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鶇
雀形目鶲科動物
槲鶇(學名:Turdus viscivorus)是鶇科、鶇屬鳥類。體長28厘米。體型稍大的灰褐色帶有斑點的鶇類。雌雄羽色相似,頭部顏色斑駁,頦、喉至下腹白色,密布黑色點斑,翅上具兩道白色翼斑。眼周淡黃白色;耳羽褐色具淡黃白色條紋。似歐歌鶇,但體型明顯為大,通體色調顯灰色,下體斑點排列無章。虹膜黑褐色;喙角質褐色,下喙基部黃色;腳黃褐色。
分佈於歐洲經經西亞、北非、中亞至西伯利亞南部和南北部。在中國僅見於新疆西北部、甘肅酒泉及榆中縣。
別稱來源:因其叫聲可預示風雨天氣,故該鳥又名“綠啄木鳥”。
槲鶇
上體包括兩翅和尾灰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羽緣具明顯的白色,次級飛羽有明顯的淺色羽緣;尾羽末端的尖端較凸出,褐色,最外側尾羽的外緣和端斑白色;胸和下體呈淡黃白色並密布醒目的黑褐色斑點,上胸斑點呈條狀近似三角形,其餘為圓形;腹部密布圓形黑斑,尾下覆羽也具有黑斑。
虹膜黑褐色;喙角質褐色,下喙基部黃色;腳黃褐色。
槲鶇與歐歌鶇(Turdus philomelos)、寶興歌鶇(Turdus mupinensis)的區別為:①槲鶇體型較大(體長約28厘米),歐歌鶇和寶興歌鶇體型較小(體長分別約22厘米和23厘米);②槲鶇較歐歌鶇上體褐色較濃、外側尾羽端白、翼下白、覆羽邊緣白色;③寶興歌鶇耳羽后側具黑色斑塊,白色翼斑醒目,而槲鶇的上述特徵均不明顯。
常單獨或集小群柄息于山地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中,地柄性,站姿較直,覓食于田野、公園、村落和河谷兩旁及林間窄地,性機警而易受驚擾。性懼生而謹慎。站姿甚直。覓食於農耕地、開闊地、森林地面及林間。
叫聲:僅在早春時節啼鳴,且持續時間短。叫聲為乾澀的顫音zerrrrr,鳴聲為凄涼且抑鬱的下降笛音。似烏鶇。
槲鶇
遊盪:阿曼、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法羅群島、冰島、日本。
槲鶇
雌鳥在巢築好后即產卵,每日產1枚蛋,共3-5枚蛋。蛋呈短鈍橢圓形,蛋底色為淡綠色,雜以不規則的灰褐色斑點。產完蛋后雌鳥即開始孵卵,雄鳥主要負責警戒,僅在雌鳥離巢覓食時參與孵卵。在整個孵化過程中由雄鳥喂雌鳥食物。雌鳥白天坐巢時間約佔84.4%。孵卵期間戀巢性極強,人接近巢亦不飛,此時負責警戒的雄鳥會攻擊入侵者。整個孵卵期持續12-15天。
雛鳥出殼當天雌鳥多在巢中保護雛鳥,親鳥餵食次數較少,之後幾天餵食次數增加。13-16日齡起雛鳥陸續離巢,此時尚不能獨立覓食,還停留在巢附近樹枝上等待親鳥餵食。此外,從3日齡起開始發現雛鳥身上有少量羽虱,由於雛鳥不會自行清除,日漸增多,遍及全身,且以翅下等隱蔽部位最為集中,對其生長可能有一定影響。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槲鶇新疆亞種 | Turdus viscivorus bonapartei | Cabanis,1860 |
槲鶇北非亞種 | Turdus viscivorus deichleri | Erlanger,1897 |
槲鶇指名亞種 | Turdus viscivorus viscivorus | Linnaeus,1758 |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