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靈源寺的結果 展開

靈源寺

江蘇省蘇州市同名寺廟

靈源寺在江蘇省蘇州市東山後山石橋村碧螺峰下、太湖邊的陸巷古村旁。。三面山圍之中,朝西面對著太湖。梁代天監元年(502年)建,因寺有靈泉而得名。曆數東山佛家寺院,如雨花禪寺、紫金庵、龍頭山寺、法海寺等,只有此寺規模宏大、歷史悠久,可以被稱為東山古寺之首。

但遺憾的元末被毀,一直到明代正統年間重修。清代乾隆間靈源寺大殿傾圮,東山裡人王金增倡議修繕。至今200多年,歷經太平軍、文革掃蕩,寺院建築物基本毀拆無存。

歷史


靈源寺[江蘇省蘇州市同名寺廟]
靈源寺[江蘇省蘇州市同名寺廟]
梁代天監元年(502年)由集善高僧始建了這座寺院。靈源寺因靈泉而得名,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歷史。原寺院規模宏大,佔地百畝,僧舍千間,據說,靈源寺與杭州靈隱寺還是姐妹寺,聞名江浙滬。
元末被毀,明永樂十二年智昕禪師於廢墟中誅茅尋楚,重興靈源寺。
曆數26年至正統五年,高僧克勤住持續建,寺院規模及香火之盛大,為當時東山之最。明宰相王鏊退隱還鄉后,在寺院東南建之“可月堂”、“得月亭”等景物。以至清之民國十九年近代名士、國民黨元老李根源先生題:“碧螺春曉”、旁建“碧螺春軒”,並書“靈源禪寺”四字石匾。
靈源寺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被毀,僅存部份殿堂基石,整個遺址改作桔林,而與古寺同齡的羅漢松,雖歷經千秋風雨仍依然蒼翠茂盛,它既已見證了靈源寺過去的興衰,又將展望著靈源寺未來的輝煌進步。

規劃重建


2001年2月19日,經批准,靈源寺恢復重建,由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蘇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蘇州報恩寺住持弘法大和尚任靈源寺恢復重建籌備委主任,開始了恢復重建的各項準備工作。
據弘法法師介紹,恢復重建靈源寺以繼承和創新的理念,積極倡導傳統與時代特點相結合,總體布局以左、中、右三大塊,“一區四園”五個功能區。中部為寺院的主體建築禮佛區,將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法堂、念佛堂等建築;左側疥為般若園,後為凈園;右側前為菩提園,後為怡心園。整個靈源寺依山順勢,視覺豐富,既有寬敞的殿堂和開闊的空間、綠地和水系,又有僧捨生活區及景點,站在大殿位置,可將太湖風光盡收眼底。
根據規劃,重建后靈源寺,將成為提供四眾共修的清靜道場,成為展示佛教文化的又一處成功典範,成為養育佛弟子品質的一座高等學府,成為人間佛教思想的又一種實踐形式,成為佛教對外友好交往的又一個重要窗口,成為東山旅遊觀光太湖邊上的一處佛教勝景,成為社會和諧發展的一束光環。

特色景觀


靈源寺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但記載著千年古剎的古迹依存。

奉憲永禁碑

在一間半坍的房子牆上,豎有一塊“奉憲永禁碑”,石碑下方刻有“嘉慶壹玖年”,可見碑的製作時間是清嘉慶年間。石碑上的文字告訴了我們靈源寺曾經的滄桑歲月:“靈源寺佔地96畝,始建於梁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元末時因火燒毀,明正德年重建┄┄”。這塊碑,為恢復重建靈源寺提供了詳實的歷史資料。

古羅漢松

亦稱神靈樹,位於原大雄寶殿前,李根源先生稱為“奇絕”,有1500多歲了。樹榦粗壯成虯枝盤繞,像有九龍盤旋而上,貴為稀有之寶。更為神奇的是該古樹因寺院的盛衰而生死,被當地人奉為“神靈樹”,朝拜者甚多。往昔該樹已慢慢地枯死,寺院恢復重建,樹已重新發芽,枝葉茂盛,蒼勁挺身而拔。樹高20多米,四五人才能合抱。

寺內古井

靈源古井,位於古羅漢松西南角處的桔林里,系東山五大古井之一,古井亦為寺院內泉井之聖水,是著名的靈源泉。筆者往井下探視,只見青石圈裡布滿青苔,井水很淺,留有筆者清晰的倒影。據介紹,靈源泉是活水,從來沒有乾涸過。靈源泉還可治眼疾。傳說,梁天監年間,這一帶的山民都患上紅眼病,有人試著用靈源泉水塗抹眼晴,眼晴就不紅不痛了。從此,靈源寺能治眼病的消息傳開了,大家說,這泉水通靈性,靈源泉因此而得名。後來這裡建了一座寺廟,就取名靈源寺,至今,附近的百性還喜歡吃靈源泉水。

有關詩讚

程恩樂詩云:“一脈甘泉自有源,清流曲曲繞山門。蒲牢專用里禪心定,好向螺峰問本根。”蒲牢即名貴專用,如今鍾專用渺茫而眾生禪心未泯,每當雨季流水淙淙,如琴如磬,深信終有沙彌掃徑烹泉待客之日。古井泉水清香甘美,源源而來。據介紹,該古井在建設時將作為一處景點加以保護。
歷代文人對靈源寺情有獨種,有詩為證。清孔貞明《入靈源寺》詩云:“古寺在境內,來生人外心。嵐光雨余談,樹色門前陰。施食舞山鼠,經馬川野禽。問春春已去,苔徑石深深。”充分表達了當時山門古木參天,虯枝偃賽,老乾紛披,蔭蔚蔽日,山鼠野鶴有情,必亦時時前來憑弔。
明文徵明《宿靈源寺》詩:“夜隨鍾梵入靈源,一笑虛堂解帶眠。旋接僧談多舊識,偶依禪榻豈前緣。離離松檜搖山月,兀兀樓台宿螟煙,塵句何年傳倒此,燭燈試讀已茫然。“記述當年蒲團對語僧圍燭,塵緣俗慮一時忘的景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