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蝕模數

衡量土壤侵蝕程度的量化指標

侵蝕模數是土壤侵蝕強度單位,是衡量土壤侵蝕程度的一個量化指標。也稱為土壤侵蝕率、土壤流失率或土壤損失幅度。指表層土壤在自然營力(水力、風力、重力及凍融等)和人為活動等的綜合作用下,單位面積和單位時間內被剝蝕併發生位移的土壤侵蝕量。

定義


其單位為t/(km^2·a),也可採用單位時段內的土壤侵蝕厚度,其單位名稱為毫米每年(mm/a)。土壤侵蝕模數與土壤侵蝕厚度的換算關係為:土壤侵蝕厚度=土壤侵蝕模數/土壤容重,容重單位為g/cm^3或t/m^3)。
土壤侵蝕理論中,土壤侵蝕量、土壤流失量和產沙量是一組概念完全不同的術語。土壤侵蝕量是指在雨滴分離或徑流沖刷下,土壤移動的總量;土壤流失量是指土壤離開某一特定坡面和田面的數量,產沙量是指遷移到預測點的土壤流失量。因此說,我們實際工作中測的的侵蝕模數實際為單位面積和單位時間的土壤流失量、土壤損失幅度或產沙模數。

研究內容


年土壤侵蝕模數常用於反映水土流失的動態變化及發展趨勢,是一個動態變數指標;而多年平均侵蝕模數則是一個相對恆定的常數,常作為侵蝕區土壤侵蝕狀況的背景值用於反映區域水土流失的嚴重程度。因此區域年土壤侵蝕模數或多年平均侵蝕模數的評估與預測是土壤侵蝕模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不同類型的侵蝕模數產生的機理和大小,以及測度方法的系統化、精確化、科學化是侵蝕模數研究的基礎。
土壤侵蝕量(土壤侵蝕模數)的大小與多種影響因素的關係是此項研究的熱點,主要包括降雨因子、土壤可蝕性因子(由土壤理化性質,如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含量等決定)、地形因子(坡長、坡度)、植被因子(植被類型和覆蓋度)以及水土保持管理措施因子。多少年來,我們的科學工作者都在進行土壤侵蝕流失方程和侵蝕模型的探討。

作用


非污染生態承載力評價和非點源污染研究的基礎,因此土壤侵蝕模數和土壤生產回復力的比較,是確定土壤侵蝕承載力(最大允許侵蝕力)的主要依據。由於土壤的再生比較緩慢,據測試,耕地的土壤侵蝕模數為10~100t/(hm2·a),這個損失南方大約需要5年時間才能恢復,在乾旱地區則要33年的時間才能恢復,因此可以推算我們的土地生態系統正在逆向演變,隨著時間的累計,防止水土流失越來越艱巨。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禽畜養殖的發展,非點源污染正成為新的水環境污染,已經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最主要的環境問題。而水土流失是引起非點源污染的動力,也是非點源污染物的主要載體,並且土壤侵蝕本身就是一個大範圍的非點源污染,對土壤侵蝕模數的研究,也是非點源污染研究的一項主要手段。已經形成了以美國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為基礎的非點源污染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