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超樓

子超樓

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及官員們的辦公樓。今南京總統府景區的核心建築之一。

概況


在當初建樓的圖紙上標為文書局辦公樓。一九三六年元月稱為主席辦公樓。一九四八年五月改稱總統府辦公樓。一九四三年八月林森在重慶遇車禍逝世后,該樓以林森的字命名,稱作子超樓,以資紀念。

建築


兩棵雪松意為林,樓意為森,合併為林森
子超樓由南京魯創營造廠承建,一九三四年初動工,歷時兩年,耗資十萬銀元。子超樓的設計者虞炳烈,曾任中央大學建築系主任,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師。他畢業於法國里昂建築專科學校,作品包括南京國民大會堂等。子超樓屬典型的公共行政建築,又稱現代建築。整幢建築的外牆前後用材不同,南立面凸出部分,貼有少量的淺褐色耐火磚片,而其它三面,用的全是水刷石粉面。整個建築色調和諧,莊重大方,外形獨特。從遠處看,該樓基座大,上面小,呈完全對稱,形似森字。而樓前兩棵印度雪松,恰恰又是一個林字。據史料及歷史照片記載,一九三五年三月十二日植樹節時,林森植樹后在樹前的留影。一九四六年五月國民政府文官處在松樹旁立了一塊小石碑,上書“林森手植”四字。
據總統府歷史檔案、照片和地圖判斷,大院內的建築,除子超樓外,最好的建築,就是現在子超樓前原政務局辦公樓。其次,就是中軸線西側的參謀本部大樓。從中國傳統的建築布局和正統觀念看,主席辦公室的位置和地點應在中軸線上。在中軸線上的這幢政務局大樓最好的辦公室,應是東南面的一大間,理應是林森的辦公室。坊間傳聞總統府中有多條秘密地道,子超樓主席辦公室中就有一條秘密地道,可通往院內的防空洞,甚至直達紫金山。至少從目前發現的史料和現場考證結果看,這條秘密地道並不存在。

設計師


劉曉寧告訴記者,“子超樓”的設計者叫虞炳烈,曾任中央大學建築系主任,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師。他畢業於法國里昂建築專科學校,一生作品頗多,如南京“國民大會堂”等。
1930年代初期,中國的建築師們大膽探索了中國新民族形式的建築,“大屋頂”與西式建築相互融合。但“子超樓”卻是例外,屬典型的公共行政建築,又稱現代建築。但該樓最大的缺陷是,屋頂是平的,夏天奇熱,不像同時期的大屋頂那麼涼爽。以致國民政府要員們一到夏季,紛紛遷往“夏都”廬山辦公。
那為何不在這裡建一幢“大屋頂”呢?劉曉寧分析說,在總統府中軸線政務局大樓的正北,只有一塊彈丸之地,寬度很有限。而一般的宮殿式大屋頂建築,只有兩三層,如果在這裡建一幢大屋頂宮殿建築,只建兩三層,則很不經濟,而要建六七層,就像是在樓頂上,扣上一個中式大帽子,也不協調。
“有一點可以肯定,虞炳烈與林森進行了大量的溝通,把他的性格、理念和想法,領悟得很透徹,從建築風格、用材、內部裝飾上都能體現出來。比如整幢建築的外牆,前後用材完全不同,南立面凸出部分,貼有少量的淺褐色耐火磚片,而其它三面,用的全是水刷石粉面。劉曉寧將其歸結為低調、節儉。這與同時期建成的交通部大樓(今南京政治學院)之奢華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整個建築色調和諧,莊重大方,也不失精緻,與周圍的中西建築渾然一體。據劉曉寧考證,“子超樓”於1934年初動工,歷時兩年,由南京魯創營造廠承建,耗資106952元(銀元)。
兩棵雪松不是巧合
“子超樓”最為人稱道的是獨特的外形。從遠處看,該樓基座大,上面小,呈完全對稱,形狀似一“森”字。而樓前林森手植的兩棵雪松,恰恰又是一個“林”字。一幢樓,加上兩棵樹,就是“林森”的寓意嗎?
這是有意為之還是人為的附會?劉曉寧認為,林森處事低調,不會刻意安排,但極有可能是建築師虞炳烈根據地形、地貌精心設計的。這正是建築師的高明之處。
據史料記載,樓前兩棵雪松,確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親手種植。樹苗系從印度進口,價值昂貴,以寸計金。劉曉寧查找到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系1935年3月12日植樹節時,林森植樹后在樹前的留影。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后,為紀念林森,文官處特為在松樹旁立了一塊小石碑,上書“林森手植”四字。