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蕭逸的結果 展開

蕭逸

武俠小說作者

蕭逸(1935年6月4日至2018年11月19日),原名蕭敬人,出生於北京,山東菏澤人,台灣新派武俠小說作者。著有《鐵雁霜翎》、《飲馬流花河》 、《甘十九妹》 、《長劍相思》等多部武俠小說。

蕭逸與金庸有“南金北蕭”之說,與金庸作品的磅礴大氣不同,蕭逸的作品典雅婉約,風格飄逸流暢,注重奇巧的構思和個性鮮明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間的情感,所以人送雅號“情俠”。

2018年11月19日8:45分,著名武俠小說家蕭逸先生因肺癌晚期醫治無效辭世,享年83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教育經歷

蕭逸台北建國中學畢業后,入海軍軍官學校就讀。兩年後因志趣不合,退學在家。
1961年入中原理工學院化學系就讀。

寫作經歷


1960年以處女作《鐵雁霜翎》步入武俠小說創作。
1961年入中原理工學院化學系就讀。此後三年一直利用課餘時間撰寫武俠小說,因作品暢銷,海內外報刊雜誌索稿頗多,故中途輟學專事寫作。32年來筆耕不輟,為港台武俠小說界唯一未從事過第二個職業的專職武俠作者。
蕭逸生活照
蕭逸生活照
1977年舉家遷美,現己定居洛杉磯。蕭逸的著述體裁,題材均較為廣泛。其中雜文專欄最多,計近千篇。自1970年起他被聘為台北市中國電視公司的劇本編劇。因而他曾撰過約15集的電視劇本,內容包括文藝,偵探,武俠,歷史古裝文藝,神怪故事等,不一而足。除此之外,他的散文作品亦達數百篇之多。
蕭逸認為自己的五部代表作品為《七道彩虹》(七部獨立的中篇),《含情看劍》,《馬鳴風蕭蕭》,《甘十九妹》,《笑解金刀》。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關係人物
父親蕭之楚

情感生活

蕭逸和夫人於1964年結婚,育有3子,分別為蕭培宇,蕭培寰,蕭培倫。

健康狀況

2018年11月19日8:45,著名的武俠小說大家蕭逸先生(Shiao Ching Jen)因肺癌晚期,醫治無效辭世,享年83歲。

個人作品


文學作品

《飲馬流花河》《紅線女傑》《馬鳴風蕭蕭》《甘十九妹》
《無憂公主》《西風冷畫屏》《白刃》《白如雲》
《長劍篇》《風塵譜》《風雷谷》《鳳點頭》
《海無顏》《紅燈盜》《金鳥墜》《金玉鳴》
《勁草吟》《還魂曲》《浪淘沙》《龍吟曲》(天龍地虎)
《那彩雲》《七禽掌》《千里仇》《十錦圖》
《天岸馬》《天魔卷》《笑天錄》《艷陽雷》
《戰雲飛》《壯士圖》《長劍相思》《冬眠先生》
《飛豹揚鷹》《飛象過河》《鳳棲崑崙》《孤劍天涯》
《含情看劍》《紅線金丸》《鶴舞神州》《虎目蛾眉》
《花芯八劍》《劍魄珠魂》《劍氣紅顏》《劍氣珠光》
《金弓奼女》《金弓女傑》《金剪鐵旗》《淚灑江湖》
《魔法神功》《冷劍烈女》《潘郎憔悴》《七道彩虹》
《旗影飛虹》《千面郎君》《塞外伏魔》《神州一劍》
《桃李冰霜》《天驕馭龍》《鐵骨冰心》《鐵雁霜翎》
《鐵筆春秋》《五刃梟雄》《西山翠冷》《雪嶺珠魂》
《雪落馬蹄》《搖光劍影》《鷹飛鶴舉》《魚躍鷹飛》
《玉兔東升》《春江萬里情》《今宵月下劍》《銹旗怪俠傳》
《血雨濺花紅》《三十年斷劍恨》《武林二十四令》《雙女俠》
《甘十九妹》
《甘十九妹》

電影作品

年代作品製片方導演主演
1963鐵雁霜翎香港邵氏黃鶴聲林家聲蕭仲坤黎雯蘭茵檸檬
1969雲中七鳳香港邵氏不詳不詳
1969響尾金鈴香港國華劍龍范菱黃俊江彬陳慧美
1969艷俠不詳楊甦汪玲馬驥陽明
1970孤妻香港華國侯錚張揚潘迎紫葛香亭明格
1970蚌仙香港國華李國華范菱江彬祝菁李芷麟李鳳韓江
1970黑旋風龍裕戴彭齡張美瑤歐威薛漢恬妮
不詳獅頭大俠香港國泰不詳不詳
不詳田七郎香港國聯不詳不詳
1971黑白傘香港壁虎影業畢虎潘迎紫雷鳴陳鴻烈孟莉張鵬
1972神笛丐俠香港國華楊甦汪玲陽明馬驥葛小寶李芷麟常楓
不詳冬眠人嘉禾影視不詳不詳
1972威震四方台灣海華王洪彰王羽焦姣田野曹張冰玉
1972忠義門龍裕榮華劍龍王羽江彬田野孫嘉琳陳慧樓
不詳木郎君香港邵氏不詳不詳
不詳開天劈地香港國泰不詳不詳
1981粉骷髏香港邵氏馮淬帆陳琪琪韋白鍾發曾佩琪

電視劇作品

中國大陸
年代作品製片方導演主演
1993飲馬流花河/26集中央電視台孫宇王志剛董曉燕顏丙燕黃河
2008無憂公主/44集中央電視台李惠民何家勁俞飛鴻李倩喬振宇鄭曉寧娟子
2004長劍相思/26集中央電視台李惠民陳坤李冰冰李倩黃覺王亞楠天心
1996甘十九妹/26集山東省三冠電影電視實業公司王文傑楊露張子健顏炳燕劉玉華王志剛張富民隋娟娟
2005馬鳴風蕭蕭/35集山東輝煌世紀影視有限公司王新民沈曉海王琦
台灣地區
作品製片方
鐵骨冰心/8集台灣中視
無字天書/40集台灣中視
白雲深深/30集台灣中視
福祿壽/30集台灣電影電視公司
三笑姻緣/30集台灣電影電視公司
羅勝鼓影/3小時台灣中視

人物評價


孔慶東:蕭逸獨樹一幟,可以單列為“北美天王”,是武林中的“美洲豹”。(孔慶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