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布裘

唐代白居易創作的言志詩

《新制布裘》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言志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年間。此詩描述了作者嚴冬季節身穿布裘溫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濟天下寒人為己任,這首詩完全體現了他的這種理論主張,既不為藝術而藝術,又不為自我而藝術。詩中反映出他能跨越自我、“兼濟”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愛民“如我”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封建社會開明官吏樂施“仁政”、惠及百姓的進步思想,激動人心。

作品賞析


這首詩的高明之處在於,表面是在寫棉袍的舒適暖和,實質上是在寫仁政。此詩可以分為三層。前四句為第一層,主要表現新制布裘的質量如何卓越。
中間四句為第二層,主要表現詩人的欣喜狀態,以及布裘對詩人的重要性。第二層交代新制棉衣的用途:“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晨。誰知嚴冬月,支體暖如春”早晨起來擁坐著棉衣一直到天黑,而夜晚又蓋著棉衣睡覺到天亮。在這樣寒冷的冬天裡,因為有棉衣,肢體才暖和得像春天一樣。詩人面對一個新縫製的棉衣不僅欣喜若狂,還當作至寶一樣戀戀不捨。你看看,“朝擁”“夜覆”白天穿,夜晚還蓋在身上。這不得不讓人猜想詩人沒有足夠的木炭取暖,也沒有充足的棉衣、棉被禦寒。我們不禁要問,即便詩人當時離職回家守孝,之前也做官很長時間,為什麼此時變得這麼窮困潦倒?只怕全是因為詩人清廉耿直的原因。
最後八句為第三層,通過思考表現作者的品德與遠大抱負。“桂布白似雪、吳綿軟於雲。布重綿且厚,為裘有餘溫。”桂布像雪一樣白,吳綿比雲彩還軟。布匹既綿軟又厚重,做成袍子還帶有餘溫。“白似雪”“軟於雲”強調布裘的用料之講究,“有餘溫”說明布裘保暖性好。便是作者的感慨:“中夕忽有念,撫裘起逡巡。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半夜裡一個念頭在心中突然升起,撫摸著棉衣不免心生疑惑。作為一個男子漢應該去為天下蒼生考慮,而不是僅僅提升自己的修為。怎樣才能得到萬里大的棉衣啊,從而遮蓋住天地,讓天下受寒挨凍的百姓都像我一樣暖和舒服。在古代,有志向和抱負的官員都遵循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理念。白居易在此基礎上提升:不能單純地去修身,兼濟天下才是大丈夫的行為。最後四句“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
全詩表達了詩人的遠大政治抱負,以及憂國憂民的情感。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創作時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此詩約作於唐憲宗元元和元年(806年),是年冬天,作者新制布裘,一時有感,寫了這首詩;另一說此詩約作於元和六年(811年)至八年(813年)之間,當時作者為母守孝居渭河北岸的渭村,經常與勞動人民接近,嚴冬時,由自己過著舒適的生活而想到廣大人民的無衣無食,產生同情而作此詩。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其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公元846年,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