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靈源寺的結果 展開

靈源寺

中國福建省晉江市佛教寺院

靈源山位於福建省晉江安海鎮北面七公里處靈水村背後,高305米。因山頂平,唐時稱為太平山鵬山;宋仁宗嘉年間御史吳中復、吳中純昆仲於此隱居修道,故改稱吳盟山、吳山;山中時有清泉涌流,紆迴于山下,所以又稱為靈源山。南坡得天獨厚地保存著一片罕有的青崗櫟、卡氏栲和巨樟等常綠闊葉林、山上長滿松柏,花木掩映,山石嶙峋,是為泉南一座名山。

建設背景


靈源寺[福建省晉江市佛教寺院]
靈源寺[福建省晉江市佛教寺院]
靈源山歷代有不少儒生結廬讀書。唐代首開八閩科第的歐陽詹就曾居此山讀書三載。宋代名士林知讀書終老靈源山並終葬於此。其後,林知裔孫,曾寫下傳世之作“山外青山
樓外樓”的詩人林外,也曾讀書山中紫雲室。山中還有如元代任過潮州路總管,元亡后寓居本邑沙堤的王翰,就常盤桓靈源山上,自稱“友石山人”。明代黃克晦、王慎中、陳讓、張瑞圖、蘇浚等名士都留下詠靈源山的詩篇,至今為人傳頌。
靈源山中有靈應著稱的千年古剎--靈源禪寺,以及步雲關、望江石、石境道人之塔、紫雲室、靈泉井、七星墩、公婆石、獅仔石、靈壺天等勝跡。其中“靈壺天”三個娟秀的楷書大字,是里人明太傅尚書呈淳夫於萬曆四十七年題寫的。
靈源寺
靈源寺
“自古名山僧佔多”,相傳早於隋初開皇八年(589年),就有僧人於靈源山頂立寺祀奉觀音大士。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年)來庵隱居的道士蔡明浚與寺僧守凈共同擴建。元末明初(1368年)陳友諒舉事兵敗,其驍將張定邊亦遁於此山削髮為僧,號沐講禪師,於明洪武初年在山腰建新寺。寺分為上下二寺:上名天公案(觀),因常有紫雲蓋上,故號“紫雲寺”(后毀);下名靈源寺(即靈源庵)。明永樂七年(1409年),寺左又建一“霽雲書院”,一稱朱子祠。正德年間(1506年前後)里人吳東籬,精通堪輿,親自勸募在右邊建尼姑庵舍和夫人媽宮,並築寺圍牆。為此,寺宇規模初定。明人蘇浚有《詠靈源庵》一詩寫其形勝:“丹崖玄室倚天孤,一徑遷回萬壑殊,有客入門苔不掃,無僧余法鳥相呼。胸吞渤摟三島,手拍浮丘倒百壺。夜靜鐘聲醒客夢,天花渺渺出仙都。”
靈源寺
靈源寺

歷史淵源

靈源寺
徠靈源寺,歷代有不少儒生結廬讀書。唐代首開八閩科第的歐陽詹就曾居此山讀書三載。宋代名士林知讀書終老靈源山並終葬於此。其後,林知裔孫,曾寫下傳世之作“山外青山,樓外樓”的詩人林外,也曾讀書山中紫雲室。山中還有如元代任過潮州路總管,元亡后寓居本邑沙堤的王翰,就常盤桓在靈源山上,自稱“友石山人”。明代黃克晦、王慎中、陳讓、張瑞圖、蘇浚等名士都留下詠靈源山的詩篇,為人傳頌。

歷史沿革


重建規劃

靈源寺
靈源寺
弘法法師介紹,恢復重建靈源寺以繼承和創新的理念,積極倡導傳統與時代特點相結合,總體布局以左、中、右三大塊,“一區四園”五個功能區。中部為寺院的主體建築禮佛區,將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法堂、念佛堂等建築;左側疥為般若園,後為凈園;右側前為菩提園,後為怡心園。整個靈源寺依山順勢,視覺豐富,既有寬敞的殿堂和開闊的空間、綠地和水系,又有僧捨生活區及景點,站在大殿位置,可將太湖風光盡收眼底。根據規劃,重建后靈源寺,將成為提供四眾共修的清靜道場,成為展示佛教文化的又一處成功典範,成為養育佛弟子品質的一座高等學府,成為人間佛教思想的又一種實踐形式,成為佛教對外友好交往的又一個重要窗口,成為東山旅遊觀光太湖邊上的一處佛教勝景,成為社會和諧發展的一束光環。

現今面貌

經歷代僧眾保護修葺,千年古剎靈源寺現已成為泉南最享盛名的禪林之一。
1982年至1995年,靈源寺開闢了自泉安公路至寺院的盤山公路。在距寺院三百米處和大殿廣場旁建立了兩座雄偉的山門。寺廟左右及山門附近奇石佳景處,分別建有壩上亭、慈濟亭、四達亭等七座亭閣,與殿宇互相輝映。
靈源寺
靈源寺
原先的寺宇及兩旁的附屬建築擴建為一座五開間三進深,重檐歇山頂的巍峨大殿,面積達462平方米。大殿前連著一座三開間的拜亭,飛檐翹脊,金碧輝煌,軒朗而宏麗。拜亭及殿廊均採用透雕玲瓏精緻的青石盤龍柱,柱上鐫刻鎦金對聯,其中有相傳為宋代宰相曾公亮題的“靈山好作西天界,源水能通南海潮”,有明代探花,書法大家張瑞圖手書的“從聞思修大士何曾出世;法界定慧眾生各自開堂”,以及一副古代流傳下來佚名的“洞口春深煙雨、海門夜半漁燈”等名聯。還懸有清代翰林庄俊元題的“古佛”,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題的“靈源寺”,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題的“天壇”等匾額。
靈源寺
靈源寺
1998年,大殿後又落成一列三座殿宇,中為大雄寶殿,右為地藏殿,左為祖師殿。大殿前面,鋪有1500平方米的鋼筋水泥廣場,十分寬敞。廣場前臨山谷處,因勢建築起一列雙層地上室,作為接待四方賓客的宿舍和食堂之用。高低錯落,布局有致的靈源山又增一道風景,與靈源山山林勝景交相映襯,相得益彰。無怪乎日日吸引遊客接踵而來,流連忘返了。原先的寺宇及兩旁的附屬建築擴建為一座五開間三進深,重檐歇山頂的巍峨大殿,面積達462平方米。大殿前連著一座三開間的拜亭,飛檐翹脊,金碧輝煌,軒朗而宏麗。拜亭及殿廊均採用透雕玲瓏精緻的青石盤龍柱,柱上鐫刻鎦金對聯,其中有相傳為宋代宰相曾公亮題的“靈山好作西天界,源水能通南海潮”,有明代探花,書法大家張瑞圖手書的“從聞思修大士何曾出世;法界定慧眾生各自開堂”,以及一副古代流傳下來佚名的“洞口春深煙雨、海門夜半漁燈”等名聯。還懸有清代翰林庄俊元題的“古佛”,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題的“靈源寺”,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題的“天壇”等匾額。

文化活動


歷代文人對靈源情有獨鍾種,有詩為證。清孔貞明《入靈源寺》詩云:“古寺在境內,來生人外心。嵐光雨余談,樹色門前陰。施食舞山鼠,經馬川野禽。問春春已去,苔徑石深深。”充分表達了當時山門古木參天,虯枝偃賽,老乾紛披,蔭蔚蔽日,山鼠野鶴有情,必亦時時前來憑弔。明文徵明《宿靈源寺》詩:“夜隨鍾梵入靈源,一笑虛堂解帶眠。旋接僧談多舊識,偶依禪榻豈前緣。離離松檜搖山月,兀兀樓台宿螟煙,塵句何年傳倒此,燭燈試讀已茫然。”記述當年蒲團對語僧圍燭,塵緣俗慮一時忘的景況。唐德宗貞元八年(792)寺僧守凈、道士蔡明又加以擴建靈源寺。貞元八年榮登“龍虎榜”的歐陽詹曾撰名聯:“隋唐古剎,閩越名山。”明代靈水人吳東籬也有“鯉魚戲水上天台”之語,可見靈源寺乃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剎,且早以其富麗堂皇而揚名天下。明宰相王鏊退隱還鄉后,在寺院東南建之“可月堂”、“得月亭”等景物。以至清之民國十九年近代名士、國民黨元老李根源先生題:“碧螺春曉”、旁建“碧螺春軒”,並書“靈源禪寺”四字石匾。

主要景觀


靈源寺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但記載著千年古剎的古迹依存。

奉憲永禁碑

在一間半坍的房子牆上,豎有一塊“奉憲永禁碑”,石碑下方刻有“嘉慶壹玖年”,可見碑的製作時間是清嘉慶年間。石碑上的文字告訴了我們靈源寺曾經的滄桑歲月:“靈源寺佔地96畝,始建於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元末時因火燒毀,明正德年重建┄┄”。這塊碑,為恢復重建靈源寺提供了詳實的歷史資料。

古羅漢松

古羅漢松(亦稱神靈樹),位於原大雄寶殿前,李根源先生稱為“奇絕”,有1500多歲了。樹榦粗壯成虯枝盤繞,像有九龍盤旋而上,貴為稀有之寶。更為神奇的是該古樹因寺院的盛衰而生死,被當地人奉為“神靈樹”,朝拜者甚多。往昔該樹已慢慢地枯死,寺院恢復重建,樹已重新發芽,枝葉茂盛,蒼勁挺身而拔。樹高20多米,四五人才能合抱。

靈源古井

靈源寺
靈源寺
位於古羅漢松西南角處的桔林里,系東山五大古井之一,古井亦為寺院內泉井之聖水,是著名的靈源泉。筆者往井下探視,只見青石圈裡布滿青苔,井水很淺,留有筆者清晰的倒影。據介紹,靈源泉是活水,從來沒有乾涸過。靈源泉還可治眼疾。傳說,梁天監年間,這一帶的山民都患上紅眼病,有人試著用靈源泉水塗抹眼晴,眼晴就不紅不痛了。從此,靈源寺能治眼病的消息傳開了,大家說,這泉水通靈性,靈源泉因此而得名。後來這裡建了一座寺廟,就取名靈源寺,至今,附近百姓性還喜歡吃靈源泉水。程恩樂詩云:“一脈甘泉自有源,清流曲曲繞山門。蒲牢專用里禪心定,好向螺峰問本根。”蒲牢即名貴專用,如今鍾專用渺茫而眾生禪心未泯,每當雨季流水淙淙,如琴如磬,深信終有沙彌掃徑烹泉待客之日。古井泉水清香甘美,源源而來。據介紹,該古井在建設時將作為一處景點加以保護。

旅遊勝地

從晉江市東石鎮驅車北行16公里,車到靈水交流道,依指示牌行駛,沿盤山公路而上村後山巒起伏,奇峰突兀,像一道雄偉的屏障,這就是名聞遐邇的靈源山。往靈源寺,沿途有池塘、涼亭,路邊種植花木成林,當山花盛開季節,花紅柳綠,看那火樹紅花成林,輕風搖曳,有如天女散花。鳥語花香,彷彿置身於北國之春。靈源寺備有若大停車場地。山上的靈源禪寺,建於隋初開皇九年(589),據傳西域僧人一塵始將靈源寺改建成為靈源庵。在海內外親信人士熱心捐資支持下,重新規劃擴建,修葺寺宇。新建后寺院分前、中、后三殿堂,寺院巍峨壯觀,大殿雕樑畫棟。靈源山靈源寺平時香火不斷,每年香客、遊客達百多萬人次,佛事活動期間更是人聲鼎沸。靈源山中有靈應著稱的千年古剎——靈源禪寺,以及步雲關、望江石、石境道人之塔、紫雲室、靈泉井、七星墩、公婆石、獅仔石、靈壺天等勝跡。其中“靈壺天”三個娟秀的楷書大字,是里人明太傅尚書呈淳夫於萬曆四十七年題寫的。

地理環境


原先的寺宇及兩旁的附屬建築擴建為一座五開間三進深,重檐歇山頂的巍峨大殿,面積達462平方米。大殿前連著一座三開間的拜亭,飛檐翹脊,金碧輝煌,軒朗而宏麗。拜亭及殿廊均採用透雕玲瓏精緻的青石盤龍柱,柱上鐫刻鎦金對聯,其中有相傳為宋代宰相曾公亮題的“靈山好作西天界,源水能通南海潮”,有明代探花,書法大家張瑞圖手書的“從聞思修大士何曾出世;法界定慧眾生各自開堂”,以及一副古代流傳下來佚名的“洞口春深煙雨、海門夜半漁燈”等名聯。還懸有清代翰林庄俊元題的“古佛”,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題的“靈源寺”,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題的“天壇”等匾額。
靈源寺
1998年,大殿後又落成一列三座殿宇,中為大雄寶殿,右為地藏殿,左為祖師殿。大殿前面,鋪有1500平方米的鋼筋水泥廣場,十分寬敞。廣場前臨山谷處,因勢建築起一列雙層地上室,作為接待四方賓客的宿舍和食堂之用。高低錯落,布局有致的靈源山又增一道風景,與靈源山山林勝景交相映襯,相得益彰。無怪乎日日吸引遊客接踵而來,流連忘返了。原先的寺宇及兩旁的附屬建築擴建為一座五開間三進深,重檐歇山頂的巍峨大殿,面積達462平方米。大殿前連著一座三開間的拜亭,飛檐翹脊,金碧輝煌,軒朗而宏麗。
拜亭及殿廊均採用透雕玲瓏精緻的青石盤龍柱,柱上鐫刻鎦金對聯,其中有相傳為宋代宰相曾公亮題的“靈山好作西天界,源水能通南海潮”,有明代探花,書法大家張瑞圖手書的“從聞思修大士何曾出世;法界定慧眾生各自開堂”,以及一副古代流傳下來佚名的“洞口春深煙雨、海門夜半漁燈”等名聯。
還懸有清代翰林庄俊元題的“古佛”,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題的“靈源寺”,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沖題的“天壇”等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