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應用行為分析的結果 展開
- 美國展望教育中心著教學教材
- 心理學名詞
應用行為分析
心理學名詞
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是由美國的洛瓦斯教授首次應用於自閉症兒童的治療,是將目標任務(即教學的知識、技能、行為、習慣等)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順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較小的或者相互相對獨立的步驟,然後採用適當的強化方法,按照任務分解確定的順序逐步訓練每一小步驟,直到兒童掌握所有步驟,最終可以獨立完成任務,並且在其他場合下能夠應用其所學會的知識、技能。
應用行為分析法(AppliedBehaviorAnalysis,簡稱ABA),也稱“行為訓練法”、“行為改變技術”等。“行為分析”是研究行為、行為的變化及影響因素的一門科學;“應用行為分析”是將行為分析所得的結果進行應用,以達到理解行為和環境之間功能性關係的科學。
1962年美國UCLA大學心理系的洛瓦斯(Lvar Lovaas)教授,在全世界率先開始使用ABA對自閉症兒童進行早期訓練,他及他的實驗小組的研究報告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研究證明,採用ABA方法對幼年的自閉症口才進行干預訓練,可以有效地改善他們的癥狀,提高自閉症兒童的社會效能力,從而為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智力潛力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從1962年至今,不僅洛瓦斯教授和他的同事對該研究項目一直進行著追蹤報告,並且己在全世界的特殊教育領域形成了一個人數眾多的研究者和工作者隊伍。在美國的一些大學里開設有ABA的專業和研究生科目,許多特殊教育機構要求其發育障礙學生的教師應以ABA為基本功,這就使得ABA作為一種應用型學科在方法體系和臨床實踐上得以長足的發展。
1998~2004與美國法律有關應用行為分析的聽證會及法院判決顯示,ABA已被肯定是自閉症教育中最有效的介入策略。受到美國小兒醫師協會、美國心理學會、全國研究委員會、自閉症協會團體組織等廣泛學術單位的認同。
1、行為改變原理,通過改變外部誘因(刺激)可以改變人的行為。即人的行為是可以、改變的,也是可塑的。
2、刺激—反應理論:包括反應性條件反射論,在行為訓練(學習)中,進行強化刺激的做法會產生條件反射。如孩子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出正確的反應,老師就立刻給予強化。這樣孩子再做出正確反應得概率就會更高。
3、操作性條件反射論,一個人的行為並非單純是刺激的反應,往往行為是根據他人的反應,而加強他是否去發展此行為。如孩子做出正確的反應,老師和家長要給予口頭誇獎或做出誇張的表情,誇獎和表情越誇大,孩子得到的加強越大。
塑造法是行為改變的一種方法。它是通過強化近似成功的反應逐步建立新的行為。即通過連續不斷地逐步強化,修正個體的行為,使其行為逐漸接近設定的目標。
ABA是將行為分解成細小的部分,即小單元的行為進行教學時,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強化近似的反應來“塑造”孩子不斷趨近和最終完成所期望行為(目標行為)因此一個得到強化的行為,應該比以前的行為更接近期望行為的標準。該技術能夠增加患兒獲得強化的機會,並使其獲得成就感。在使用該技術時應注意把握好“賞進不賞退”,“賞好不賞差”的塑造原則。
經常需要採用塑造法的情況有:①身體動作(對孩子動作進行強化,使這些動作越來越接近正確的動作);②語言技巧(對孩子逐步改善的發聲進行強化);③書寫及繪畫(在孩子畫出的字母越來越接近於卡片上的時給予強化)。
提示又稱為輔助,是一種外加的暗示以增強獲得一個新行為的成功性。即一種附加的刺激,它被使用在有意識地引發正確反映(期望反應),從而幫助患兒在指令與正確反應之間建立聯繫,以保證患兒行為的正確性,使強化的目的得以實現。進行提示能加速患兒的學習進程,同時也能減少患兒學習中所遭受的挫折。
提示可以分為以下幾類:①身體提示---通過接觸兒童的身體幫助他完成正確反應,包括完全的和部分的身體輔助。②動作示範---通過示範指令的動作幫助孩子理解並完成。③手勢提示---用手勢動作(指點,示意)幫助孩子做出正確反應。④位置提示---將刺激物置於孩子易於給出反應的位置上。⑤語言提示---用語言補充,描述指令示意孩子應有的正確反應;在語言刺激中給出(全部或部分)正確答案。⑥視覺提示---用圖片或實物對孩子進行提示。
在使用提示時應充分注意提示的時間要及時,以幫助孩子建立信心,發生興趣並體驗成就感。其次提示要與強化物結合使用,在提示患兒做出正確反應后應及時給予強化。
漸退是指逐步撤銷提示的過程。而提示的層次應遵循從最大幹預到最小干預的順序。如:提示應從全體式的提示,半體式提示,動作示範逐步降低提示的強度,直至患兒能獨立完成目標行為。例如:患兒在使用身體提示下完成“摸”的行為後,下一個回合嘗試採用一個手勢提示(指著正確的實物),下一個回合嘗試使用只發出第一個音節來提示患兒仍模仿說出實物的名稱。適當的延長“等待”的時間也是一種提示的漸退,在患兒已經能在一種提示下完成目標行為後,可以嘗試在下一個回合中,如果患兒沒有對指令做出即時的反應,適當地延長提示給予的等待時間,但注意等待時間不能超過五秒鐘,並避免孩子出現錯誤反應。
在教學中要逐漸的撤銷提示,直至孩子在沒有提示的情況下也能夠獨立完成。但記住要慢慢的消失提示,在一種水平的提示消失或減弱之前,患兒應能夠在這種提示條件下成功的完成幾個連續的回合。如果提示減低后,患兒不能完成正確反應,應返回到降低以前的等級上去。也就是說,在確定降低或減弱后的提示肯定不行后,要使用肯定能夠使孩子做出正確反應的(程度較高的)提示。
ABA教學是以提示的消失為最終目的的,要求患兒能逐步獨立完成所期望的目標行為。為避免造成孩子對提示的依賴,因此在第一次給予提示時就要想到提示的消失,也就是說在第一次給予提示時就應該設計好提示漸退的層次。
在教學中應防止進行不經意的提示,因為不經意的提示一般不容易漸退,同時它還會誤導教師對患兒學習情況的正確判斷。如:在不經意的提示下,患兒的表現似乎會更好一些。有些孤獨症患兒在不經意的提示下會更多的注意無關的線索。在教學中常見的不經意提示有:督視,姿勢,位置,交替發出指令,表情,患兒反應正確時教師反應得快,患兒反應錯誤時教師反應得慢等。
通過給予提示能幫助患兒理解(語言)指令,保證患兒成功作出正確反應;建立對指令必須做出反應的意識;使教學能繼續進行。
ABA的核心是分解式操作教學DTT(Discrete Trial Teaching)是一種具體的訓練技術,它主要具有以下特點:(1)將每一項要教的技能分成小的步驟,然後一步步地練習;(2)強化性教學,反覆訓練每個步驟;(3)使用提示幫助孩子做出正確的反應;4.使用強化物及強化手段。
1、目標分解。具體過程是由三環節組成:(1)給孩子發出指令或要求;(2)促使孩子對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應;(3)結果(對孩子的反應強化或提示加強化)。一個操作的這三個環節完成後,稍微停頓后再給出下一個指令(開始新的操作)。孩子必須先學會每項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開始學第二步。比如,要教孩子學習洗手就有以下步驟:1)、打開水龍頭;2)、把雙手淋濕;3)、拿肥皂;4)、塗肥皂;5)、把肥皂放回原處;6)、洗手心;7)、洗左手手背;8)、洗右手手背;9)、把手放在水裡;10)、洗手心;11)、洗左手手背;12)、洗右手手背;13)、關上水龍頭。上面的分解包括了洗手的所有動作。ABA把每項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驟練習,就是為了使孩子在學習中更容易得到成功,盡量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減少挫折感。
2、使用提示幫助。為了促使孤獨症兒童對指令作出(正確)的反應,必須使用提示幫助(這包括手把手練習、語言提示、手勢和操作示範等提示),給他們多次的機會自己作出反應,再多次得到強化。比如,教一個兒童學會完成兩步的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時,兒童很可能只聽從第一項動作指令或後面一項指令,所以,給出指令后,馬上示範或手把手提示——讓他先完成第一項動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項動作指令。有了這樣的提示,兒童才對指令可能做出正確的反應。只要他能夠完成了指令(那怕是提示后完成的),還是要對他做出的正確反應給予強化。如果反應不對或不能準確完成則給予示範和幫助提示,並通過反覆的練習促使兒童成功,以後逐漸減少對兒童的提示,直到無需提示兒童也能正確做出反應。
3、強化。ABA強調任何一種行為變化都和它自身的結果有關聯。如果一個兒童叫了“媽媽”,媽媽馬上高興的對他笑、並擁抱他,兒童可能因此會更多地叫媽媽。媽媽對兒童的態度強化了兒童的行為。強化的目的是讓兒童更願意配合,讓我們期望的目標行為發生的頻率更多。開始對孤獨症兒童訓練時,往往能夠使用的只是初級強化物,它包括食物、飲料等,在使用初級強化方式(給予食物、飲料)時,也要使用表揚等,逐漸可以引導兒童接受次級強化手段——如表揚、讚賞,擁抱等。教兒童較難的技能項目時,就要使用最好的強化物(兒童最想要的)。強化物可以放在放在使兒童能夠看到的地方,讓他明確聽指令就會有好處。但是不要說“如果你聽話,指出那個是公園,就給你吃糖”。這樣好像是在討價還價。最好是通過兒童在完成了應有的反應得到強化的經驗,讓他來接受你的這種操作方式。在使用讚賞時,除了說“很好”、“真棒”以外,也應該明確地表明你所強化、表揚的是什麼行為。比如,在兒童進行對名詞的理解的訓練時,指令是“把火車給我”,兒童果真把火車拿給你了,結果(強化)可以這樣說:“真好,把火車給了老師”即具體說明了什麼樣的動作反應“真好”。
4、反覆練習。因為使用了強化和提示,兒童願意反覆進行練習。因為反覆進行練習,兒童才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的技能。重複多次的練習,對兒童掌握技能是特別重要的。在美國ABA老師訓練新的技能時一般給兒童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練習的機會。這樣可以每天了解有百分之幾的反應是正確的,有百分之幾的是錯的。在反覆練習時,要尋找各種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兒童所學的技能夠得到泛化,另外也可增加兒童的興趣,如“水果分類”,就可以把不同的水果或它們的圖片放在一起排好,引導兒童找出蘋果、西瓜等。
1、該方法把所有個體的複雜行為都分解成小單元行為,也就是簡單行為,通過回合式教學的方法教會小單元行為,然後再通過訓練慢慢把複雜的行為復原出來。例如:洗手,扣扣子等複雜的生活自理行為即是通過這種程序進行訓練。
2、個體化明顯。使用應用行為分析法時,程度不同德孤獨症患兒,從哪個小單元開始將行教授,從哪個起點開始也不同。
3、教授的是功能性的課。也就是在課程的選擇上選取在患兒社交上的“重要”的行為。
4、正面性干預的方法。在教學中注重較正確的行為而不是進行糾正錯誤的行為。因此在訓練過程中,盡量不讓患兒有出錯的機會,可能通過及時給予提示的方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