紀80年代維修至今,受自然影響加上近幾年幾次大的颱風,橋體石欄及橋板多處受損,瑞光塔(白塔)常年封閉,鐵欄圍內雜草叢生,有礙觀景。
現已建成五里橋生態濕地公園頭(有湖有島),依傍著五里橋,周遭建設亭子,石子小路,增加植被,水體亦得到整治,整體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系水頭居民飯後散步的好地方,成為泉州一個新興的風景。

故事傳說


很早很早以前,安海這地方常年遭洪水和海潮的雙重侵襲,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祈神拜佛,也無法改變這種苦難。有人說這是東海和南海的兩條孽龍在作祟。
這事讓一位在此修鍊的道人知道了,他想為民除害。有一天他見到這兩條孽龍在海灘上嬉戲,等到它們玩累了在睡覺時,道人就做起仙術鎮住孽龍。然後決定將它們挑去填常年水患的安海港,於是道人化出兩個大畚箕和一把大鐵鏟,把這兩條孽龍鏟到畚箕上。頓時海灘上留下了兩個大窟窿,後來水流積聚就變成了現今的“龍湖”和“虺(hui)湖”。“龍湖”是黑龍住過的地方,所以這個湖的泥土是黑色
的。“虺湖”是赤龍睡過的地方,因此這個湖的淤泥是赤色。
再說道人挑著這兩筐孽物走到一處叫大山後的地方,由於跨越溪澗時,步子邁得過大,一下子將扁擔壓斷了,兩條孽龍從夢中醒來,趁著道長不及下手,變作兩堆土,真身飛上天去了。這兩堆土就成了現的“黑麒麟山”和“赤麒麟山”,有人說這兩座山推去填“龍湖”和“虺湖”正好絲毫不差。道長看沒收拾好這兩條孽龍,就悶悶不樂地回靈源山繼續修鍊。
若干年後,安海地界大雨下個不停,九溪十八澗的大水翻過了石壁峽,直衝安海港而來。得道成仙的道長在靈源山頂望見那兩條孽龍又在作怪,便運功吐出一條七彩鎖鏈,從安海鎮跨過海灣,直到南安的水頭鎮,孽龍見狀嚇得魂飛魄散,馬上潛入水底,逃到大海去了,大水也退了。百姓們見到長虹驚退了孽龍,怕以後它們又捲土重來。有人就提議用長條大石,一段一段地鋪砌起來,建造一條天長地久的鎖蛟玉帶,一來鎮鎖孽龍作怪,二來便於兩縣百姓往來。這意見馬上得到人們的支持,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很快這條長達五里的跨海大石橋終於建造起來了。
從此,孽龍再也不敢來興風作浪。各地商旅船隻,相邀而來。於是商業日益發達,莊稼則年年豐收,百姓們安居樂業,這座橋就被稱作“安平橋”,因為橋長五里,又俗稱為“五里橋”。

歷史文化


古書記載

據《晉江縣誌》記載:“晉江、南安之界,舊日以舟渡,宋紹興八年,僧祖派始築石橋未就,二十一年 來趙令衿成之,釃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為三百六十二孔),長八百十有一丈,寬一丈六尺……”
當時主持建橋的趙令衿築成天下長橋而高興地寫下一首詩:為問安平道,驅本夜已分;人家無犬吠,門巷有爐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斷鄉;梅花迎我笑,書報小東君;據明代編號的《安海志》稱,古時安海人善於漂洋過海發展海上貿易,宋元時期,商則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這都說明宋時安海海外通商之繁榮景況,安平橋之興更是當時海外交通發達,社會經濟繁榮的實物標誌。同時也看出泉州勞動人民的建築智慧。

郭沫若留詩

當代詩人郭沫若干年間特來安平橋參觀,留下律詩一首:五里橋成陸上橋,鄭藩舊邸蹤全消;英雄氣魄垂千古,勞動精神漾九霄;不信君謨真夢醋,愛看明儼偶題糕;復台得意誰能識,開闢荊榛第一條!

鄭成功家鄉

安平橋風俗
安平橋風俗
“安平橋”就跨越在鄭芝龍(鄭成功父親)家鄉南安縣和晉江縣之間的海灣上,橋的另一頭是安海鎮。安海古時稱為“安平道”,“安平橋”之名就由此而來。宋代改稱為石井鎮,明代又改稱為安海鎮,後來鄭芝龍開府安海后,又改回古名稱為安平。後來鄭芝龍的兒子,鼎鼎大名的民族英雄本回中國后就住在安平,鄭成功的日籍生母田川松子也在安平遇難。鄭成功渡海遠征台灣逐走荷蘭人後,為紀念他的家鄉和母親,就把荷蘭人的統治中心,熱蘭遮城(Zeelandia)的所在地大員,改名為安平,就是現今台灣的台南市安平區。

歷史成就

“安平橋”是宋代當地富商黃護捐資三萬緡錢(一緡[mín] ,即一貫,串錢一千文)倡建的,於1138年開工,1152年完工,工程歷時十五年。當時中國剛經歷過女真族金國入侵,北方淪陷,徽、欽二地被擄,宋朝遷都杭州的大變局。如此政局動湯不安之際,民間仍能進行“安平橋”如此浩大之工程,可見宋代東南沿海經濟之繁榮、工商之發達和社會之安定,都可歸功於海外貿易的蓬勃。
倡建“安平橋”的富商黃護,就是以經營海外貿易發跡致富的。黃護生於西元1086年(北宋哲宗元佑元年)。從小讀書習文,本來有志於仕途,十七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但是名落孫山。後來改行習商,二十歲時隨姑丈高紀昌到廣東經商,后又渡海到渤泥(今汶萊)發展。三十歲時衣錦還鄉,在安海街坊上開了十二間商鋪,主營米糧、蔬果、雜貨,次營飲食、海鮮、山珍,成為安海當地首富。
黃護博覽群書,愛好篆隸、棋弈、詩謎等文人雅士的遊戲,人稱謎壇之虎將。喜歡結交高僧,常到龍山寺和高僧品茶論禪,聊一整天都不嫌累。由於黃護為人熱心公益,街坊鄰居們在1132年推舉他為“里正”(里長),他“勸農桑、重工商、興義學、立藥局、辟嬰堂、振武林、懲邪惡、禁博賽、整市容、嚴街鼓、明保伍”,認真建設地方、造福鄉里。
1138年,黃護捐資三萬緡錢倡建“安平橋”,工程進行到一半,黃護就不幸病逝於1144年(南宋高宗紹興十四年),享年五十八歲,死後贈封為榮譽縣長“晉江縣尉”。黃護向來熱心公益,除了倡建“安平橋”,生平還捐地興建了石井書院,和捐資整修安海龍山寺等。黃護去世后,兒子黃逸繼承父志,繼續主持“安平橋”的興建,至1152年終於全橋完工。後代安海鎮桐林村黃氏一族,奉黃護為一世祖,鄭芝龍的伯母黃慈慎和繼母都是黃護的後代。
2020年4月18日,在中國古迹遺址保護協會(ICOMOS-CHINA)於北京舉行的線上分享活動——“共同守護 共享未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培育與傳播”上,並新增安平橋6個遺產點等內容。

鄰近景點


泉州開元寺

開元寺
開元寺
開元寺最有名的是它的東西塔,東為“鎮國塔”,西為“仁壽塔”,它們高40多米,是我國最高的一對石塔。

崇武古城

徠崇武古城
徠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風景區是一處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一體的特色旅遊風景區。歷來被世人稱之為“天然影棚”。崇武海岸被稱為中國最美八大海岸線之一。

清凈寺

清凈寺
清凈寺
清凈寺又名艾蘇哈子大寺。位於泉州市南塗門街,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伊斯蘭教寺院。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年為回曆400年。初名"聖友之寺",到元代至大三年(1310年)由耶路撒冷人阿哈瑪出資重修,以後又歷經修建,仍保持當年創建時的風貌。

泉州清水岩

安溪清水岩
安溪清水岩
泉州安溪清水岩。景區內樓閣殿宇巍峨宏偉,水色山光秀麗神奇,文物古迹星羅棋布。現存文物古迹中,宋代有29處,元代1處,明代8處,清代5處,近代拓展23處。

牛姆林

牛姆林,又稱姆林山,因“勢若牛姆,孕崽懷寶”而得名。它位於永春縣下洋鎮境內。1958年劃為森林禁伐區,1984年建立省級

交通信息


從泉州汽車站乘坐到安海鎮的班車,到了安海鎮后乘坐28路車前往安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