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海鎮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轄鎮
安海鎮,是中國福建省晉江市下轄鎮。位於福建省晉江市西南部,與金門島隔海相望。安海古稱灣海、安平、石井、鴻江、泉安,屬濱海區丘陵地帶。境內最高點為靈源山,海拔305米。外來人口繁多。
2008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便是從安海鎮。該地區工業行業眾多:主要以五金、婦女產品、玩具、服裝、製鞋為主要的支撐產業,由於早期的繁榮也使得稱為閩南的交通樞紐。在1922便設立的安海汽車站,主要為發往泉州與廈門兩地的車輛。明清兩代,安海文風鼎盛,共計有進士43名。
安海鎮風景
唐開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晉江設縣建制,灣海隸屬晉江縣。宋開寶年間,唐名臣安金藏的後裔安連濟徒居灣海,易灣為安,始稱安海。宋代地方建制以統里,安海屬晉江縣開建鄉修仁里,稱安海市。安海港的海外交通貿易進入鼎盛時期,出現“港通天下商船,賈胡與居民互市”的繁榮景象。
宋元佑二年丁卯(公元1087年),泉州設市舶司,州府遣吏榷稅,為征關稅在安海建“石井津”。南宋建炎四年庚戍(公元1130年)建立“石井鎮”(清代復稱安海鎮),朱熹之父朱松為首任鎮官,安海鎮建制由此開始。
元代改鄉里為都,晉江縣分為十七個都,安海屬八都,沿稱“石井鎮”。元至正年間廢鎮制,設立巡檢司。明代承元朝舊制,安海仍屬泉州晉江縣第八都,改稱安平鎮。洪武二十年丁夕卯(公元1387年),江豐侯整飭海域,撤去巡檢司。萬曆三十四年丙午(公元1606年)又設駐安海館。翌年移泉州通判駐鎮。
安海鎮
清末安海設有海關厘金機構。辛亥革命后,安海仍設分縣。1915年改分縣為縣佐。1919年建安海縣,翌年復為縣佐。1933年晉江縣劃分為六個區,1935年改劃為四個區,安海為第二區。1944年撤區改稱鄉鎮,安海合附近村落為安海鎮。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依當時縣分區、區轄鄉建制,安海為晉江縣第六區。1951年1月,划晉江縣的城關區、第四區的浮橋、王宮一帶建立泉州市。晉江縣城設在青陽,重新劃分為十四個區,安海為第十三個區。1952年7月實行小區小鄉制,晉江縣設二十個區,安海為第十區。1955年9月,全縣又改設十六個區、兩個鎮、一個直轄鄉,安海恢復鎮建制。1958年10月,安海與可慕、內坑兩鄉合併,成立五里人民公社,后改稱安海人民公社。1961年6月,安海人民公社劃分為安海、內坑兩個公社。同年6月,安海人民公社劃為安海和安海公社。1965年1月安海公社又劃分為安海鎮和安海公社。1970年4月鎮社合併仍稱安海公社。1980年9月安海公社又劃分為安海鎮和安海公社。同年11月,公社、鎮改稱管理委員會。1984年10月,安海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鄉建制;安海鎮管理委員會改稱為安海鎮人民政府。1985年6月,安海鎮與安海鄉合併稱為安海鎮,沿續至今。
安海鎮轄區內有5個居委會,41個行政村,73個自然村。分別是:
名稱 | 直轄 |
興勝居委會 | 興勝 |
海東居委會 | 海東 |
鴻塔居委會 | 鴻塔 |
復興居委會 | 復興 |
東鯉居委會 | 東鯉 |
可慕村 | 可慕、可慕新鄉 |
西畲村 | 西畲 |
水頭村 | 水頭、后埭頭; |
桐林村 | 桐林、古田、西埕 |
西門村 | 湖池、西門 |
梧山村 | 梧山 |
山兜村 | 山兜、玉樓 |
菌柄村 | 菌柄、洋南 |
橋頭村 | 橋頭、浦邊、安厝、塔兜、新陳山 |
社壇村 | 社壇 |
上垵村 | 上垵 |
后林村 | 后林、田坑 |
前林村 | 前林 |
下山後村 | 下山後 |
庄頭村 | 庄頭、后垵、潮坑 |
后蔡村 | 后蔡 |
前湖村 | 前湖 |
新店村 | 新店 |
坑邊村 | 坑邊、瑤后 |
瑤前村 | 瑤前 |
曾埭村 | 曾埭、東井 |
西柄村 | 殼厝、西柄 |
庵前村 | 庵前、加坂 |
仁壽村 | 上嶺、後橋 |
下洪村 | 下洪、丙店 |
西溪寮村 | 西溪寮、后肖 |
壩頭村 | 壩頭、溪邊 |
梧厝村 | 梧厝 |
赤店村 | 赤厝、蘇厝 |
外曾村 | 外曾 |
前埔村 | 前埔、林厝、侯厝、鄭厝、小前埔 |
西垵村 | 西垵 |
型厝村 | 型厝 |
安東村 | 安東 |
丙厝村 | 丙厝 |
梧埭村 | 梧埭 |
前蔡村 | 前蔡 |
安海古名“灣海”,這是由於安海的海港彎曲之故。宋開寶間,唐安金藏之後安連濟居此,易灣為安,稱安海。以後,關於安海名稱的由來,都沿襲此說.明朝稱“安平鎮”,清朝復稱安海。歷史上的灣海港憑藉港灣深邃,交通發達,物產豐富,商人善賈等優越條件,形成了一個很有特色的地區。安海鎮位於晉江市西南部,屬濱海區丘陵地帶,是一個以丘陵地為主的鎮。東與羅山鎮、永和鎮接壤,西與南安市交界,南臨安海港與東石鎮為鄰,北與內坑鎮毗鄰。地勢由東北逐漸向西南傾斜,境內最高點為靈源山,海拔305米,其中山脈延伸5個村委會。東北近郊有三座小山丘,即黑麒麟山、石刀山、妙山。北有發源於內坑鎮,流經本鎮前坡村、西門村、庵前村、橋頭村、庄頭村、黃墩村的加塘溪,東有發源於永和鎮,流經本鎮壩頭村、田坑村、后林村、上安村、芹柄村、后蔡村、橋頭村的壩頭溪,西有發源於內坑鎮,流經本鎮桐林村、上嶺村、西溪寮村、內外曾村、西柄村、曾埭村的溪流,三溪溪水彙集於東石溪,從安平橋流出,由石井江流入海中。轄區面積67.66平方公里,人口121000多人。
安海工業行業門類繁多,主要有鋼材、陶瓷、五金、機械、電子、玩具、服裝、製鞋、皮業、化工、塑料、文具、婦女用品等支柱產業。
全鎮擁有鄉鎮企業1230多家,企業向專業化、規模、集團化方向發展。企業整體素質提高,新的經濟增長源不斷湧現。國際市場有新的拓展,名牌產品、龍頭企業增多。全鎮現有恆安“安爾樂”1件中國馳名商標以及5項福建省名牌產品和9項福建省著名商標,共有19家企業通過質量體系和產品質量認證。全鎮擁有1個省級的安平綜合開發區,8個鎮級的工業、商貿小區和40多個村級工業小區。恆安集團公司在全國建成33家分公司,分佈於17個省、市、自治區,成為全國最大的衛生巾生產基地。全鎮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6家,超5000萬元的6家,超1000萬元的65家,超500萬元的38家,規模企業上交的稅收佔全鎮稅收總額79%。
全鎮從事第三產業的經營戶2500多戶,涉及煙酒飲料、布料、摩托配件、電子玩具、鋼材、水果批發等,煙酒飲料市場、水果批發市場,布料市場日成交額達100萬元,年商品貿易額達15億元以上。金融、房地產、諮詢、服務、運輸、郵電等行業發展迅速。安海鎮轄36個行政村,5個居委會。2006年總戶數為30721戶,戶籍人口113243人,外來人口近3萬人,旅居國外僑胞3.6萬多人,有港、澳、台同胞2萬多人。2006年,全鎮實現財政總收入5.90億元,同比增長21.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2.08億元,同比增長20.8%;用電總量為8.36億度,同比增長18.7%;農業總產值為10725.73萬元。現有68個生豬生產基地,年存欄數3.8萬頭,規模大的有新靈農牧場。有10萬株的龍眼基地,主要分佈於仁壽、桐林、前埔、靈水、新店、可慕等村,成為安海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綜合經濟實力連續幾年保持在福建省十強鎮的前列,並被中央宣傳部等五部委評為“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被國家科技部評為“十五”第一批“全國星火小城鎮示範鎮”創建單位,被省政府確定為“十五”期間重點建設的中心城鎮之一。先後被授予全國鄉鎮企業投資環境100強和全國50個鄉鎮企業示範區的榮譽稱號。被國家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農民體育協會評為第七批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和全省無償獻血先進單位。
2017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74億元,比增8.7%;完成規上產值297.47億元,比增8.73%;財政總收入16.18億元,同口徑比增2.61%。
據介紹,2018年,安海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403.32億元,比增7.84%,其中,規上工業產值320.72億元,比增6.6%。
聘請有關專家、教授對本鎮科技發展進行總體規劃,制定至2010年科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目標,該項目被列為市級科技項目。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做好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引進工作。鼓勵企業引進高科技項目,重視企業產品的科技開發,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企業科技含量有較大提高。華洋公司引進義大利先進的石材生產線,生產大幅面、超薄型石板材,填補了我省石板材業的空白;興源公司引進西德90年代最先進的PVC塑料管生產線,生產的塑料製品有水管、排污管和塑料套管等,得到國家建設部的推廣,恆安集團引進義大利先進的嬰兒紙尿褲生產線。膨化食品也是安海眾中行業中的一閃光點,盼盼食品,親親食品都成了家喻戶曉的食品小吃。
全鎮現有7所中學、39所小學和42所幼兒園,在校生2.7萬人,小學、初中升學率均超過99%,高考錄取率保持在90%以上,學校檔次不斷提高,已形成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的省級標準辦學系列。全省第一所民辦幼兒園——苗苗幼兒園管理機制日益規範,初具規模,被評為“省先進幼兒園”;養正中心小學也被授予“福建省文明學校”、“省農村小學示範校”等稱號;“省級初中示範校”安海中學連續幾年中考上線率排在全市前列;“省一級達標中學”養正中學辦校以來培養了包括世界著名激光科學家曾煥添、國際知名真菌專家黃金來等400多位著名專家學者,成為安海教育事業的窗口和縮影。2013年,養正中學爭創國家級示範高中正積極迎檢,民辦子江中學招生初具規模,不僅推動了教育產業的快速發展,而且也為今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儲備。
擁有1個日產自來水1萬噸和1個日產自來水3萬噸的自來水廠。供水範圍向東至恆安工業區、可慕工業區、晉江五里工業園區,向西至西環工業區,向南至庄頭工業區、東石鎮的井林工業區、肖下工業小區,基本滿足今後5—7年生產、生活的用水需要。
擁有2座11萬伏和1座3.5萬伏的輸變電站。擴建西畲11萬伏輸變電站二期工程。1個50萬伏輸變電站已完成規劃設計征地工作,可望2005年投入運營。新增5.8公里東郊線、4.2公里靈水線及5.3公里鎮區南線的供電線路,改造4.8公里的供電線路。投資550萬元建設“夜景工程”,實現道路路燈化。投入3000萬元於2001年10月在全市率先完成農村電網改造,每年可為農民減負1500萬元。
鋪設泉安路、大深路、安東路安海路段水泥路面共11公里,庄坑路、橋山路、龍山路、興安路的水泥路面。南北兩條環鎮路長12公里、寬40米的路基已完工,鋪設北環公路6車道水泥路面7.5公里,鋪設南環公路8車道瀝青路面4.132公里。靈山路、后肖路已鋪設水泥路面。完成內安公路長2.6公里,40米路寬的路基工程,並鋪設6車道砼路面。完成內安公路長2.6公里,40米路寬的路基工程,並鋪設6車道砼路面。完成海八路橋、庄頭橋、成功橋、浦邊橋、后蔡橋、外曾橋、北環庵前橋、鄭厝橋及菌柄橋。鴻江大橋等十座橋樑。1999年至2002年,三年累計投資1600萬元,鋪築37.5公里水泥路,實現村村通水泥路。
擁有3個模塊局,總裝機容量達到4.5萬門(不含泉靈通)。現已安裝程式控制電話3.8萬門、行動電話4萬門,平均1.3人擁有1部電話,企業加入網際網路1000多家,居全省之首。
3個500噸泊位的安平碼頭已正式通航。安海港位於圍頭灣內,歷史悠久,300—500噸位船舶可以直航碼頭,現仍為泉州、廈門之間貨物運輸的水陸中轉碼頭,現有泊位16個,港口貨物年吞吐量54萬噸。
1992年建成安海公園。籌資200多萬元建設街心公園和書展公園。恆安辦公大樓、鎮政府辦公大樓、廣電大廈、華達酒店(3星)、安平酒店(3星)、寶輝大酒店(5星)、幸福華美達酒店廣場(5星)、消防隊址、交通、法庭等一批高層建築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投資近400萬元的福壽堂已建成並投入使用。文化廣場、室內游泳館、射擊場、體育館、環衛、衛生院等辦公大樓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安海鎮歷史悠久,建鎮始於南宋建炎四年庚戌(公元1130年),為福建省三大名鎮之一。安海鎮歷代先賢輩出,人文薈萃,古迹紛陳,文化積澱豐富。唐代狀元浙江人安平主簿徐徵及其侄孫唐代福建第一狀元禮部尚書徐晦等二位先賢均曾在安海興勝境徐厝中狀元巷居住過,北宋兵部尚書高惠連,《新唐書》副纂呂惠卿,南宋理學家朱熹及其父朱松的講學活動促使安海文教事業全面發展,明代晉江廿九都嶼頭陳厝戶部主事泉郡耆士門生“十八士”陳文暉;明代安海金墩解元黃志清、禮部尚書黃汝良、兵部左侍郎賜一品黃徵明;民族英雄鄭成功、文壇王慎中等著名人物也在安海留下深刻的足跡。安海鎮域內文物古迹眾多,安平橋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山寺、石井書院、水心亭、白塔、星塔、忠義古廟等古迹,無不在數說著安海歷史的輝煌。全鎮有足球、乒乓球、游泳、武術、信鴿、燈謎、南音、盆景、集郵等民間文體協會38個。創辦鎮級報刊《安海報》,出版《安海風貌》、《安海港史研究》、《安海民間傳說》、《安平風采》、《安平風味》、《安海企業集錦》、《安海文史》、《鄭成功與安海》、《安平志》第一輯、《安海百年文學作品選》等一批反映安海歷史風貌的著作。有16個村(居)的宣傳文化設施基本達到“五個一”的要求,即有一個文化活動中心(包括圖書館、閱覽室、棋藝室、文化娛樂場所)、有一個廣播室、有一套收視設備,有一個上檔次的宣傳欄、有一支宣傳隊伍。新建華達大酒店保齡球館1座,安平酒店室內游泳館現正在緊張施工中。經常開展一些文體活動,不斷完善和健全農民體協、老年人體協及基層體協等群眾性體育組織,充分發揮整體力量,促進體育工作社會化。
全鎮設有安海醫院、安海衛生院、各村有衛生所(室),1999年通過泉州市各級衛生保健驗收。創建愛嬰衛生醫院。投資450萬元完成安海醫院門診樓建設,2013年,已投入使用。建立一支120人的環衛隊伍。設立垃圾中轉站1個,垃圾填埋場1個,垃圾收集點1000個,果皮箱500個,配置垃圾清運汽車15輛,保潔三輪車200輛。日清運垃圾約60噸,糞便約30噸,大量的垃圾均用衛生車運到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投入鼠藥3噸,滅鼠率達98%。1998年度被省愛衛會評為衛生鎮。
建設12層的廣電大樓,村村通廣播電視。至2002年底,全鎮各村(居)均通有線電視,有線電視普及率達60%。
經過幾年的努力,計生整體水平明顯提高,2001計生年度計生率達98.82%,合格村和基本合格村率達100%。初步形成“市領導、鎮負責、村自治、組為基礎,戶抓落實”的工作格局,計生工作整體水平有較大提高。
安海鎮是晉江市的兩個革命老區鎮之一。鎮直機關開展“創文明機關、做人民公僕”活動和“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以“進百姓門、知百姓情、百姓事、解百姓憂、暖百姓心”為主要內容的民心工程,共徵集群眾意見建議4300多條,確立整改項目421條,駐村幹部為群眾辦實事解憂難近1000件,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廣泛開展“滿意服務、情暖安海”、“評星級、創文明戶”系列活動,把工商、稅務、財貿、公安等十大窗口(執法)行業所屬基層部門指導所屬窗口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規範辦事程序,健全監督機制。曾連續5屆(1994—2002年)榮獲省文明集鎮稱號,2001年被中宣部等5部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2002年被科技部確定為“全國星火小城鎮示範鎮”。對村級財務實行“村帳鎮管”,即各村(居)委會的村財收支及會計、出納業務統一由鎮村級財務所集中代理;實行村委會統一管電,平均每個村(居)每年可增加近7萬元的村財收入。全鎮8個同業公會充分發揮市場互補、信息互通、資金互融、技術互助的作用,定期出版會刊,介紹行業的政策法規、財經動態、市場信息、企業管理經驗等。恆安集團以企業精神凝聚和激勵員工,與華僑大學聯辦恆安機電大專班以及舉辦各種技術講座,“同向、同心、同利、同樂”的企業文化搞得有聲有色。採取“見縫插綠”等各種形式有效增加綠地面積,鎮區綠化面積已達15萬平方米。
2017年,安海緊扣上級賦予小城市試點、晉江籌辦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安海創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三大機遇”,全面推進市委“三個年”活動,主動適應新常態,激發新活力,有力推動經濟社會平穩發展。連續4屆榮膺全國文明鎮稱號。
《安海追想曲》
《安海追想曲》是一部詳述閩南古鎮——安海的歷史長篇小說。故事背景自1900年至1949年,當中的地方人文與歷史背景都經過作者嚴加考證,整部小說囊括了安海地區清末至民國的整個歷史,本書帶有濃濃的閩南風情與厚重的鄉土情懷,能讓讀者直觀地了解閩南古鎮安海的歷史。
安海鎮位於圍頭灣內,在泉州城南二十餘公里瀕海處。扼晉江、南安兩縣的水陸要衝,依山臨海,海灣曲折,海面開闊,風浪小,是宋元時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和避風良港。(主要姓氏有黃、吳、顏、陳、高)
歷史上,安海有過灣海、石井、安平、鴻江等別稱。
漢代稱“灣海”,以其地處“九十九曲”的石井江之濱,海灣航道彎曲而名。
唐·開元六年(718年)晉江設縣建制,灣海隸屬晉江縣。徐征(700-765)字慈恩,號瀫水,晚號長源。籍貫浙江信安人,徐洪從弟,系唐朝狀元徐晦祖叔父、中華徐氏歷史上第一位狀元。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癸酉科狀元及第。與唐代進士閩縣令黃謠同榜,該榜共取進士二十五人。徐征天性剛直,忠貞不渝,歷官福建安平(今屬安海鎮)主簿、晉江縣丞兼少監之職,后被奸臣所害,卒於福建晉江寓所灣海興勝里長源堡徐宅(后稱徐厝),不顯而終。今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興勝境徐厝中的狀元巷亦因唐朝開元癸酉狀元徐徵曾居於此巷而名也。
北宋·開寶(968—975年)年間,唐名臣安金藏後裔安連濟徙居灣海,易“灣”為“安”,始名“安海”。
宋代地方建制以鄉統里,安海鎮區屬晉江縣開建鄉修仁里。當時安海港的海外交通貿易十分繁榮,“港通天下商船,賈胡與居民互市”,始稱“安海市”,並形成西、東的新市、舊市。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開港設市舶司,州府遣吏在安海榷稅,號曰“石井津”(即海關“分關”),安海市即屬“石井津”管轄,稱石井津安海市。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安海設置“石井鎮”,吏部郎朱松(朱熹之父,為首任鎮監,安海鎮建制由此開始。當時的石井鎮並轄今晉江安海、南安石井兩地,兩鎮所沿用的掌故是同一歷史事件,即宋代朱松(韋齋)監稅於石井鎮,故有“石井津開雙石井”之稱。安海即稱石井鎮安海市。
元代改鄉里為都,現安海地分隸晉江縣七、八、九、十二諸都;安海鎮區屬晉江縣第八都,沿稱“石井鎮”,設石井巡檢司於安海。
明襲元制。后安海與南安石井分別析出設鎮,南安石井鎮沿用“石井”為名,而安海因歷代常遭外侮,為希冀平安,則改稱“安平鎮”。至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整飭海域,撤去巡檢司。萬曆卅四年(1606年)奉旨欽設駐鎮安海館,官署設右井書院。
清朝復稱“安海鎮”。清初·順治遷界,安海“丙申(1656年)毀鎮”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沿海“復界”,泉州陸路提督就古陵寨把總移駐安海,建立“安海汛”於龍山寺西。安海在夷廢將近30年後,才又逐漸恢復起來。
當時清朝在福州、泉州府廈門設戶部稅官,分差各處沃口收稅,雍正七年(1729年)在安海設戶部稅館,稱“鴻江沃”,此乃“鴻江”別稱的由來。
辛亥革命后,1933年晉江劃分6個區,安海屬第二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撤區為鄉鎮,安海鎮轄區分屬安海鎮、康樂鄉。
南宋時,朱熹曾隨父至安海任所,青少年時代在泉州度過;朱熹任泉州府同安主簿時,又“數臨安海講學,啟迪文風,誨掖士子,因而人才蔚起”;後來朱熹之子朱在還在安海主持營建頗具規模的石井書院,奉祀朱松、朱熹父子,因此,安海被稱為“二朱過化”之地。泉州府文廟明倫堂舊有一聯:“聖域津梁,理學淵源開石井;海濱鄒魯,詩書弦誦遍桐城
明末,安海又是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的府邸所在地和根據地,遭受了多次戰火的蹂躪,也留下許多鄭氏父子的遺跡。
興勝居委會——〖徐,雜姓〗
徐厝——(徐)狀元巷(唐朝安平主簿徐徵狀元居此巷而名,侄孫徐晦狀元裔居於此)
海東居委會——〖雜姓〗
鴻塔居委會——〖黃,雜姓〗
金厝(金墩明尚書黃汝良故里)——解元巷(黃志清故居)——奉旨崎(安平金墩黃氏家廟)
復興居委會——〖雜姓〗
靈水——前鄉、后鄉、田厝、加溜——〖吳、蔡、張、謝、鄭〗
曾林——曾林——〖吳、李、許、庄、方、丁〗
大山後——大山後、小布林、大布林——〖王、許〗
可慕——可慕、新鄉——〖許〗
西畲——西畲、丙厝、梧埭——〖陳、余、吳〗
桐林——古田、西埕——〖黃、許、陸〗
西門——湖池、西門——〖李、楊〗
梧山——梧山——〖蘇〗
山兜——山兜、玉樓——〖蘇〗
菌柄——菌柄、洋南——〖黃、王〗
橋頭——橋頭、浦邊、三社、安厝、塔兜、新陳山——〖許、蔡、陳、安、吳、施〗
上垵——上垵、后林、田坑——〖許、楊、林、黃〗
社壇——社壇——〖蔡、吳〗
前林——前林——〖蔡〗
下山後——下山後——〖陳〗
庄頭——庄頭、前蔡、后垵、潮坑——〖李、庄、陳、蔡、王、黃〗
后蔡——后蔡——〖顏〗
水頭——水頭、后埭頭——〖姚、黃、蔡、林〗
前湖——前湖——〖蔡〗
新店——新店——〖許〗
坑邊——坑邊、窯后——〖黃〗
窟前——窯前——〖顏、許、姚〗
曾埭——曾埭、東井——〖黃、蘇〗
西柄——殼厝、西柄——〖張、鮑、陳〗
庵前——庵前、加坂——〖尤、沈〗
下洪——下洪、丙店——〖李、周、蔡、林、方〗
仁壽——上嶺、後橋——〖朱、周、吳〗
西溪寮——西溪寮、后肖——〖蔡、蕭〗
壩頭——壩頭、梧厝、溪邊——〖王、許〗
赤店——赤店、蘇厝——〖曾〗
前埔——前埔、皂店、林厝、鄭厝、侯厝、小前埔——〖許、林、鄭、侯〗
西垵——西垵、下坂坑——〖顏、丁、蕭、楊〗
型厝——型厝——〖顏、曾〗
安東——星塔、前鄉、中鄉、后鄉、后庫、黃墩——〖陳、吳、王、林、柯、孫、許〗
外曾——外曾、內曾——〖呂、曾〗
東鯉居委會——〖陳,雜姓〗
龍山寺
位於鎮區東北的龍山寺,始建於東漢,是福建最早的佛寺之一,現為全國重點佛寺,內有木雕千手千眼菩薩一尊,雕有1008支手臂,栩栩如生,該寺在台灣及東南亞衍有400多座子寺,其中最著名的是台灣鹿港龍山寺。鎮西南有安平橋,俗稱五里橋,是世界最長的古橋,建於宋紹興八年(1138年)該橋構基採用枕木卧基,橋墩則以花崗岩石干砌而成,並採用船形墩,半船形墩、方形墩三種形式,分別築於不同水深的海域,橋面上平鋪8-11米,重達5噸的大石板,系由對岸的金門島開採而來,利用浮運架橋法構築而成,其建築水平堪稱世界梁橋之最。1961年,安平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鎮區繁華地帶還有一個建於宋代的古老書院——石井書院,當年朱熹及子朱在曾在此聚眾講學,首開泉州府理學之先,故有“閩學開宗”之譽。明末鄭成功亦在此讀書,並在這裡與清兵舉行多次談判。
鄭成功8歲時從日本回國后便定居在安海,住在安平橋西畔的鄭府達20年之久。后鄭府被清兵焚毀,但至今仍保留著鄭成功少年讀書處——星塔,鄭成功收復台灣后,思念故土安平,將赤嵌城(熱蘭遮城)改為安平,至今台南安平古堡猶存。
安海五里橋(安平橋)
即安平橋。位於泉州城南,橫跨安海港的海灣上,適當晉江、南安交界處。
安海五里橋
石井書院
石井書院,位於晉江安海鎮西鰲頭境,前身為宋紹興年間安海長者黃護為時任安海鎮官朱松(朱熹之父)捐建的講學館所——鰲頭精舍,與泉山書院、小山書院、歐陽書院並稱泉州“四大書院”。幾百年來,石井書院歷經興毀。明成化十二年(1476)和弘治十年(1497),曾兩次大修與擴建。
晉江3路、晉江26路、晉江28路、晉江35路、晉江36路、晉江38路、晉江39路、晉江46路
2009年1月,安海鎮上榜第二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
2014年7月,安海鎮被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
2016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認定安海鎮為第五批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5403公頃,常住人口161301人。
2018年10月9日,安海鎮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100名。2019年1月,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19年在中國千強鎮中排名29。
2019年9月11日,入選“2018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
2019年9月11日,安海鎮入選“2018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