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

望,漢語常用字,讀音wànɡ,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時代。基本含義為看,往遠處看:望見;引申含義為拜訪:看望。

望的常用組詞為名望。包含望的常用成語為巴高望上。

2018年12月14日,兩岸媒體共同主辦的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活動已經進入第九年。2018年在36個漢字中,“望”字當選2018海峽兩岸年度漢字。

基本釋義


● 望 wàng ㄨㄤˋ
1. 看,往遠處看:~見。眺~。張~。~塵莫及(喻遠遠落後)。~風捕影。
2. 拜訪:看~。拜~。探~。
朢 wàng
〈動〉
● ● (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 tǐng)。象一個人站在土地上遠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對象。本義:遠望)
● ● 同本義 [gaze into the distance]
望,出亡在外望其還也。——《說文》。按,此字疑當訓遠視也。
望,遠視也。——《玉篇
豕望視而交睫腥。——《禮記•內則》。注:「望視,遠視也。」
鄰邑相望,雞狗之音相聞。——《莊子•胠篋》
望之而不能見也,逐之而不能及也。——《莊子•天運》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勸學》
扁鵲望 桓侯。——《韓非子•喻老》
舉頭望明月。——唐· 李白《靜夜思》
風煙望五津。——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潭西南而望。——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 ● 又如:望台(指輪船駕駛台);望樓(望遠守衛的樓房);望闕(望著皇宮);望乞(希望;乞求);望國(遙望故國);望睹(瞭望,眺望);望鄉(遙望故鄉);望祭(望禮。遙望而祭);望拜(遠遠望見即行叩拜);望祀(遙望祭祀);望眼(遠眺的眼睛)
● ● 遙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sacrifice in distance]
旅上帝及四望。——《周禮•大宗伯》。注:「五嶽四鎮四瀆。」
猶三望。——《左傳•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國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 ● 又如:望祀(古代遙祭山川地袛之禮);望拜(遙望拜祭);望表(古代祭祀山川時所立的木製標誌)
● ● 希望,期望 [expect;hope]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史記•項羽本紀》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非漢所望。——《漢書•李廣蘇建傳》
● ● 又如:望歲(盼望豐收);望祈(盼望);望幸(臣民、妃嬪希望皇帝臨幸);望巴巴(望眼巴巴)
● ● 向高處看 [look up]。如:望月(仰望天上的月亮);望羊(仰望遠視的樣子);望子(期望您。子,對人的尊稱);望洋(仰望的樣子);望慕(仰慕);望雲(仰望白雲);望視(仰視,遠視)
● ● 察看 [inspect]。如:望色(看人的氣色);望氣者(一種依靠望天氣而預測吉凶禍福的方士)
● ● 看望 [visit]
望其言是實。——清· 林覺民《與妻書》
● ● 又如:探望;拜望;看望
● ● 通「方」。比較 [compare]
以人望人,則賢者可知己矣。——《禮記•表記》
● ● 怨恨,責怪 [grudge]
絳侯望 袁盎。——《史記•袁盎晁錯傳》
時人望之。——《後漢書•賈彪傳》
不意君望臣深也。——《史記•張耳陳餘傳》
黯褊心,不能無少望。——《漢書•汲黯傳》
● ● 又如:望沮(怨恨沮喪);望言(怨言)
● ● 接近 [approach]
望秋先隕。——宋·沈括《夢溪筆談》
● ● 又如:望七(將至七十歲);望五(年齡近五十歲);望四(接近四十歲);望秋(臨近秋天)
詞性變化
◎ 望 wàng
〈名〉
● ● 視野,視力所及 [sight]。如:望山(古弩上的瞄準器);望中(視野之中)
● ● 名望 [prestige]
德隆望尊。——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 ● 又如:望輕(聲望低微);德高望重;望姓(有聲望的氏族);望重(名望大);望臣(有威望的大臣);望雅(聲望清高)
● ● 希望;盼望 [hope]
以絕秦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甚失孤望。——《資治通鑒》
● ● 望日,夏曆每月十五,天文學上指月亮圓的那一天 [the 15th day of a lunar month]
三月之望。——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 ● 又如:望后(望日之後;向後);望夜(農曆十五日之夜)
● ● 邊際 [bound]
神覆宇宙而無望。——《呂氏春秋•下賢》
● ● 儀容 [looks]
季通弟 季良風望閑雅。——《北史》
● ● 有名的人 [distinguished person]
吾子楚國之望也。——《左傳•昭公十二年》
● ● 窗口 [window]
[畫輪車]左右開四望。——《晉書》
● ● 酒店的招簾,即酒望 [flag]。如:望竿(懸掛酒招的旗竿)
● ● 唐代行政區劃的等級之一 [prefecture]
文宗世,宰相 韋處厚建議,復置兩輔、六雄、十望、十緊州別駕。——《新唐書》
◎ 望 wàng
〈介〉
● ● [口]∶向,對著 [towards;to]
望硃砂庵而登。——《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 ● 又如:望前走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二】【亾部】巫放切(wàng)
出亡在外,望其還也。從亡,朢省聲。
【譯文】望,出門流亡在外,家裏盼望他回來。從亡,朢省聲。
【註釋】還:復。朢:徐灝《說文段注箋》:“《玉篇》有字,從,亡聲。者,跂而望之之義。望從月,聲。蓋即朔望本字。后以望為跂望,又別作朢為朔朢耳。
【卷八】【部】無放切(wàng)
月滿與日相朢,以朝君也。從月從臣從。,朝廷也。
,古文朢省。
【譯文】朢,月滿之時,與日遙遙相朢。好比是臣子朝望君王。由月、由臣、由王會意。王,表示朝廷。
,古文朢字,是朢的省略。
【註釋】“月滿”句:《釋名·釋天》:“望,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相望也。”以:當依戴侗《六書故》作“臣”。徐灝《說文段注箋》:“臣與㠯相似,故誤為㠯,又書作以耳。”王: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廷的)省形存聲字。”
說文解字注
【卷十二】【亾部】
出亡在外,望其還也。
註:還者,復也。本義。引申之為令聞令望之望。
從亡,朢省聲。
註:按望以朢為聲,朢以望為義。其為二字較然也,而今多亂之。巫放切。十部。亦平聲。
【卷八】【部】
月滿也。
註:此與望各字,望從朢省聲。今則望專行而朢廢矣。
與日相望。
註:以曡(疊)韻為訓。原象曰:日兆月、而月乃有光。人自地視之。惟於朢得見其光之盈。朔則日之兆月,其光向日下,民不可得見,餘以側見而闕。
佀(似)朝君。
註:似各本譌以,今正。《韻會》作月望日。如臣朝君於廷。此釋從臣,從壬之意也。
從月,從臣,從任。
註:合三字會意。不入月部者,古文以從臣壬見尊君之義,故箸之。無放切。十部。
,朝廷也。
註:說此為廷之叚借字,與本義別。
,古文朢省。
註:《大玄》作。亦古文也。
廣韻
武方切,平陽明 ‖亡聲陽部
望,看望。又音妄。
巫放切,去漾明 ‖亡聲陽部
望,看望。《說文》曰:“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亦祭名。又姓,何氏《姓苑》云:“魏興人。”又音亡。
武方切,平陽明 ‖亡聲陽部
朢,弦朢。又音妄。
巫放切,去漾明 ‖亡聲陽部
朢,弦朢。《說文》曰:“月滿與日相朢,以朝君也。”又音亡。

康熙字典

【辰集上】【月字部】朢 ·康熙筆畫:14 ·部外筆畫:10
《廣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竝音。《說文》:月滿與日相朢,以朝君也。從月,從臣,從。○按經典通作望。詳望字注。
【辰集上】【月字部】望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7
古文:。《唐韻》《正韻》巫放切。《集韻》《韻會》無放切,竝音。《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從亡,朢省聲。《釋名》:望,惘也,視遠惘惘也。《詩·邶風》:瞻望弗及。
又《詩·大雅》:令聞令望。疏:為人所觀望。
又《孟子》:望望然去之。趙岐註:慚愧之貌也。《朱傳》:去而不顧之貌。
又《博雅》:覗也。《韻會》:為人所仰曰望。
又責望。
又怨望。
又祭名。《書·舜典》:望于山川。傳:皆一時望祭之。《公羊傳·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武方切。《正韻》無方切,竝音亡。義同。《詩·小雅》:萬夫所望。《釋文》:協韻音亡。
又《釋名》:月滿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東,月在西,遙在望也。《易·小畜》:月幾望。《左傳·桓三年》疏:月體無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為弦,全照乃成望。 《韻會》:從壬,譌(訛)從王。《說文》:日月之望作朢,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義遂亡。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❶“亡”的末筆㇄改㇙。
❷上部下部寬窄相當。
❸“亡”“月”主體居上半格,分寫在豎中線左右,頂部“亡”高,底部左右旁齊平。
❹“亡”,橫筆收筆豎中線,㇙的折點在橫中線下側;“月”的底部在橫中線下側。
❺“王”,居下居中,三橫長短不一,豎筆寫在豎中線。
書法欣賞
篆書
篆書
隸書
隸書
楷書
楷書
行書
行書
草書
草書
(以上參考資料)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望”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是會意字。甲骨文主要有兩種形體,一種形體像人舉目仰望的樣子(圖1),“目”是豎的,並且睜得大大的。上古以“橫目平視”為“見”,“縱目仰觀”為“望”;另一種是一個人站在一個高出地面的土墩上舉目仰望的形狀(圖2)。“望”的原義是人站在高處看得遠,有所等侍的意思。
“望”這個會意字在金文里有多種形式:豎著的眼睛多了個眼珠子,更活靈活現(圖3),人站的土墩變成實體的“土”了;人足和土墩已訛變為“壬”,而在豎眼的右邊加了個“月”(圖4),隸定后寫作“朢”,大有“舉頭望明月”的意味。從周代初期起,古代的曆法把月十五日(月圓時)叫作“望”。“望(朢)”字的金文便是根據這個意想造出來的。戰國文字承襲金文,或贅加“視”字繁化;或省“月”,從人、亡聲,所從“人”旁豎筆上加短橫作為飾筆,與“壬”同。
後來,“朢”的形體中像目的部分或訛變為“耳”(圖13),或出現一種訛近“亡”的寫法(圖14):豎眼(“臣”)不見了,以“亡”(本是眼睛被刺破了眼珠子的形象)代替“目”作為聲符,而且將“月”變成“夕”(“夕”的古文是“月”中無點,本是月亮初升的形象)。這一來,這個字就變為形聲字了。在這訛變的基礎上,便乾脆將這部分寫作“亡”(圖15),以之提示字的讀音,因而又有了“望”字,成為“朢”的異體。再到後來,人們又採用異體字分工方式,以“望”字專門表示張望、瞭望、遠望之望。而以“朢”字專門表示朔朢之朢。漢字簡化,朔朢之朢、張朢、遠朢、瞭朢之朢統一作“望”。

音韻集成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梅縣腔] mong5 [海陸豐腔] mong6 [客英字典] mong5 [寶安腔] mong3 [東莞腔] mong3 [沙頭角腔] mong5 [客語拼音字彙] mong4 vong4 [陸豐腔] mong6 [台灣四縣腔] mong5
◎ 粵語:mong6
上古音系
聲符韻部對應廣韻小韻擬音註解
maŋ
maŋs
廣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調韻系韻攝廣韻目次高本漢王力李榮邵榮芬鄭張尚芳潘悟雲蒲立本推導現代漢語古韻羅馬字有女羅馬字註解
武方陽合平聲三等合口下平十陽miwaŋmĭwaŋmiuaŋmiuɑŋmʉɐŋmʷiɐŋmuaŋwang2myangmvang看望又音妄
巫放陽合去聲三等合口去四十一漾miwaŋmĭwaŋmiuaŋmiuɑŋmʉɐŋmʷiɐŋmuaŋwang4myanghmvanq看望說文曰出亡在外望其還也亦祭名又姓何氏姓苑雲魏興人又音亡
蒙古字韻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 修正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音譯音譯 修正音譯 其他形式擬音聲調註解
ꡓꡃwangʋaŋ平聲
ꡓꡃwangʋaŋ去聲
中原音韻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四呼寧繼福註解
江陽合江陽去聲合口呼ʋuaŋ
洪武正韻牋
小韻反切韻目韻部聲調
無方十七陽平聲
巫放十七漾去聲
分韻撮要
小韻聲母韻母韻部聲調註解
第十剛講降角陽去仰望名望看望又希也冀也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看望、望月、守望、指望、探望、絕望、窺望、凝望、遙望、盼望

相關成語

望塵莫及、喜出望外、望洋興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